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2020-12-22 鬼說天下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只有一種官方曆法,即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農曆。在農曆為唯一官方曆法的古代,正月初一就是元旦。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但中華民族千百年在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不可能改變,正月初一依然還是重要節日。

既然正月初一不能被稱作「元旦」又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麼必須給正月初一起一個全新的節日名稱。這時有人想起農曆正月初一每年都與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相近,而立春的別稱之一就是「春節」。

於是在1913年7月,民國政府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的節日名稱定為「春節」。此後農曆正月初一就被稱為「春節」直到今天,而以前的名字「元旦」則用於公曆(格里高利曆)的1月1日。

相關焦點

  • 傳統節日--春節
    人們也會將農曆叫做「陰曆」、「夏曆」在中國節日是非常多的。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是什麼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但春節這個叫法卻不過百年歷史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一詞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春節的由來.
    今年的2月12日,是農曆新年的開始,中國人及亞洲一些國家將這一天稱為「春節」。作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傳統的農曆新年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只有100多年歷史。農曆新年歷史悠久,在古代稱為歲首、元旦、元日、新正、新春等。傳說,它興起於虞舜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或「臘祭」。但把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開始,正式形成在漢代。
  • 過春節的傳統意義
    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過春節的傳統意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春節」名稱的由來1912年1月份,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 古人也叫「春節」嗎?過年在古代另有稱呼,其起源也多種多樣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正式進入了過年的節奏。其實在我國古代,由於一直採用農曆年曆法體系,所以如今的元旦與春節在古代其實是同一個節日,都是新舊年更替的標誌。但自民國以來,由於公曆年成為官方曆法,元旦也逐漸成為慶祝公曆年更替的節日,南京國民政府更是在後來廢除了農曆年的「春節」。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古代元旦跟春節是同一天,那為什麼春節七天假,元旦卻只有一天?
    元旦和春節是怎麼分開的?但是又有人不明白了,元旦既然跟春節一回事,那為啥現在的正月初一不叫元旦叫春節,而公曆的1月1日卻成了元旦呢?這筆糊塗帳,到底是從啥時候開始變得糊塗呢?其實早在夏商周時代就開始亂套。
  • 冒建國:除舊布新話春節
    除舊布新話春節(散文)冒建國眾所周知,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國各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一一春節。春節又叫「年節」,我國除了藏族、白族和傣族等少數民族有自己的年曆,各自過本民族的年節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漢族一道過春節。
  • 春節小指南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史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鬧了一個月。春節是我國最傳統、最熱鬧的節日,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也有很多,但是大家知道春節的來歷以及傳說故事嗎?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整理了有關春節的來歷、傳說故事、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介紹,歡迎大家來參閱。
  • 「春節」的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
    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據說這一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這個重要傳統節日,關乎「年」的由來,歷經波折才被正式確定
    春節是中國一整年裡最重要的節日,過春節也稱為過年,是一件具有儀式感和幸福感的事情。這麼重要的節日,仍然有很多中國人不知道它的歷史由來,甚至不知道具體的時間。那麼春節是什麼時候開始被確定下來的呢?作為一個中國人,對這個傳統節日沒什麼了解是說不過去的。
  • 春節文化——春節起源
    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
  • 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 剛剛發布春節的冷知識視頻, 春節只有107年歷史!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對每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特別的。 剛剛發布春節的冷知識視頻,  春節只有107年歷史!
  • 【節慶文化】中國傳統春節習俗
    ❖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除了春聯,家家戶戶還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