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量:快速回暖,新能源景氣持續上行(略)
2.投資策略
儘管海外疫情再次惡化,但國內控制良好,整體生產生活基本已恢復到之前較為 正常的水平,製造業與服務業 PMI 最新指數均處於持續擴張狀態,反映出國內經 濟處於復甦通道中。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經濟復甦有重要影響, 因此,後疫情時期政府持續從多個角度出臺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使得汽車自 4 月開始實現持續復甦。對於明年,政府要推行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 並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地區購買 3.5 噸及以下的貨車以及 1.6L 及以下排量的乘用 車,持續挖掘農村消費潛力以及增購換購的消費升級市場,因此,我們認為,明 年汽車仍將保持復甦態勢,增速整體呈現前高后低的走勢(考慮到基數因素),全 年乘用車預計將實現 6-10%的正增長,結合行業估值情況,我們維持行業「中性」 評級不變。
2.1 新能源汽車:爆款車型放量,供給持續升級改善
政策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正式發布
2020 年 11 月 2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與徵求意見稿相比,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佔比由 25%降至 20%, 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車的比例由 100%降至不低於 80%,整體看銷量目 標更為穩健,假設 2020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125 萬輛、2025 年汽車銷量 3000 萬 輛,則 2020~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CAGR 有望達 37%,增速依然可觀;此外 《規劃》還強調了快充的重要性並表示「對作為公共設施的充電樁建設給予財政 支持」,將從基礎設施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此外,中央層面,近期《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 的指導意見》、《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 術路線圖 2.0》等相關文件陸續發布,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也已有三批開展;地 方層面,重慶、北京、廣東、上海等省市陸續發布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消 費的相關政策。中央及各地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刺激政策、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等政策陸續出臺,政策端將持續發力,繼續支持和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供給端:國際車企新能源戰略加碼,國內自主品牌獨立
國際車企的新能源戰略不斷加碼。大眾、奧迪、寶馬等車企早已確定了電動化轉 型戰略,在投入金額、計劃發布車型數量、銷量規劃等方面都有了明確的目標; 近期梅賽德斯-奔馳、通用等車企更新了新能源戰略,進一步明確了電動化和智能 化轉型的方向;賓利、瑪莎拉蒂等車企也提出了新能源戰略,加入電動化的大浪 潮。綜合來看,電氣化、智能化和數位化已經成為各大國際車企的發展方向,新 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提升潛力大。
各大外資車企推進在華新能源布局。2020 年至今,已有多家外企在華投資建設 新能源汽車工廠、與中國汽車企業合作,例如大眾、寶馬、特斯拉等加快產能建 設。預計今年主流合資和自主車企將推出超過 60 款新能源產品,明年合資車企 和自主品牌將有更多車型推出。隨著外資車企逐步完成在華市場的投放、國內車 企加速新能源產品研發,新能源汽車性價比講提升,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 爭將會更加激烈,必須打造出爆款產品方能佔據一席之地,例如蔚來 ES6/EC6、 比亞迪漢 EV/DM、宏光 MINI EV。
