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宗祠】南陽鄧氏垂裕祠簡介

2021-03-01 鄧氏一家親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鄧氏會歌&鄧氏頌】唱鄧氏精神

【兩岸一家親】臺北副市長鄧家基回大陸尋根認祖

【光布公 將軍祠】鄧光布將軍祠掛牌

【將軍豪氣貫長天 燦爛人文輝史冊】

【鄧氏奧運2】鄧薇稱霸裡約奧運會

【鄧氏盛典】明朗公宗祠升樑圓滿成功

【鄧氏宗祠】福建建寧楮林鄧氏宗祠落

【鄧氏大片璀璨綻放】鄧氏宣傳片

【鄧氏文物 共商保護】二0一八鄧氏宗親企業家代表座談會記實

作者:鄧衍益

垂裕祠坐落於三明市三元區荊東村下金盤,三明學院北區,始建於宋元豐年間(1078—1086),原名「奉先寺」。宋隆興年間後裔鄧柞官拜江南西路安撫史後,奉旨立祀而改建,名曰「垂裕」,總名「奉先垂裕」。

「垂裕祠」主祀鄧克諧及夫人羅氏,宋乾道二年(1166)始,三月初三,八月初十,荊山鄧氏八房就在垂裕祠遞年致祭。歷經九百年蒼桑,幾毀幾建。解放後1950年,1984年、2003,2017—2018年四次重修。連同背後的鄧克諧墓是三明市少有的古建築、古墓葬。祠內外有「神道碑」、「石虎」、「石羊」等石雕,經考古學家鑑定為宋代文物。因此垂裕祠及鄧克諧墓於1991年被確定為三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確定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垂裕祠三進五植。大廳神龕奉祀鄧克諧夫婦神像,八房支祖神位。龕前安奉鄧克諧塑像。兩邊懸掛八房支祖俏像。

克諧公字仲孝,生於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卒於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從少年起飽讀詩書,喜遊名山川。廣交天下名士,如張齊賢等。由闢薦特奏名進士,歷官長廬令,遷大理寺評事,守邢州路,籤署院事等。為官公正廉平,不事刻求,為平民百姓平冤昭雪,人稱其仁。受到溫仲舒,李亢、張齊賢等賢相的稱讚,器重。在抗遼鬥爭中顯示民族氣節。奸人王欽若、陳堯叟惡其鯁直、極力排擠。於宋真宗景德丁未年(1007)以光祿大夫進大司馬,上柱國,賜紫金魚帶歸弟。

嗣後二十八年專事教育子孫,庭訓甚嚴,八子三十孫皆仕皆榮,雲蒸霞蔚。克諧公生八子以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分八房。」繁衍至今約二十萬之眾,分布閩、浙、贛、蘇、粵、桂、臺七省。世代人材輩出,僅宋代進士就有三十九人。名人賢士累計至今數百人。其代表性的人物有:宋代的民族英雄鄧肅、鄧柞、探花鄧驛;明代的清官鄧文鏗、鄧鑣,武將鄧城、鄧銓;清代榜眼鄧啟元、進士鄧可權、鄧文修、民族英雄鄧廷楨;共和國元勳鄧子恢、鄧發,經濟學泰鬥鄧子基,世界舉重冠軍鄧薇……。

鄧克諧是閩沙鄧氏入閩始祖鄧光布的第八世孫。被尊為荊山八房再始祖,閩沙鄧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克諧公後裔。因此,垂裕祠標誌著閩沙鄧氏發祥興旺新起點,是裡程碑,是閩沙鄧氏的第二大宗祠。

垂裕祠地處三明市三元區荊山麓,三明鄧氏後裔為保護垂裕祠可歌可泣,1979年農曆八月初十轟動全省的祭祀活動就是一例。

自明朝洪武年間重修後,大廳神龕兩邊的花窗鑲上「八音詩」:

金紫何曾一掛懷,石田芧舍自天開。

絲杆釣月江頭住,竹杖挑雲嶺上來。

匏實曉收栽藥圃,土花春長讀書臺。

革除一點浮雲慮,木筆題詩酒數杯。

遠離故土,旅居他鄉的宗親族譜有的也有這首詩的記載做為歸宗認祖的依據。

祠堂後沿階而上是鄧克諧墓,建於宋天禧己未年(1019),是螺江政天星羅裳先生籤選,是為孤雁飲湖形,並撰詩一首,贊曰:

