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是中國新姓氏排行27的大姓(據2013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姓氏發源於今湖北襄陽團山鎮鄧城村,今有鄧城遺址。春秋時的古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說文解字注》鄧國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鄧州。
鄧姓的始祖
是被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的後裔。傳說幾千年前,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曾賜少昊金天氏的一個有功德的兒子為曼氏。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源流源出一
源於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給叔父曼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今天湖北襄陽鄧城[1]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後鄧況徙居南陽新野。
遞傳到曼公第47代孫禹公,禹公中興漢室,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因「雲臺首功」而受封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漢和帝劉肇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孫女鄧綏進入了劉氏東漢王朝權力中心,直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皇后。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2] 自曼季之後,鄧國曆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恆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3] ,而且這些祖先都不姓鄧,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斷這22代根本不足信。),經六百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源出二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佔(今新疆河薩爾託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源出三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
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
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源出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姓氏急救篇注》說:「鄧,古國名,本曼姓,其後稱鄧氏。以國為姓
鄧姓
,是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鄧(登)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出現在今山東荷澤市巨野縣一帶。這一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黃帝的子孫本來姓姬。鄧姓雖然也屬黃帝子孫,但由於該姓源於帝嚳的兒子契的系統,所以人們認為鄧姓源於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語,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乙,報乙生報丙,報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見白氣貫月,感而生天乙,是為成湯。成湯為聖王,創立了商朝。
入商以後,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於河北蔓(今天湖北襄陽鄧城),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
成湯傳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個開拓性的君主,將商朝的版圖大大擴展。
武丁佔領當今河南省的地區,在漢水、淮河之間分封了很多小侯國。武丁封其叔曼季於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團山鎮鄧城,稱其地為鄧。曼季立國於潁川昭陵之間,國名為鄧國。因此,曼季是鄧姓的遠古始祖。
進入春秋後,鄭莊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鄧氏女,並積極參與國家政事,表現出較高的見識和才能,展示了鄧國豐厚的文化底蘊。《春秋·桓公七年》載:「鄧侯吾離來朝。」鄧侯到魯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動,通過訪魯,提高了鄧在東周列國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國派往鄧國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國使者在鄧國南境遭到(夏阝)(you)國人襲擊,財物被掠,人被誅殺。楚王聞訊大怒,派鬥廉率領楚巴聯軍攻打(夏阝)國。鄧國知道後則派了養甥和聃甥率軍援助(夏阝)國,爆發了「楚巴與鄧之戰」,經過三次進退後,楚巴聯軍採用前後夾擊的戰術,打敗鄧國。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發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戰爭。
15年後,當楚文王率軍借道鄧國北上攻打申、呂二國時,作為文王舅舅的鄧國侯設宴招待了這位實力強大的外甥。這時,鄧國以騅甥、聃甥和養甥為代表的一批大夫,極力主張乘機殺掉楚文王。但鄧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鄧國。鄧國最後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如鄧扈樂在周宮廷內任卿士,鄧廖為良將於楚,鄧季為賢大夫於吳。
鄧姓字輩排行
一般來說字輩的選字排列體現著光宗耀祖,勸誡子孫的內容。
以下列舉數例:
偉人鄧小平親自審定的天下鄧氏統一派號
內容:本派號是1991年由偉人鄧小平親自審定後,放在家譜序言中,命家人慎重送達,並號召大家今後將「鄧氏宗譜」稱為「鄧氏家史」。以下為派號全文:
今因全國鄧氏家族倡議統修家史故鄧氏宗譜稱鄧氏家史原大城定派改為
正直廷立,道順時昌,常懷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紀盛,德業傳芳;
功昭東漢,聲振南陽,三登衍慶,兩秀垂光,勳華代著,門第日彰;
雲仍繼起,品詣宜藏,希賢作聖,濟世扶鄉,學嫻韜略,澤被黎蒼;
經文緯武,治國安邦,紹先啟後,鳳翥鸞翔,輝煌奕葉,福蔭彌長。
自此普天下之鄧亦無二派矣按統一世系自受姓始祖曼季公而下至九十八世啟用新派之首正希賢
按:九十八世啟用新派之首正,鄧氏一0六世孫「希賢」(鄧小平)為「常」字派號。
本派號是鄧楠直接送到江西,從一九九二年起在江西開始執行,望普天下所有鄧氏族人,遵照鄧小平的遺願辦事,按世系對派號,以次類推,堅決徹底完成由偉人鄧小平在家史序言中提出的鄧氏家族統一家史、統一世系、統一派號、統一南陽堂的四統一工程!真正做到天下鄧氏一家人!!
