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節日定義的比較與界定

2020-12-15 麗麗美妝課程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獨特形態,促使小編我重新審度以往對節日所下定義的科學性。

烏丙安教授認為,節日是「一年當中由種種傳承線路形成的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動時間,以開展有特定主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日「。

這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括,抓住了節日主題、傳承路線(即起源途徑)及社會活動日三個特點,但它對節日舉行的時間規定得較為靈活,這就使一些尚未定型的社會活動如體育、集會等也包括在節日內。

我認為,這一定義的廣義性、包容性與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是比較吻合的。

烏丙安教授

西南各民族的節日、祭祀,既有已完善成形的,在舉行時間、主題、形式上都約定俗成地形成規定性的節日,但更多的則是處於祭祀、集會、社群活動向節日過渡階段。文化人類學傾向於對文化現象作整體的、動態的考察,上述定義是比較全面的。

中國漢族的傳統文化對節日的看法來源於農業生產對節令的需求,在農業文明的孕育過程中,具有鮮明的農事節令特色的節日體系形成了。節日的產生與農曆的歲時密切相關。

」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片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由曆法年、月、日和氣季時令結合構成的歲時,在一 年三百六十餘天中,因生產、生活、信仰活動的安排,漸漸形成、發展出大大小小的節日。這樣的節日定義僅能代表漢民族的心理意識。漢族傳統節日基本上是以一年從始至終近二十個節 日組成。宋兆麟先生歸納 整理這些節日及節日民俗為:1.春節。活動有迎春、祭祖、拜年、清潔、驅鬼、娛樂。

春節家人團聚

2.人節。活動有慶祝人的生日、拜女媧、伏羲,玩泥泥狗,佔卜與放生等。

3.立春。活動有祭祀芒神(春神)、迎春、鞭春牛、咬春等。

4.元宵節。活動有祭太一神、門神、床神、紫姑神,祭祖、祭關帝等,燈會、鬧元宵、大儺、送燈。

5.中和節。活動有祭太陽神、土地神生日、龍抬頭。

中和節

6.上巳節。活動有祭高媒神、祓禊、臨水、浮卵、會男女、祈年。

7.清明節。活動有寒食、掃墓、踏青、蠶花盛會、遊戲。

8.浴佛節。活動有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廟會求子。

9.端午節。活動有祭祀水神、龍神、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划龍舟、吃粽子、避五毒、遊戲。

端午節

10.天貺節。活動有回娘家、曬書、祈求人畜平安。

11. 夏至節。活動有唱夏至歌、夏令飲食、防暑。

12.七夕節。活動有紀念牛郎織女、乞巧、種生、飲食。

13.中元節。活動有祭三官大帝、祭祖先亡靈、盂蘭盆會、放河燈。

14.中秋節。活動有祭月、吃月餅、團聚、祭兔爺、降土地神、送瓜求子。

15.重陽節。活動有登高、插茱萸、賞菊、娛樂、吃重陽糕等。

16.冬至節。活動有祭天、送寒衣、填九九消寒圖、飲食娛樂。

17.下元節。活動有祭水官大帝、祭爐神。

18. 臘八節。活動有吃臘八粥、行儺儀。

19. 送灶節。活動有祭灶神、送灶神、迎玉皇、掃除洗塵等。

20.除夕。活動有吃年夜飯、祭門神、貼門神對子、驅疫、拜年、守歲。以上歸納,反映了漢族節日是以農事節令、歲時為時間凝結點,適應農事需求,涵加進宗教祭祀內容,並逐步增添其他信仰、傳說、習俗而複合形成的。

除夕煙火

漢文化中的節日定義,主要依據於節氣、歲時,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農曆。

漢族農曆較早便形成系統,成為節日系統的主幹,致使傳統宗教祭祀只能依附於歲時節日。即使是殷商及周代的祭祀,也非定時,而大多依季節行事,通過佔卜求吉擇日。大量的甲骨文都是佔卜擇吉內容,說明上古漢族先民傳統宗教祭祀並未形成固定的時間凝結點並傳承後世。

