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簡史:第三章 鄧氏遷移史,鄧家人都來看看!

2021-02-07 鄧氏總群

點上面「鄧氏總群」加入鄧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鄧」,先點上面藍字鄧氏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第一節、永寧二年鄧氏被誣

    隨著我南陽郡鄧氏鼎盛及當時東漢王朝的政治格局變化,我鄧氏家族成為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

    然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永寧二年(也稱建光元年,121年辛酉年,生肖雞年)鄧太后病死,安帝親政。閻姬便開始實施扶持閻氏,打擊鄧氏的計劃。我鄧氏家族的處境也急轉直下。隨著閻氏家族的勢力迅速崛起,鄧氏家族遭到滅頂之災。


    閻姬指使他人誣告黃門侍郎、侍中、西平侯鄧弘、鄧悝、鄧閻、從尚書鄧訪取廢帝故事,謀立平原王得,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


安帝知道後,令有司奏鄧悝等大逆不道。時鄧悝已死,安帝下詔廢其子所嗣爵位,免為庶人,鄧騭未參加預謀,僅免特進,遣就國。鄧氏宗族免官遣歸故郡,沒收資財田宅。徙鄧訪及家屬於邊遠郡地。因郡縣逼迫,鄧悝子廣宗和鄧閻子鄧忠自殺。不久,帝徙鄧騭為羅侯。五月,鄧騭與其子鄧鳳絕食而亡,其堂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舞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自殺而死。只有鄧弘的兒子廣德、甫德因其母與閻後是姊妹,得以保全而留住京師。

《後漢演義·第四十一回·黜鄧宗父子同絕粒?祭甘陵母女並揚威》記載: 卻說安帝永寧二年三月,鄧太后駕崩,安帝方得親政。尊諡鄧太后為和熹皇后,與和帝合葬慎陵。自從鄧太后臨朝以來,連年水旱,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幾至岌岌不安。還虧鄧太后宵旰勤勞,知人善任,每聞民飢,輒達旦不寐,減膳撤樂,力救災厄,故天下復安,歲仍豐穰。


及太后既崩,加封宋耿二族,尚先封鄧□為上蔡侯。嗣由王聖等妄想圖功,屢談鄧氏短處,再加後宮女寺,從前受過鄧太后責罰,正好乘此報怨,遂誣告鄧悝鄧弘鄧閶,曾從尚書鄧訪,查取廢帝故事,謀立平原王。王聖與江京李閏,復從旁煽惑,不由安帝不信,況安帝素有心跡,自然一齊發作,便囑令有司追奏鄧氏兄弟,嘗圖廢立,罪坐大逆。當日即有復詔批准,廢去鄧弘子西平侯廣德,都鄉侯甫德,鄧京子陽安侯珍,鄧悝子葉侯廣宗,鄧閶子西華侯忠,一古腦兒俱為庶人。鄧氏子弟封侯,俱見前回。鄧□本應連坐,因前時未曾與謀,但徙封羅侯,遣令就國;宗族一體免官,勒歸原籍。並抄沒鄧□等資財田宅,充戍尚書鄧訪,及訪妻子等至遠方。郡縣官吏,更仰承上意,迫令廣德及忠,並皆自盡。惟廣德兄弟,與閻後有中表誼,因得不死,寓居都中。閻後母為鄧弘姨,見三十九回。鄧□見家族被誣,無從訴枉,又聞王聖等從中媒孽,料知將來亦多兇少吉,一時憂憤交並,索性不飲不食,由他餓死了事。子鳳見乃父絕粒,也即斷食,一同畢命。□從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武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得知同宗並坐大罪,嚇得心緒不寧,輾轉圖維,還是速死為上,免得逮系取辱,因皆服毒而終。只前越騎校尉鄧康,前被太后削去屬籍,徙往夷安,此時卻得特邀寵命,徵為太僕。鄧康被黜,見四十回。平原王翼,也坐貶為都鄉侯,遣歸河間。虧得翼閉門謝客,不再與聞政事,方得倖免。朝臣自三公以下,莫敢進諫,惟大司農朱寵痛□無辜遇禍,不忍不言,乃輿櫬詣闕,肉袒上書。


鄧氏或被貶或被捕入獄或絕食而亡。南陽鄧氏為了逃避殺身之禍,被迫紛紛外遷。


第二節、鄧氏遷徙、分布簡介

一、兩漢時期至晉朝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東漢(公元25年-220年)

我鄧氏源於湖北襄陽鄧城,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禹公輔佐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雲臺首功」的同時,禹公孫女鄧綏嫁入東漢皇室貴為太后的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


    但至東漢安帝時永寧二年(121年) 鄧綏太后病死,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1、鄧騭徙封羅侯遷至封邑

    據【南朝宋】範曄著《後漢書》記載,鄧騭(字昭伯)官至大將軍,封「上蔡侯」(封邑在當今河南上蔡),位「特進」。其妹鄧綏(東漢和帝劉肇皇后,史稱「和熹鄧皇后」)。和帝崩,鄧綏臨朝執政(史稱「鄧太后」)。建光元年(121年)三月,鄧太后崩,未及大斂,鄧騭、鄧京、鄧綏之弟鄧悝、鄧弘、鄧閶兄弟遭到誣陷。鄧騭被免「特進」、遣就封國(上蔡)。之後,徙封為羅侯(封邑在當今湖南湘陰、汨羅、平江一帶),鄧騭和長子鄧鳳在封邑絕食身亡。安帝(劉祜)準許鄧騭和鄧鳳遷葬洛陽北邙,其子孫在封邑落籍。


2、鄧珍後裔遷徙吳西

    據吳興勇、郭長庚編著《鄧姓史話》講述,鄧珍(鄧禹第三子、世襲夷安侯)的後裔於漢末遷徙到了吳西(當今江蘇無錫和蘇州)地區。


3、鄧遄、鄧遐兄弟遷徙豫章

據江西省志記載:鄧遄漢建安末為棠邑令弟遐襄郡太守以避亂自南陽從家豫章遄子燦散騎常侍(依據鄧氏譜族記載)燦父遄棠邑令後漢末自南陽始徙家焉。


4、西漢鄧宓南遷廣東

又據《南北朝入清遠 漢瑤族均有此姓》稱:「鄧姓很早就有族人南來廣東。西漢時,番禺(今廣州)就有一個叫鄧宓的人。南北朝時,鄧姓人開始徙居今清遠市域,爾後陸續有鄧氏族支遷入.」


5、三國鄧氏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


6、汝城平直公鄧氏家族

古《桂陽縣誌》記載:「鄧平直,《衡州志》作『鄧正直』,衡陽人,素以行誼重於鄉,陳武帝永定初(公元557年),始興侯歐陽?(音偉)為南安將軍、衡州刺史。知其賢、禮為上賓。湘州歸陳,改汝城為盧陽縣,?遂闢平直為盧陽令。時方草創,平直罷徵斂、弭盜賊、創城隍、修水利、興學校、崇儒術,士民交口稱之。平直樂其地之山水,因家焉」。「在任罷徵、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7、連州思露公家族

《連州鄧太守的傳說》稱:南北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思露奉命率軍南徵,攜妻子張來到小桂陽(今連州),見得官碑(今西崖鎮韶陂村)此地也是八仙座位,石峰林立,右是連綿群山組成鳳凰展翅,乃臥龍藏虎之地,便落戶官碑。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8、南朝梁鄧鬱(今四川巫山)家族

《鄧姓遷徙史》一文稱:南朝梁人鄧鬱,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9、湖北荊門鄧元起家族

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二、晉朝(265―420年)---隋唐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618―907年)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包括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其中以江西、江蘇居多。北方則已落籍於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及今天的湖北襄樊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

1、高密市雙羊鎮黨委的李金科先生在《高密古之望族考略》一文中指出:「僅秦漢至唐宋,以高密為郡望的豪門望族多達10餘個。兩漢魏晉的鄭氏、劉氏、東漢至隋唐的孫氏、鄧氏.」


「高密鄧氏系出南陽新野,為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後裔。光武帝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夷安、昌安、淳于4縣。其卒後,長子鄧震襲高密侯,次子鄧襲為昌安侯,三子鄧珍為夷安侯。此後鄧氏在高密發展,成為有名的高密鄧氏。高密與南陽、安定並稱為鄧氏的3大族望。僅東漢一朝,高密鄧氏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兩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餘侍中、將、郎、謁者不可勝數,史稱「天下莫與倫比」。」


2、其中筆者查證大量資料都說: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今福建三明寧化石壁鎮,原屬我福建汀州府管轄),後又分支泉州等地。

筆者又綜合我福建龍巖鄧又銘宗親所撰考證文章《西晉良吏鄧攸 豈能是鄧氏最早入閩始祖?》和我福建鄧氏族譜(1998年版)---《中華鄧氏族史?福建卷》及鄧紀坂所編撰《泉州鄧氏族譜》等歷代鄧氏族譜共同考證得知,上述文字所描述的南陽鄧叔攸並沒有在西晉末年遷入我福建寧化石壁鄉。系前人杜撰,不足為信。包括泉州鄧氏,皆是唐末自河南固始縣遷入我福建三明沙縣的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並無鄧叔攸的後人。


3、《饒平客家人的遷移入饒》一文稱:「晉孝武帝時,六十二世姜公,為避亂離南陽新野徒遷湖湘。」

    綜上所述記載:我鄧氏早期主要以湖北襄陽鄧城為發源地、以河南省境(c以今天的河南省新野縣為中心)和今天的湖北襄樊地區為繁衍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

    到了唐代、兩宋時期,鄧氏已經在江西、福建、廣東等省成為名門巨族。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

★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

★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

三、唐朝(618―907年)至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唐朝到五代十國時我鄧氏遷移記載集錄如下:

    1、唐末,鄧氏第七十二世祖鄧靜(字超群,鄧禹後裔)從河南省光州固始縣率四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渡江南下。


據《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載:其第八房第十二代孫鄧泰七(諱康進)撰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荊山重裕堂序記》敘述:「正祖,系光州固始縣人。一子分過南紅州;一子分過撫州;一子分過留州赤水縣;一子分過南劍州沙縣馬坑荊山。」

鄧氏四兄弟中,長子鄧光布於唐乾符初年(874年)入閩,為崇安鎮將(註:《三元鄧氏家譜》載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閩,可能有誤。此處按新編《沙縣縣誌》的說法)。

    鄧光布有2子:長子鄧頊以舅氏劍州路舊將羅石卒襲職,改封建州路將軍[註:元代始設「路」的建制,舊譜有誤]。次子鄧舜率部屬於荊東(古名歸仁裡)田獵,始治宅屋。

據《鄧氏族譜?地宅志》載:「荊村自(縣)治而西百裡,水可舟至,陸可步通……,舜臣公田獵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鄧光布率部與黃巢起義軍作戰時,中流箭身亡後,鄧舜襲父職,仍駐守沙縣、三明城關一帶。因此,建歐、建陽、建寧、泰寧一帶鄧姓多為鄧頊後裔,沙縣、三明、永安一帶鄧姓多為鄧舜後裔。福建鄧姓多為鄧光布的後裔,他們尊鄧光布為鄧姓入閩始祖。


