由於字數不夠原創,我在這把文字的講義也放上來了。
中國文化
Ø 拓展知識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的曆法。
農曆:在陰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加入了二十四節氣。人們也會將農曆叫做「陰曆」、「夏曆」在中國節日是非常多的。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下面,我們就按照一年中的先後順序來看看這四個節日。春節是中國最重大、最具有特色的節日,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但實際上春節往往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持續到農曆的正月十五才結束。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為迎接新年做準備:打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新年的衣服、食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u 春節的起源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他的頭上長了一根尖尖的角,樣子非常兇猛,這隻年獸每到農曆年裡最後的一天,也就是除夕,他就會張著大嘴巴,把村子裡大家養的豬羊全部吃進肚子裡面。村裡的人害怕極了。所以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都會背著包袱跑到山上去。可是有一年除夕,村子外面來了一個乞討的老爺爺,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看見了,馬上著急地告訴他:兇猛的年獸要來了,你快點離開這裡吧。可老爺爺聽完後卻一點都不害怕。他摸摸自己的鬍子笑著說:別擔心,我有辦法把年獸趕跑。看到老爺爺這麼自信,老婆婆就讓他在家裡住了下來,想瞧瞧他有什麼法子。到了這天半夜,年獸果然又來了,可是剛踏進村子,年獸就覺得有點奇怪。他左看看右瞧瞧,突然看到老婆婆家的門上貼著大紅紙,而且蠟燭的火光把整個屋子都照亮了。年獸一下子就害怕起來,不敢向前走一步。結果就在這時老婆婆的家裡又傳來了噼裡啪啦的爆炸聲,年獸嚇的全身發抖,馬上夾著尾巴逃跑了。原來這隻年獸最害怕的就是紅色火光和爆炸的聲音了,很快這件事情就在村子裡傳開了,全靠這位老爺爺的幫忙,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辦法,從此以後每到除夕這一天,家家門戶戶都會在門口上貼上紅對聯,噼裡啪啦的放鞭炮。年獸再也不敢來找村民的麻煩了,趕走年獸之後人們就會高興地慶祝:太好了,終於又熬過一個年了。於是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人們也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而過年的時候剛好是春天,春天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充滿了生機和希望,於是我們又把過年叫做過春節。我們的春節從農曆的正月初一開始,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可在正月初一前的一段時間,人們早就已經開始忙活起來了。貼春聯: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這一習俗開始於宋代,在明代盛行。放鞭炮:鞭炮也叫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營造愉快喜慶的氣氛。守歲: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守歲就是在除夕這一天晚上,全家人吃過年夜飯之後,點亮蠟燭,通宵守夜,把邪惡的年獸趕走。掃塵: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把家裡打掃乾淨,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陳舊的東西掃光,把壞運氣統統掃出去。拜年:拜年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拜年"的內容包括:問候生活安好、祝福新年如意、贈送禮物等。長輩會給晚輩準備「壓歲錢」,也就是紅包。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又興起了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絡拜年等 。貼年畫: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到了清朝,貼年畫變成過年的習俗。寓意是:驅邪避鬼。to keep out evils 貼福字:「福」代表福氣、福運。人們常常會將福字倒著貼,因為「倒」和「倒」諧音,寓意是:「福到了」。 舞獅:舞獅是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都喜歡舞獅助興。中國古代,晚上11:00到第2天凌晨1:00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年糕:春節吃年糕的風俗興起於宋代。吃年糕寓意著「年年高」、「年年高升」。
魚:魚是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吃魚代表「年年有餘」。
思考:
中國農曆的一月和十二月也叫什麼月?
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叫做什麼?
為什麼人們把過年叫做過春節 ?
春節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年的傳說嗎?
過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人們在春節吃什麼?
每天進步一點點,充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