純電動中A00 級銷售佔比回升,插電混動中 B 級超 A 級,外資、合資和造車新 勢力持續向好。從分級別銷售情況看,A00/A/B 級車型已成為純電動乘用車銷售主力,2020 年前 10 月銷售佔比分別為 30%/37%/24%,其中 A00 級主要靠五菱 宏光 MINI EV 拉動;在插電混動乘用車中,A/B 級車型仍是銷售主力,但是 B級車的前 10 月佔比已超過 A 級,達到 46%。從車企類型看,外資、合資和造車新 勢力持續向好,前 10 月在純電動乘用車中的銷售佔比分別為 15% /7%/14%,合 資、豪華、造車新勢力前 10 月在插電混動乘用車中的銷售佔比分別為 29%/20%/15%,隨著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加劇,國內的市場競爭結構將持續調整。
歐洲&美國:明年全球銷量增長的重要區域
歐洲銷量表現突出。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協會(ACEA)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 前 三季度歐盟(EU)、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和英國新註冊的電動乘用車(包 括 BEV、PHEV、FCEV、EREV)達到 76.89 萬輛,同比增長高達 102.66%。 根據各國網站數據,2020 年前 10 月,歐洲主流國家德國/英國/法國/挪威/荷蘭的 電動汽車( BEV+PHEV )銷量 增速分 別 為 191.95%/131.66%/169.19%/14.96%/32.61%,累計銷量增速繼續擴大,其中德國累計銷量已達到 25.20 萬輛,已達到去年全年銷量的 232%,法國、英國累計 銷量也均超過去年全年(分別為 214%、173%)。
政策+車企轉型持續發力,歐洲銷量仍將保持增長。歐盟 2020 年開始執行最嚴汽 車碳排放法規,同時歐洲國家在購置稅、保有稅和公司用車稅方面對電動汽車實 施稅收優惠,並使用購車補貼等激勵政策促進電動汽車發展,而今年在疫情衝擊 下,德國、法國等國家出臺政策進一步推動電動化加速。我們預計後續歐洲國家 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會和中國一樣逐步退坡,但隨著大眾、奧迪等車企電動化 轉型的加速、爆款車型的推出和新能源汽車性價比的提升,歐洲地區的新能源汽 車銷量增速會放緩但銷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美國有望成明年全球增長點。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喬·拜登在 2020 年 10 月的競 選中提出了 THE BIDEN PLAN FOR A CLEAN ENERGY R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清潔能源革命和環境正義計劃》),提出確保美國 在 2050 年之前實現 100%清潔能源經濟並達到淨零排放,在新能源汽車方面, 拜登提出了行動措施,包括每年花費 5000 億美元的政府採購、制定更嚴格的排 放標準、2030 年底前建造超 50 萬個公共充電網點、稅收抵免等,彭博社報導, 根據拜登提出的排放目標,到 2026 年乘用車銷售中的電動汽車份額必須至少達 到 25%,電動汽車的年銷量達到 400 萬輛。我們認為,若該計劃順利實施,明 年美國汽車的電動化轉型將提速,銷量有望高增長,利好特斯拉、福特等本土車 企。
特斯拉:Model Y 即將國產,美國市場明年有望高增
特斯拉產能建設持續推進,Model Y 將於 2021 年國產。當前特斯拉的四大工廠 均處於產能擴張或建設中:1)弗裡蒙特工廠通過重啟第二個塗裝車間、升級 Model Y 總裝線等行動,已經將 Model 3/Y 產能提升到 50 萬輛,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 初,生產將達到滿負荷。2)上海工廠的 Model 3 產能已經提升至 25 萬輛/年,將 充分滿足需求的提升,Model Y 預計於 2021 年一季度開始交付,未來隨著國產 Model 3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和國產 Model Y 量產,國產特斯拉的產品體系更 加完善。3)柏林工廠的建設繼續快速推進,工廠預計將於 2021 年投入生產,將 用於生產 Model 3/Y。4)德克薩斯工廠也已經破土動工,投產時間為 2021 年 5 月左右。
