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關於春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訴不盡的情愫,那些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我們都應該一一傳遞下去,這是對歷史的敬重,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本書單為您帶來一系列與傳統年俗有關的書籍,祝您過個傳統年。
據說,莫言為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才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歲末年關,讓我們跟著莫言去回味過年的餃子,去回味過去的年吧。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對於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大人們總是發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
他們的態度令當時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了。
我想我的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拮据的生活預算裡往往沒有這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
小孩子可以興奮地說:過了年,我又長大了一歲;而老人們則嘆息:嗨,又老了一歲。
過年意味著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而對於大人,則意味著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裡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據說在解放前的臘月初八凌晨,廟裡或是慈善的大戶都會在街上支起大鍋施粥,叫花子和窮人們都可以免費喝。
我曾經十分地嚮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裡,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裡翻滾著,鼓起無數的氣泡,濃濃的香氣瀰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裡。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
我經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粥的隊伍裡,雖然飢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後來我在作品中,數次描寫了我想像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像中的輝煌。
……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良好家風,是一個國家繁榮興盛的根基。
清代朱柏廬先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家訓,叫做《朱子家訓》,全文一共六百三十四個字,兩兩對仗,在當時算是一本啟蒙讀物。但你可別小瞧了這樣一本小冊子,它裡面的內容絕對是妥妥的「乾貨」。《朱子家訓》裡面講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衛生到教育,從飲食到孝道,每一項它都列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南」。
我們就拿「勤儉持家」這個例子來說,《朱子家訓》的第二句就告誡我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勤儉,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良好品質,一個家庭想要擁有長遠的幸福和安定,勤儉節約總是不會錯的。在古時候的中原地區,還有這樣一個關於勤儉的故事。據說那時候伏牛山下住著一個農民,名叫吳成,他一生辛勤耕作,日子過得十分美滿。臨終的時候,他把兩個兒子叫到了床前,將一塊寫著「勤儉」的匾額給了他們,吳成反覆叮囑兒子們,這兩個字是人一生最寶貴的品質,想要生活幸福圓滿,就必須將這兩個字時刻銘記在心。
兩個兒子一看,這個寫著「勤儉」的匾額如此重要,誰也不願意撒手,最後兩人決定,把這個匾額攔腰砍斷,一人一半,就這樣,哥哥拿到了一個「勤」字,弟弟拿到了一個「儉」字,兄弟兩人都按照自家匾額上的訓導來過日子。
……
老禮兒不是法律,有時候卻比法律重要;老禮兒不是道德教義,但比教義更普及。
我們經常自稱「禮儀之邦」,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離不開老禮。要是有人覺得老禮不用較真,不僅會鬧笑話,還容易誤人子弟。
在現代社會生活裡,到底應該注意哪些必要的禮儀呢?
作者劉一達從咱們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出發,在傳統「老禮兒」中取精華去糟粕,整理寫成了這本《中國人的老禮兒》,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看看吧!
這天,老劉在參加一場婚宴的時候,竟然偶遇了小二十年沒見的老鄰居,張志寬。老張告訴老劉,他幾年前也從原來他們一起住的地方搬走了,父母退休在家,身體挺好,愛去公園遛彎,一家人常念叨起老劉。
聊著聊著,老張就邀請老劉過幾天去家裡做客,老劉應下後,兩人就告了別。這時,老劉身邊的一個小輩問老劉,老張真的會請他去家裡做客嗎?
