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六節:隋唐五代十國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2021-02-19 喇叭苗鄧氏宗親聯誼網

一、隋唐五代十國的簡介及其及婚育狀況

1、隋唐五代十國的簡介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包括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孤峽山人為了方便表述,將這三個歷史時期合併在一起闡述說明。

(1)、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重要朝代,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定國號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國祚38年。

(2)、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今西安)稱帝建立唐朝。626年,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繼位後承貞觀之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之後武則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極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歷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後國勢復振,末期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3)、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稱五代(公元907-960年)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周九年,而後漢僅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

百度則稱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政局混亂,政權林立。朝代更替不迭,不過,五代十國上承唐末亂世,下順宋代承平,後周時期,農業發展良好,人口增加。而位於長江下遊的南唐經濟發達,文學繁盛,唐後主李煜的詩詞天賦極高,君臣皆善於吟詩作畫,文學達到一個高峰。

2、中國百家姓第三、第四次南遷潮

據《中國歷史上八次北人南遷》一文稱,中國百家姓第三、第四次南遷潮就發生在唐代。

「第三次南遷是唐代安史之亂,戰禍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第四次南遷是唐末黃巢之亂,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古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閩贛邊人口激增。」

在這一時期,鄧氏家族在這些戰爭中,也是人才輩出,各領風騷。

通過孤峽山人收集的史藉記載得知有確切記載的,在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已經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四川小金縣和四川什邡和宣漢縣;東南沿海地區的廣東南雄、廣東嶺南地區、江西、福建等地;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湘陰、河南夏邑和安陽、江西、山西等省份,向北則達今天的甘肅地區、陝西省西安、山東章丘、山東菏澤等十多個省份。而且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傑出的軍事將領名垂青史。這些傑出的鄧氏軍事將領都得到了史藉的確切記載,成為這一時期鄧氏家族的傑出代表。

當然,孤峽山人也期待各地鄧氏族譜能及時將這些鄧氏先祖們的源流世系詳加核實並具列於鄧氏族譜中。

3、隋唐五代十國的婚育狀況

(1)隋朝的婚育狀況

史仲文主編《中國全史》中載:

三、隋唐時期的田賦和徭役制度

  (一)隋代的租調製度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王朝把成丁年齡由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把每年服役日數改為二十天,調絹由原來的四丈減為二丈。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又規定五十歲以上,一律免役收庸,就是用布帛代替力役。成丁年齡提高後,原先十八歲授田的規定沒有改變,……

隋朝是公元581到618年,共37年,按這規定可以計算得出,隋朝立國公元618年隋朝滅亡,人類繁衍理論代數1.762代人

(2)、唐朝的婚育狀況

唐太宗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元年正月發布《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詔》,規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縣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準戶減少,以階殿失。」其意即男年滿二十,女年滿十五,男人如果妻子死了滿三年,女人死了丈夫滿三年,必須向官府申請配婚,刺史縣令以下官員若能讓男女婚配及時,減少鰥寡孤獨,戶口增加,則考評為優秀,若不能則考評為劣。唐太宗的這個貞觀令執行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將婚齡改為男15、女13嫁娶,共計約107年,這107年人類的繁衍代數應為5.35代人,從公元734年開元令執行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又是173年,理論上繁衍的代數應是11.533代。

綜上按唐朝對結婚年齡的規定,我們可以得知,唐朝人類的繁衍代數應是16.883代人。

(3)、五代十國的婚育狀況

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到960年前後共54年,沿用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將婚齡改為男15、女13嫁娶」,由此可以計算出五代十國人類的繁衍代數應是3.6代人。

綜上,隋唐五代十國三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繁衍代數應是22.245代人。又結合《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五節 兩晉南北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所得的理論計算結果:「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前280年開始到公元前589年)的310年間,鄧氏家族的繁衍代數應是19.375代到20.67代。……我們鄧氏到公元前589年時,應是繁衍到了曼公第90.4625代到101.7575代」,那麼到960年五代十國結束時,我們鄧氏家族的繁衍代數應是112.7075代到124.0025代。

(90.4625代+1.762代+16.883代+3.6代等於112.7075代。

101.7575代++1.762代+16.883代+3.6代等於124.0025代。)

二、唐朝時鄧氏家族南遷福建

唐朝時已經有多支鄧氏已經南遷福建,並繁衍至今仍為福建旺族。

1、唐末光布公自今河南固始南遷福建三明

唐末,鄧氏第七十二世祖鄧靜(字超群,鄧禹後裔)從河南省光州固始縣率四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渡江南下。(孤峽山人認為「第七十二世祖」的說法存疑待考。)

據《劍沙三元鄧氏(革房)家譜》載:其第八房第十二代孫鄧泰七(諱康進)撰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荊山重裕堂序記》敘述:「正祖,系光州固始縣人。一子分過南紅州;一子分過撫州;一子分過留州赤水縣;一子分過南劍州沙縣馬坑荊山。」

鄧氏四兄弟中,長子鄧光布於唐乾符初年(874年)入閩,為崇安鎮將(註:《三元鄧氏家譜》載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閩,可能有誤。此處按新編《沙縣縣誌》的說法)。

鄧光布有2子:長子鄧頊以舅氏劍州路舊將羅石卒襲職,改封建州路將軍[註:元代始設「路」的建制,舊譜有誤]。次子鄧舜率部屬於荊東(古名歸仁裡)田獵,始治宅屋。

據《鄧氏族譜·地宅志》載:「荊村自(縣)治而西百裡,水可舟至,陸可步通……,舜臣公田獵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鄧光布率部與黃巢起義軍作戰時,中流箭身亡後,鄧舜襲父職,仍駐守沙縣、三明城關一帶。因此,建歐、建陽、建寧、泰寧一帶鄧姓多為鄧頊後裔,沙縣、三明、永安一帶鄧姓多為鄧舜後裔。福建鄧姓多為鄧光布的後裔,他們尊鄧光布為鄧姓入閩始祖。

另載:「鄧光布,字明遠,號南津,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時(873-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緒入閩。」

鄧祿甫公疑在815—850年前後入閩

南平樟湖鄧春發宗親提供的皇清乾隆伍拾年乙巳歲正月嫌疑人編撰的《鄧氏族譜·鄧氏遷居湖峰由序》(註:這本族譜是一本孤本)載:「公鄧氏之族自光州固始而遷入於閩南二十五都之□□(中華鄧氏族譜網孤峽山人註:今天南平樟湖),祖鄧祿甫公而來□後蕃衍世代昌隆」。

