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春節

2021-02-07 小野的盒子
這一講前面的導言部分介紹了中國有哪些節日,然後引入四大傳統節日,最後拓展了農曆和陰陽曆,以及農曆的正月、臘月、冬月的叫法。


由於字數不夠原創,我在這把文字的講義也放上來了。

中國文化

Ø 拓展知識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的曆法。

農曆:在陰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加入了二十四節氣。人們也會將農曆叫做「陰曆」、「夏曆」在中國節日是非常多的。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下面,我們就按照一年中的先後順序來看看這四個節日。春節是中國最重大、最具有特色的節日,時間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但實際上春節往往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一直到持續到農曆的正月十五才結束。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為迎接新年做準備:打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新年的衣服、食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的起源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他的頭上長了一根尖尖的角,樣子非常兇猛,這隻年獸每到農曆年裡最後的一天,也就是除夕,他就會張著大嘴巴,把村子裡大家養的豬羊全部吃進肚子裡面。村裡的人害怕極了。所以每到除夕這一天,大家都會背著包袱跑到山上去。可是有一年除夕,村子外面來了一個乞討的老爺爺,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看見了,馬上著急地告訴他:兇猛的年獸要來了,你快點離開這裡吧。可老爺爺聽完後卻一點都不害怕。他摸摸自己的鬍子笑著說:別擔心,我有辦法把年獸趕跑。看到老爺爺這麼自信,老婆婆就讓他在家裡住了下來,想瞧瞧他有什麼法子。到了這天半夜,年獸果然又來了,可是剛踏進村子,年獸就覺得有點奇怪。他左看看右瞧瞧,突然看到老婆婆家的門上貼著大紅紙,而且蠟燭的火光把整個屋子都照亮了。年獸一下子就害怕起來,不敢向前走一步。結果就在這時老婆婆的家裡又傳來了噼裡啪啦的爆炸聲,年獸嚇的全身發抖,馬上夾著尾巴逃跑了。原來這隻年獸最害怕的就是紅色火光和爆炸的聲音了,很快這件事情就在村子裡傳開了,全靠這位老爺爺的幫忙,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辦法,從此以後每到除夕這一天,家家門戶戶都會在門口上貼上紅對聯,噼裡啪啦的放鞭炮。年獸再也不敢來找村民的麻煩了,趕走年獸之後人們就會高興地慶祝:太好了,終於又熬過一個年了。於是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人們也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而過年的時候剛好是春天,春天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充滿了生機和希望,於是我們又把過年叫做過春節。我們的春節從農曆的正月初一開始,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可在正月初一前的一段時間,人們早就已經開始忙活起來了。貼春聯: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這一習俗開始於宋代,在明代盛行。放鞭炮:鞭炮也叫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噼裡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營造愉快喜慶的氣氛。守歲: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守歲就是在除夕這一天晚上,全家人吃過年夜飯之後,點亮蠟燭,通宵守夜,把邪惡的年獸趕走。掃塵: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把家裡打掃乾淨,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陳舊的東西掃光,把壞運氣統統掃出去。拜年:拜年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拜年"的內容包括:問候生活安好、祝福新年如意、贈送禮物等。長輩會給晚輩準備「壓歲錢」,也就是紅包。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又興起了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絡拜年等 。貼年畫: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到了清朝,貼年畫變成過年的習俗。寓意是:驅邪避鬼。to keep out evils 貼福字:「福」代表福氣、福運。人們常常會將福字倒著貼,因為「倒」和「倒」諧音,寓意是:「福到了」。 舞獅:舞獅是亞洲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都喜歡舞獅助興。中國古代,晚上11:00到第2天凌晨1:00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年糕:春節吃年糕的風俗興起於宋代。吃年糕寓意著「年年高」、「年年高升」。

魚:魚是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吃魚代表「年年有餘」。

 

思考:

中國農曆的一月和十二月也叫什麼月?

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叫做什麼?

為什麼人們把過年叫做過春節 ?

春節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年的傳說嗎?

過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人們在春節吃什麼?

 

每天進步一點點,充滿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 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但中華民族千百年在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不可能改變,正月初一依然還是重要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大學生實踐團隊挖掘中國傳統節日內涵之春節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2016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6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2016-11-30 09:45 來源
  • 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像春節這種中國傳統節日日漸凋零,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氛圍,除了多了幾天假期,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習俗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尤其是在近幾年流逝特別嚴重,除了年紀大的還知道一些,年輕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了,更別說去遵守了!沒有了傳統習俗支撐的傳統節日,就像被剔乾淨的雞架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索然無味了!這也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待見的原因之一!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王安石《元日》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曆新年,傳統上的「年節」。傳統名稱分別有新春、新歲、新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過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其起源蘊含著豐厚深邃的人文與自然文化內涵。
  • 春節是韓國傳統節日 韓國人會吃什麼美食?
    春節()為韓國傳統節日之一,有時亦作「舊正()」或「農曆春節()」。目前並不清楚韓文的「」說法從何時、何處流傳下來,不過,記載隋朝歷史的《隋書》與記載唐朝歷史的新舊《唐書》裡皆提到新羅國「於每年正月,王會設宴款待多位官員與外賓」。
  •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
    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習俗
    中國的傳統農曆節日主要有:(1)農曆正月初一:春節;(2)正月十五:元宵節;(3)二月初二:龍抬頭;(4)清明前一天:寒食節;(5)清明節;(6)三月初三:上巳節;(7)五月初五:端午節;(8)七月初七:七夕節;(9)七月十五:中元節;(10)八月十五:中秋節;(11)九月初九重陽節;(12)
  • 過春節的傳統意義
    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今天,我們應如何發揮好這些傳統節日背後的人文價值,從而更好得在傳統節日中感受文化自信?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更多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很多節日本身的內涵上。 如春節(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過去的一切活動內容都是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同時也脫離不了生產力低下,人們認知上偏封建迷信的事實本質。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春節的來歷是什麼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 【傳統節日】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
    春節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
  • 春節隨筆:神鬼的節日
    那一個春節,過的簡單輕鬆,但父母像是少了點什麼,看上去百無聊賴。尤其是在飲食、衣著已不需要借過節來改善的日子裡。  後來,還是隨了父母的習慣。再後來,對民間信仰逐漸多了一些了解,意識到這其中有些屬於傳統的禁忌習俗,有些屬於特定的習慣和信念,但都有著複雜的歷史、社會、心理根源,不是「迷信」「愚昧能簡單概括的。 多年前的深秋,父親突然辭世。
  • 【回放】完美演繹「傳統和國際範」十足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平遙中國年啟動儀式磅礴大氣!
    沐浴著黨的十九大開啟新徵程的春風,今天(臘月二十三),以「世界的平遙 • 我的家」為主題的2018「我們的節日 • 春節—平遙中國年」活動在古城正式拉開帷幕。近千位國內外遊客齊聚廣場,觀賞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民俗文化盛宴。世界各地的平遙人、中國人、華人或外國友人對平遙中國年紛紛發來了嚮往和期盼的新春寄語,展示五洲同慶、祝福傳送。本屆開幕式除傳統歌舞表演外,現場還舉行了旅遊小火車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