國產 Model 3 標準續航升級版已降至 25 萬元以下。2020 年 10 月 1 日,在電池 成本下降(標準續航升級版已經採用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和零部件本地化 率提升的影響下,Model 3 標準續航升級版/長續航版又有了一輪降價,補貼後售 價已經分別下降至 24.99/30.99 萬元,性價比進一步提升;此外,Model 3 Performance 高性能版預計將於 2021 年一季度開始交付,至此 Model 3 全系列 均將國產,產品系列的完善疊加性價比的提高將推動 Model 3 產銷量繼續快速增 長。
Model Y 已進入工信部推薦目錄,國內量產指日可待。國產 Model Y 已經進入 11 月 30 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20年第12 批),其 續航裡程為 594km,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為 161Wh/kg,採用雙電機,大概率在 2021 年一季度上市,有望延續 Model 3 的輝煌,成為又一款特斯拉中國的明星車型。
特斯拉前 10 月中國銷量 9.21 萬輛、全球銷量 35.28 萬輛。根據 EV Sales 數據, 10 月特斯拉全球銷量 3.60 萬輛,同比增長 117.13%,其中 Model3/Y 分別為 2.28、 1.06 萬輛,前 10 月全球累計銷量 35.28 萬輛,同比增長 28.93%,佔全球新能源 乘用車銷量的 16.59%。10 月特斯拉中國銷量 1.21 輛,環比增長 7.19%,前 10 月累計銷量 9.21 萬輛,約佔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的 11.6%,佔比有所下滑,主 要受到近幾個月宏光 MINI EV、造車新勢力等銷量增長的影響。我們認為特斯拉 系列產品具備性價比優勢和高科技屬性,同時 Model 3 標準續航版的補貼後售價 已降至 24.99 萬元、Model Y 即將國產,其產品序列逐步完善,確定性極強,預 計明年特斯拉中國有望超 30 萬輛;而在美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利好的預期下,明年全球銷量有望超 90 萬輛。
特斯拉引領全景天幕、智能駕駛等流行趨勢,相關領域零部件公司迎來機會。特 斯拉火爆的原因之一在於其極具科技感和時尚感,例如全景天幕帶來了更好的採 光、更廣闊的視野,極大地提升了乘車體驗,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因此諸多車企 緊跟這一潮流,例如小鵬 P7、蔚來 EC6、北汽新能源 Arcfox、一汽大眾 ID.4 CROZZ、上汽大眾 ID.4 X 等電動汽車,以及長安 UNI-T、榮威 i6 MAX 等傳統汽 車紛紛採用了全景天幕,由此也帶來功能性玻璃,如隔熱玻璃、隔音玻璃、調光 玻璃等的發展機會。特斯拉的智能駕駛技術處於領先水平,其全系配套的 LED 大 燈、智能座艙、中控大屏等均引領了潮流,帶來了相關領域零部件公司的發展機 會。
特斯拉產業鏈標的持續受益於特斯拉國產化。隨著特斯拉產品序列逐步完善、性 價比提升,特斯拉的銷量將持續增長,同時隨著國產 Model 3 的零部件本地化率 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特斯拉相關業務的銷售收入會逐漸增加,對上市公司的業績 貢獻將加大。我們認為,特斯拉的現有國內供應商將繼續配套並受益;而對於此 前尚未進入特斯拉配套體系的細分零部件板塊,其中的優質企業憑藉產品性價比,在本地化率提升的要求下也有機會成為供應商。因此,我們建議關注以下方面: (1)已進入特斯拉配套體系,成為特斯拉供應商的企業;(2)屬於未入選零部 件板塊的優質企業,未來有可能進入特斯拉配套體系。
大眾 MEB 平臺:ID 4 系列國產在即,有望打造爆款
大眾積極轉型電動化。大眾於 2019 年 11 月 15 日發布了新一輪(第 68 輪)戰 略規劃,車型數量、銷量目標等均明顯增加,根據其規劃,到 2020 年純電動汽 車滲透率約為 4%,而到 2025 年提升至超過 20%,即全年產銷超過 300 萬輛。對於中國市場,大眾中國計劃從 2020 年開始,在中國市場交付大約 40 萬輛新能 源汽車,預計到 2025 年時的交付量將會達到約 150 萬輛。
大眾集團的新能源戰略主要依託於其 MEB 平臺,從 2020 年起 MEB 平臺將成為 大眾集團的純電動車型的主要生產平臺,併兼顧插電混動車型,相較於來自 MQB 平臺的 e-Golf,MEB 平臺生產的車型擁有更長的續駛裡程和更低的成本。大眾集 團計劃投資 60 億歐元建立 MEB 平臺,專業化生產電動汽車,所有 ID 系列都將 基於該平臺進行生產。