    另載:「鄧光布,字明遠,號南津,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時(873---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緒入閩。」

2、又:鄧清溪,河南南陽鄧氏鄧伯溫之子,諱師安,行榮九,乃東漢禹公高密侯之裔.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16歲榮登進士,同年,自河南南陽郡宦居江西饒州鄱陽,官至樞密副使。

   《鄧氏大宗世系》一譜記載: 「第一世始祖清溪公派榮九峰,諱珍字德重,一字師安,號清溪,家河南登天佑二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五季之末因時弗靖解綬隱居由鄱陽湖田裡來遊撫州金溪樂雲林之秀,卜楊林廟右而築室焉,當時名公鉅卿題贈詩辭傳贊鴻文另刊,卷首,享年九十有五,自卜葬於雲林喙頭亥山巳向,即今松林橋土名官山,東止大路,西止竹綠塘,南止嶺脊北止田為界,計糧二畝,冢右有生塋二堆,楓樹下生塋五堆,子孫永不得侵葬!」


    3、再如《南北朝入清遠 漢瑤族均有此姓》稱:「清遠瑤族也有鄧姓,來源有二:其主體族支的開基祖叫鄧惠許大王,相傳其先祖在唐代中期從道州遷至廣西,後又從廣西遷到連州九陂。宋初,鄧惠許大王由九陂徙居今連南南崗。」

    4、民國38年《南雄鄧氏四修族譜?乾村源流序》所記述的鄧普遺言稱 「謂乾村鄧氏祖先早於唐開元間已卜居南雄。 

    鄧普,雄城北關世顯坊解元,族長,於南宋嘉定六年八月在陂頭大會,鄧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參加祭祖序族。在此大會上鄧普說,唐開元間先祖鄧少立,任工部尚書,曾受朝廷之命,協助張九齡開通大庾嶺道,其子鄧官遂與張九齡家結為姻親,居梅關設卡收費,世代相襲。南漢立,卡廢,鄧家徙陂頭居住。」


    5、筆者在《泰寧鄧氏始祖----南唐大將軍鄧植世系考訂》一文中總結簡述:

    泰寧鄧氏,始祖鄧植,字之功,後唐書士,南唐末年至北宋初年人士,南唐李?時官拜大將軍;生歿時間不詳,南陽郡新野縣禹公後裔;歿葬於今天的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新橋村向西坊冢窠,並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他的祖父是鄧拜國,最高官職為承事郎;父親是鄧國保。


他父親時從南京遷到建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甌。南唐李?末年鄧植蒙冤受難,幸得嚴續捨命相護。南唐滅亡後即北宋初年鄧植遷到泰寧張羅坑水竹坪(也就是的今天泰寧新橋茜源村對面坳地)隱居避難,後在茜源開基立業。


四、宋代(960--1127--1279年)

    宋代也可以叫兩宋時代,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兩宋時期我鄧氏的遷移情況簡記如下:

1、《八家後漢書輯注--?承後漢書》記載:

「武緣(今武鳴縣)鄧氏之族,宋初來自江西。始祖三鄂,始居鄧柳,厥後散居思業、隴板等村。」

2、《文成縣誌·姓氏源流》載:

鄧氏:商武丁封叔曼季於鄧,後以國為氏。漢有鄧彭祖丶鄧禹。宋初,鄧邵基籍江西,在湖南居官,遂定居於耒陽防塘。

3、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鄧肆與從江西樂安招攜遷居虔化(今江西寧都)畢家塘。其後裔分徙寧都縣城西門、南門和瑞金及福建寧化、清流等地。


據《寧都城南南陽鄧氏族譜》載:鄧肆與先祖鄧原化從河南新野徙至江西撫州赤欄,裔孫鄧迪哲又轉徙至江西樂安招攜。肆與於宋乾德元年(963年)從招攜遷虔化畢家塘,其後裔分徙縣城西門、南門和瑞金、寧化、清流等地。


    從南宋始,江西樂安嚴塘的鄧氏遷徙至江西寧都上三鄉。這一支遷入的鄧氏被稱為新鄧,即為南唐後主李煜第八子鄧王之後。

4、民國38年《南雄鄧氏四修族譜·乾村源流序》所記述的鄧普遺言稱:

唐開元間,始祖諱少立,任工部尚書(司空),協助張九齡開大庾嶺道,其子乃與張家通婚,居於始興。嶺道工竣,於梅關設卡收費,由鄧氏子孫居紅梅,負守卡收費之任。至五代南漢時,卡廢,鄧氏子孫散居石前都陂頭。


「鄧普,雄城北關世顯坊解元,族長,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八月在陂頭大會,鄧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參加祭祖序族。.族長、城北關世顯坊解元鄧普大會鄧族於陂頭司空公之神齋,參加者有百四十六人,祀祖序族。陂頭有鄧產嶺,為鄧氏先人墓葬之所。


北宋乾德間,鄧固自陂頭分遷北山橫水,並以乾德年號名其村為乾村。鄧固長子鄧莊,子孫遷崇義。次子鄧贄,官連山令,子孫分居大庾縣內良團石溪村。嗣子志宏世居乾村。此事在史志中都不見記載,而族譜言之鑿鑿。」


5、據《廣東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網》的《湞凌氏族<1>》一文稱:

「鄧向,北宋戶部尚書鄧戒第三子,世居曲江。嘉?三年(1056年)因賊亂擾鄉,由曲江遷來雄城北門(今鞦韆街)定居,治平丁未(1076年)登進士第。」


6、《佛岡縣部分姓氏源流》載:

    九十一世祖鄧仲奇,生於北宋嘉定八年(1063年),卒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享年84歲,官至文林郎。生有8子鳳林、志、平、高、翔、昂、麟、鸞。於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年),鄧仲奇與妻熊氏攜8子2女由南雄珠璣巷遷至廣州府河下宿?,後搬至波籮廟成旗崗居住3年,又遷至增城縣大埔田村定居。


7、《粵贛邊鄧氏聯譜》(1998年)稱:雄城鞦韆街、聰背、坪田等地鄧族:先祖鄧文進,隋大業初為韶州刺史,子孫世居曲江。北宋鄧戒為戶部尚書,第三子鄧向於治平丁未(1067年)舉進士,嘉定三年(1056年)因賊亂攏鄉,由曲江遷居南雄城北門,即今鞦韆街。鄧向子鄧顯道登元符庚辰(1100年)進士,曾孫鄧希顏登嘉定甲戌(1214年)進士。希顏生三子:曜東,曜邦、曜林。曜東世居北門,其後裔分遷聰背、臘樹園等地。曜邦長子鄧鐘鼎於元至元間遷居灌溪,其後裔鄧奉我於明末分遷大坪山。曜林徙居坪田開基。


經江西上猶官埠當地宗親、紅平宗親等人多方確認,今天的江西上猶官埠鄧氏為曜林公後裔,由南雄坪田鎮蓮頭村遷到楓樹下再遷到上猶官埠,遷 入年份不詳。2012年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舉行了宗祠落成慶典。


8、清嘉慶《新安縣誌·人物》記載:

「鄧符,字符協,號瀛齋,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登進士,授陽春縣令,後宦遊至寶安,因樂此風土之優美,卜居本邑錦田桂角山下,乃奉三代考妣,遷葬於此。」


9、《廣東南雄珠璣巷鄧氏越南公世系·越南鄧公傳》載:

越南公,珠璣巷鄧氏江西省人也,北宋仁宗時,來自兇危府太跟縣.熙寧七年(1074年),公年三十,奉詔遷徙珠璣巷。


10、《鄧朝喜在重慶鄧氏2011年新春團拜會上的致辭》一文稱:

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鄧繁隆由河南南陽新野遷往江西省南昌鹿鳴橋桃花江,於南昌落業發跡數百餘年。


11、無錫《鄧氏宗譜》稱:鄧氏始遷祖――鄧爾瞻:南宋初扈駕南遷,賜宅於無錫之興道,子孫因家焉。

12、《粵贛邊鄧氏聯譜》(1998年)稱:象湖鄧族 南宋紹興年間,南雄州僉判鄧升之次子鄧玉,因婚籍南雄。其子鄧鵬飛舉特科,任象州推官,傳至四世孫坤鍾,於南宋末避亂遷象湖開基。其後裔又分遷坪田、黃泥塘等地。


13、《鄧姓遷徙史》一文稱: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鄧銑起兵勤王,護衛隆?太后等於虔州,獲功勳,並在戰亂中救獲末室公主,後把她許配給其子惟汲。鄧惟汲與宋室公主隱;居岑田莊舍,生4子:林、杞、槐、梓。紹興間(119l―1194),鄧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鄧惟汲為稅院郡馬,賜祭田六頃,以及東莞地區的山場餉渡等,4子皆封國舍。


14、子云在《建寧「鄧」氏起源考究》一文中談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有一鄧明郎氏因得罪奸人,棄官自穎川(今河南禹縣)遷隱福建邵武禾坪,再遷居建寧。這是距鄧珍作序文的至元六年(1340年)僅200多年前的事。可證當地有鄧氏一族生活。且昭武及建寧地區均轄屬於南平,樵川又為古邵武別名,至今仍然沿用,因此可以確切地說鄧珍故裡當為福建南平一帶,甚至有可能為昭武人士。

15、泥源北派鄧氏隸三都宋紹興間由斂陸徙今地。

16、據大埔縣鄧氏提供資料稱:至九十三世文顯公,字日章,號耀堂,又稱望七公。生三子: 志聖、志賢、志齋。志齋公,號太乙,榜名文淵,南宋進士,歷官廣東提舉司、欽召升授廣東布政司,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由寧化石壁禾口村移居廣東潮州府程鄉(今梅縣)鬆口開基,為梅州一世祖。


17、《廣東五邑鄧氏系燾公開基圖》載:林喬,字玉卿、號清江,宋嘉定壬申(1212年)進士,未仕以上封事旨謫居廣東南雄保昌縣珠璣巷。英甫,林喬之子,字帶湖、宏壁、拱晨。公為南雄府陳有常擇婿,年十九歲入南雄府庠宋進士,四十五歲為廣州南海縣教諭,公元1272年由南雄珠璣巷遷徙至新會古岡州。

 妣陳氏、藍氏生九子:長璣、次榮、三宥、四昌、五侖、六勝、七恪、八嚴、九諒。

18、平田東林鄧氏隸三十七都宋理宗時由安福徙居徙居今地。

19、平田南溪鄧氏隸三十七都宋理宗時由吉水鄧塘徙居今地。

20、《廣東五邑鄧氏系燾公開基圖》稱:「林喬 字玉卿、號清江,宋嘉定壬申(1212年)進士,未仕以上封事旨謫居廣東南雄保昌縣珠璣巷。」


21、東大常鄧氏隸四十五都宋?佑間子華由安成瓜?遷今地;其後長子浚甫居上團次子洪甫居中團並坊下三子源甫居下團四子汝甫居長嶺又徙湖北。


22、《文成縣誌·姓氏源流》載:浙江文成「鄧氏,宋淳佑四年(1244年, 南宋理宗趙昀的第五個年號)有鄧存爵由福州遷居今文成東灣坑。夏、王、鄧姓遷入均見《文成縣誌·姓氏源流》」。