另據鄧春發宗親提供消息稱,他們這一支至今已經繁衍44代人,他的始祖祿甫公比三明的光布公更早入閩。

孤峽山人據此推斷,鄧春發宗親的始祖祿甫公可能是在公元815年前後來到福建。鄧春發宗親則稱按他的族譜所載有具體生歿時間的祖先的年份推定,祿甫公入閩的時間可能在公元850年前後。

據此,孤峽山人認為,祿甫公入閩時間疑為815年到850年前後,也就是唐憲宗元和十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前後。當然,這僅僅是一種猜測。現在三明閩沙鄧氏研究會的研究成果認為祿甫公是光布公的後裔,他入閩的時間遲於光布公。

2、南唐末年鄧植之父鄧國保從南京遷今天的福建建甌

孤峽山人在《泰寧鄧氏始祖---南唐大將軍鄧植世系考訂》一文中總結簡述:

泰寧鄧氏,始祖鄧植,字之功,後唐書士,南唐末年至北宋初年人士,南唐李景時官拜大將軍;生歿時間不詳,南陽郡新野縣禹公後裔;歿葬於今天的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新橋村向西坊冢窠,並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他的祖父是鄧拜國,最高官職為承事郎;父親是鄧國保。

他父親時從南京遷到建州,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甌。南唐李景末年鄧植蒙冤受難,幸得嚴續捨命相護。南唐滅亡後即北宋初年鄧植遷到泰寧張羅坑水竹坪(也就是的今天泰寧新橋茜源村對面坳地)隱居避難,後在茜源開基立業。

3、唐末鄧興卜居福建竹嶼

《唐末隨王由光州固始入閩各姓氏中的名門望族》載:鄧興:唐末從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卜居閩縣竹嶼,後有名士鄧原嶽及院士鄧叔群、鄧拓兄弟、鄧昌黎,臺灣音樂大師鄧昌國等。(《竹嶼鄧氏族譜》);

4、唐末鄧璩掌兵福建邵武,後裔立業於福建光澤

《唐末隨王由光州固始入閩各姓氏中的名門望族》載:鄧璩:「自光州隨閩王入閩……掌兵邵武,子孫家光澤之烏佩」(元•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三一《鄧烏山墓志銘》)。

5、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三明永安有鄧宗養一族

《順治永安縣誌下·卷七·人物誌·鼎建孚佑廣烈王廟碑記》載:「唐貞元二年新創,福首鄧宗養、黃文馭、李功奴。」

唐貞元二年為公元786年,永安縣孚佑廣烈王廟的創建者之一的鄧宗養,可證實在今天的天明永安已經有鄧氏居住,從時間來看,此支鄧氏已經比光布公更早立足開基於三明永安。孤峽山人以為,鄧宗養一族疑為最早進入福建的鄧氏家族。

三、唐朝鄧氏家族南遷江西

唐朝時已經有多支鄧氏已經南遷江西,且至今這些鄧氏仍為江西的旺族。

1、唐天佑二年清溪公因官從河南南陽遷居江西

鄧清溪,河南南陽鄧氏鄧伯溫之子,諱師安,行榮九,乃東漢禹公高密侯之裔……公元905年(唐天佑二年)16歲榮登進士,同年,自河南南陽郡宦居江西饒州鄱陽,官至樞密副使。

《鄧氏大宗世系》一譜記載:「第一世始祖清溪公。派榮九峰,諱珍字德重,一字師安,號清溪,家河南登天佑二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五季之末因時弗靖解綬隱居由鄱陽湖田裡來遊撫州金溪樂雲林之秀,卜楊林廟右而築室焉,當時名公鉅卿題贈詩辭傳贊鴻文另刊,卷首,享年九十有五,自卜葬於雲林喙頭亥山巳向,即今松林橋土名官山,東止大路,西止竹綠塘,南止嶺脊北止田為界,計糧二畝,冢右有生塋二堆,楓樹下生塋五堆,子孫永不得侵葬!」

2、今江西新餘水北琴山鄧氏唐乾元二年自湖北蘆毛洲遷入

《新餘縣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況》載:「水北:有5個小村,毗屋相連,即胡家、鄧家、攀龍坊、都憲地、樓下。22個生產隊,586戶,2569人。

[琴山鄧氏族譜]:文□於唐乾元二年自湖北南陽蘆毛洲避寓於此。」

3、唐開元年間江西南城人鄧思瓘號紫陽(道士)一族

《唐代道士鄧紫陽》載:鄧紫陽是唐開元年間道士,江西南城縣人,初隱麻姑山。性情剛毅,很有學問,自負有濟世之才,就是得不到當朝的重用,因此便遨遊名山大川,寄跡於山水之間。

鄧紫陽在江南巡視了一年,開元十四年回京城復旨。玄宗賜他道號「紫陽」……自鄧紫陽之後,承其法脈的為其侄子鄧德誠、侄孫鄧延康及後裔鄧道才、鄧道苗、鄧啟霞數代……

《江西通志·卷四十》載:「鄧紫陽石槨府志紫陽●麻姑山赴唐元宗召奄忽而化遣中使還葬麻姑山及改葬石槨惟存爐簡而已七仙閣明一統志在府治西舊傳仙人黎母旴母蔡經王方平葛仙翁謝靈運鄧紫陽俱曾㳺陟故名」。

《江西通志卷一百四·仙釋·建昌府·漢》載:「鄧思瓘號紫陽臨川人開元中應召使神兵以卻西戎雷霆隱見帝神之二十七年感虎駕雲車而化帝作輓詩遣中使送櫬還麻姑山後改●棺中惟玉簡香爐而已侄徳成嘗隨侍紫陽元宗竒其頴異授以巾簡曰他日為教主後石堡為邊患召至禁中燃燈告鬥焚香㝠祝一燈飛去若流星而石堡城中正以此夜灰燼雲」。

4、唐朝時鄧氏遷江西高安

(1)、文瑞公四世同居被詔為義門

《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青峰山村》載:「雍睦堂」是為了紀念唐代鄧文瑞,四世同居,五百餘口,衣無常主,開元中詔旗表為義門,故名。

《江西通志·卷三十八·古蹟一》也載:鄧文瑞宅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四十裡按文瑞四世同居一門五百餘口開元中與同邑宋練俱奉詔旌表其閭

《江西通志卷七十一·人物六·瑞州府·唐》載:「鄧文瑞高安人四世同居五百餘口長幼親睦衣無常主開元中詔旌其閭」。

(2)、元和年間高安人鄧璠

《江西通志卷七十一·人物六·瑞州府·唐》載:「鄧璠高安人元和間自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在任興學化民有古循吏風詔令再任僖宗時所在兵起吏無能名獨璠有政聲」。