真龍骨脈屬沙陽,荊山南岸隱身藏。

靈龜出海回頭望,孤雁投河下嘴傍。

先請祿存兼卦命,後留武曲伴陰陽。

侯門不讓逢觀樂,天鼓相催遇吉良。

朱雀分明爭秀異,貴人慷慨越端莊。

屯軍蓊蔚連天后,聚福崚嶒近太常。

六合高高隆鼓角,卓旗嫋嫋蓋貪狼。

羅城銅柱雖無位,幡節排衙列正方。

萬庫千倉朝滿列,捍門華表對當堂。

三陽自有三神善,四柱終無四殺強。

靠杖宛然安得處,田禾永矣定風光。

固圍內外知同應,約束高低自列行。

白虎勾陳斜陷缺,青龍朱雀護財糧。

豐隆遍地牛羊盛,喜豁盈門綿帛昌。

積穀堆禾峰疊穴,結錢龍臥案橫崗。

崎嶇山輔男豐壽,磊落天垂女命長。

新婦等教神將滿,福星照耀面前張。

水流屈曲通金室,山轉蜘躕戀本鄉。

榮顯家門文武職,奢華九族桂枝香。

聲傳萬代兒孫貴,朱紫搖鞭佐帝傍。

預兆三千年家族興旺。這種前祠後墓,祠墓一體的格局,在福建省內尚未發現第二處。

八房子孫注重感恩,祠堂左廳供奉本祠堂建築師麗伯昭先師。這「先師」暨集勘察,定址、設計,施工為一身。

劍沙三元鄧氏家譜記載麗伯昭先師手建三祠:開先祠(沙縣治內)榮先祠(梅列魏氏),奉先祠(本祠前身)。根據「梅列區文史資料第一輯第九期」記載:「榮先祠始建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因此垂裕祠前身奉先祠始建於元豐年間無凝。「開先祠」「榮先祠」已灰飛煙滅。唯奉先垂裕祠安然尚在,實仍祖宗陰德,正如麗伯昭先生的讖言:「開先貴,不如榮先富,榮先富,不如奉先久」。