23、【雷瓊鄧氏】宋朝進士鄧仁奭是曼季86世孫、鄧禹39世孫。【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由福建潮陽(今廣東潮汕)到廣東雷州(原廣東海康)任司戶參軍(太守),為民清廉,受民愛戴,為人忠厚,世稱通德之門,忠厚讚嘆「既昌其身,又昌子孫」。任滿後擇居廣東海康縣。


24、宋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甲子日,稚卿公由珠璣巷避難於南海縣江甫司鼎安都九江堡白泥?居住,計自禹公至雅卿公已四十五傅,雅卿公為九江始祖也。再傅十二世耀楊公於清康熙年間宦遊蒼梧,愛長洲之美景乃偕弟耀祥,耀明二公落籍於長洲裡水湖塘,自是世代相傅源流一貫。


25、據《三水白坭鄧氏族譜》載:「朝議公(即鄧珉)籍本江西南昌縣。宋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從江西南昌縣到廣東高要縣白坭墟(今三水白坭鎮)落籍。


26、《桂陽州上溪鄧氏族譜》稱:桂陽州上溪鄧氏始祖――鄧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巖遷居桂陽上溪。


27、我福建鄧氏族譜稱:「簡公,字德憲,號建(或稱建祖),諱小二郎,公恩受大尉,公喜幽潔雅,善覽經史,善鼓琴,好讀莊老書。公原居上杭沙浦村」(具體待查證,也有說公世居福建)。


    28、《雲陽鄧家橋鄧氏重修族譜》稱:雲陽鄧家橋鄧氏始遷祖――鄧桂:南宋末自赤崗北胡莊金沙迪溪建昌圩遷居雲陽之東鄉七裡橋之南。


    29、據《鶴山縣誌·居民篇》記載:南宋時,有鄧燾南遷入粵,其後裔自南雄遷新會禮義坊。六世孫聖顯、一龍、一峰……聖顯遷今鶴山沙?東華裡(原新會),生以敬、以順、以文。以敬(龍溪)遷龍灣,分支塘塢;以順留沙?;以文(妾子)生於筍山,分支南峽、觀溪、高圳、吉村;一龍遷越塘,其孫分遷古勞、洞田,分支大橋。一峰遷坡山。萊吉、大官田之鄧氏,亦屬燾之後裔。

30、湖村鄧坊《鄧氏族譜》稱:先祖德郎公,於南宋年間。自沙縣移居鄧坊。


31、寧化安遠(肖坊)《鄧氏族譜》稱:鄧氏,至宋代,有忠郎公,自河南塗水縣遷入寧化鄧家塘,為當地一世祖,生子田郎。傳一世,鉞公,舉進士,官至殿中丞。因世變,遷居肖坊。後裔志信遷居江西寧都、志陸徙往江西瑞金。


32、南宋末年,河南鄧州鉗廬陂人鄧世通因得罪賈似道,被貶至潭州(今湖南長沙),後遷居龍陽上林村端平塔。(見湖南龍陽《鄧氏七修族譜》)


33、宋末元初,名士鄧向遊學粵東,落籍南雄,繁衍為南雄鄧氏一族。

34、藍溪鄧氏隸二十七都宋由長沙徙今地。

35、藍溪鄧氏隸六十七都宋由揚州樂柱門遷來。

36、塘上鄧氏隸七十一都宋由湖南長沙府大碼頭遷來。

37、南宋時,鄧克諧第十九代孫鄧石桂從三元荊西村移居沙縣夏茂村。鄧石桂的長子鄧俊伯、次子鄧聰明從夏茂分別遷移將樂縣隆安裡俞厝坑村(今白蓮鎮天許村前俞厝坑村)和將樂縣新厝村(今白蓮鎮大王村新厝自然村);他兩兄弟成為將樂鄧氏主要支派的開基祖。

此後,鄧俊伯和鄧聰明的部分裔孫相繼播遷將樂林厝村(現大王村轄屬自然村)、縣城和積善村(今古鏞鎮轄屬村)。


38、宋代,永安貢川鄧肅的大部分後裔落籍河南開封。

39、海南待谷公後裔向筆者提供原始「軸布」(我福建老人過世時的專用布料,上面寫有歷代祖先的名諱等信息)稱,待谷公宋朝時期從福建遷入海南,至今已經繁衍到第38代人。


五、元、明、清以後

隨著唐、宋以來包括宋元、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戰爭的深入影響,我鄧氏匯入百家姓南遷、北移的歷史洪流中,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明清政府「移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執行,兩湖兩廣、閩贛等省鄧氏大量遷入雲、貴、川等地。同時也以今天的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為中心向中原地區及向北移民囤邊,我鄧氏又大量分遷到今天的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河南、瀋陽等地。

    現將元朝、明朝、清朝時期我鄧氏先祖的遷移記載分別集錄如下:


(一)、元朝(1271年―1368年)


1、元初,三明一支鄧氏遷徒到尤溪西城鎮團結村,先卜居於七口村,後定居於卜石洋。

    2、《南北朝入清遠 漢瑤族均有此姓》稱:「英德約有4.57萬鄧姓人,主要有白沙潭頭鄧氏和下圍背鄧氏兩大支派。白沙潭頭鄧氏,先祖原居浙江金華,北宋時遷居南雄珠璣巷。至北宋元豐年間又派衍廣州增城大埔田。南宋末年,增城大埔田鄧氏出了個鄧天錫的進士,其時,元兵南犯,鄧天錫致仕後復隱居南雄珠璣巷,其長子鄧詩後於元代移居英德東鄉,後在今英德白沙潭頭定居下來。」


3、《佛岡縣部分姓氏源流》載:元朝時,九十六世祖鄧天錫由增城大埔田村遷至英德潭頭,開基創業,成為英德縣潭頭鄧氏始祖。鄧天錫是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進士,曾任湖廣左布政使,後升戶部尚書,誥封光祿大夫。


4、宜章《南湘鄧氏續修族譜》稱其始遷祖鄧扶驗,原籍江西萬年縣,元代為廣東平遠知縣,後轉遷至湖南宜章之八裡排道士灣,子孫卜居邑內城隍祠前。所以,湖南宜章鄧氏尊鄧扶驗為其始遷祖。


5、池邊鄧氏隸三十八都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長沙徙居今

6、汶湖鄧氏隸永二十四都元由藍溪徒今地。

(二)、明朝(1368-1644年)

1、山東青島即墨市王村鎮鄧家埠村,在王村西偏北408公裡,王村至即城的公路在線。據《鄧氏族譜》載:明初,鄧姓由萊陽胡北阡(今即墨縣南阡鄉虎埠前)遷來此地。因村北有一小埠,名村為鄧家埠。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


2、《打鍋鄧族源》稱:「打鍋鄧」支繫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創立於湖南辰州府(今湖南沅陵縣)。現湖南的支系有沅陵支系、永順支系、張家界支系、吉首支系、瀘溪支系、龍山支系、常德支系、長沙支系、邵陽支系等。外省支系有江西支系、重慶支系、四川支系、湖北支系、廣東支系等。此外在美國、紐西蘭都有我「打鍋鄧」的子孫後代。


3、廣東韶關曲江區東部小坑鎮曹角灣村《鄧族聯譜》記載曰:「祖賢公、祖端公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由我福建上杭入粵分居於始興、南雄。」對此,廣東清遠連州《鄧族聯譜》記載曰「祖賢公,號千四郎,妣林氏,生二子長子宗禮公、次子宗遠公,公於明洪武年間到澄江鄉定居。」


4、南陽郡鄧氏家譜《入黔始祖榮宗公》稱:「吾祖籍三楚.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牛欄山小山後.明洪武創立初年.吾祖?公諱榮宗.欽受洪武御賜平蠻大將軍之職.領兵入黔.徵剿黑洋大箐.我祖假此隱姓埋名.移居普安屬下讓裡龍場營裡.公莫氏生子三:仲文、仲政、仲清。」


5、湖南巴陵《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鄧爾那,明初從江右 (今江西省的別稱)遷楚,在巴邑(今湖南岳陽市)龍灣定居下來。所以,鄧爾那為湖南巴陵鄧氏的始遷祖。


6、洪武初,新建(今江西南昌)鄧氏一支遷徙至湖南寧鄉;遷居寧鄉的鄧氏後分衍為六個分支,即鄧祥澤居玉堂鋪,鄧祥學居梘坪,鄧祥業居石板,鄧祥仕居清溪,鄧祥任居善化塘赤,鄧祥儒居大河前橫。(見湖南寧鄉《溈寧鄧氏三修族譜》)


7、明初,鄧聖智(字富)從明溪縣夏陽鄉新坊村遷居沙縣的湖源;其後裔分衍於沙縣的大洛鎮華口村等地。沙縣二十二都(今三明市三元區荊東)一支鄧氏移居沙縣的富口。


8、于右任曾在鄧寶珊之父《天水鄧太翁友齋墓表》中說:「鄧氏明初自江南鳳陽石桔鎮西徙秦州」


9、洪武八年 (1360年),鄧定庵從湖南茶陵遷居湖南衡山的赦田村。鄧定庵原籍吉安(今屬江西),後遷徙至茶陵,後轉徙至湖南衡山。(見湖南衡東《江邊鄧氏七修族譜》)


10、鄧守海稱他的始祖(緯)鄧璉;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約1362年左右)有山東廣饒城東南六股路遷往濰縣(今坊子區)西白羊埠;並留下本人QQ525075613和本人的聯繫電話:13589439508。


11、《始祖鄧宗胤奉旨而遷初探》載:「家譜序」 載:「始祖宗胤奉旨從洪洞遷來,祖居方邑歷數世有年,明洪武開科屢登仕籍為邑望族,指佛堂以名村,先大明而衍譜...」 


12、《新安鄧氏》載:新安鄧氏是明洪武初年(約1371年左右)明初大移民時,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入河南省豫西新安縣廟頭村定居的,至今已640多年了。從始祖奈公為一世已傳至二十五世,共分四宗,二十五支配,約四萬人,目前是河南豫西地區最大的一支鄧氏世系。


13、洪武十三年(1380年),鄧鶴軒以兵部侍郎入蜀,從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遷居四川廣安州北姚平家。鄧鶴軒系南宋時愛國人士、江西吉安鄧氏鄧郯、鄧光薦一支的族人。(見四川廣安《鄧氏家譜》)


14、寧鄉《溈寧鄧氏三修族譜》稱該族鄧姓先世於明洪武初由新建(今江西南昌)佔籍楚南寧鄉,凡六支,祥澤居玉堂鋪,祥學居梘坪,祥業居石板,祥仕居清溪,祥任居善化塘赤。