(3)、高安有大順中進士鄧延福

《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選舉》載:「大順中進士 鄧延福髙安人太常奉禮郎景福中進士」。

5、唐朝時江西潭源(今江西新建)鄧博士鄧魯賢娶羅氏

《羅氏通譜網·羅氏源流》載:唐開元中,有十三世孫仰山在羅墓西北城,置有祭田一百調,故今名為羅家田。……次子昌植柏於墓次,故今名「柏林」。生子二:昊、昱;女二……次適潭源鄧博士鄧魯賢。

在鄧氏族譜中記載,魯賢公是由喜公的兒子。

鄧氏、羅氏兩譜相結合,可知唐朝時在今天的江西新建有由喜和他兒子魯賢公一族繁衍生息於此。

6、南昌府新建人鄧及

鄧及,出生地不詳。南昌府新建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南唐後主年間(961—975)狀元(又一說元宗時狀元)。

《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選舉》載:「南唐進士 鄧及新建人狀元」。

《十國春秋》第三十一卷《羅穎傳》中記載:「開寶中……試 《銷刑鼎賦》、《儒求之本論》,有司以鄧及為第一,穎居末榜,即上,後主遷穎第二,手筆圈其名。」據此可知鄧及為南唐後主年間狀元。

7、鄧韞玉留居宜春北芒

據江西衡東《江邊鄧氏七修族譜》載,唐僖宗時(874-888年),鄧韞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

8、鄧佑和他弟弟鄧佶「兩秀名鄉」而得堂號「兩秀堂」

《鄂州市梁子湖區太和鎮青峰山村》載:五代末,鄧佑擢童科,弟吉擢三禮科,故時稱其地為「兩秀名鄉」。

《江西通志·卷三十九》載:「藏書巖明一統志在閤皂山南唐宋齊邱讀書處雙秀亭名勝志黃金鄉有雙秀亭南唐時縣人鄧佑擢童子科其弟佶擢三禮科裡人榮之為築亭峽江上朱象為記」。

9、南昌有開元中進士鄧承緒

《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選舉》載:「開元中進士 鄧承緒南昌人官信州刺史」。

10、今江西泰和縣白下鄧氏始祖晞(曦)顏由金陵遷今址

《江西泰和縣鄧氏:南陽西昌鄧氏及其譜牒》載:南陽西昌(今江西泰和縣白下)鄧氏清光緒二年的四修譜《序》記載:「始祖晞(曦)顏諱昉甫任慈豀主簿,後五代(935年左右)時由金陵徒居泰和白下(又名花石村)。

三、隋唐朝時鄧氏家族南遷廣東

唐朝時已經有多支鄧氏已經南遷廣東,並成為當地的豪強巨族。

1、隋朝時平直公第五個兒子亨甫公遷居現樂昌樓下村

《鄧平直》一文載:隋朝初年(581-584年),始祖鄧亨甫從湘廬陽縣(現汝城縣)坪塘村,到梁化縣(現樂昌市)任縣令,致仕後到樓下定居,繁衍46代,有1400年歷史,是樂昌市最大、歷史較悠久之村。

2、南漢時廣東(嶺南)有鄧伸一族

廣東嶺南地區的鄧伸一族有如下文字記載。

《五代十國風雲錄·第五章·嶺南故事—荒唐可笑的南漢政權》載:從中牽線的陳道癢開始害怕了,便私問老友鄧伸。鄧伸沒說話,送給陳道癢一部《漢紀》,陳道癢莫名其妙:「什麼意思?」鄧伸大罵道:「愚豬!什麼意思?韓信和彭越怎麼死的,書中都有明載,自個查去!」陳道癢這才醒悟:劉晟要對自己下手了。

沒等陳道癢想出保身妙法,劉晟就知道他們之間的談話,氣的大罵:「好,朕就讓你們做回韓信!」,乾和四年(公元946年)九月,下詔收陳道癢、鄧伸三族,夷誅廣州市上。

《資治通鑑之二十七·後晉紀·後晉紀六》載:九月,契丹三萬寇河東。壬辰,劉知遠敗之於楊武谷,斬首七千級。

漢劉思潮等既死,陳道庠內不自安。特進鄧伸遺之《漢紀》,道庠問其故,伸曰:「憨獠,此書有誅韓信、醢彭越事,宜審讀之!」漢主聞之,族道庠及伸。

《南漢劉氏的興起與滅亡》也載:乾和四年(公元946年)九月,下詔收陳道癢、鄧伸三族,夷誅廣州市上(鄧伸真是自尋死路)。這時的劉晟已經殺紅了眼:「順我者死,逆我者族!」劉晟管你同父還是同母,總之劉晟不希望任何一個威脅自己地位的人留在世上。

3、唐開元間鄧氏南遷廣東南雄

民國38年《南雄鄧氏四修族譜·乾村源流序》所記述的鄧普遺言稱:「謂乾村鄧氏祖先早於唐開元間已卜居南雄。

……

鄧普,雄城北關世顯坊解元,族長,於南宋嘉定六年八月在陂頭大會,鄧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參加祭祖序族。在此大會上鄧普說,唐開元間先祖鄧少立,任工部尚書,曾受朝廷之命,協助張九齡開通大庾嶺道,其子鄧官遂與張九齡家結為姻親,居梅關設卡收費,世代相襲。南漢立,卡廢,鄧家徙陂頭居住。」

南雄市全安鎮陂頭村鄧氏家族

(唐朝開元年間工部尚書少立公後裔)

南雄市帽子峰鎮坪山乾村鄧氏家族(唐朝開元年間工部尚書少立公在北宋乾德年間後裔鄧固的後代)。

《南雄鄧氏族基祖錄》載:陂頭、乾村鄧族,民國卅八年南雄鄧氏四修族譜載《乾村源流序》稱:唐開元間,始祖諱少立,任工部尚書(司空),協助張九齡開大庾嶺道,其子乃與張家通婚,居於始興。嶺道工竣,於梅關設卡收費,由鄧氏子孫居紅梅,負守卡收費之任。至五代南漢時,卡廢,鄧氏子孫散居石前都陂頭。

北宋乾德年間,鄧固自陂頭分遷北山橫水,並以乾德年號名其村為乾村。鄧固長子鄧莊,子孫遷崇義。次子鄧贄,官連山令,子孫分居大庾縣內良團石溪村。嗣子志宏世居乾村。

4、鄧文進為嶺南一雄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作者:歐陽修、宋祁等)載:梅知巖據宣城,鄧文進據廣州,俚酋楊世略據循、潮,冉安昌據巴東,甯長真據鬱林,其別號諸盜往往屯聚山澤。