國產 ID.4 系列發布,有望打造爆款。MEB 平臺首款車型 ID.3 已經於 2020 年 9 月在海外正式批量交付,當月銷量即達到 8576 輛(其中歐洲 8571 輛),位列全 球第五、歐洲第三,10 月更是憑藉 1.06 萬輛的銷量位列全球第四、歐洲第一, 銷量表現突出;ID.4 也在 2020 年 9 月正式全球首發並開啟預訂,而國產版本一 汽-大眾 ID.4 CROZZ 和上汽大眾 ID.4 X 於 2020 年 11 月初正式發布,當前已全 面開啟預訂,均已登上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兩款車型有望在 2021 年 初上市。這兩款車型的補貼後售價均在 25 萬元以內,續航裡程均達到 550km 及 以上,均配備 IQ.Drive L2+級駕駛輔助系統,此外還搭配全景天幕、AR HUD、ID. Light 智能交互呼吸燈、12 英寸中控大屏、IQ. Light 矩陣式大燈等科技感的設計。 從性價比、科技感、時尚感等方面看,我們認為這兩款 ID.4 有望打造成爆款。
積極布局動力電池領域。大眾採用向電池企業(三星 SDI、LG 化學、寧德時代、 SKI 等)採購、成立合資公司(與 Northvolt、QuantumScape 等合資合作)共建 電池工廠、自研電池技術、增資入股(國軒高科)等多種方式,以降低動力電池 的供應鏈風險、提高議價能力、研發核心技術。
擴大在華新能源整車市場的布局:2020 年 5 月,江淮汽車公告,大眾中國擬通 過增資方式獲取江汽控股 50%股權,同時擬增資合資公司江淮大眾而持有其 75% 股權,江淮大眾是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公司,在增持後將向其授予大眾 集團旗下的主流品牌及一系列新能源產品,江淮大眾將逐漸擴大規模併力爭在 2029 年間達到年產量 35~40 萬輛,項目總投資額預計達到約 10 億歐元。大眾 CEO 迪斯表示江淮大眾會推出和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優勢互補的乘用車產品, 小型走量的新能源車型會是江淮大眾比較好的優勢和品牌切入點。
大眾 MEB 平臺將使產業鏈零部件公司充分受益。大眾是全球最大的車企,具有 廣泛的品牌認可度和客戶基礎,隨著其電動化轉型逐步推進,ID.3、ID.4 等車型 的量產和交付,其將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助力其新能源汽車銷 量快速增長,其 MEB 平臺產業鏈的零部件標的將充分受益;同時,原先就在大 眾供應鏈裡的非發動機部件的供應商也有大概率進入 MEB產業鏈繼續供應產品, 如德賽西威、繼峰股份等。
國內品牌正在崛起:宏光 MINI EV、比亞迪漢、造車新勢力等表現向上
國內自主車企打造獨立新能源品牌,供給持續升級改善。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車 企,國內車企採取打造獨立新能源品牌、合資合作等方式加入競爭,獨立品牌方 面例如廣汽埃安、東風嵐圖、上汽 R 汽車等,合資合作方面例如上汽聯合阿里推 出智己汽車、長安與華為寧德成立合資公司打造高端智能電動品牌、豐田與比亞 迪成立合資公司等,此外還有吉利發布全新的 SEA 浩瀚架構等。國內車企加大新 能源投入,競爭實力將會持續增強,也會帶來供給的持續升級改善。
宏光 MINI EV 打造國民神車。於 2020 年 7 月下旬上市的 A00 級車宏光 MINI EV 一經推出就銷量大爆,11 月銷量已達 3.31 萬輛,環比增長 60.41%,累計銷量達 到 7.74 萬輛,成為毫無疑問的國民代步車。宏光 MINI EV 售價僅 2.88~3.88 萬 輛,續航 120~170km,定位於「人民的代步車」,主要用於上下班代步、接送小 孩、買菜出行等,可替代低速電動車,宏光 MINI EV 的熱銷地區前兩位為低速市 場大省河南和山東;同時其外觀具備高顏值、年輕化,可以購買改色膜、車貼產 品自行改裝,這一點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根據上汽通用五菱提供給創業邦的數據 顯示,在當前的用戶中,20-30 歲佔比 40%,30-40 歲佔比 37%,女性車主比例 為 60%。宏光 MINI EV 的熱銷利好產業鏈公司,例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福耀 玻璃等。