15、懷寧鄧姓:據悉:「兩彈元勳」鄧稼先的一世祖瑞先公,原籍江西鄱陽,元末避戰亂到安徽,標插麟山而居。即今天的安徽省懷寧縣城外的鄧家大屋。

安徽懷寧《鄧氏宗譜源流序》說,其始祖鄧君瑞,元末自原籍江西省鄱陽縣瓦屑(土付),避地來皖,定居於懷寧麟坂。元末明初之際,朱元璋大敗陳友諒後,始遷祖鄧君瑞於明初遷到安徽安慶府懷寧縣之白鱗坂居住,遂為懷寧之耕讀民,清代著名書畫家鄧石加(1743-1805年)為其十三世孫。鄧石如(1743-1805年)正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六世祖。


16、祥寧鄉《鄧氏宗譜》稱其始遷祖鄧祥學,於明初在寧邑(今湖南寧鄉)之梘坪定居下來,子孫散居湖南各地。


17、衡東《江邊鄧氏七修族譜》稱其始祖鄧定庵先從吉安(今屬江西)遷茶陵,明朝洪武八年 (1360年)遷湖南衡山的赦田村。


18、《佛岡縣部分姓氏源流》載:湯塘鄧氏始祖鄧雲峰九十九世,原居從化流溪韶洞生水塘村,於明初遷居清遠縣?江地區(關前、石門),後再遷湯塘上、下黎村,已傳二十餘世,人口3500多人,分布於現民安鎮從化圍,石角鎮科旺低村等地。


19、《邵東七眼井鄧氏源流》稱:「天俊公,洪武二年(1369)己酉八月二十二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梅子坡鵝頸大丘遷居湖南寶慶府(今邵陽市)邵東縣七眼井龍富塘。」


20、山東青島膠州市營海街道鄧家莊村,相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姓從四川遷來立村,名李家莊。後鄧姓遷入,戶丁漸旺;清代李姓外遷東營,村莊遂改為鄧家莊。


21、據山東省菏澤容高莊鎮鄧樓《鄧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鄧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鄧家營,至五世祖分一支於村南建村,以方位取名前鄧家營,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名前鄧樓,習稱鄧樓。


22、據海南部分族(家)譜記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鄧仁?(一說其堂弟鄧文虎)曾孫鄧仲仁、鄧仲義、鄧仲禮、鄧仲智四兄弟為避亂,從原籍廣東徐聞烈村相攜渡海遷瓊,初居海口大英村,後分居各地,仲仁居瓊山(今海口龍華、秀英區等),仲義居文昌,仲禮居定安,仲智居澄邁,成為四縣鄧氏遷瓊始祖。


23、鄧作智稱:湖南邵東觀山橋鄧氏始遷祖學良公,明洪武九年(1376)由江西吉水縣長圳遷居湘鄉武障,次子文敬又遷湘鄉虞塘,後落籍邵東觀山橋。清道光十八年 (1838)始修族譜,光緒續修,1943 年三修,1990年四修。班次:學文道顯 萬廷,祖興世代有名,朝中安邦定國。作善光先德,存誠啟後昌,詩書傳久遠,仁義振常綱。

24、南塘鄧氏隸六十八都明洪武辛酉(1381年)由吉安東門城內遷今地。

25、《永安客家民系》稱:鄧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從河南深水遷入寧化安遠。

26、光?三十一年乙巳歲孟夏月穀旦家?所撰《續修譜序》:始祖興古公有明洪武二十五年,由江西吉安來遷,越今數百載,子繼孫承,瓜?椒衍。

又有光道二十年庚子歲吉月穀旦逢卓所撰的《源流序》稱:至孟光、孟榮子孫四散後,興古、興?、興周、興堯、興舜?至松滋,明洪武二十五年,整鹽糧戶口,插草落業於此,上至分水嶺下至放鶯山,地名鄧家坪。至永樂年間又分子孫於清潭堰、太和、茶口、新安、沔陽州、鹿頸坡等處。


27、明成祖年間(1402年-1424年),天佑堂一族遷入江蘇:原「天佑堂」宗譜稱:本族始遷祖海珠公,原籍江西南昌愛明。明成祖靖難之師南下,不順者誅。公為倪太守故友,倪太守高義不屈,死節。公受株連,不得已隻身潛至江蘇角斜,止於陶姓家,陶以女妻之,遂家焉。


28、《豫東鄧氏(鄧愈公後裔)簡介----豫東睢陽郭村鄧氏簡介》一文稱:豫東睢陽郭村鄧氏,始於大明申國公鄧鎮長子在大明建文末年(公元1402)隨燕王朱棣靖兵之役遷居鄧橋。弟兄三人長兄居鄧橋,老二遷居安徽白龍王廟,其後裔分布渦陽、蒙城等地人口繁衍五萬餘眾。三弟在遷移途中走失無考。


29、《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崖洲鄧氏(含鄧屋、天生堂、彭東洲、曹王分支):此族遠祖也是白坭鄧珉。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鄧達文自白坭遷蓮花崖洲村定居,傳至今25代。


30、《東福公世系源流》載:東福公系訓騭系曼九十一世俊公傳五世(長孫房)裔孫,有弟五人:東祿、東全、東珂、東兆、東洲。原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紫荊山涼傘樹下勝水裡第十甲地名思姑坑(現名為仙村)。兄弟六人遵照父輩關於「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訓示,同志經商。東福公曾到粵北韶州府乳泉縣、翁源縣、樂昌縣等地經商,見其山色秀美,山峻水清。


歸原籍兩年後即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契妻陳六娘攜子文?及弟東祿一行由閩入粵,定居翁源翁城鎮(原縣城)鴨麻陂。後娶庶妻鄒氏,生六子:友瑛、友瓊、友猷、有寬、有泰、友?。在翁城居住約十二年。


    明正統四年(1439年)春,聞得乳源梅花(1953年劃歸樂縣管轄)因明洪武年時被土匪騷擾十三年之久,當地居民被迫遷居他鄉,田園拋荒至今有七十餘年,韶州府告示百姓來此定居拓荒。因此東福公與家人商定後由陳氏與長子文?留守管理家業,攜鄒氏、五子前往梅花大垌開拓。


31、綜合《無棣縣各村莊聯繫電話、郵編及各村名稱的得名時間、原因》和《山東濱州無棣縣村名由來》兩份文章得知:


    (1)、今山東濱州市無棣縣車鎮鄉西鄧: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鄧氏家譜從鄧家村分出一支,於村西裡餘處建村,取村名為西鄧。

    (2)、今山東濱州市無棣縣車鎮鄉東鄧:明永樂二年(1404年),始祖鄧司城由河北省遷安縣遷此立村,取村名鄧家村,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鄧氏家譜分一支於村西建西鄧,原鄧家村更為東鄧。

    (3)、今山東濱州市無棣縣餘家巷鄉鄧王莊: 


32、明永樂二年(1404年),鄧、王二姓由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為鄧王莊。後張、李、吳等姓從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定居,村名不變。


33、小菱塘鄧氏隸七十都明永樂間(公元1403年--1424年)由本邑永福鄉徙居今地。


34、據平安鄉新街村鳳凰屯《鄧氏族譜》記載:「祖籍全州縣兩河鄉大田村,開初由承琢公之後裔第十八代孫世隆公(斌祜公長子)從全州大田遷至桂林市平樂縣羊眼村立莊,取名鄧陂。後由世隆之子俊滿公於明永樂二年甲申(1404)遷至恭城塘邊村居住。


35、明永樂六年(1408年),鄧勝拾同鄧貴七、鄧貴九從三明荊東重裕祠遷居尤溪臺溪上宅坑頭自然村。

36、口潭鄧氏隸四十六都明正統元年(1436年)由吉安城東徙今地。、


37、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鄧茂七起義引起明朝廷的極大的震驚,三元鄧姓受到牽連,鄧姓人散居各鄉,始徙清流縣等地。


38、《六甲鄧氏族譜》稱:六甲鄧氏一世祖――鄧思明:明成化間(公元1465--1487年)自江西吉水遷居湖南常德府龍陽縣大圍堤,為六甲派始祖。


39、新垌鄧氏開泰公祠:位於新垌墟新垌一中,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鄧氏始祖開泰公從福建汀州遷高州,鄧氏宗祠為紀念始祖開泰而立此祠。是研究高州客家移民和文化的重要文物遺蹟


40、《東源縣誌》記載:志齋公第三子鄧恭由梅縣鬆口遷往龍川縣車田,後其裔孫又遷往龍川縣登雲。粵祖十三世鄧法敬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由龍川縣登雲遷居今東源黃村樟坑開基,後裔孫分布在黃村鎮正昌、坪田、七樹、寧山,藍口鎮鵲壩、鐵場埔、藍口圍,曾田鎮橫坑,錫場鎮林禾以及上莞鎮、葉潭鎮等地。

41、大菱塘鄧氏隸七十一都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1505年)由吉水天中山黃土嶺徙居今地。


42、老屋場鄧氏隸二十都明弘治間(公元1488年--1505年)由吉州江口徙居徙居今地。


43、《河南光山鄧氏宗譜》稱:我族自南陽郡出,始祖為東漢光武元勳鄧禹,系禹公六子鄧訓之後,原籍江西瓦屑壩,後遷到湖北黃安高橋會。明正德二年(1507年)戶部督堂鄧以仁二子鄧標、鄧楨由黃安遷河南光山南鄉鄧家衝,我族乃二房楨公之後。


44、《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  明正德年間(公元1505年--1521年),鄧漢臣由崖洲遷依坑鄧屋村定居,傳至今24代,居鄧屋村有80餘人,建有宗祠。

45、《讀〈河南光山鄧氏宗譜〉》載:光山鄧氏由3支組成。第一支,據民國八年(1919年)譜中記述:我族自南陽郡出,始祖為東漢光武元勳鄧禹,系禹公六子鄧訓之後,原籍江西瓦屑壩,後遷到湖北黃安高橋會。明正德二年(1507年)戶部督堂鄧以仁二子鄧標、鄧楨由黃安遷河南光山南鄉鄧家衝,我族乃二房楨公之後,本人就是這個分支中的一員。


46、《湘潭嚴衡鄧氏五修族譜》稱:湘潭嚴衡始遷祖――鄧信:明嘉靖間(公元1522―1566年)自茶陵遷居湘潭嚴衡。


47、《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 (1)、迪村鄧氏,該族也是?深族系後人,始遷祖鄧成枝,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遷來坑口迪村(時稱文明堡迪村)定居。


(2)、桂灣(諸村)鄧氏:始遷祖鄧肖隆,鄧瀾深後代。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由金渡遷來坑口桂灣村,後代散居大灶、水口各村。