戊寅,鄧文進降。五月,田留安降……

據今天廣東樂昌平直公房的一些鄧氏族譜記載,鄧文進也就是平直公的第五個兒子,當時在樂昌,鄧氏已經是當地巨族。並繁衍至今,仍為當地巨族。

2015年11月10日鄧錦初在本網留言稱《明朝盧陽鄧氏族譜舊序》從民國五年版《樓下鄧氏族譜》摘錄整理,可知明朝的《盧陽鄧氏族譜》未有「亨甫字文進」的記載,也沒有「鄧文進」、「文進」、「韶州刺史」等字眼。另查《樓下鄧氏族譜》民國五年版全部內容,也沒有「亨甫字文進」、「鄧文進」、「文進」、「韶州刺史」等字眼。

《欽定四庫全書·廣東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一》載:鄧文進南陽人其祖始徙南海世雄於財至文進折節讀書士之流徙者競趨其門皆館穀之賓客千餘人因選勇畧軰使扞郷井蠻獠悚服役屬唯謹隋改廣州為番州治始興郡大業中文進為刺史移州治於武水西煬帝被賊文進募兵赴難旬日間合眾數萬至庾嶺值偽帥林士●據?饒阻不克進於是退保番韶二州歸者如市豪渠楊世畧據循潮馮盎據髙羅●長真據欽亷桂林諸郡文進皆與通書定盟以生民為念粵不罹兵者文進力也無何士●稱帝遣使至番禺授諸帥偽官文進獨不受梁主蕭銑遣兵狥嶺南至樂昌輒馳守阨塞令不得進唐髙祖武徳四年諸帥以次納欵四月文進率所部歸命髙祖賞勞之拜鷹揚將軍刺史如故累立戰功卒文進嚴重有威吏民畏服每戰身先士卒奮臂一呼山嶽震動沒後著靈郡中祀樂昌明景泰中給事白瑩追論其保障功賜諡忠襄。

(重點:鄧文進本是南陽人,其祖先徙至南海今廣州後,以雄厚的財力成為南海今廣州名門望族,直到鄧文進才改變舊習,發憤讀書。鄧錦初)

孤峽山人認為,依鄧錦初所搜集的這些記載,可以肯定鄧文進不是平直公的第五個兒子亨甫公。

四、唐朝時的四川鄧氏家族

1、今四川有什邡令鄧惲一族

唐朝時在今天的四川有什邡令鄧惲一族。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七·王韓蘇薛王柳馮蔣》載:始,思彥在蜀,引什邡令鄧惲右坐,曰:「公且貴,願以子孫諉公。」比其斥,而惲已為文昌左丞。

2、宣漢縣的鄧士政一族

唐朝時在今天的四川宣漢則有鄧士政一族。當時,宣漢稱遷州。遷州(西魏),西魏置,治石鼓縣(今四川宣漢縣西南)。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作者:歐陽修、宋祁等)載:丙申,突厥殺劉武周於白道。遷州人鄧士政反,執其刺史李敬昂。

3、今四川小金縣有唐貞元年間逋租國國王的弟弟鄧吉知一族

西南部小國逋租國國王的弟弟鄧吉知: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載:貞元九年,其王湯立悉與白狗君及哥鄰君董臥庭、逋租君鄧吉知、南水君薛尚悉曩、弱水君董避和、悉董君湯息贊、清遠君蘇唐磨、咄霸君董藐蓬皆詣劍南韋皋求內附。

逋租國,古代我國西南部的一個小國名。《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東女國》:「其王湯立悉與哥隣國王董臥庭、白狗國王羅陀忽、逋租國王弟鄧吉知……各率其種落詣劍南西川內附。」

《唐會要卷九十九》載:貞元九年。其王湯立悉。與哥鄰國王董臥庭。白狗國王羅陀。忽逋租國王弟鄧吉知。南水王國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國董闢和。……鄧吉知試大府少卿。兼丹州長史。

4、簡州(今四川簡陽簡城)有鄧姓油商

《北夢瑣言》:簡州刺史安重霸,黷貨無厭。州民有油客子,姓鄧,能棋。安輒召與之對敵,但令立侍。每落一子,俾其退立於西北牖下。俟我算路,然後可落子,竟日不下十數子而已。鄧生倦立且餒,殆不可堪。次日又召,或有諷鄧生曰:「是人好貨,固不為棋,何不獻效而求退。」鄧生然之,以中金十錠獲免。

(譯文:安重霸貪得無厭。在百姓中,有一位年輕的油商,姓鄧,善於下棋。安重霸將他找來一起下棋,但只讓他站著下棋,不許他坐下。鄧油商每布下一子後,安重霸立即使他退到西北窗下站在那裡,等待自己盤算好棋路,才布子。一整天不過只布下十幾個子罷了。鄧油商又累又餓,幾乎到了不能承受的程度。第二天,安重霸又派人召見鄧油商繼續下棋。有人勸告鄧油商說:「這個刺史喜愛受賄,他找你本來不是為了弈棋啊!你怎麼不向他獻上賄賂而求得脫身呢?」鄧油商認為那人的話是對的,獻給安重霸成色中等的金子十錠,這才得以免去站著弈棋之苦。)

五、隋唐時期河南鄧氏現多個傑出人物

史籍記載中隋唐時期河南鄧氏已有多個傑出人物,如隋朝大業末年史學家鄧世隆、五代後梁時軍事將領鄧季筠等。

1、今天的河南省安陽有隋朝大業末年史學家鄧世隆一族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載:時又有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皆以史學稱當世。

鄧世隆者,相州人。隋大業末,王世充兄子太戍河陽,引為賓客。秦王攻洛陽,遺書諭太,世隆報書誇慢。洛陽平,亡命,變姓名,號隱玄先生,棲白鹿山。貞觀初,召授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劉顗、庾安禮、敬播俱為修史學士。世隆內負罪,居不聊。太宗遣房玄齡諭曰:「爾為太作書,各忠其主耳。我為天子,尚甘心匹夫邪?毋有後疑!」改著作佐郎,歷衛尉丞。初,帝以武功定天下,晚始向學,多屬文賦詩,天格贍麗,意悟衝邁。十三年,世隆上疏,請加集錄,帝謙不許。終著作郎。

上文中所提到的相州,也就是隋朝以後的相州,治所安陽(即新鄴城,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區西郊)。

