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圖推薦】春節,一起過個傳統年!

2021-02-11 佳縣國楨圖書館

春節,是所有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關於春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訴不盡的情愫,那些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我們都應該一一傳遞下去,這是對歷史的敬重,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本書單為您帶來一系列與傳統年俗有關的書籍,祝您過個傳統年。




據說,莫言為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才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歲末年關,讓我們跟著莫言去回味過年的餃子,去回味過去的年吧。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對於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大人們總是發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

他們的態度令當時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了。

我想我的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拮据的生活預算裡往往沒有這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

小孩子可以興奮地說:過了年,我又長大了一歲;而老人們則嘆息:嗨,又老了一歲。

過年意味著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而對於大人,則意味著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裡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據說在解放前的臘月初八凌晨,廟裡或是慈善的大戶都會在街上支起大鍋施粥,叫花子和窮人們都可以免費喝。

我曾經十分地嚮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裡,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裡翻滾著,鼓起無數的氣泡,濃濃的香氣瀰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裡。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

我經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粥的隊伍裡,雖然飢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後來我在作品中,數次描寫了我想像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像中的輝煌。

……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良好家風,是一個國家繁榮興盛的根基。

清代朱柏廬先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家訓,叫做《朱子家訓》,全文一共六百三十四個字,兩兩對仗,在當時算是一本啟蒙讀物。但你可別小瞧了這樣一本小冊子,它裡面的內容絕對是妥妥的「乾貨」。《朱子家訓》裡面講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衛生到教育,從飲食到孝道,每一項它都列出了詳細的「操作指南」。

我們就拿「勤儉持家」這個例子來說,《朱子家訓》的第二句就告誡我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勤儉,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良好品質,一個家庭想要擁有長遠的幸福和安定,勤儉節約總是不會錯的。在古時候的中原地區,還有這樣一個關於勤儉的故事。據說那時候伏牛山下住著一個農民,名叫吳成,他一生辛勤耕作,日子過得十分美滿。臨終的時候,他把兩個兒子叫到了床前,將一塊寫著「勤儉」的匾額給了他們,吳成反覆叮囑兒子們,這兩個字是人一生最寶貴的品質,想要生活幸福圓滿,就必須將這兩個字時刻銘記在心。

兩個兒子一看,這個寫著「勤儉」的匾額如此重要,誰也不願意撒手,最後兩人決定,把這個匾額攔腰砍斷,一人一半,就這樣,哥哥拿到了一個「勤」字,弟弟拿到了一個「儉」字,兄弟兩人都按照自家匾額上的訓導來過日子。

……

老禮兒不是法律,有時候卻比法律重要;老禮兒不是道德教義,但比教義更普及。

我們經常自稱「禮儀之邦」,只要與人打交道,就離不開老禮。要是有人覺得老禮不用較真,不僅會鬧笑話,還容易誤人子弟。

在現代社會生活裡,到底應該注意哪些必要的禮儀呢?

作者劉一達從咱們生活中的不同場景出發,在傳統「老禮兒」中取精華去糟粕,整理寫成了這本《中國人的老禮兒》,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看看吧!

這天,老劉在參加一場婚宴的時候,竟然偶遇了小二十年沒見的老鄰居,張志寬。老張告訴老劉,他幾年前也從原來他們一起住的地方搬走了,父母退休在家,身體挺好,愛去公園遛彎,一家人常念叨起老劉。

聊著聊著,老張就邀請老劉過幾天去家裡做客,老劉應下後,兩人就告了別。這時,老劉身邊的一個小輩問老劉,老張真的會請他去家裡做客嗎?