48、山口鄧氏隸宣二十四都明嘉靖間(1522―1566)由吉水鄧塘徙今地。

49、橫江渡鄧氏隸十五都明嘉靖間(1522―1566)由本裡平陂徙今。


50、《湘潭嚴衝鄧氏五修族譜》稱其始遷祖鄧信,明嘉靖間(1522―1566)自湖南茶陵(今屬湖南)遷居湖南湘潭嚴衝。


51、鍾文典所著《廣西客家》之《客家遷桂的歷史回顧》稱: 柳城縣大埔鄧氏,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時,鄧積善(字餘慶)「知世將亂」,偕妻吳氏及弟積熙從河南南陽走湖南祁陽,旋以「祁亦非樂土,復擎眷南行,止於邑之大埔,始定厥居,卜住處即今正鄧村」。這是直接從中州經湖南遷居廣西的人家。


鄧明允撰:《鄧公餘慶墓志銘》,民國三十六年,墓在大埔鎮正殿村背山嶺。


52、中國北京逸仙學院名譽教授,北京東方文化館顧問,東方文化館俗文學委員會委員,馬來西亞孫子兵法研究所研究員,大馬詩詞研究總會會員張肯堂《河婆及其姓氏考》稱:


53、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鄧志龍遷居寧化新村裡(今寧化安樂鄉)。(寧化橫鎖(路頭)《鄧氏族譜》)同期,鄧隆八率子攜孫從錦街村光裕堂遷居沙縣的西洋村。


54、鄧姓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遷居南山,有五百多年。(河婆為今天的廣東省揭西河婆)


55、《南北朝入清遠·漢瑤族均有此姓》稱:「浸潭是清新鄧姓第2大聚居地,共計有3000餘人。開基祖鄧念義,原是南海西樵山人,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遷來浸潭開創基業。後裔散布浸潭的新田、黃田圍、留良洞、出水塘、大洲同、白水塘、新圩、中塘、田心、鄧屋、白屋等處。」


56、寧化橫鎖(路頭)《鄧氏族譜》記載:光布公之子志龍,於明萬曆間(1573年--1620年),自河南人寧化,定居新村裡(今安樂鄉)。

57、下王武山鄧氏隸六十九都明萬曆間(1573年--1620年)由鄧家邊遷來。

58、《讀〈河南光山鄧氏宗譜〉》載:光山鄧氏由3支組成。第二支,於明末清初(約1610年)由六世祖可久、可選隨母餘氏,從江西瓦屑壩遷入。


59、嶺鄉島坪村鄧姓與(西嶺鄉)下宋村鄧姓同譜,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由湖南東安縣上花橋遷入西嶺鄉島坪源。


60、《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 南邊社鄧氏(含鶴田分支):祖居佛仔岡(未知屬何縣)?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鄧日興遷來貝水南邊社定居。


61、廠口社區(原為木廠口村),坐落於青島市黃島區柳花泊街道西南部,小珠山腳下。據《徐氏家譜》《鄧氏家譜》《薛氏家譜》記載,明朝萬曆(1573年--1620年)、天啟年間(公元1608---1622年),徐、鄧、薛姓分別從諸城、膠縣、柳花泊遷入。


    62、河南西華聶堆鄧營家族自述明末從山東棗莊來,一家五口有兄弟三人,後來三人分為三個村子。

63、《廣西平南縣鄧氏河山伯儒公世系》稱:「平南縣鄧氏兄弟分布比較廣.初遷上來最早有明朝末年六陳鎮金堆村思明公世系同丹竹鎮河山村伯儒公世系」


64、《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明末,鄧廷選由崖洲遷天生堂村定居,傳至今15代,居天生堂村有70餘人。

65、《湘陰鄧家壩鄧氏族譜》稱其始遷祖鄧朝相於明代自長沙遷居湘陰之鄧家壩。

66、明代,陸續有江西石城、瑞金、寧化等縣鄧氏徙居江西寧都(習慣上稱之為老鄧)。

67、明代時,鄧朝相自湖南長沙遷居湖南湘陰的鄧家壩。(見《湘陰鄧家壩鄧氏族譜》)

68、明代時,明溪沙溪一支鄧氏遷居沙縣的官南大盂、墩頭村。同期,泰寧縣一支鄧氏遷入將樂黃潭鎮洋泊村;後來,洋泊村部分鄧氏遷古鏞鎮玉華村。江西、福建寧化縣遷入將樂水南。清末,長汀縣鄧姓遷入將樂龍棲山。這幾支鄧氏均為鄧光布的後裔。


同期,沙縣下茂縣尾坪村一支鄧氏遷居尤溪縣西濱鎮彩城村。


69、明代,寧化鄧氏後裔遷居江西寧都。據《龍崗鄧氏七修族譜》載:寧都上三鄉鄧氏是南宋――明代從樂安嚴塘徙入(大部分屬新鄧,即南唐後主李煜第八子鄧王之後);下三鄉鄧氏除畢家塘之外,大多是明代從石城、瑞金、寧化等縣徙居的(老鄧,即鄧禹後裔)。

明代始,建寧鄧氏後裔播遷江西石城、寧都等地。

同期,尤溪臺溪鄉上宅村鄧氏第四世孫鄧開清、鄧開閩遷居福州白沙。

70、從明代始,三元鄧氏陸續有後裔外遷。據《三元鄧氏(匏房)家譜》載,遷居臺灣的有入閩鄧氏第四十三世孫垂進、入閩鄧氏第四十六世孫景易等。《三元鄧氏(金房)家譜》載,其後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及港臺等地。其中,遷居臺灣的有入閩鄧氏第四十六世孫子寧、允塏、允燮,入閩鄧氏第四十七世孫新園、新連、新木、繁福等;遷居法國的有入閩第四十六世孫鄧允泮等。


71、明朝時期,鄧超二十九世孫鄧剛由江西徙居廣西全州,鄧剛弟鄧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鄧文遷桃源潯陽坪:法震彌時謂桂癸曰潯陽坪生壙,在為其葬吾骨,於是命長孫文守吾墓,公徙之今之孫蕃衍。


嗣源裔孫綸遷詹湖溷:公於明嘉慶己酉卜居於此其後昌弟遊巡塘昌,濂偕弟昌溟遷明月障遂家於此。


綸公裔孫士輝遷支南萬安縣:明末烽燧告警公攜妻子飄泊雲南遂籍萬安康熙,時孫自直自誠來龍省墓始悉其裔。


(三)、清朝(1616年2月---1912年2月12日)

清朝始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於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並於1644年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最後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退位而終。共296年;另一種說法是指1636年到1911年。清朝時我鄧氏的遷移記載錄得:


1、清初,鄧光布的第三十一世裔孫鄧譽穆從沙縣遷居尤溪縣十都後山(即梅仙鎮龍雲村)下洋,為下保鄧氏開基始祖。鄧譽穆有二子:長子鄧?進、次子鄧?奎。生二子大全、大廷鄧?進有二子:鄧大練、鄧大長;鄧?奎也有二子:鄧大全、鄧大廷;其後裔遍及全縣各地。


2、西嶺鄉下宋村《鄧氏宗譜》載:「溯吾譜始祖籍河南開封府鄭洲汜水縣新野村,自後隨遷楚南石瑞,自承嶽公始移居全州靄嶺……。後於明難,順治年間(1644―1660)中東關垂裕九十餘年,後避居下西鄉下宋村安居置廬。」


    3、《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硯洲鄧氏:清初,鄧芳赤由端州城西水松根村遷來硯洲二村(時稱同安坊村)定居。


4、又據《東老墳的傳說》稱:話說我們的始祖鄧九玉弟兄三人於順治年八年間即1651年,由山東來至現瀋陽市于洪區楊士鄉金沙村定居,並以跑馬圈地的方式建村。


瀋陽市蘇家屯區城郊鄉大樹堡村鄧氏於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從山東省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西由後鄧村遷居於此,並卜居此地繁衍至今,尊鄧久山公為開基一世祖。


5、《鄧姓遷徙史》稱: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廣東嘉應州吉梅鄉的鄧君會,自惠州歸善遷移新安長莆,後徙來青衣立業。其七世的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遷居錦田橫臺山。其後,該族後人繼分遷荃灣、禾塘咀及上下葵湧等地。


6、鄧啟元,字公季,號藍陽,原籍德化,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生於安溪縣來蘇裡溪坂鄉(今湖頭鎮美溪村)。兄弟六人,啟元排行第二。父鄧捂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隨從兄鄧士騰從德化縣土坂村(今潯中鄉浦坂村)移居安溪縣感化裡湖市鄉(今湖頭鎮街道)任塾師。


    7、《漂泊的家族:明清川陝大移民》稱:福建移民(23例),閩西地區:南陽衍派,龍巖鄧氏康熙中遷湖南,數年後又由楚入蜀,定居內江。

    8、四川蓬溪縣的鄧軍供稿稱:祖上於康熙46年(1707年)湖廣衡州府常寧邑遷入四川蓬溪。入川前字派含有:「.成仁友甫仕文雲良。」入川後字派:「應國太政通祈昌玉光明 世澤永興隆 朝廷敦孝重 和謙福壽康 善繼前人志 家聲定遠揚」。

9、東汶塘鄧氏隸六都 國朝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由鬥岡山鄧家嶺徙今地。


10、有進士齊士簡招住鄧俊滿、陳之良、李文舉、龍文免四姓,同心協力,描水開墾,報效朝廷,升科報稅,僱請龍文免管水。在塘邊村居住87年後,於弘治三年(1491)遷至鄧杷高坪寨居住。」又載:「由第十世祖必湘公與李清枝勘明硃砂嶺立莊。因此地形酷似飛鳳,故取名鳳凰村,」 時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


11、廣漢鄧姓:民國《廣漢鄧氏族譜》說其始祖鄧煬原籍福建長樂縣,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攜帶妻子及四子入川,先到川北遂寧縣落業,繼生二子,共六房。後留四子樂臣在遂寧縣落業,再遷廣漢西關外東樓村七甲甘家碾居住。


12、《渝北鄧氏崇孝堂續修族譜》稱:渝北鄧氏始遷祖――鄧登班: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祁陽(今湖北祁陽)城山頭徙居渝北。


13、《讀〈河南光山鄧氏宗譜〉》載:光山鄧氏由3支組成。第三支,約於1730年由江西遷入。

14、《四川省仁壽縣鄧氏宗譜》稱:「祖籍:廣東省惠州府車田溝黃泥塘。入川時間: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入川老祖宗名鄧普星,妣廖妙祥。生育四個兒子。」

15、《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

(1)、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鄧載舉崖洲遷依坑曹王村定居,傳至今9代,居曹王村有460餘人,建有宗祠。


    (2)、清乾隆年間(1735--1795),鄧敬遠由崖洲遷彭東洲村(時稱聚源坊)定居,傳至今10 代,居彭東洲村有200餘人,建有宗祠。


15、《漂泊的家族:明清川陝大移民》稱:三、湘中地區:27、新野流派,新化鄧氏 源出南陽,先世居贛,明初遷湘,乾隆間遷居四川、陝西。


16、江西贛州石城鄧氏(QQ:652512189)供稿稱:「祖上伯字輩(康熙年間,即公元1662―1722年)由福建遷往江西,始修字派:原德文宗茂,子伯福友本,永大啟天成,家邦萬載興:六修後編字派:為人勤自立,學行敦所先,繼前開後世,倫數衍多賢」。