《建康實錄·點校說明(一)》稱:《東都記》《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並雲鄧行儼《東都記》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另有鄧世隆《東都記》三十卷。鄧世隆,兩《唐書》有傳,為貞觀時著作郎。鄧行儼,兩《唐書》無傳,僅《新唐書藝·文志》雲「貞觀著作郎」。《千唐志》有《荊州司馬鄧森志》,鄧森為行儼子,志雲森年六十六,卒於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則鄧森當生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鄧行儼亦當太宗時人,與《藝文志》所記時代亦合。鄧世隆、鄧行儼皆為貞觀時著作郎,又同撰《東都記》三十卷,疑行儼為世隆字,避唐諱改以字行。

2、今河南夏邑有五代後梁時軍事將領鄧季筠一族

《冊府元龜》載:鄧季筠宋州下邑人也。少入巢軍隸於太祖麾下及太祖鎮汴首署為牙將主騎軍伐鄆之役生擒排陣將劉矯以獻。

《舊五代史》也有載:鄧季筠,宋州下邑人也。少入黃巢軍,隸於太祖麾下。及太祖鎮汴,首署為牙將,主騎軍。伐鄆之役,生擒排陣將劉矯以獻。唐大順初,唐帝命丞相張浚伐太原,太祖奉詔出師,西至高平,與晉人接戰,軍既不利,季筠為晉人所擒。克用見之甚喜,釋縛,待以賓禮,俄典戎事。季筠在並門凡四稔。景福二年,晉軍攻邢臺,季筠領偏師預其役,將及邢,邢人陣於郊,兩軍酣戰之際,季筠出陣,飛馬來歸;太祖大加獎嘆,賞賚甚厚。時初置?子都,最為親軍,命季筠主之,旋改統親騎,又遷將中軍。天祐三年,奏授登州刺史,下車稱理。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築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太祖受禪,改鄭州刺史,尋主兵於河中,為都指揮使。時並人寇平陽,季筠接戰於洪洞,大克,拜華州防禦使。又繼領龍驤等諸軍騎士,累官至檢校司空。柏鄉之役,季筠臨陣前卻,太祖亦未之罪。乾化二年春,太祖親伐鎮、定,駐於相州,因閱馬,怒其馬瘦,與魏博軍校何令稠、陳令勳同斬於纛下。

上文中所說的五代後梁時期的宋州下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夏邑縣。

3、今天的河南新鄉有宣武軍節度都虞候兼御史大夫鄧惟恭

《資治通鑑全譯•唐紀•五十一唐德宗貞元十年(甲戌,公元794年)》載:都虞候匡城鄧惟恭與萬榮鄉裡相善,萬榮常委以腹心,亦倚之。

匡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鄉市。

在《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也載:進萬榮節度使。會病甚,以兵屬鄧惟恭。惟恭者,與萬榮同裡閈。而署子乃為司馬,出大將李湛、張伾、伊婁涗等於外,欲殺之,不果。萬榮死,是夜惟恭與監軍俱文珍執乃送京師,杖死京兆府,以董晉代之。

六、唐朝時山東鄧氏家族有鄧景山一族和鄧同穎一族

1、唐至德年間山東菏澤有鄧景山一族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載:鄧景山,曹州人。本以文吏進,累至監察御史。至德初,擢拜青齊節度使,徙淮南。為政簡肅。有鼉集城門,鄧班語景山曰:「介物也。失所次,金不從革之象。其有兵乎?」未幾,宋州刺史劉殿反。初,展有異志,淮西節度使王仲昇表其狀,詔遷揚州長史兼江淮都統,密詔景山執送京師。展知之,擁兵二萬度淮。景山逆擊不勝,奔壽州,因引平盧節度副使田神功討展。神功兵至揚州,大掠居人,發冢墓,大食、波斯賈胡死者數千人。展叛凡三月平,追景山入朝,拜尚書左丞,以崔圓代之。

……帝聞,即以景山為太原尹,封南陽郡公。至則振核紀綱,檢覆幹隱,眾大懼。而景山清約,子弟饌不過草具,用器止烏漆,待上賓惟豚、魚而已,取倉粟紅腐者食之,兼給麾下,麾下怨訕。左右白景山,景山曰:「此不食,留將安用邪?」因慢罵,士皆羞忿。有裨校抵死,諸將請贖,不許;其弟請代,不許;請納一馬贖,景山乃許減死。眾怒曰:「吾屬命才一馬直乎?」景山護失,叱遣之。少將黃抱節因眾怒作亂,景山遇害,時寶應元年也。肅宗以其統馭失方,不復究驗,遣使喻撫其軍,軍中請辛雲京為節度,詔可。景山與劉晏善,其後家寒窶,晏屢經紀之,嫁其孤女。諡曰敬。

上文中所提的曹州,是今山東菏澤的古稱,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東與濟寧相鄰、安徽省宿州接壤,西與河南省開封、新鄉毗鄰,南與河南省商丘相連,北接河南省濮陽。

《列傳第七十·元王黎楊嚴竇》載:婺州刺史鄧珽盜贓八千緡,宰相右珽,欲免輸其財,詔百官集尚書省議,多希意為助,參獨持法,卒輸入之。

《鄧敞祖父鄧侹為騖州刺史鄧珽考辨》一文稱:鄧珽是鄧景山的族弟。

2、唐武德年間今天的山東章丘有鄧同穎一族

《新唐書·本紀第一·高祖》(作者:歐陽修、宋祁等)載:七年正月庚寅,鄒州人鄧同穎殺其刺史李士衡。

武德元年(618年),設鄒州。治臨濟縣(山東章丘市臨濟鎮)。

七、唐武后年間今陝西省西安市(雍州藍田)有鄧玄挺一族

今陝西省西安市(雍州藍田)人鄧玄挺文字記載如下。

鄧玄挺:[唐](公元?年至六八九年)字不詳,雍州藍田人。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后永昌元年。少善屬文。累遷左史。坐與上官儀善,出為頓丘令,有善政,璽書勞問。累授中書舍人。性俊辨,機捷過人,每有嘲虐,朝廷引為口實。武后臨朝,遷吏部侍郎,既不稱職,又患消渴疾。選人目為「鄧渴」,為膀於衢路。左遷澧州刺史,復以善政聞。召拜麟臺少監,重為天官侍郎,其失尤甚於前。永昌元年,坐知道王子謹、蔣王子煒反不告罪,下獄死。玄據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志》傳於世。