按西方文化傳統,節日在英語中( holiday)詞原意為( holy -day)「聖日」,即人們不去工作,而充分用來休息、沉思、祈禱。這與基督教傳統信仰分不開:.上帝耶和華創造 人類及萬物,到第七天,便要休息。宗教傳說的神聖影響力無疑制約了西方民族的節日觀念及習俗。至今,節日等同於度假、狂歡。現今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的節日如聖誕節的影響,遠遠超過公曆元且及各國區域性傳統節日(如芬蘭、希臘、瑞典的迎春節和慕尼黑的十月啤酒節、希臘的葡萄節、威尼斯賽船節及義大利、德國、瑞士、巴西的狂歡節),便反映了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節日觀念及節日民俗傾向的主導成分。究其根源,大概與公曆及基督教一樣並非歐洲、美洲本土文化母體所生,而借自民族遷徙、文化傳播,故而不能反映當地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較早時期,超越空間的基督教體系便窒息了歐美各民族節日發展的生機,使其至今仍只能庇蔭於基督教文化而得到殘缺不全的保存。例如,西方節日文化中便少有像漢族節日這樣完整的與農事、歲時曆法緊密結合的體系。

巴西的狂歡節

從大的文化變遷背景分析,漢文化未曾斷代,一直處於吸收、同化、整合狀態,而歐洲民族的文化一直處於割裂狀態, 雖有早期的希臘、羅馬文化,但都未能在本土由本族傳人將母體文化保存下來,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都曾程度不同地被擊破、分解,以至消亡。其民族現代文化與其文化母體的臍帶早已斷裂。相對於以上海洋型民族文化,漢文化作為內陸型封閉文化,其文化母體仍在,文化臍帶未斷。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主導因素是祭祀儀典,這些對應於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農事生產、性生殖的祭祀,在時間凝結點、主題上都自成體系。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固然與曆法相關,但並未形成漢族農曆那樣嚴整的曆法體系,主要是物候歷,大致只分出季、月。曆法的完整性往往與各民族農業文明的發展程度同步。傣族的稻作農業比較發達,長期定居農耕,形成了較規範的傣歷。傣歷年、開門節、關門節及各種賧佛活動都根據曆法的確定時間舉行。彝族中的一些支系的十月太陽曆形成了年頭過大年、年中過小年的習俗。但使用物候歷的多數民族舉行節日、祭祀的時間並不固定,只對應於大致的季節、節令。過節的具體日期往往要由巫師、酋長問卦佔卜確定,與殷、周祭祀十分相似。 可見,西南民族節日以祭祀活動為主體,與農業、牧業、曆法保持著鬆散的結合。這些因素,必然導致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既不同於現代文明意義的節日慶典,也不同於歐洲文明和中原漢文化傳統的節日,而具有特色鮮明的內涵。

因此,從西南民族節日文化的本體出發,筆者給節日下的定義是:節日是各民族依據傳統的宗教祭祀、農事生產、曆法等因素而形成的有相對凝固的時間、地點及活動方式的社群活動日,它具有全民性、集體性、傳統性特徵。