比亞迪漢銷量亮眼,口碑持續發酵。比亞迪是國內領先的優質自主新能源車企, 旗下新能源車型持續推出,包括秦、秦 Pro、唐、宋 Pro 等系列新能源車型, 2018/2019 年銷量均超過 20 萬輛。2020 年 7 月比亞迪新能源旗艦車型漢 EV/DM 上市,售價 21.98-27.95 萬元,其中漢EV 搭載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 續航裡程達到 550/605km,漢EV/DM 採用 Dragon Face 設計語言、有 730+顆 LED 燈珠,搭載 DiLink 3.0 智能網絡系統、DiPilot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智能座艙 等智能化產品,同時內外飾做工精緻,符合高端車型的定位。比亞迪漢 11 月銷 量為 10105 輛,僅 5 個月的銷量就達到 2.85 萬輛,有成為爆款車型的潛力,將 推動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疊加比亞迪與滴滴合作網約車、新車型和 改款車型的持續推出,預計明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 30 萬輛,利好產業鏈 公司。
造車新勢力開啟新產品周期,銷量破紀錄。造車新勢力「四強」已經開啟新產品 周期,蔚來旗下已有定位中高端的三款車型 ES8/ES6/EC6,計劃於 2021 年批量 交付首款轎車(可能是 ET7),或將搭載 L4 級駕駛輔助系統;理想僅推出一款理 想 ONE,是增程式電動 SUV,計劃 2022 年發布一款新的高端增程式電動 SUV; 小鵬旗下 G3/P7 分別定位於開拓市場和中高端,其計劃於 2021 年上市一款轎車; 威馬旗下 EX5/EX6 偏中低端,注重性價比,其在 2020 年 5 月、7 月又分別推出 了 EX5-Z、EX6 plus,預計 2021 年上半年將推出一款全新 SUV 車型(可能是威 馬 EVOLVE),2021 年底將量產搭載 5G 智能座艙、L4 級自動駕駛的首款轎車 Maven。
造車新勢力與特斯拉類似,產品具備高科技屬性,外觀亮眼,且均採用了 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其中蔚來/小鵬分別自研 NIO Pilot/X pilot 系統。隨著 產品受到認可和影響力的提升,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均已經開始放量,11 月銷量 分別為 5291/4646/4224/3018 輛,月銷量均破紀錄,累計銷量分別達到 3.67/2.65/2.13/1.99 萬輛,我們預計「四強」今年銷量將破 12 萬輛,明年銷量有 望翻番,產業鏈公司將持續受益,例如寧德時代、均勝電子、中鼎股份等。
綜上分析,我們的核心觀點是:國內市場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21-2035 年)》正式發布,預計後續政策端將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同 時供給端持續升級改善,特斯拉、大眾等國際車企來勢洶洶,造車新勢力開啟產 品周期,自主車企加快轉型突破,未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快速增長,競爭 格局將持續調整,預計 2021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190 萬輛左右。國際市場 方面,歐洲地區今年銷量表現極為突出,政府和車企均持續發力,美國的新能源 汽車政策預期向好,將推動全球銷量加速高增長。隨著各大車企新能源車型的增 多和量產,新能源汽車性價比將不斷提升,國內具備全球競爭力並積極布局海外 市場的優質新能源產業鏈龍頭標的將持續充分受益。
2.2 乘用車板塊:汽車下鄉助力自主復甦,以舊換新推動 消費升級
鑑於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明年國內經濟仍然面臨內外挑戰。因此,「穩增長」依 然是明年經濟主要基調。對於汽車,11 月 18 日國常會已基本定調:要穩定和擴 大汽車消費,具體方向與措施主要有:1)由汽車限購向引導消費轉變,優化限 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2)依舊換新,對居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 車併購買新車給予補貼;3)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 民購買 3.5 噸及以下貨車、1.6L 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給予補貼,充分挖掘農村地 區汽車消費潛力。總的來看,我們認為,明年汽車市場將以消費升級和市場下沉 兩個維度來推動汽車產銷復甦。
首先,對於消費升級來說,B 級及以上的中高端及豪華車未來將成為換購增購需 求的主要市場。從 2017 年購置稅優惠減半,國內銷量增速放緩後,B 級及以上 車型銷量佔比持續明顯提升,尤其是 2018 年以來的車市連續僅三年的負增長下 銷量結構提升仍在持續,證明了汽車消費升級的趨勢一直在持續。對於明年,我 們判斷,在依舊換新補貼的推動下,消費升級將持續,車型逐漸豐富、價格體系 持續下探的中高端及豪華車市場仍將保持高於行業的較快增長水平。