畢竟現在很多應酬場合裡,「請人吃飯」和「請人做客」,那只是客套話,潛臺詞就是「後會無期」。老劉笑了笑說,他了解老張,老張說到做到。果然,兩天後,老劉接到了老張的電話,請老劉晚上去家裡做客,老街坊敘敘舊。
老劉想了想,回話說,行,不如明天晚上我再過來吧,要帶一個家裡的小輩來,讓她了解一下中國人的老禮兒。
……
不論時代發生多麼大的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麼大的變化,我們都要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綿延在血脈中的基因,只有傳承優良的家風,才能保證一個民族的長遠發展。王兆鵬和郭紅欣共同編撰的這本《家風詩詞》,就為我們講述了那些與家風有關的經典詩詞。
在《禮記·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意思是說,一個想要弘揚大道的人,必須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得修養自身的品性。
簡單一點來說,一個人想要做大事,就必須從自身做起,自我規誡和自我教育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中國家庭中,我們都很看重這種自我修養。白居易有一首詩叫做《閒坐看書貽諸少年》,詩中說:「勸君少幹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無不可。所以雀羅門,不能寂寞我。」
這首詩是說希望家中子弟不要追名逐利,因為過於貪戀物質和名利會招致深重的災難。名是禁錮自身的枷鎖,利是焚毀自身的邪火,作者還告訴年輕人說,自己很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所以即使現在門可羅雀,也不會因此感到寂寞、失落。這首詩是一首很典型的勉勵詩,作者勸導年輕人要修身養性,廉潔處世,不要成為追逐名利之徒,這種勸誡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
過去和現在的春節,在中國人身上刻下痕跡。生活在變,習俗也在變,通曉這些變化,我們能知道,過去的我們從哪裡走來,未來的我們將要去何處。新年伊始,希望大家帶著祝福,經歷一個精彩的春夏秋冬。
在老舍先生的記憶裡,北京的春節,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的熱情。
過去的北京,每逢臘八,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各種的米,各種的豆,各種的乾果,熬成的。於農民來說,看到臘八粥,倒有一種驕傲。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老北京的街上,臘月最先歡呼雀躍的,無疑是孩子。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足足有一個月。他們早就想好了,街上一出現雜拌兒,就去買,這算是第一件和過年相關的事情。
雜拌兒是一種小吃,是用各種乾果與蜜餞摻合成的,有兩種,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打個比方,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則用榛瓤兒。
苦學了一年的孩子,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比如風箏、空竹、口琴、年畫兒等等。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以及給孩子趕做新鞋新衣,忙得不可開交。對,那時候小孩子的衣服,窮家的自己做,富點兒的才請得起裁縫做衣服。
……
年夜飯大概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道晚餐了——它既展示了中國各地的地域文化,又反映了各族人民對美食的定義。那麼,就讓我們跟隨著這本《舌尖上的新年》,一起走進中國人的年夜飯吧。
中國人幾乎都吃過餃子——尤其是北方,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會包餃子。餃子諧音為「交子」,有新舊年在子時交接的意思,代表好運綿延。
雖然現在生活富足了,但餃子這道流傳千年的美食,仍然寄託著許多北方遊子的思鄉之情。
在南方,尤其是農村,類似餃子的春節飲食符號,應該是年糕和餈粑。溫州作家林斤瀾曾說:「南方人定居北方幾十年,連孩子也拉扯成人了,還有過年都不包餃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家有一樣——年夜飯頭一道『擺當中』的,必是炒年糕。」
年糕用糯米和水蒸成,可存放十天半月,吃法多樣——可烤,可蒸,可煮,可炸,可炒。年糕軟嫩無比,有「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春節時吃,非常應景。
……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輕閱讀,重趣味,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炎黃子孫,我們對中國的節日應該都不陌生,但隨著這些年來異國文化的輸入,外加商家的藉機宣傳促銷,我們會發現,很多國外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情人節,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這裡倒不是責怪國人「崇洋媚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對於傳統節日的弘揚,確實缺少力度。比如我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但為什麼要吃粽子?吃粽子有什麼講究?大概沒多少人能說清楚。我們從小就在過傳統節日,可說白了,我們所說的過節,其實大多是奔著那一兩天假去過的,過得是糊裡糊塗、懵懵懂懂。
所以,著名文化學者孫丹林先生編寫的這本《傳統節日的故事》,越發顯得有意義,書中講了很多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內容詳盡、通俗易懂,我在這裡選取了即將到來的春節為大家講解,希望大家在聽後,能了解我們究竟在慶祝什麼,該如何慶祝。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其實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可以稱得上是春節的開幕式。臘月也就是農曆的12月,在古時候,「臘」字含有新舊交替的意思,它經常被用來描述一年到頭了,要通過祭祀的形式向神靈和祖先報功,同時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無災無禍,這就是「臘祭」。
……
家風?一個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概念,是如何屢次幫助一個家庭擺脫困境的呢?
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裡,有這麼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怎麼才算是「幸福的家庭」呢?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想,幸福的家裡應該有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聽話懂事的小孩子,當然啦,還不能少了家人之間彼此扶持的溫暖和真情。
其實,我們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家庭裡所有的美好,似乎都不能離開一種無形的影響力。
那就是家風。家風就像是家的靈魂,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著每一位家庭成員,經久不衰,又歷久彌新。
《一諾的家風》這本書的主人公唐一諾,生長在一個有著溫厚家風的家庭裡。小小的他知道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所以就想著自己也出去工作賺錢,支付桌球培訓班的培訓費;在爸爸媽媽的工作中,他也出了一把力.
此外,一諾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候,一點兒都不斤斤計較,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大格局的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像他的名字「一諾」一樣,「千金一諾」是他最重要的做事原則。
「凡出言,信為先。」《弟子規》中的這句話影響著一諾,雖然他年齡不大,但卻懂得這個大智慧。
……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
—— 《傳統節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