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家每年過,在這個獨特節日裡不管你是在海外華僑還是生活在世界任意一個角落,只要你身上還流躺著炎黃血脈。在這個獨特的日子裡你第一個會想到的是家,父母和祖國,它好像再也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好像成為了我們情感能得以釋放、心靈能得到慰籍的地方。
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春節的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的說法有很多,你知道春節為什麼叫做過年?在小學課本我們就學過:是為了驅逐一個叫做「年」的怪獸。
春節從起源上來看的話,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在《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由於一年分四季, 春生、 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此。「過年」的意思就是祈盼、慶祝五穀豐登糧滿倉。
此外,「年"還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
在西周時期,年就由穀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並且,「年」和「春"常常聯繫在起。 在民間常常習慣於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產 ,所以人們習慣將春天看作是一年的開始,
不是就有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想要有一個好的開頭。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年開端的意義。 《尚 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日:『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年的開端, 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的意義就在於告別過去, 為新的一年努力。
「春節」名稱的由來
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自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曆」,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曆」,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生活。
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在當時政府一度還摒棄農曆,一直在推行公曆,後來甚至還強令不準過舊曆年,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等民俗活動,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之中還是按照舊的年曆來過。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由於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在越南、韓國也過春節,也是農曆的正月初一。在韓國、朝鮮和越南,農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朝鮮半島,農曆新年被稱為「年節」或「舊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農曆新年假期從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換休,共6天。
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也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馬來西亞華人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
華人眾多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03年和2004年分別將農曆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菲律賓不放假。日本曾按舊曆(類似農曆)過年。從1873年起改用新曆後,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不過舊曆新年,但是衝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曆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