分系別來看,在這輪車市下跌過程中,日德系表現明顯好於整體,對應銷量份額 持續提升,今年前十月合計份額提升至 48.4%,創歷史新高,主要蠶食了自主、 美系/韓系/法系的市場份額。我們分析,強品牌力疊加新車周期是日德系在華市 場的「制勝法寶」。
對於明年,從新車周期與產能規劃看,我們仍然看好品牌力強的日系與德系品牌 仍將實現超越行業的表現。
主流日系品牌如豐田本田日產在這一輪汽車產銷下跌過程中表現非常亮眼, 2018/2019 年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廣汽豐田同比增長 31.11%/17.59%,主要是 依靠 TNGA 新架構下的主力車型持續升級與導入,如 CH-R/威蘭達等。今年疫情 後二季度開始主流日系品牌均實現了快速復甦,9/10 月除東風日產外均實現了雙 雙位數的快速增長。根據豐田/本田及日產重視在華市場開發,加大產品與技術導 入力度以積極擴產來看,我們判斷,以豐田/本田/日產為主的日系品牌明年將在 車市復甦中實現超越行業的較快增長,市場份額將持續穩步提升,建議持續關注 日系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德系品牌,除了 BBA 三大豪華車品牌表現較強外,一汽-大眾裡的大眾與捷達品 牌整體表現較強,而上汽大眾由於除威然外沒有全新車型導致整體市場競爭力有 所弱化,銷量表現較為低迷。根據新車規劃情況,我們認為,明年 ID.4X 與 ID.4CROZZ 有望成為南北大眾的全新增量(鑑於歐洲 ID.3 最新月銷過萬判斷), 同時,南北大眾及奧迪車型較為集中的更新換代有望提升其銷量表現。
美系品牌方面,通用與福特都加大了在華市場布局,主要涉及車型導入、動力及 智能化升級方面。上汽通用在雪佛蘭、別克及克迪拉克三大品牌上持續加大投資 與產品導入,在凱迪拉克與別克的助力下,上汽通用銷量實現明顯復甦,9/10/11 月銷量增長 9.47%/14.03%/39.15%,其中,凱迪拉克更是實現了加速高增長,成 為豪華車品牌中的增長亮點。我們認為,在上汽通用發布的「未來五年計劃」 (2019-2023)推動下,上汽通用車型周期預計將延續,銷量有望持續增長,尤 其是豪華品牌凱迪拉克。
福特自去年開始發力中國市場,今年林肯冒險家、飛行家、探險者等全新車薪持 續推出,加上銷售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使得長安福特從今年 Q2 開始銷量便 恢復快速增長,前 10 月銷量 19.34 萬臺,同比增長 31.34%,而行業整體仍處於 下滑的狀態。從福特中國及長安福特的戰略規劃來看,福特在中國的車型周期(包括電動車)預計將持續到 2025 年,因此,我們預計,明年長安福特仍將有福特 與林肯品牌的全新車型推出,從而繼續推動長安福特銷量持續上行。
其次,如果汽車下鄉適時推出,將利好優質自主品牌的表現,尤其是相對產品力 較強的吉利長城長安等主流自主品牌。依靠推出新平臺架構,打造新車型,吉利 長城長安基本站穩主流自主第一梯隊,疫情後銷量復甦最快,最新 10 月吉利長 城銷量 14/13.56 萬輛,同比增長 7.56%/17.86%,其中,吉利品牌結構不斷提升, 當月高端品牌領克銷量達 2.19 萬輛,佔比提升至 15.62%;長安自主依靠 Plus系列車型以及 UNI-T 加持持續實現快速增長,最新 11 月銷量 21.95 萬輛,同比 增長 24.48%,其中,乘用車板塊重慶/合肥長安同比增長達 49.20%/10.56%。對 於明年,我們認為,隨著吉利長城新平臺架構推出,車型周期預計將持續,銷量 表現值得期待;長安自主依靠高端品牌 UNI 車型 UNI-T/UNI-K 等新車型有望為銷 量貢獻不錯增量。整體來看,明年主流自主車企依靠品牌與車型持續升級,推陳 出新,在汽車下鄉預期下,預計將繼續引領自主品牌實現較快增長,對應業績表 現值得期待。
2.3 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座艙加速滲透
政策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2020 年 2 月 24 日,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 11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的通知」,提出了戰略願景:1) 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 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2)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 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智能網聯(車聯網)示範區陸續建立。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 2 個國家級車聯網 先導區、10 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超過 30 個城市級及企業級測試示範 點,十餘個智慧高速公路智能網聯試點。