17、《佛岡縣部分姓氏源流》載:鄧天錫第十二傳孫鄧可仁,由英德潭頭遷清遠吉河鄉黃田堡(今佛岡縣水頭鎮)大塘村,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由大塘遷來渭江堡(今石角鎮),同治二年(1863年)建鄧宅村。


18、據貴港君子垌(雲垌村)鄧氏族譜記述:乾隆四十八年(1783),鄧氏「龍鳳朝陽」(文龍、文鳳、文朝、文陽)公四兄弟千裡迢迢,風塵僕僕,從廣東龍川縣登雲鎮石福村遷來廣西貴縣懷北二裡上垌村開基立業,隨即在犁頭嶺東南面興建鄧氏祠堂。


19、《新餘縣地名志(1986版)――觀巢公社概況》稱:山塘:座落大隊駐地南0.5公裡山坡下,南傍小池而得名。20戶,110人。鄧姓於清嘉慶年間(1795年―1820年),從萍鄉遷此。李、肖二姓隨後遷入。


20、「鄧正一公」是馬閣宗親入鄉始祖,清朝嘉慶年間(1795年―1820年)遷徙廣西貴港市湛江鎮馬閣嶺開基創業。買田置地,勤儉持家,發家致富,蓋宇造屋(於馬閣嶺建祠「登義堂」),和睦鄰裡,積善好施,名滿鄉裡,曾被當地府尹授以「恩賜耆英」之匾,以頌其德行。公生八子,如今,枝葉繁茂裔孫眾多達二千一百多人,散居於湛江鎮地屬的磨鉤田、木叩嶺、大龍垌、照鏡窩、東邊嶺、紅瓦屋、涼水堰新屋及玉林南江廣恩楊桃木根等九個自然村屯。還有播遷貴州息峰,廣西南丹、宜山、黎塘、交椅,城間鄉裡,為當地之望族。


「正一公祠堂」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為磚瓦結構已歷兩百多年。

(註:正一公是志聖公後裔。)

21、綜合《無棣縣各村莊聯繫電話、郵編及各村名稱的得名時間、原因》和《山東濱州無棣縣村名由來》兩份文章得知:


    今山東濱州市無棣縣車鎮鄉鄧家井: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始祖鄧鳳清由蔣橋遷此打井種菜,幫取村名鄧家井。


22、據廣西民族大學的張有雋、鄧文通先生調查,廣西十萬大山山子瑤中的盤、黃、鄧等姓瑤族,就有不少人遷徙到越南,其時間大多在明清時期。廣西十萬大山平那村的鄧姓瑤族,其祖先從廣東搬到越南,再從越南回廣西,最後遷到上思定居,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了。廣西寧明縣米埋村山子瑤鄧正貴老人(97歲)說,其先民大約在1840年時從寧明遷到越南廣寧省平遼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才遷回中國,在米埋定居。


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塞勒姆的瑤族鄧明福家中珍藏的《祖宗薄記》也說,其先民先後葬於中國廣西桂林、昭平、恭城,湖南江華,廣東連州,雲南開化府文山、勐臘,越南等地。

    23、《新餘縣地名志(1986版)――觀巢公社概況》稱:村前:座落楊家老屋東北0.5公裡小江西畔。7戶,44人。鄧姓於清鹹豐年間(1850年―1861年),從馬洪豐塘鄧家遷此。


24、清同治六年(1867年),沙縣南陽一支鄧氏遷居尤溪新陽的坎裡村大坪自然村。


    25、《廣東肇慶鼎湖區鄧姓的分布》一文稱:大旗山鄧氏:祖居高要水南,客籍人。清末來居水坑大旗山,始遷者名字失記。


26、清代,江西南城鄧姓遷入將樂安仁鄉澤坊村和高唐鎮常口村,其遠祖為鄧光布的弟弟鄧光天。沙縣城關的一支鄧氏遷居沙縣的鄭湖村。


27、清代時,尤溪臺溪鄉上宅村鄧氏第十四世孫鄧文案移居順昌仁壽桂溪;第十五世孫鄧學銓移居建陽麻沙。


28、《埠子西官莊染坊鄧氏家族來源》載:先祖鄧雲啟原住宿北鄧窪(現屬宿遷市宿豫區順河鎮),清朝晚期因埠子街北同茂源蔡氏邀請到蔡府學堂教書。先祖本就飽學經書,加之忠於職守嘔心瀝血終於教出一門三進士。為謝師恩,蔡氏贈與先祖莊園一座。該莊園包括汪場宅路等共一百二十畝,房屋數十間。自此,先祖攜家人從鄧窪遷到埠子西官莊染坊後亦稱鄧宅安家落戶(現屬宿遷市宿城區埠子鎮官莊居委會染坊組)。

字輩為:雲如金玉(環)滿(衍)傳家永正

註:據說為避前人鄧玉諱,有的地方改「玉」為「環」。本分支「玉」後本是「滿」,鄧柏南遊遇鄧氏另一支,認為應是同宗,隨續「傳、家、永、正」,又說「衍」同「滿」。「雲」前的輩分當與宿遷順河鄧窪同,可目前尚未續上。

聯繫人:鄧新13285296318;鄧全13905242581。

29、《瀋陽市蘇家屯區城郊鄉大樹堡村鄧氏家族宗親譜牒》載:

清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農曆五月初十,為保障遼東防務及地方安寧,並為保證盛京地域軍供民需,清順治帝喻示開拓遼瀋一帶廣袤的荒原沃野,密令從山東半島向遼東半島移民,屯田戍邊。

移民中有來自山東掖縣鄧家兄弟三人,老大鄧久山落戶今蘇家屯區大淑堡村;老二鄧久林走失或定居外地(疑為本溪);老三鄧久玉來到今于洪區楊士鄉下沙坨子村落戶,繁衍至今。而其孫子鄧虞忠在一次駕船打魚時,沿渾河順流而下,來到今燈塔市五星鎮黑溝臺村,發現此地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於是攜全家來此定居。

30、《湖廣填四川與安嶽姓氏源流》一文稱「鄧氏:清康熙年間,由鄧引於清康熙年間自湖南永州宣義中鄉金溪八復村遷安嶽縣永康鄉高山、徐家壩。」

時至今日,我鄧氏家族和中華民族各百家姓一樣遍及全球。說到這,又不得不向大家提到我簡公一支,其中太乙公自宋元年間從我福建省汀州府遷居廣東梅州以後,支分八脈,如今後裔遍及全球。而且每年都會有數十萬人回到廣東梅州祭祀太乙公墳,成為我鄧氏家族一大盛事!


下面再將本網收集的關於港澳臺及海外鄧氏的遷移記載整理如下:


四、香港鄧姓

1、鄧符協家族

系出南陽,為高密侯禹公之後,原居江西、福建等地。


始祖鄧符協(字符),江西吉水人,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進士,官任廣南東路陽春令。其在赴任途中到過屯門山,慕名去當時著名的桂角銀場遊覽,對這裡的風水很感興趣,歷任後便攜帶家小遷居岑田(錦田)村,購置田園,建造南北兩個圍屋,並把曾祖、祖父、父親的墳墓也遷葬於新界的元朗、荃灣等處。


鄧符協的最大建樹是創辦力瀛書院(又叫書齋或書室),建造藏書樓,並在此講學。


鄧符協生有二子:長子鄧陽,由岑田遷居福容裡,即今東莞福隆;少子鄧布,宋承直郎。


鄧陽生一子,名?,?生二子元英、元禧。

鄧布生一子,名瑞,瑞生三子元禎、元亮、元和。


鄧元英後裔分居東莞的溫塘、竹園、南街、鯉魚石、羊田瀝等處;鄧元禧居福隆;鄧元禎分居屏山、白蠔、白崗、白石、塘尾;鄧元亮居岑田;鄧元和居東莞懷德。是為該族之五大房,建「都慶堂鄧氏大宗祠」於東莞城南門。


在香港者,為鄧元禎、鄧元亮兩房。

鄧元禎生一子,名從光,南宋時,自岑田遷居屏山,是為屏山房始祖。其後,子孫繁衍,遂分建坑尾、坑頭、塘坊、新村、橋頭圍、洪屋、灰沙圍及上章圍等村及屏山市。


鄧元亮 名銑,宋承務郎,為贛縣令。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南下,鄧銑起兵勤王,護衛隆?太后等於虔州,獲功勳,並在戰亂中救獲末室公主,後把她許配給其子惟汲。


鄧惟汲與宋室公主隱居岑田莊舍,生四子林、杞、槐、梓。紹興間(119l―1194),鄧惟汲先卒,南宋光宗追封鄧惟汲為稅院郡馬,賜祭田六頃,以及東莞地區的山場餉渡等,四子皆封國舍。


鄧林官宋僉判迪功郎,子炎龍。宋理宗寶祜六年(1258年) 以諸生應漕舉科,以賦才中試鄉解元;景定二年 (1261年)以賦再中漕科解元,官至架閣。炎龍公生一子,名肖巖,官僉判從政郎。子孫派居龍躍頭、凹下、北灶、龍塘等處。


鄧杞待詔金門,子孫派居石井、裡下、白沙塘、(同戈)船澳等處。


鄧槐亦待詔金門,子孫派居大步頭、竹村、黎洞等處。鄧梓亦待詔金門,生一子榮叟,仍居錦田。


鄧榮叟生三子長堅翁、次澤翁、三辛翁。鄧辛翁,元贈顯武將軍,生三子長華祖、次光祖、三壽祖。鄧壽祖仕元,官提領忠武校尉,居錦田;生二子長處安、次敬安。


鄧處安生康仁、康義二子,鄧康仁生洪生、洪惠二子,子孫居廈村鄉、屯門、紫田村、元朗、及香山上柵等處。鄧敬安生二子長德荷、次德蘭;鄧德荷生洪儀、洪贄二子;鄧洪儀公仍居錦田,遂為今錦田始祖;鄧洪贄子孫則分居廈村、輞井、西山、及大嶼山等地。


鄧洪儀生四子長子欽、次子鎮、三子銳、四子鐫(原譜這寫釒+絹-糹,音juan);鄧鎮子孫分居元朗英降圍。


二、「鄧元昌堂」鄧氏家族

開基祖先為鄧阿六,原名鄧懷清,號鶴溪,原是廣東五華縣水寨鄉的石匠。因在香港修建水塘,解決了漏水的問題,得到香港公務司的信任,承包了大批石砌工程(包括下水道等),因而發了財,後來作房地產生意成為巨富,在荷李活道文武廟旁設立住宅,名叫鄧元昌堂。