今陝西省西安市有鄧溫家族

大唐故忠武將軍右衛率鄧府君墓誌之銘並序

公諱溫,字恭,南陽新野人也。軒轅錫系,宗周列土,食菜於鄧,因而氏焉。

楚大夫曼,漢司徒禹,蓋餘慶也。洎有隋滅陳,官族乘運,家於長安,今為長安人也。

從而可知:唐朝長安(大部分地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鄧溫家族是從新野遷到了長安,其世系是:鄧(曾祖,隋朝銀青光祿大夫、營州刺史、皇朝左庶子兼散騎常侍、冀州刺史、臨川郡開國公)--鄧弘政(隋朝左千牛、皇朝通議大夫、新野侯)--鄧憚(金紫光祿大夫、殿中監、雍州長史,除營繕大匠兼尚書左丞、刑部尚書、淮陽郡開國公、上柱國)--鄧溫(字恭,唐朝忠武將軍右衛率、遊擊將軍、淮陰府折衝都尉、朝散大夫、檢校西州都督、朝議大夫、使持節、都督西州諸軍事、西州刺史)。

八、湖南湘陰有唐末豪強鄧進忠、鄧進思一族和武岡人鄧處訥一族

1、湖南湘陰鄧進忠、鄧進思一族(唐末豪強)

鄧進忠,唐朝末年五代十國湖南湘陰人。

鄧進忠世代為土豪。唐朝末年和哥哥鄧進思,聚眾千人,在瀏陽山設伏擊鎮壓黃皓。唐朝任命鄧進思為嶽州刺史。鄧進思死後,鄧進忠繼承刺史。天佑二年(905年)依附馬殷,任衡州刺史。後唐同光年間去世。

唐中和年間(881-884),進思為瀏陽鎮將,因江湖饑饉,「陰養死士千人」防亂。

天復元年(901)黃巢侄黃浩率「浪蕩軍」7000餘人自瀏陽入湘陰,進思與其弟進忠設伏金雞山,殺黃浩。進授嶽州刺史,累官紫金光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賜紫金魚袋,封武陽關國,邑七百戶。

後唐明宗時(926-933),楚王馬殷鎮守潭州,鄧進忠犒勞將士有功,授衡州刺史,繼任嶽州刺史。在官任上卒,歸葬密巖山。

《歷史人物—鄧進思 鄧進忠》載:鄧進思、鄧進忠,白水鄧家坊人。生卒年不詳。唐中和年間(881-884),進思為瀏陽鎮將,因江湖饑饉,「陰養死士千人」防亂。天復元年(901)黃巢侄黃浩率「浪蕩軍」7000餘人自瀏陽入湘陰,進思與其弟進忠設伏金雞山,殺黃浩。進思授嶽州刺史,累官紫金光祿大夫,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賜紫金魚袋,封武陽關國,食邑700戶。後唐明宗時(926-933),楚王馬殷鎮守潭州,鄧進忠犒勞將士有功,授衡州刺史,繼任嶽州刺史。在官任上卒,歸葬密巖山。

《湖南地方文獻叢談•鄧(Dèng)•歷代名人》載:湘陰人鄧進思,唐昭宗時累官紫金光祿大夫、上柱國、中書門下同平章事,封武陽關國;

弟鄧進忠,被馬殷任為衡州刺史;侄鄧匡時,以叔父進忠蔭補右散騎常侍。

2、今武岡人鄧處訥一族

鄧處訥(□□-894年),字衝韞,中國唐朝末年軍閥,893年起作為節度使掌控武安軍直至894年被劉建鋒敗殺,後者奪取武安軍。

鄧處訥生年不詳,邵州龍潭人。年輕時跟著江西人閔勖屯安南。(見《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六》)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閔勖率部返回,路過潭州,逐湖南觀察使李裕,接管湖南。(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隨後在推戴下自稱留後,以鄧處訥為邵州刺史。(見《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六》)

乾寧元年(894年)二月,唐昭宗任鄧處訥為全權節度使。(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五月,劉建鋒、馬殷率領的軍隊接近武安軍。鄧處訥遣邵州指揮使蔣勳、鄧繼崇率步騎三千守龍回關以御之。馬殷說服蔣勳、鄧繼崇,劉建鋒的成功是被預言的、不可抵擋的,於是蔣勳、鄧繼崇解散軍隊。馬殷取其衣甲,直趨潭州。潭州守軍以為他們是邵州兵,不做防備。馬殷逕入城中軍府,鄧處訥正設宴,被擒斬,劉建鋒接手軍鎮。(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湖南地方文獻叢談•鄧(Dèng)•歷代名人》載:邵州龍潭(今武岡)人鄧處訥,唐景福二年(893)詔授武安軍節度使。

九、長沙有建州浦城令鄧倚家族

《唐故邕管招討副使試大理司直兼貴州刺史鄧君墓志銘》載:君諱某,字某,南陽人,漢司徒禹之後也。曾祖倚,皇建州浦城令。祖少立,皇滄州司馬。……元和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疾卒於公館,年五十五。明年某月日,返葬於潭州某原。夫人隴西李氏,大理評事練之女,年三十三,貞元十六年終於郴州。有子四人,曰贄,曰某。贄十三年矣,哀禮具焉。

由此可知這一支長沙鄧氏(祖籍是南陽郡新野縣,即今天的河南新野縣,禹公的後裔)的五代人世系是:

鄧倚—鄧XX--鄧少立—鄧某(元和五年即811年去世,812年返葬長沙;妣隴西李氏,貞元十六年即800年去世)--鄧贄(13歲時母親李氏去世)、鄧XX、鄧XX、鄧XX。

十、唐朝末年今山西有起義軍領袖人物鄧豹一族

《新唐書·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載:黜柳城太守楊林甫,改郡曰營州,以襄平太守鄧皓為總管,藝自稱幽州總管。

又與賊韋寶、鄧豹等掠虞鄉,宋老生與戰,君廓不利,保方山,老生列營迫之。

《大隋好漢排行榜》也載:王君廓,并州石艾人(今山西平定縣人),自幼孤貧,善於機變,勇力絕人;而且精於偷盜,是個聞名鄉裡的大賊。

王君廓聯合韋寶、鄧豹等部攻掠虞鄉(在今山西永濟縣境),遇上了隋將宋老生,被宋老生擊敗。

由此,基本可以確定,鄧豹是山西平定縣附近縣市人。

十一、今甘肅地區唐朝時有西涼國尚書左丞鄧曉一族

西涼國尚書左丞鄧曉:

《舊唐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一·后妃上》載:二年,遣其尚書左丞鄧曉隨使者入朝,表稱皇從弟大涼皇帝臣軌而不受官。