畢竟現在很多應酬場合裡,「請人吃飯」和「請人做客」,那只是客套話,潛臺詞就是「後會無期」。老劉笑了笑說,他了解老張,老張說到做到。果然,兩天後,老劉接到了老張的電話,請老劉晚上去家裡做客,老街坊敘敘舊。

老劉想了想,回話說,行,不如明天晚上我再過來吧,要帶一個家裡的小輩來,讓她了解一下中國人的老禮兒。

……

不論時代發生多麼大的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麼大的變化,我們都要注重家庭建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綿延在血脈中的基因,只有傳承優良的家風,才能保證一個民族的長遠發展。王兆鵬和郭紅欣共同編撰的這本《家風詩詞》,就為我們講述了那些與家風有關的經典詩詞。

在《禮記·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意思是說,一個想要弘揚大道的人,必須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得修養自身的品性。

簡單一點來說,一個人想要做大事,就必須從自身做起,自我規誡和自我教育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中國家庭中,我們都很看重這種自我修養。白居易有一首詩叫做《閒坐看書貽諸少年》,詩中說:「勸君少幹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我心知已久,吾道無不可。所以雀羅門,不能寂寞我。」

這首詩是說希望家中子弟不要追名逐利,因為過於貪戀物質和名利會招致深重的災難。名是禁錮自身的枷鎖,利是焚毀自身的邪火,作者還告訴年輕人說,自己很早就明白了這些道理,所以即使現在門可羅雀,也不會因此感到寂寞、失落。這首詩是一首很典型的勉勵詩,作者勸導年輕人要修身養性,廉潔處世,不要成為追逐名利之徒,這種勸誡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

過去和現在的春節,在中國人身上刻下痕跡。生活在變,習俗也在變,通曉這些變化,我們能知道,過去的我們從哪裡走來,未來的我們將要去何處。新年伊始,希望大家帶著祝福,經歷一個精彩的春夏秋冬。

在老舍先生的記憶裡,北京的春節,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的熱情。

過去的北京,每逢臘八,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各種的米,各種的豆,各種的乾果,熬成的。於農民來說,看到臘八粥,倒有一種驕傲。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老北京的街上,臘月最先歡呼雀躍的,無疑是孩子。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就不上學了,放年假,足足有一個月。他們早就想好了,街上一出現雜拌兒,就去買,這算是第一件和過年相關的事情。

雜拌兒是一種小吃,是用各種乾果與蜜餞摻合成的,有兩種,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打個比方,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則用榛瓤兒。

苦學了一年的孩子,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比如風箏、空竹、口琴、年畫兒等等。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以及給孩子趕做新鞋新衣,忙得不可開交。對,那時候小孩子的衣服,窮家的自己做,富點兒的才請得起裁縫做衣服。

……

年夜飯大概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道晚餐了——它既展示了中國各地的地域文化,又反映了各族人民對美食的定義。那麼,就讓我們跟隨著這本《舌尖上的新年》,一起走進中國人的年夜飯吧。

中國人幾乎都吃過餃子——尤其是北方,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會包餃子。餃子諧音為「交子」,有新舊年在子時交接的意思,代表好運綿延。

雖然現在生活富足了,但餃子這道流傳千年的美食,仍然寄託著許多北方遊子的思鄉之情。

在南方,尤其是農村,類似餃子的春節飲食符號,應該是年糕和餈粑。溫州作家林斤瀾曾說:「南方人定居北方幾十年,連孩子也拉扯成人了,還有過年都不包餃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家有一樣——年夜飯頭一道『擺當中』的,必是炒年糕。」

年糕用糯米和水蒸成,可存放十天半月,吃法多樣——可烤,可蒸,可煮,可炸,可炒。年糕軟嫩無比,有「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春節時吃,非常應景。

……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輕閱讀,重趣味,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炎黃子孫,我們對中國的節日應該都不陌生,但隨著這些年來異國文化的輸入,外加商家的藉機宣傳促銷,我們會發現,很多國外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情人節,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遠遠超過了我們的傳統節日。

這裡倒不是責怪國人「崇洋媚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對於傳統節日的弘揚,確實缺少力度。比如我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但為什麼要吃粽子?吃粽子有什麼講究?大概沒多少人能說清楚。我們從小就在過傳統節日,可說白了,我們所說的過節,其實大多是奔著那一兩天假去過的,過得是糊裡糊塗、懵懵懂懂。

所以,著名文化學者孫丹林先生編寫的這本《傳統節日的故事》,越發顯得有意義,書中講了很多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內容詳盡、通俗易懂,我在這裡選取了即將到來的春節為大家講解,希望大家在聽後,能了解我們究竟在慶祝什麼,該如何慶祝。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其實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可以稱得上是春節的開幕式。臘月也就是農曆的12月,在古時候,「臘」字含有新舊交替的意思,它經常被用來描述一年到頭了,要通過祭祀的形式向神靈和祖先報功,同時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無災無禍,這就是「臘祭」。

……

家風?一個聽起來虛無縹緲的概念,是如何屢次幫助一個家庭擺脫困境的呢?