鄧阿六有四個兒子,三子名鄧榮泰,娶香港著名富豪曾貫萬的長女曾灶嬌為妻。曾灶嬌擅長理財,把鄧元昌堂家的財產翻了一番。曾灶嬌的兒子早死,他的孫子鄧文釗(1908―1971)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曾任香港大英銀行華人副經理、香港《華商報》董事長,全國解放後由香港返回內地,歷任廣東省商業廳副廳長、公私合營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僑委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2、自廣東移居新界的鄧君會家族

自廣東移居新界,清康熙九年(1670年),原居廣東嘉應州吉梅鄉的鄧君會,自惠州歸善遷移新安長莆,後徙來青衣立業。其七世的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遷居錦田橫臺山。其後,該族後人繼分遷荃灣、禾塘咀及上下葵湧等地。


香港鄧姓鄧姓聚居較為集中的村落


    據政府調查資料所載,鄧姓聚居較為集中的村落有:


    (―) 大嶼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 )屏廈區:西山村、新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坑尾村、坑頭村、上章圍、錫降圍、錫降村、新圍、羅屋村、東頭村、巷尾村、祥降圍、輞井圍。

    (三) 元朗區:英龍圍。

    (四) 錦田八鄉區:竹坑村、橫臺山、七星崗、大窩、長莆、吉慶圍、泰康圍、永隆圍、泰康村、祠塘村、錦慶圍、水頭村、水尾村。

    (五) 大埔區:大埔頭、大埔頭老圍。

    (六) 大網仔區:黃毛應村。

    (七) 粉嶺龍躍頭區:新圍、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新屋村、永寧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 粉嶺丹竹坑區:鶴藪圍、馬尾下、萊洞、下萊洞。

    (九) 沙頭角區:崗下,其中尤以是錦田區、龍躍頭區,鄧姓較為集中。


五、澳門鄧姓

13世紀之前,澳門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蕪之地。南宋鹹淳七年至德?二年(1271―1276),蒙古族人入主中原、閩浙一帶的南宋官兵紛紛南逃,澳門才開始有了人煙。南宋末年,元兵大舉攻宋,南宋將領張世傑率領50萬軍民和2000多艘船,擁幼主趙昱來到香港屯門和澳門路環、凼仔附近海面。


戰後,少數南宋軍民留下棲身。他們靠打魚為生,澳門於是成了一個漁村。後來福建、江西、浙江和廣東遷來的農民、手工藝者、漁民和一些紳商不斷遷入澳門。

近代以來,有不少鄧姓族人移居澳門,如鄧仲澤(1880―1964) 名宗伯。原籍開平,生於香港。早年在港經商,並投身:民主革命。1909年任香港四邑工商總會會長。廣東光復後,任廣東軍政府籌餉局局長,為軍政府籌集巨資。1920年孫中山回粵重組軍政府,被任為財政委員會會長。後辭職返港經商。1925年移資上海,經營工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被毀,遂攜眷寓居澳門。1964年病逝。


六、臺灣鄧氏及其遷移

在臺灣,鄧姓主要來自於廣東、福建。主要於清朝中期以後來臺,其中客家人居多,閩南人其次。另有一部份為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中國各省鄧姓人士。


臺灣戰後光復初期,亦有少量原住民改為鄧姓者。

臺灣鄧姓遷移、開基簡介

在臺灣,鄧姓主要來自於廣東、福建。主要於清朝中期以後來臺,其中客家人居多,閩南人其次。另有一部份為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以後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中國各省鄧姓人士。


鄧姓遷徙臺灣最早的歷史在明末。明末時,江西宜黃縣籍的鄧顯隨鄭成功入臺,去世後葬於現在彰化縣的八卦山。


爾後,約於康熙 (1662~1722年)末年至雍正初年(1662~1735年),又有廣東饒平的鄧禹善攜長子鄧複利(字伯禮)、次子鄧復扇(字伯鐃)和族人一起入臺開墾。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 的鄧彥拔攜眷渡海移墾臺灣,初居於海山堡彭福莊(今之樹林鎮);其後裔鄧縉光(義鍾)移居於新竹縣穹林鄉,自設私塾教化鄉裡,後又移教於龍潭。穹林鄉親為了感念他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貢獻,特由鄭、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鄉文昌廟,以為紀念。


鄧姓在臺灣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為臺灣較大姓族之一,有2200多萬人口,列臺灣第56大姓。


鄧姓在臺灣主要分布於臺北、宜蘭、新竹、苗慄、臺中、南投、彰化、臺南、屏東、花蓮、澎湖等縣;其中以苗慄、新竹、嘉義、臺北 4縣鄧姓人口為最多,佔全部臺灣鄧姓總人口的60%。


(一)、臺灣少量原住民改姓鄧

臺灣戰後光復初期,亦有少量原住民改為鄧姓者。


(二)、臺中縣東勢鄧姓從廣東大埔縣遷入

該族舊譜說:「……思維我祖世居粵地,開基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之歌都,後遷大埔縣桃源村居之,後至於我松陽公,率男上駕公、上南公,父子移居東都臺灣彰化縣貓務棟東上堡樸子籬內土外莊寓。最後我對生公率男諱古公、砌公,父子卜居東勢角中莊口,開創基地……衍派子孫興盛。」


(三)、臺北泰山鄉鄧姓從廣東饒平遷入

開基始祖是鄧禹善,《鄧氏族譜》記載:鄧禹善育有二子,長子複利,字伯禮,次子復扇,字伯鐃。鄧伯禮死後即葬在泰山鄉的大窠口,「公未有生男,立房弟次子振海為嗣,在臺灣居住,又立其弟伯鐃之子振河為嗣」。振海、振河時,以開墾楓樹下水田及陂角果園為業。振河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去世,後子孫成立「鄧合源祭祀公業」。


鄧禹善三伯鄧仕秩的三子禹盤 (1718―?),妻王氏「卒於臺地」,其子後遷臺東開墾。禹善五弟禹勢次子明芝「在淡水居住辭世」。禹善六弟禹祿次子復芝「在上淡水取室」。其具體渡臺時間,族譜中並未記載,但據上述推測,鄧姓族人約於康熙 (1662―1722)末年、雍正(1723―1735)初年來臺上淡水,後移至山腳地區開墾。


(四)、臺灣歌謠曲之王鄧雨賢家族

臺灣歌謠曲之王鄧雨賢一家也是從廣東遷來的。鄧雨賢祖籍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矮車村下角鄧屋,來臺已第六代。


鄧雨賢五世祖鄧彥拔生於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清嘉慶年間,由廣東蕉嶺攜眷渡海移墾臺灣。來臺之初先於海山堡彭福莊(今之樹林鎮)開墾。


    鄧雨賢高祖鄧縉光(義鍾)育有5子,縉光自幼好學,長大後自設私塾於鄉裡,後移居新竹縣穹林鄉,繼續設塾教化鄉裡,鹹豐五年(1855年)考取府學第二名秀才,後移教於龍潭,穹林鄉親為感念其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特由鄭、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鄉文昌廟,以為紀念。


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光緒八年終於龍潭,育有9子,其中長子瓊鳳(逢熙,鄧雨賢祖父)、七子鄧林鳳(廣熙),九子鄧博鳳(紹昌),一門三傑,同時為秀才,至今仍為鄉親所津津樂道。


鄧瓊鳳同治八年(1869年),考中臺灣府奧籍府學第六名及歲貢生,與臺灣「文化協會」先驅邱逢甲、林獻堂等諸位先生熟識,並曾於穹林、龍潭等地開塾授徒。


日本佔領時期亦曾任桃園廳參事。鄧雨賢七叔鄧林鳳則入縣學第四名,後遞補稟生,畢生於大溪、三坑仔、觀音、平鎮、高原等地設帳授徒。鄧雨賢九叔鄧博鳳則縣府二試,皆名列前茅。


鄧雨賢之父鄧盛猶(旭東),生於龍潭,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至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執教於龍潭鄉「龍元宮」公學校。所謂的「公學校」是由日本人專為臺灣人所設的正式官方學校(課程相當於現在的國民小學,無年齡限制),正式的課程中有《漢文科》,用當地的語言來教《漢書》,擔任教師者除了具備當地母語條件外,《漢學》功力當然是必備條件。


在龍潭這個典型的客家莊,具備上述條件及能力者,非出過「一門三秀才」的鄧家莫屬,鄧家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派老么旭東先生接任工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為教學認真,績效卓著,應聘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現國北師院)(所謂的「國語」是指「日語」)漢文老師,以客語教漢文。鄧雨賢隨父親遷居臺灣。


(五)、臺北(桃園)鄧姓及其開基祖鄧彥拔

客家人,十六世來臺開基祖鄧彥拔於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攜三子鄧純先、鄧統先、鄧縉先舉家渡海來臺,於臺北淡水登陸,初於海山堡彭福莊(今新北市樹林區)開墾,後來子孫繁衍以及躲避閩粵械鬥,遷至桃園平鎮、中壢、龍潭、楊梅,以及新竹關西、芎林等地,至今已十代,二百四十餘年,且遍布全臺。


來臺祖雲閣塔鄧氏宗祠位於桃園縣平鎮市山仔頂,臺北鄧姓為臺灣鄧姓人數較多的一支,臺北鄧姓為主幹而組成的桃園縣鄧姓宗親會亦為臺灣鄧姓最活躍的宗親會之一。在臺灣鄧姓人士也以桃園縣平鎮市為分布密度最高者。


臺北桃園鄧姓廣東鎮平鄧彥拔派下昭穆:先觀鳳盛 賢仁敦福永遠維新 宏昌富裕 德智全揚

(六)、新北市、臺北市及臺灣北部眷村鄧氏

在新北市、臺北市及臺灣北部眷村等地亦有許多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之大陸各省鄧姓人士。


(七)、雲林鄧姓及其開基祖鄧愨睦

鄧愨睦(1687年--1762年)自廣東渡海來臺,曾住雲林鬥六,後遷居嘉義梅山,後定居嘉義石桌。


(八)、嘉義鄧姓

開基祖鄧薪自福建漳州渡海來臺,定居於嘉義新港中洋子。


(九)、近代以來遷臺鄧氏

近代以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不少鄧姓人到臺灣定居,鄧家彥、鄧青陽、鄧萃英、鄧惠芳、鄧龍光、鄧經儒、鄧文儀、鄧文來就是其中的幾位。


(十)、清代福建龍巖漳平卓垵鄧氏遷臺鄧氏家族

龍巖漳平《象湖鎮志》記載:

卓垵鄧氏第十四世移居臺灣人員如下:


鄧叔寬,鄧仲荷長子;鄧叔聰,鄧仲荷次子;鄧叔程,鄧仲荷三子。鄧叔植(又名叔茁),鄧仲苞次子。他們約在乾隆中葉移居臺灣。


鄧永昂,字呈會,生於雍正七年(雍正己酉年,即1729年),於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即1773年)前往臺灣。


閩、粵鄧氏族人遷徙臺灣之後,有一些人進而又徙居海外者,其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