軌嘆曰:「人心去矣,天亡我乎!」攜妻子上玉女臺,置酒為別,修仁執之以聞。時鄧曉尚在長安,聞軌敗,舞蹈稱慶。

《資治通鑑第一百八十七卷·唐紀三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下武德二年(己卯、619)》載:戊戌,軌遣其尚書左丞鄧曉入見,奉書稱「皇從弟大涼皇帝臣軌」而不受官爵。帝怒,拘曉不遣,始議興師討之。(譯文:戊戌(二十八日),李軌派遣他的尚書左丞鄧曉入京見唐朝皇帝,獻書上自稱「皇帝的堂弟、大涼國皇帝、臣下李軌」,而不接受唐朝的官爵。高祖很生氣,拘留了鄧曉,不讓他返回。)

西涼(公元400—公元421)中國十六國之一。漢族李暠所建。都酒泉(今屬甘肅)。到了隋朝末年,由於隋朝衰敗,十八路反王割據中原,西涼國擁兵反抗,宣布脫離隋王朝統治,獨立於河西。李軌(□□-619年),甘肅武威人。隋唐年代甘肅河西地區割據者,曾自稱河西大涼王,後兵敗於唐朝。唐太宗將西涼定為安西都護府,由唐朝派去的安西都護為最高長官。分裂長達百年的西北部地區恢復統一。

十二、唐元和年間雲貴高原的南詔王國有鄧傍傳一族

鄧傍傳是哪一支鄧氏的後代,沒看到詳細資料介紹說明。但見下列記載:

(1)、《二十四史·卷二百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南蠻·西南蠻》載:元和二年八月,遣使鄧傍傳來朝,授試殿中監。

(2)、《唐會要卷九十九》載:元和二年八月。授南詔使者鄧傍傳試殿中監。

南詔王國(738年—902年)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由蒙舍國首領皮羅閣於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於權臣鄭買嗣。由此可知,在今天的雲貴高原,在唐朝時已經有鄧傍傳一族的存在。元和二年八月也就是公元807年的8月,鄧傍傳作為南詔王國的使者出使唐朝。

十三、唐朝時今河北大城縣有鄧明家族

《大唐鄧公之墓誌》載:公諱明,字君猨,瀛州平舒縣人也。其先出自□□□苗裔,後漢平昌侯鄧禹之後。曾祖鼎,齊渤海郡州都;祖敢,周任和州司功;

通過本志可以知道瀛州平舒縣(今河北大城縣)鄧明家族的世系是:鄧鼎(曾祖)--鄧敢(祖)--鄧明(字君猨)。

十四、唐朝時其它鄧氏軍事人物、鄧氏傑出人物

以下十位唐朝時的軍事人物、傑出人物全為鄧氏,目前孤峽山人沒能核實他們的藉貫,故列明如下:

1、蔡將鄧懷金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載:十二年四月,敗賊於郾城,死者什三,數其甲凡三萬,悉畫雷公符、鬥星,署曰:「破城北軍。」郾守將鄧懷金大恐,其令董昌齡因是勸懷金降,且來請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質賊,有如不戰而屈,且赤族。請公攻城,我舉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光顏許之。賊已北,昌齡奉偽印,懷金率諸將素服開門待。光顏入之,城自壞者五十版。

沛先結壘與賊對,蔡將鄧懷金遂降。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載:賊帥張伯良以兵三萬與光顏戰郾城,大敗。獲馬千匹、甲三萬首,伯良奔還蔡。曹華取青陵城,斷郾歸路。賊將鄧懷金懼,即送款,光顏受之。

2、鄧季陽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載:祿山死,莊奪其使以與鄧季陽。慶緒之奔,莊懼為所圖,因降。

3、唐朝馬步都虞侯鄧虔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上之下乾符四年(丁酉、877)》載:丁巳,河東節度使竇浣發民塹晉陽。已未,以都押牙康傳圭為代州刺史,又發土團千人赴代州。土團至城北,隊不發,求優賞。時府庫空竭,浣遣馬步都虞候鄧虔往慰諭之,土團虔,慶舁其屍入府。

(譯文:丁巳(十一日),為對付李國昌父子,唐河東節度使竇浣調發民夫至晉陽挖壕塹。……當時河東府庫空竭,竇浣派遣馬步都虞侯鄧虔前往慰問勸諭,土團竟將鄧虔活活剮死,用床將鄧虔屍體抬入節度使府。)

4、鄧暠

《舊唐書●列傳第六○蕭銑等傳》載:藝黜柳城太守楊林甫,改郡為營州,以襄平太守鄧暠為總管,藝自稱幽州總管。

鄧暠:隋唐五代時軍事將領

  【年代】 隋唐五代

  【籍貫或主要活動地】 東北

  【分類】 軍事

【人物簡介】鄧暠 唐人,初任陣朝西衡州(河南汲縣)刺史,隋軍伐陳時降,被任為營州(遼寧朝陽)總管。後又歸隋,任遼西郡(遼寧朝陽)太守。大業十四年(618),率兵去北平,援救右武衛大將軍李景。是年,以柳城(遼寧朝陽)、北平(河北盧龍)二郡降唐,得任營州總管。武德二年(619),再敗高開道義軍。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六·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紀二】·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中》載:丁酉,隋襄平太守鄧暠以柳城、北平二郡來降;以暠為營州總管。

隋右武衛大將軍李景守北平,高開道圍之,歲餘不能克。遼西太守鄧暠將兵救之,景帥其眾遷於柳城;後將還幽州,於道為盜所殺。

5、鄧長顒

《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九·於高張》載:近高齊任鄧長顒為侍中,陳德信為開府,內預宴私,外幹朝政,齊卒顛覆。

6、鄧注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二·裴劉魏李吉》載:又果毅鄧注著《石論》數千言,述其專恣,鳳閣舍人逢弘敏以聞。後由是惡之,謂姚曰:「誠如所言,昭德固負國矣!」乃貶欽州南賓尉。俄召授監察御史。

7、鄧光賓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六·劉鍾崔二王》載:未發也,而漏言於侍御史鄧光賓,帝懼,即列其狀。睿宗以幽求等屬吏,劾奏以疏間親,罪應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於封州、於峰州、光賓於繡州。明年,太平公主誅,即日召復舊官,知軍國事,還封戶,賜錦衣一襲。

8、鄧世洛(蠻人)

《唐衛國公李靖》和《中國通史第六卷--中古時代--隋唐時期13》都載:為了削平後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

