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讓我們了解一下春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關於春節的文字記載數不勝數,有關春節的傳說也非常的傳神和多樣化。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著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裡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裡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裡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裡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春節風俗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值得非常重視的,同時也是我們大家非常喜歡親朋好友團結的日子,小朋友們在這一天是最開心的啦,每年都會有很多的紅包,還能有家人和親人的陪伴。春節可是我們小朋友們的大日子,讓我們一起傳承這麼重要的春節。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儘管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有不同的說法,但唯一能夠肯定的是,春節是個非常值得慶祝的隆重節日。在春節時候,走親訪友,張燈結彩,已成為了特有的文化風俗。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春節更是在不同地域遍地開花,變得愈發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