祠堂正前方,205國道傍,神道上屹立「南陽鄧氏」牌坊,牌坊前左側有丈餘高神道碑,上鐫「宋銀青光祿大夫神道」,被譽為三元區的一個景點。

相關焦點

  • 從鄧氏宗祠對聯看鄧氏文化源遠流長
    劉秀統一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臺(今洛陽南宮所建高臺,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南陽世澤東漢家聲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大井村鄧氏宗祠上梁典禮隆重舉行。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
  • 香港元朗鄧氏宗祠門聯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臺,各鼓臺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巖,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巖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1990至1991年間,鄧氏宗祠曾大事重修。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鄧氏宗祠門聯
  • 【鄧氏宗祠】兄友弟恭,長幼有序,承前啟後(廈村鄧氏宗祠)
    宗祠「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
  • 【鄧氏宗祠】祠堂封金頂 茶衝迎盛事
    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同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茶衝鄧氏宗祠籌建已久,匯聚了各位族人的心血。工程已於2018年9月30日隆重舉行奠基儀式,眾多族人捐款支持。
  • 【鄧氏宗祠】香港最重要及規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松嶺鄧公祠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
  • 鄧氏家族簡介
    曼氏開姓之後,世代繁衍,並分出許多支系,而鄧氏就是其中之一。殷時,鄧氏一支發展成以鄧為名的侯國。鄧國歷史悠久,直至戰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便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將此姓傳了下來,就是鄧氏。對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說:「鄧,曼姓,殷時候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氏書記載鄧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陽」。這與最初的鄧國位置是相吻合的。
  • 【宗祠重光 鄧氏榮昌】熱烈祝賀橫崗鄧氏宗祠重光慶典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
  • 鄧氏簡史:第三章 鄧氏遷移史,鄧家人都來看看!
    鄧氏或被貶或被捕入獄或絕食而亡。南陽鄧氏為了逃避殺身之禍,被迫紛紛外遷。第二節、鄧氏遷徙、分布簡介一、兩漢時期至晉朝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東漢(公元25年-220年)我鄧氏源於湖北襄陽鄧城,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
  • 【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十節:清代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一)、江蘇鄧氏的遷移、分布簡介1、鄧鐘山將武當拳東傳到江蘇南京《中國各大門派拳術簡介》載:「大約在明代中期,武當拳分為兩支,一支留在本山,一支據說由張松溪南傳至四川。(二)、浙江鄧氏的遷移、分布簡介1、浙江金華武義縣新宅鎮金巖村鄧氏自福建上杭蛟洋鎮東乾村遷入2012年12月03日武義新聞網發布的《金巖村鄧氏與金巖村難忘的戰爭歲月·鄧姓、鄧氏宗譜及其他》稱:鄧氏家族始發於南陽(本網註:指南陽郡),繼發於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裡東乾
  • 【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3)
    相關消息點擊查看:【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1)【鄧氏文化】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詮釋(2)附件一 : 道奎讀 介 甫 宗 親 詩 二 首 有 感—— 漢川「 九六字派」蘊經綸 , 文德才溢濟世雄;睿智光芒南陽出 , 門第勳華代不窮。浩然正氣音容在, 瞿年何須再返童;董子逐子留清史 , 鄧氏後裔祀先靈。附件二: 道松(茂卿)賢哲頌書香門第的道松,名世松,字茂卿,號友榆。鄧氏102世裔孫,赤壁市清水塘鄧莊人。
  • 鄧氏家族 築夢臨武|湖南臨武鄧氏祖源、民俗、風景和人文記事
    3.南陽鄧氏後裔再造「南陽第」——慄山鄧氏公祠隆重舉行竣工慶典4.鄧氏簡訊 | 鄧氏企業代表出席茅臺祭水大典暨中國白酒產區圓桌會議註:歡迎並感謝各種鄧氏媒體及非鄧氏媒體轉發推廣,資源共享,共同繁榮鄧氏文化!
  • 【鄧氏簡訊】鄧氏土木工程交流群為鄧升勇宗親捐款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
  • 【鄧氏通告】己亥年祭拜恭公流程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
  • 興寧永和鄧氏古村(新鄧屋)的鄧姓源流
    1.鄧氏投票參與|關於鄧氏文化傳播競合觀點的一點內部討論2.鄧氏簡訊:鄧氏家族4名行業代表應邀出席2020
  • 【鄧氏族譜序】滑縣關鄧村鄧氏家譜序
    往期閱讀:1 南陽新野的鄧氏起源2【鄧氏文苑】新春報捷送福3【162期鄧氏尋親】京、湘鄧氏尋同支族人4 甘肅鄧氏重修九柏寺文昌閣碑記5【源流總序】溈寧鄧氏續修族譜源流總序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鄧姓家族」公眾號
  • 【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六節:隋唐五代十國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一、隋唐五代十國的簡介及其及婚育狀況1、隋唐五代十國的簡介
  • 福建鄧氏簡志•第一章 第六節•連城縣鄧氏簡志
    (由豐圖遷才溪陳坑後遷南陽三折水,再遷王坊鎮,天嵩公後裔。)(13)、《中華鄧氏族史·福建卷》P197頁《連城豐圖鄧氏世系簡表》載:太三郎(曾貴公)六世孫景泰外遷 (孤峽山人註:沒說明外遷何處) 。(14)、《中華鄧氏族史·福建卷》P182頁《連城豐圖鄧氏世系簡表》載:太三郎(曾貴公)十四世孫夢羆(國鳳公又諱泰孚之子)外遷(孤峽山人註:沒說明外遷何處) 。
  • 百家姓之鄧姓大全,鄧氏起源介紹
    今屬南陽鄧州。鄧姓既包括「南陽鄧氏」(含已混同於「南陽鄧氏」在鄧州和南陽地區的「夏朝鄧氏」),又包括「南唐鄧氏」(宣城鄧氏),還包括在四川和雲南地區的「羌族鄧氏」和「彝族鄧氏」。我鄧氏家族也成了東漢王朝最具權勢的外戚家族。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
  • 【鄧氏家風】忠勇立事,從戎報國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金粟之北,白水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