智能網聯領域發展空間廣闊。對於車聯網,根據 ICVTank 數據,2019 年全球 V2X 市場規模達 900 億美元,預計 2022 年全球規模有望突破 1650 億美元,其中中 國有望達到 500 億美元,市場空間在千億級別 RMB。對於無人駕駛,根據麥肯錫預測,到 2025 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可產生 2000 億到 1.9 萬億美元的產值;根 據賽迪顧問預測,到 2021 年中國自動駕駛產業規模將達到 1010 億元。
涉及到具體應用端領域,汽車電子方面,根據賽迪智庫預測,預計 2022 年全球 規模將超 2.1 萬億元,而中國規模將達到 9783 億元。智能座艙方面,根據 ICVTank 預測,預計 2022 年全球規模有望達 461 億美元,其中中國有望達 739 億元,而 到 2025 年中國規模預計將達 1030 億元,預計到 2025 年智能座艙 4 大硬體中控 大屏(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全液晶儀表、流媒體中央後視鏡、抬頭顯示系統 HUD 的新車滲透率分別達到 100%、70%、30%、30%。ADAS 方面,中汽協預 計今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878 億元。
產業鏈巨頭加碼自動駕駛,引領產業發展。各大車企推出或更新了自動駕駛的實 現計劃,多數車企計劃 2020 年及之後量產 L3 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從開發路徑看,部分車企選擇 L2→L3→L4 的循序漸進的技術路線,部分車企選擇了 L2→L4 這一跨過 L3 級的技術路線,主要分歧在於「人機共駕」的責任界定不清 晰,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目前多家車企已推出或上市了搭載 L2/L3 級自動駕駛系 統的車型,包括特斯拉、通用、奧迪等國際車企,以及上汽、一汽、長安等國內 車企,總體看,2020 年搭載 L3 級自動駕駛的量產車型逐漸增加,L4 級及以上多 在 2021 年及之後量產,我們認為 2020 年是自動駕駛發展的拐點。
科技巨頭也紛紛加碼自動駕駛。國際方面,參與者包括英偉達、英特爾、谷歌、 博世等。英偉達推出了 NVIDIA DRIVE 平臺,該平臺包括 DRIVE AGX 硬體、 DRIVE AV 軟體和用於車載 AI 輔助的 DRIVE IX,還提供了可擴展的仿真解決方 案 NVIDIA DRIVE Constellation;英偉達在 2020 財年宣布了新一代 SoC 晶片 Orin,目標是在 2022 年實現量產;英偉達已與超過 370 家廠商開展自動駕駛相 關合作,2020 年 6 月,其與梅賽德斯-奔馳宣布計劃合作開發革命性的車內計算 系統和 AI 計算基礎架構,並於 2024 年起在奔馳下代車型中率先實現可升級的自 動駕駛功能。隨著英偉達技術持續發展以及與廠家的合作深入,未來其汽車業務 將具備增長空間,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於 2017 年被英特爾收購的 Mobileye 在 ADAS 佔據主導地位,其主要向汽車製造 商出售晶片、攝像頭和軟體,Mobileye 的 EyeQ4 晶片於 2018 年量產,定位於 L4-L5 級別的 EyeQ5 晶片將於 2020 年推出,它的計算能力達到每秒 15 萬億次。 Mobileye 不斷擴大朋友圈,全球已有超過 25 家車企、超過 5 千萬輛車配備 Mobileye 技術,2020 年 CES 上 Mobileye 宣布了與上汽集團和韓國大邱廣域市 達成合作,這兩項合作聚焦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移動出行即服務 (MaaS)領域。
此外,谷歌推出 Android Automotive OS,成立自動駕駛部門 Waymo,2020 年 6 月 Waymo 與沃爾沃達成全球戰略合作,成為沃爾沃汽車集團 L4 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全球獨家合作夥伴。