——南陽鄧氏一一四世孫 鄧建高(人字派號) 向全族宗親敬送
鄧小平宗族(四川廣安)字輩:
「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培成國用,燕爾昌榮」。
註:鄧小平為「先」字輩,原名鄧先聖,後叫鄧希賢,參加革命後改為鄧小平。曾祖父鄧心早,祖父鄧克達,父親鄧紹昌,弟鄧先修、鄧先治,姐鄧先烈,妹鄧先英、鄧先群。
四川射洪金家鎮鄧姓字輩派行是:
廣大德全萬,世成先業起
四川郫縣鄧氏入蜀字輩派行為:
[太乙公為鄧氏由閩遷粵的開基祖,至十二世分支入蜀,從清乾隆十八(1753年)鄧錫璋上川]
X 錫振鵬英,泰兆自先起,克家必有從
四川筠連鄧氏的字輩是:
九桂存 X繼會之,文玉賢紹久世天光,
為國朝宗學正良,廷鳳家興榮友瑞,
洪開秀仕元呈祥……
四川省崇慶縣崇德鄉鄧氏的字輩是:
依啟文天興萬元庭玉光如月華普照美幫家世代昌
[「依」字輩應該是最早來四川的先祖輩。]
四川德陽中江鄧氏的字輩是:
1. X 正學光大,武紹為天成
2. 天啟元有義;朝廷重德能
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鄧氏的字輩是:
天齊文子學,玉啟芝明德,光宗顯丕承,世澤常自守,
昭代廣賢能,忠厚洪先業,大猷思永升,鹹恆依此道,
久遠福祿增
[本族湖廣始祖鄧退然,據傳自湖北省麻城縣高杆堰洗腳河遷入四川,現居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境內,是當地旺族。]
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鄧氏的字輩是:
世命啟成正中洪文元少先盛舉聶昌潑(博)達家明自時來。
四川省廣安市嶽池鄧氏的字輩:
應芝奇觀,天生茂林,家傳志士,宜立芳名。
重慶市長壽鄧姓字派:
我族封於商,承恩福祿長;勳名東漢盛,以後久修祥;
可必英才廣,從知道義彰;家聲恆字振,孝友篤綱常。
(本族於湖廣填川時遷居長壽,先祖入川前居於湖北麻城孝感鄉,遷孝感前居於江西吉安泰和,並遷居過湖南永州。)
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鄧姓宗派:
天齊文子學,玉啟芝明德,光宗顯丕承,世澤常自守,
昭代廣賢能,忠厚洪先業,大猷思永升,鹹恆依此道,久遠福祿增。
(本族湖廣始祖鄧退然,據傳自湖北省麻城縣高杆堰洗腳河遷入四川,現居四川省宣漢縣梨子鄉境內。)
四川廣元市鄧姓字派:
新河敬益縣,景禮春幫汝,公道忠時敏,洪福定顯成,
天元如可用,才高以崇興,國志有奇士,朝廷正聯科,
應爾昌榮盛,俊傑開玉宇,文武潤乾坤,世代秉大憲,
家強富萬民,仁義繼先祖,恩德照汗青。
(本族老祖宗是明朝末1628[戊辰]景善、景元、景福四品官在朝中被害,充軍到湖南、江西等地避亂。景善的後代入蜀南充巨石鄉書房壩,老二入何良村、老三入金鳳銅罐巖村。安居三百年中,鄧姓人才輩出,繁鼎興旺。)
鄧氏聯譜九十六字韻派語:(鄧小平親自審定)
正直廷立,道順時昌。常懷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紀盛,德業傳芳。
功昭東漢,聲震南陽。三登衍慶,兩秀垂光。勳華代著,門第日彰。
雲仍繼起,品詒宜藏。希賢作聖,濟世扶鄉。學嫻韜略,澤彼黎蒼。
經文緯武,治國安邦。紹先啟後,鳳翥鸞翔。輝煌奕葉,福蔭彌長。
民國十五年鄧氏聯譜會議通過一百字派語:
動靜分翕閥,類族始於寅。亞當標異說,盤古屬遺言。
溯厥軒堯初,斡勁支柯縈。舜曰諮爾契,龐命膺眷求。
蔭襲封叔曼,逮祁剛造端。聘魯見交鄰,強種潢胄頻。
懿哉我司徒,指揮拯陸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執藝淳且備,來弟普遵循。簪纓纘舊服,介祜萬斯年。
鄧氏兩季堂字輩:
舊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與沅邑合),用子惟思,允紹宗承,繼嘉千萬,光增福澤(以上十六字與沅邑未合)」;
沅邑舊序:「德秉均英(以上四字與益邑合),文人時遴,尚祖林嗣,之系元享,本中生正(以上十六字與益邑未合)」;
新序:「(以下後先字派起二十八字與沅邑合)先志克成,希彰達道,丕振芳聲,多因濟美,久以昭明,其祥長發,家世昌榮」;
