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
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用來測定一天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用來計算時間。
天長日久,萬年發現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有不測風雲而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國君講日月運行的道理。
祖乙聽後大悅,感到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並創建曆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就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石壁上刻著一首詩,詩道: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著天象,對皇上說:「現在正是12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這便是春節的來歷。那麼,我國的春節到底源自何時呢?
據說,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期就有過春節風俗。
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和農業勞作息息有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形象。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朝以農曆一月為一年之首,商朝以農曆十二月為歲首,周朝以農曆十一月為歲首,秦朝以農曆十月為歲首。春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於漢朝。那是公元前104年,即漢太初元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後2000多年,我國沿襲了這一曆法體制。正月新年成為舉國上下共享的盛大節日,「官有朝賀,私有祭享」。在朝賀與祭享的各種儀式活動中,增強與更新著各種家庭與社會的關係。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晷儀 也稱日晷,指的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在我國古代,正是有了晷儀的存在,才由此劃定了四季和12個月,並有了春節的出現。
漏壺 也叫漏刻,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器。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一般由銅製成,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夏、商時期。在古代,人們就是使用漏壺和日晷來計算時間的。
堯舜時期 是我國上古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我國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據《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稱,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3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據說,在這3位首領統治華夏大地時,我國古人便開始過春節了。
甲骨文 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我國商朝後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在這些文字中,就已經出現了「年」的字樣。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劉徹,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開拓了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在他統治期間,他將原來曆法中以農曆十月為首月改成了以正月為首月,也就是農曆新年的開始。
立春 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立春」只能說春天來了,不能代表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才是新年的第一天。
我國傳統曆法:農曆。 農曆是我國目前仍在與公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農曆,又叫夏曆,即農業上使用的曆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據說,當年青年人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新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在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
小朋友,你知道春節的由來了嗎?你知道立春是幾月幾號嗎?想一想,問問爸爸媽媽,來留言板跟一米姐姐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