節日文化則是把節日作為一個系統,以它凝結文化要素,集中表現民族文化傳統的功能而提出的概念。節日文化具有文化整合性特徵和結構二重性特徵。

小編認為在另一意義上,節日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節日、祭祀、集會等社群活動的複合體,是各種與上述社群活動相關的文化因子的總和。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則是特定地域內以西南少數民族節日、祭祀等社群活動為主體的文化形態。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文化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構成與總體特徵
    西南民族文化以民族為依據而劃分的區域文化,從行政區劃的關係看,大致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廣西、湘西大部分地區的民族文化。一些具有相對獨立文化單元性質的民族文化,如迪慶、甘孜、阿壩地區的藏文化以及雲、貴、川交界的涼山彝族文化,都是構成西南民族文化的有機的地域文化。至於已自成體系的西藏文化或藏文化、四川盆地的巴蜀文化,若從嚴格的學術意義來看,也可不劃入西南民族文化範疇。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清華大學文創院執行院長胡鈺在21日舉辦的中國節日創意大賽主題發布會上談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代中國,我們可以從中國節日裡找到紓解焦慮的方子,找到身份認同的引子,找到聯絡世界的路子。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凝結著我國廣大民眾的文化血脈和精神情感。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文化習俗?堅持這些文化特色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文化習俗?堅持這些文化特色的意義與價值何在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01覺成觀點堅持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元素,意義與價值在於:一是可以增加民族認同感,加強民族凝聚力。二是可以增加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自豪感。三是可以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地位。
  • 馬來西亞各民族的宗教和傳統文化節日
    大多數的宗教和文化節日都不像聖誕節那樣有固定日期,因為它們是根據不同的日曆,如:陰曆或伊斯蘭日曆,所以,每年的節日的日期都不一樣。 今天,小編列出了一些馬來西亞主要的節日,以後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著去見證與參與其中!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與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各種傳統節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厚重而多彩,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傳統節日所蘊涵的信仰中國古人對天有著無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文化的起源是仰望上天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上溯到源頭多起源於四時易轉處的祀典,又關聯到天象曆法、物候農時。
  • 甘晨力: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
    本網12月3日訊 近日伴隨冬意而來的還有日漸濃厚的西方節日,聖誕節的歡樂氣氛,我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開始為之雀躍。新慧集團(New Wisdom Holdings Limited)董事會主席甘晨力先生寄語年輕一輩,在現今中西節日文化合璧的潮流下,忙著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遺忘中國傳統節日,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
  • 中國節日文化「兩創」啟示
    強化認同 創新形式 豐富內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中國節日文化「兩創」啟示  傳統節日對文化傳承和社會凝聚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弘揚節日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  傳統節日內涵、節俗與時俱進,新的節日節俗陸續出現,我國正在形成新的節日文化
  • 民俗活動、民族節日、文化藝術節...青海這16個不同民族和習俗的節日​,你都知道嗎?
    納頓節是居住在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及其周邊地區的土族人民為祈福還願,以自然村為單位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進行集體舞蹈(會首舞)和儺戲(面具舞)表演,以此來娛神、謝神和酬神的民族傳統宗教節日。 時間:每年6月至9月 地點:青海省藏族人民居住區 介紹: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是舉辦於青海省藏族人民居住區的文化節日
  • 今日改茶|改茶小學開展「了解西方節日文化,過好中國傳統節日暨...
    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2019年12月23日上午,改茶小學對全校師生開展了「了解西方節日文化 ,過好中國傳統節日暨節假日安全教育」晨會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的是全面展現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代表的意義、呈現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意識,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情之情。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西方傳統節日比如情人節、聖誕節等在年輕人與商家中特受追捧,越來越火!除了大多數年輕人喜歡追求新潮與崇洋媚外的心理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西方節日的習俗與現代化的生活比較合拍,迎合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導致他們趨之若鶩,這也是商家喜歡西方節日並在這些節日大搞活動的原因!在這兩類人群的雙重促進下,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有氛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
  • 活動回顧 |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12月23日上午,北京閱讀季·書香校園項目組邀請到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北京金牌閱讀推廣人崔岱遠老師走進昌平區第二實驗小學西校區,為四五年級總計20個班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講座《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採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主會場一百五十餘名同學,650名同學在教室觀看了活動直播。
  • 中國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堅持文化自信 拒過西洋節日
    由於美國及西方國家從出生就信奉基督教,那麼他們歡天喜地的過聖誕也是理所當然的了,聖誕節是基督教教徒最盛大的節日。基督教在中國被侵略時期乘機而入,是中國人的傷疤,不適合中國人,更不適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承的節日,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繫。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漫長歲月血脈相傳,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沒有斷過流、從始至終傳承下來的偉大民族。
  • 傳統節日綜述
    中國是世界上傳統節日最多的國家,節日、節令形成了東方式豐富多彩的時令節日體系。這個國家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傳統節日除了共同都過的一致部分,還有各地區各民族自已特有的節日。中國究竟有多少個節日,恐怕是個難以搞清楚的問題,不同的節日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反映特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傳承了千秋萬代,已經形成中華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家園。
  • 中國傳統節日之元宵節
    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 【蒙古文化】中國56個民族的由來 節日及風俗禁忌!尊重從了解開始...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 甘晨力談新媒體對於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承載厚重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傳統節日文化顯然就是其重要標誌。而在現今的新媒體時代,媒體急速發展,信息傳播快捷、內容海量等成為其特點;在新格局下,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交融會發生怎樣的轉變非常值得關注。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體育定義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小編之所以要引用以上有關定義和論述,是因為小編認為,給民族民間體育下定義時,應該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一要顧及到人們對近現代體育的基本認識;二要考慮到人們對作為民間傳承文化的民間體育遊戲活動的傳統看法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人類社會流傳下來的節日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積澱著這個民族的風俗生活傳承和演化的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節日風俗也會不斷變異。但節日本身總是反映著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的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