國內方面,華為、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企業紛紛布局車聯網。華為在自研芯 片上有深度積累,陸續推出車載模塊 ME909T、移動數據中心 MDC、C-V2X 車 路協同商用解決方案、5G 車載模塊 MH5000、自動駕駛雲服務 Octopus、車載 T-BOX 平臺等產品,2020 年 4 月春季發布會上發布了將使手機與汽車更深度融 合的 HiCar 解決方案,2020 年 5 月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 2020 期間,又面向全球 發布《自動駕駛網絡解決方案白皮書》;自 2014 年起,華為與東風、長安、一汽 等車企展開合作,2020 年 4 月更是聯合一汽、長安、東風、上汽等十八家車企 正式發布成立「5G 汽車生態圈」,加速 5G 技術在汽車產業的商用進程;2020 年 11 月,華為聯合長安、寧德時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百度於 2015 年推出 CarLife 手機車機互聯方案(2019 年升級為 CarLife+),同年 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2017 年推出了 Apollo 開放平臺,已經完成了 7 次迭代升 級,並在 2019 年 12 月百度 Apollo 生態大會上完成從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向自動 駕駛、車路協同、智能車聯三大開放平臺的升級。百度車聯網已與 60 多家國內 外一線汽車品牌達成合作關係,合作上市車型超過 400 餘款。
汽車零部件公司也積極布局智能網聯產品。德賽西威連續多年積極布局智能駕駛、 智能座艙和網聯服務產品,今年以來,公司智能駕駛產品(如全自動泊車系統、 360 度環視系統、T-box 等產品)、智能座艙新產品(如多屏互動駕駛艙、高清大 屏信息娛樂系統、全液晶儀表、顯示模組及系統產品)在多家核心客戶的眾多車 型中配套供貨,帶動首批新產品研發的效益回收;公司的 L3 級別自動駕駛域控 制器產品——IPU03 正式量產,配套供貨小鵬汽車 P7 車型;全自動泊車系統、 5G-V2X 產品獲得合資品牌項目定點;網聯服務事業部助力一汽-大眾捷達品牌首 次車聯網 OTA 升級。公司是國內汽車電子的龍頭企業,產品升級、客戶結構優化,未來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於智能網聯的商業化。
均勝電子的汽車電子業務包括人機互動(HMI)、新能源類產品(如 BMS)、智能 車聯繫統,公司提供了奔馳 AMG 車型搭載的集成式方向盤觸控技術、寶馬的中 控系統、奧迪 MMI 系統和保時捷中控系統等,此外公司第一代OBU(車載終端 產品)已經完成開發,預計 2021 年量產,有望成為全球首個 5G-V2X 量產項目。 星宇股份在智能車燈領域積極研發布局,公司的智能製造產業園一期項目已竣工。 拓普集團的智能駕駛系統業務主要包括智能剎車系統 IBS、智能轉向系統 EPS、 電子真空泵 EVP、智能座艙產品等,當前的第 IV 代 IBS 產品已經定型發布,電 子真空泵的訂單量迅速增加。保隆科技控股子公司保富電子已成為全球 TPMS 細 分市場的領導企業之一。科博達布局汽車照明控制系統、車載電器與電子等汽車 電子產品。華陽集團的產品包括智能座艙電子、智能駕駛、車聯三大類,在車載 智能網聯、實時導航、軟體工程、抬頭顯示等方面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 AR-HUD 方案已獲得客戶定點項目。索菱股份、路暢科技等在車載信息系統等領 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綜上分析,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標準體系建設、基礎設施正在升 級完善,同時國內外的車企、科技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等各方玩家積極布局、 加強合作和轉型升級,更高級別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加速量產。我們認為。在政策 驅動和市場發展下,未來智能網聯滲透率將不斷提升,汽車電子與ADAS裝配率 將快速上升,市場前景可觀,對應智能座艙、雷射雷達、攝像頭等產品有望加快 滲透。我們堅定看好汽車電子、ADAS 領域的投資機會。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渤海證券)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