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裡,有這麼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怎麼才算是「幸福的家庭」呢?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想,幸福的家裡應該有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聽話懂事的小孩子,當然啦,還不能少了家人之間彼此扶持的溫暖和真情。

其實,我們稍微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家庭裡所有的美好,似乎都不能離開一種無形的影響力。

那就是家風。家風就像是家的靈魂,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著每一位家庭成員,經久不衰,又歷久彌新。

《一諾的家風》這本書的主人公唐一諾,生長在一個有著溫厚家風的家庭裡。小小的他知道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所以就想著自己也出去工作賺錢,支付桌球培訓班的培訓費;在爸爸媽媽的工作中,他也出了一把力.

此外,一諾和同學們相處的時候,一點兒都不斤斤計較,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大格局的人,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像他的名字「一諾」一樣,「千金一諾」是他最重要的做事原則。

「凡出言,信為先。」《弟子規》中的這句話影響著一諾,雖然他年齡不大,但卻懂得這個大智慧。

……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將傳統總留心。

—— 《傳統節日的故事》

相關焦點

  • 過春節的傳統意義
    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過春節的傳統意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 春節旅遊去哪兒好?全家一塊去西安過個中國年,是個不錯的選擇
    春節旅遊去哪兒好?全家一塊去西安過個中國年,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在在春節的時候,全家人一起出去旅遊了。一方面改變一下傳統的居家團員的歡度春節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去其他城市,領略一下不同城市中,歡度春節的濃厚中國味道。那麼春節旅遊去哪裡好呢?
  • 用10個春節元素滿滿的DIY,陪孩子一起過大年!
    不管什麼原因,對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現在的我們總覺得缺了點什麼,年味,需要用特別的方式「找回來」!鼠年賀卡、日曆、紅包、年畫、招財貓、玩具、遊戲……5天視頻課程+1個精美創意手作大禮包,融入濃濃的中國傳統元素,大部分選取家中常見生活材料,通過巧思和創意,讓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春節習俗
  • 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有首民謠這樣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都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
  • 中國春節傳統習俗|恭賀新春 牛年大吉
    你聽鑼鼓聲一片,聲聲送舊年你看大眾多歡暢,個個樂綿綿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那麼中國傳統春節習俗都有哪些講究呢?
  • 2020年春節營銷怎麼玩?阿迪達斯帶領半個娛樂圈一起「過潮年」!
    而在每年春節前後,都會燃起一場沒有硝煙的營銷大戰,各大品牌在這個時間段裡爭相拼創意、拼流量,可謂是精彩紛呈。 近日,在諸多品牌都開始大講「團圓」、「親情」的春節營銷中,黑馬君卻發現阿迪達斯跳出了傳統營銷桎梏,攜手陳奕迅、彭于晏、寧澤濤、易烊千璽、劉亦菲、楊穎、王詩齡等多位明星,推出「潮範」新年系列廣告片,帶領消費者過一個「另類」新年!
  • 世界有哪些國家同中國一起過春節?
    春節,起源於中國,也是由中國人傳播到全世界。春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不僅我們中國人過春節,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現在就讓我盤點一下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和中國一樣過春節。東亞,東亞的朝鮮、韓國和日本自古以來都深受漢文化影響,春節,這個中國最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這些國家的人同樣也過春節。