七、移居海外鄧姓族人

鴉片戰爭之後,鄧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美洲、歐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鴉片戰爭的炮聲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空前活躍,許多人或是為生活所迫出國謀生;或因外出求學,由此定居當地;或是赴他國開廠辦店,創辦實業,由此掀起了遷徙國外的浪潮。鄧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遷的行列。


(一)、東南亞

東南亞是鄧姓族人外遷的首選地。廣東新會人鄧澤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鄧家讓、鄧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馬來西亞沙撈越創辦「新廣東港墾場」。

如今,鄧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


(二)、泰國

在泰國有泰國春華兩合公司董事長、泰國客屬商會理事長鄧樹勳;泰國客屬商會副理事長鄧國勳、鄧幹勳。

廣西岑溪人鄧深元、鄧海元兄弟,遷居昔羅縣巴登鎮,深元任廣西會館秘書。


(三)、新加坡

在新加坡有江西人鄧荔生,創辦《星洲日報》。後辭職,將全部股權轉讓給胡文虎。

還有星島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立人。


(四)、菲律賓

在菲律賓有菲華裔聯總會秘書長鄧英達,鄧氏會計服務中心董事經理鄧浩槎,雪隆廣東會館董事鄧福霖。鄧承東任檳榔嶼廣西會館副主席,鄧漢房任萬濃廣西公所交際委員。


(五)、美洲

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鄧蔭南,美國華人政治家鄧悅寧,美國華人大法官鄧心平,美國華人女政治活動家鄧稚鳳,著名橋梁設計大師鄧文中。


(六)、歐洲

倫敦共和協會會長鄧甲興;倫敦鄧氏宗親會會長鄧勳輝、鄧德仁;史達福郡華人協會會長鄧樹權。

在德國有鄧光榮,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學校。

在荷蘭有鄧氏宗親會會長鄧錦華、荷蘭東方美食公司董事長鄧露明、荷蘭光明中文學校校長鄧潤納、旅荷華特蘭華僑會會長鄧樹德。


(七)、越南

據江西一個志齋公的後裔稱:

在越南,有志齋公後裔約2000多人,具體分布還不詳。

此消息有待核實。

八、廣安鄧氏與鄧小平家族

    當然說到我鄧氏繁衍之盛,當提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眾所周知,鄧小平是廬陵鄧氏奉安福縣瓜畲遷四川廣安之梅魁公的後裔。


    據《鄧氏族譜》載:廬陵鄧氏奉安福縣瓜畲梅魁公為初祖。梅魁公後人於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自袁州白芒(今屬江西分宜縣),安福縣瓜畲、楓田、赤各、平都,吉水縣之醴塘、鄧塘、麻塘等地遷至吉安縣的固江、橫江、永陽、永和、樟山、登龍、官田一帶定居,後人口發展至近萬人。


    又據新野縣政府辦公室張成立先生考察:明初,迭遭兵燹的四川人口銳減,於是便有了「湖廣填四川」之事。廬陵鄧氏因避亂外遷。其中一脈,在「湖廣填四川」事件中,輾轉流離,遷徙至四川廣安一帶,故廣安鄧氏乃鄧梅魁之後裔。追根溯源,鄧梅魁的始祖,乃東漢光武中興名臣鄧禹.

相關焦點

  • 【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十節:清代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再結合上文《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九節 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的理論推算結果「到明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的理論推算結果應是157.2845代到168.5795代」,可以認定為,到清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的理論推算結果應是173.864代到185.267代。
  • 【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六節:隋唐五代十國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2、中國百家姓第三、第四次南遷潮據《中國歷史上八次北人南遷》一文稱,中國百家姓第三、第四次南遷潮就發生在唐代。「第三次南遷是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第四次南遷是唐末黃巢之亂,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
  • 福建鄧氏簡志•第一章 第六節•連城縣鄧氏簡志
    5、鄧察《連城縣誌·卷三十四·人物·第二章名表·一、歷代仕外職官表》載:宋(代皇佑間)鄧察,皇城使,都統,任職於熙河。《連城縣誌·第六章人民政協·第一節委員會會議·三、第三屆委員會》載:  縣第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於1987年6月29日至7月4日召開,出席會議委員76人。政協副主席鄧大鈞作了《關於政協連城縣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縣政協第三屆委員會主席吳爾鏗,副主席鄧大鈞、黃振福、羅培章、周長華,常務委員12人。
  • 鄧氏家譜大全,鄧家人必看!【來源+字輩+祖訓+郡望+遷徙】
    以下列舉數例: 偉人鄧小平親自審定的天下鄧氏統一派號 內容:本派號是1991年由偉人鄧小平親自審定後,放在家譜序言中,命家人慎重送達,並號召大家今後將「鄧氏宗譜」稱為「鄧氏家史」。  本派號是鄧楠直接送到江西,從一九九二年起在江西開始執行,望普天下所有鄧氏族人,遵照鄧小平的遺願辦事,按世系對派號,以次類推,堅決徹底完成由偉人鄧小平在家史序言中提出的鄧氏家族統一家史、統一世系、統一派號、統一南陽堂的四統一工程!真正做到天下鄧氏一家人!!
  • 【鄧氏族譜序】滑縣關鄧村鄧氏家譜序
    編修關鄧村鄧氏家譜,八年前便有此意,因客觀因素未能啟動。今年清明節回冢祭祖和族人又談起此事,大家都踴躍同意,並組成臨時編委會,開始動工。經過八個月努力,《關鄧村鄧氏家譜》付梓面世,堪以告慰鄧氏列祖列宗和父老鄉親。鄧姓於當代100大姓中排序34位,約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0.54%。
  • 【鄧氏宗祠】南陽鄧氏垂裕祠簡介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
  • 南陽堂鄧氏家族的掘起與歷史溯源 !鄧家人知多少?
    大夫們堅持進諫道:「如果鄧國一旦被滅掉,鄧國的土地和五穀神靈都得不到祭享,鄧侯哪裡還會有祭祀餘下的東西供給賓客呢?"鄧侯明淵固執己見,結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軍毫不留情地攻打鄧國。周鰲王四年(前681年),鄧國終於被楚國滅掉。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和鄧國的黎民百姓,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改姓鄧氏。鄧州有個吾離村,有座吾離冢。吾離也是鄧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兒子為鄧祁候。
  • 鄧氏家族全國各支始祖字輩排行集錄
    瑞清公系明朝辛未年間官居太守,原籍:江西吉安廬陵縣圳上鄧家坪,官職左都御史,再進升奉直大夫,後奉命至長沙水麓山,景泰三年謝官落業於寧鄉一都,八世祖禎明公分林琦、林璋二房,兩房子孫開枝散葉部分遷移到現在的:關山、夏託鋪、雙鳧鋪、橫市、黃材、青山橋,流沙河、望城、婁底、邵陽、湘潭、常德、益陽、嶽陽、郴州等及湖北、河南、江西、陝西、廣東等外省。目前可考證的八世祖禎明公葬於寧鄉市青山橋鎮。
  • 興寧永和鄧氏古村(新鄧屋)的鄧姓源流
    中國醬酒大會3.南陽鄧氏後裔再造「南陽第」——慄山鄧氏公祠隆重舉行竣工慶典4.鄧氏簡訊 | 鄧氏企業代表出席茅臺祭水大典暨中國白酒產區圓桌會議註:歡迎並感謝各種鄧氏媒體及非鄧氏媒體轉發推廣,資源共享,共同繁榮鄧氏文化!
  • 從鄧氏宗祠對聯看鄧氏文化源遠流長
    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臺28將」之首。南陽望族新野芳蹤同上。南陽世澤稅院家聲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憂樂關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功名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
  • 【鄧氏簡訊】鄧氏土木工程交流群為鄧升勇宗親捐款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大井村鄧氏宗祠上梁典禮隆重舉行。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
  • 鄧氏家族簡介
    從鄧氏族譜得知,鄧氏南遷,移居閩粵,始於宋朝景定年間,由「南陽」逐漸遷移,播遷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廣東、貴州、浙江等地,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僅時間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當地盛姓。源出一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的始祖大禹為姒姓。
  • 【鄧氏通告】己亥年祭拜恭公流程
    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鄧氏會歌&鄧氏頌】唱鄧氏精神【鄧氏盛典·續】各地恭公後裔相聚車田,見證家族盛大慶典【鄧氏盛典】鄧氏恭公祠堂「三喜同慶」即將舉行【承南陽世澤 振東漢家聲】數說《鄧氏恭公族譜》首發儀式【鄧氏簡訊】《鄧氏恭公族譜》總結大會在廣東河源召開【鄧氏頒譜】熱烈祝賀南陽堂《鄧氏恭公族譜
  • 【鄧氏家風】忠勇立事,從戎報國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金粟之北,白水之南。
  • 【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3)
    相關消息點擊查看:【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1)【鄧氏文化】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詮釋(2)附件一 : 道奎人鹹服習先疇業天萃純良美玉英謨烈同昭山峻極雍熙克嗣海澄清右共百派,實九十八字,大約可管得兩千年之譜,周而復始,所有松隱公子孫,遠遷在別省州郡者,限四十年,各帶老譜及新丁草稿,毎百丁著一首士,來蒲邑清水塘老屋
  • 祖墓依舊在 後裔在何方——明朝鄧氏古墓尋找鄧氏後裔修復維護倡議書
    山上安葬的全部都是鄧氏祖先的墳墓,真的是難得啊!說明當時鄧氏家族在當地的實力強大和輝煌。聽當地人講,當時的鄧氏屬富貴家族,山地屬於鄧氏家族所有,有一名叫鄧卓然的進士當了縣令,可想而知,鄧氏在當地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啊!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如今的局面呢?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謎。在此,我只能感嘆:安葬在歸龍坡的鄧氏先祖啊!你的後裔在何方?
  • 香港元朗鄧氏宗祠門聯
    請點上面藍字關注本公眾號專注於鄧氏宗親尋根溯源、查找世系源流以及鄧氏古籍搜索考證等,專業打造鄧氏精神家園信息共享之平臺
  • 【鄧氏簡訊】深受感動的四十三年惦記
    【鄧氏簡訊】鄧氏恭公祠堂後花園正式動工【鄧氏簡訊】鄧氏恭公祠堂理事會第三屆代【鄧氏頒譜】南陽堂《鄧氏恭公族譜》首發【鄧氏簡訊】《南陽堂粵閩贛湘桂川渝黔》深受感動的四十三年惦記 理事會終身名譽會長—石奏 前段時間,在我的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情
  • 鄧氏祭祖文,鄧姓人的必看!
    緬懷先祖 始於殷商殷王武丁 封叔曼季鄧國鄧城 後為楚滅國人懷故 以國為氏以國為姓 逐有鄧氏尊曼始祖 感懷故國感懷宗功 源遠流長大地蔓枝 神州華夏海外諸國 江南七省後裔遍布 安葬寶地山清水秀 人傑地靈程鄉水車 小桑坑尾竹尾掃葉 小河趟水現已修橋 凡我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