聊譜序:「動靜分翕癖,類族始於寅。亞當標異說,盤古屬遺言。溯厥軒堯初,幹勁支柯縈。舜日諮爾契,厖命膺眷求。蔭襲封叔曼,逮祁剛造端。聘魯見交鄰,強種潢胄頻。懿哉我司徒,指揮拯陸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執藝淳且備,來晜普遵循。纓簪纘舊服,介祜萬斯年。」
浙江開化鄧氏文賢堂字輩:
「鴻聲丕振泰連增昌學從孔孟步立端方詩書禮樂佈海賢良榮延萬代大德耿光」。
湖南麻陽拖衝、錦和鄧氏支派:
仁亞臥必丹子土如尚興學應鹹永玉 大開光明
克紹鴻謨顯 熙忠善述長 修齊恆振志 懋德自流芳
湖南長沙十賢續修鄧氏字輩:
法官橋各區原序:「世法桂文景紹嗣時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賢」;
玉系金以旁序:「自世通公二十三世至賢派」;
馬龍漢各區原序:「元宗文思應啟土司之大有樂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合族公定序:「桃源文公裔下派語自公起至家聲丕振毓秀錘祥克全孝友德澤彌長」。
湖南寧鄉梘坪鄧氏守藝堂字輩:
舊序:「德庭均文子祥開殷澤傅振基先緒丕紹美功祖賢禮義承家日謀猷輔世年一支敦本厚嗣續慶雲聯」;
續序:「茂林培實烈華國毓鴻章敦孝彝倫正聯忠運會昌復恆成美果謙泰允安康道學宗週孔垂名受福長」。
湖南瀏陽濟東鄧氏毓劣堂字輩:
原序:「世時支拾萬億倡民豪傑光裕志勝榮伏」;
接序:「文英忠正興盛朝廷傅印顯祖受銘封恢宗貽錫晉」;
續序:「德化宣家乘儒林啟後程經綸新美秀隆運樂昇平」。
湖南郴州宜章漿水洛閣鄧姓字輩是:
榮貴宗祖福景昌,邦貞德正道千祥。
忠信賢良輝大本,存仁集義永傳揚。
綱常名教敦風化,揖讓衣冠晉典章。
盛世嘉徵崇孝友,太平文獻頌陶唐。
[清朝年間曾有很多先祖遷往藍山、寧遠、四川等地。]
湖北省恩施州鹹豐縣分支鄧姓字輩:
朝千新維,世學啟賢,開國惕力,運順家昌,光宗耀祖,一句傳方。
湖北省宜昌地區部分鄧姓派行:
一世祖鄧有鳳之後完整的四十輩派行為:
維宏世啟良 宗德大可尚 明永開清太 紹文國萬邦
仁禹成家順 忠心朝廷光 祖代傳思賢 南陽長發祥
(本族一世祖進山公公鄧有鳳是三兄弟,自江西填湖北,老大鄧有鳳在宜昌落戶;老二鄧有志也在湖北宜昌;老三鄧有才到了四川,是鄧小平那一支祖先。)
湖北省鶴峯縣鄧氏字輩是:
第一朝天子,文武振乾坤,山青萬年秀,國家永興昌,世代合星光……
粵稽始祖鄧氏海高祖公世系字輩派行為:
海廷宗思應,大福世承先;
澤存心吉(修)德,佑厚啟仁賢;
遠代朝高祖,榮華萬古延;
文武安天下,富貴長久年。
廣東豐順鄧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 金榜永名揚詩禮佳常盛傳來益書香
廣東陸豐鄧元文支派:
維玉德文幹元福 來坊輝廣永世昌
廣東陸豐鄧定龍支派:
漢武紹興日 雲臺報德時 賢能念乃祖 奕世繼初基
廣東陸豐鄧榮祥支派:
榮華富貴萬元興 宏二廣德佳豐盛
廣東陸豐縣深塘鄧氏支派:
就春榮慶 發浪雲開 新費士司 久永清堂
廣東饒平下善鄉鄧氏支派:
道位仕禹 伯紹俊昌家馨振起邦國棟梁
聯登科甲 金玉滿堂 榮宗耀祖 長發其祥
廣東梅州大埔鄧維岡支派:
行九永玉 友耀儒業 大振家聲 易經教訓 萬裡鵬程世代榮昌
廣東麻陽九曲灣鄧氏支派:
朝廷大國昌 宗德顯其光 記時臣明順 邦安慶文良
廣東麻陽三躍鄧氏支派:
仁祖子文啟 旦思興景國 大有萬世上 朝綱經綸繼
家傳功德昌 紹宗先維志 安泰支元良 修齊增延懋
盛代慶正長
湖廣宜章曹田鄧氏字輩排行為:
(舊式)學成及第作魁亞,志述斯文明應化,如其昌大振家聲,永樹勳猷輝華夏。
[族譜記載:「十五世祖如旺,妣王氏生子一其冕父子往川」;「十四世祖化璧,字若玉往川,妣李氏生子二,長如土、次子殀;其弟化冰,字一璜往川,妣黃氏,生一女適國學張作仁」;「三世祖及臣,塘村移居桂陽」;「十五世祖如齊生子一祖保,移居桂陽」。]
河南鎮平鄧彥拔支派:
受彥先觀鳳盛賢 仁敦福永遠維新
雲南鎮雄鄧氏的字輩是:
隆玉水旺師 光彩振書聲 成龍英雄士 飛奉明朝廷……
XX鄧氏字輩是:
成朝嶽凱,正應洪開,文世少啟,修得福來,光宗耀祖,萬代雲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