  • 今年春節,來馬來西亞過團圓年吧!
    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這些在國外紮根的華僑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生活,改變不了的,卻是對家鄉的那份情誼。即便是出生在國外的華僑後代,也依然是鄉音未改。而在國外依然遵循的每一個傳統節日,也體現了華僑們對家鄉情誼的堅守。這其中,寓意著除舊迎新,團團圓圓的春節,對華僑們來說自然也是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前小時候,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春節了。」
  • 和你一起明明白白過「春節」
    春節,別稱:新春、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曆新年,傳統上的「年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而來
  • 傳統節日--春節
    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下面,我們就按照一年中的先後順序來看看這四個節日。
  • 農村和城市一起過春節,你選擇在哪裡呢?
    雖然一直在農村過新年,但是因為沒有機會在城裡過年,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鄉下比城裡有意思,在城市裡,春節的時候打工的人已經走了,他們離開城市回家過年,所以在城市,是當地人,當然沒有了平時的熱鬧,城市本身也變成了空城。
  • 2021年春節是幾月幾號?2021年春節放假時間安排
    2021年春節放假安排法定節假日 2021年過春節是幾號  農曆正月初一,是我們的傳統春節,是一年之歲首。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那麼2021年春節怎麼放假?法定節假日是哪幾天?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年味十足!馬來西亞也過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那你是否知道,馬來西亞是全球中華文化保留比較完整的國家,且在馬來西亞的農曆新年期間,全體公民享有法定假期,年味十足!臨近新年,吉隆坡的商場裡便開始張燈結彩,打折促銷,很多商店也會布置許多春節的元素。即使身處異鄉,也絲毫感覺不到身處另一個國度。
  • 今年,過個安詳喜慶的春節
    文:汪曉佳圖:來自網絡要是往年,臨近春節尚有半個多月,城市的大街小巷道路兩旁,不經意間則搭設了大大小小的帳篷,帳篷下,一張張長條桌上,擺滿了各款春聯和鞭炮,前來光顧的人絡繹不絕於是,人們吃過大年初一早晨的餃子,便揮舞著大掃帚打掃戰場,吃力地清掃著這些汙穢,這裡堆一堆,那裡堆一堆,害得清潔工氣喘籲籲地一車一車往外拉,連累得他們連年也過不好,嘴裡還不好說什麼。燃放鞭炮花炮,慣常是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甚至延伸到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斷斷續續,高潮迭起。
  • 過聖誕不如過春節
    還有幾天就是西方的聖誕節,大街上的商家已經紛紛掛出聖誕節的主打品牌和產品,網絡上、朋友圈裡也已經爭先恐後的掛出聖誕快樂的廣告和祝福,隨著聖誕節日氣氛越來越濃厚,我卻想說:過聖誕節真的不如過咱們自己的春節!
  • 京城哪兒能吃到春節傳統美食?足以勾起您的年味回憶!
    一年一度的春節,我們吃什麼?顯然大魚大肉已不再是年節的代名詞。春節,除了闔家團聚,也體現著中華民族心理上的一種文化歸屬。那麼,在北京這座城市裡,如果遵循傳統文化,我們在哪裡能吃到70-80後春節特色美食呢?都有什麼?且看我們慢慢為您道來。北京俗諺:「好吃不過餃子」,廣受普通百姓的歡迎。餃子,又稱「水餃」,因為形態微扁,在有些地方又被叫作「扁食」。
  • 人民網推薦,春節出遊最值得去的5個城市
    離咱們國家最隆重的節日——春節還有10天時間,度過了忙碌的一年,是時候趁著春節假期好好休息一番。在春節長假裡,很多遊客都會帶上家人一起去一趟旅遊,那麼這個春節去哪兒玩好呢?人民網旅遊編輯推薦這5個地方,最值得春節假期來看一看,春節帶上爸媽一起來這些地方耍一耍吧。
  • 船員怎麼過春節
    2020年已進入最後一個月份,好多在外務工的人員都開始盤算回家的日期了。作為船員的你是否更是如此呢,或許有些朋友的合同期剛好在最近到期了,已經和家人在一起了。也許有些朋友的合同期包括了春節的這段時間。不管怎樣,我們在2020年最後月份都在努力的工作,為了回去不至於如此拮据。
  • 1928年的春節,政府為何禁止過?
    陰曆(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