十五、第四支異姓鄧氏融入鄧氏---南唐李改鄧

源於嬴姓,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煜第八子李從鎰的封號(為南唐後主李煜(原名李從嘉)異母弟),屬於避難以先祖爵號改姓為氏。(註:南唐國只有三個皇帝分別是烈祖李弁、元宗李景,後主李煜皇帝)。

據1931年(安化)《宣城鄧氏族譜》的《序》、《跋》稱:「鄧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昇(孤峽山人註:「昇」字誤,實為「昪」)之後,長子李璟是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從鎰,封蔣國公。」「元宗殂,後主煜,名從嘉,從鎰乃從母弟也。主甚愛之,加封鄧王,出鎮宣城。宋太祖詔令攻金陵,城陷,李後主請降,授光祿大夫,而錄用其子弟。從鎰子衡,字天和,恥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築於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國為鄧氏,祝髮為僧,遊閩越間。後主殂而捕殺除,衡復還桃花溪。

在李天和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對此,《安化鄧氏譜序》有同樣的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元宗李景將自己的第八子李從鎰封為鄧王。

北宋開寶七--八年(公元974--975年),宋太祖趙匡胤昇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陸軍渡江,攻破南唐都城河南卞京,展開了滅南唐政權的著名戰爭。北宋大軍滅南唐政權以後,於北宋開寶九年(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繼位的宋太宗趙匡義下令緝剪南唐宗室。在此期間,唯有南唐鄧王李從鎰之子李天和當時在安徽宣城當官,從水路成功脫逃到江西吉安廬陵金水渡登岸,卜住桃花溪開基到,以父親封號為姓氏,改稱鄧氏,因此逃過滅族之劫難。

在李氏鄧天和公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據孤峽山人所知,此支鄧氏目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安徽宣城等地並以湖南居多;以宣城郡、南唐郡為郡號。總人口約有35萬人。尊李氏鄧天和公為始祖。

十六、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分布與遷移特點

通過上述資料的展述,我們不難總結出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的分布與遷移特點:

1、鄧氏族譜對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的源流世系幾乎看不到完整的記載。更別說對這一時期鄧氏家族的具體人丁、遷移運動的記載。

2、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能查實的祖先們多是軍事人才或政府官員,處於平民階層的鄧氏先祖們已經無法查找,也沒有相應的史學記載。

3、關於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的考古成果至今寥廖可數。對這一時期鄧氏家族的遷移運動更是沒有考古成果可查。

4、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分布顯示出東南西北到處有,已經呈現出由點成面、成為各地巨族大姓的特點,西南部遷至雲貴高原、四川小金縣和四川什邡和宣漢縣;東南方向則直達東南沿海地區的廣東南雄等嶺南地區、江西、福建等省;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湘陰、河南夏邑和安陽、山西等省份,向北則達今天的甘肅地區、陝西省西安、山東章丘、山東菏澤等十多個省份。

同時這一時期的鄧氏先祖先們都問鼎政壇,角力於當時的政治舞臺,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5、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南遷福建、廣東與祖先們受命於軍事調動有關。他們因接受軍事調動以後在當地開基散葉,繁衍成族。

6、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南遷廣東,在當地形成了巨族旺姓,成為當地的名門旺族。甚至成為當地的軍事割據勢力。

7、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鄧氏家族在今天的湖南、山西等地,都已經雄霸一方,成為當地的豪強巨族。


相關焦點

  • 【鄧氏簡史】第四章-第十節:清代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再結合上文《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九節 明朝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的理論推算結果「到明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的理論推算結果應是157.2845代到168.5795代」,可以認定為,到清朝滅亡時,我們鄧氏家族繁衍代數的理論推算結果應是173.864代到185.267代。
  • 鄧氏簡史:第三章 鄧氏遷移史,鄧家人都來看看!
    9、湖北荊門鄧元起家族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二、晉朝(265―420年)---隋唐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618―907年)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包括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其中以江西、江蘇居多。
  • 福建鄧氏簡志•第一章 第六節•連城縣鄧氏簡志
    11、鄧光瀛《連城縣誌·卷三十四人物·第二章名表·二、歷代進士舉人表·舉人》載:鄧光瀛,光緒十七年辛卯科舉人。《連城縣誌·卷二十五教育·第四章普通中學教育·第一節學校設置》載:民國27年,李雲霄、鄧光瀛等倡議,徵得旅泰華僑周仰雲同意,由他獨資興辦私立明恥中學。
  • 鄧氏家族簡介
    由祖地南陽發展的這支鄧姓,據《鄧氏家譜》載,已有114代傳人,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是鄧氏的第47世祖;三國時魏將鄧艾,是鄧氏的第54 世祖;晉時鎮國將軍鄧羌,是鄧氏的第62世祖。中國的鄧姓,大多源於這一系源。鄧氏在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過外族外姓的成員。據《安化鄧氏譜序》載,南唐後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
  • 鄧氏家族全國各支始祖字輩排行集錄
    鄧曼所建之鄧國,歷晃、徽、慶、桓、昆、史、暉、浩、杞、熹、怡、沛、璧、淳、衡、略、宣(吾離)、尚、粹至鄧祁侯明淵,共22代,600餘年。鄧國滅亡後,鄧侯子孫和鄧國的黎民百姓成為楚國的臣民,他們為了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氏。《元和姓纂》:「鄧,……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古今姓氏書辯證》也說:「魯莊公十六年,楚文王滅鄧祁侯,(鄧)子孫以國而氏,而仕楚。」這便是當今天下絕大多數鄧姓人的姓氏由來。
  • 【鄧氏族譜序】滑縣關鄧村鄧氏家譜序
    往期閱讀:1 南陽新野的鄧氏起源2【鄧氏文苑】新春報捷送福3【162期鄧氏尋親】京、湘鄧氏尋同支族人4 甘肅鄧氏重修九柏寺文昌閣碑記5【源流總序】溈寧鄧氏續修族譜源流總序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鄧姓家族」公眾號
  • 【鄧氏宗祠】南陽鄧氏垂裕祠簡介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
  • 南陽堂鄧氏家族的掘起與歷史溯源 !
    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採,世襲侯爵。鄧氏22世侯爵明淵稱文王之子為甥,楚文王三子獲悉楚將伐鄧,便向鄧侯淵明傳報,明淵不聽外甥之言,以致鄧國為楚所滅,鄧侯明淵成了亡國之君。明淵之後的鄧氏世系遞演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監(30)-愷(31)-安(32)-襄(33)-淪(34)-銘(35)一文仲(36)一灝乎(37)一縉光(38)一成(39)一玢。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關注鄧氏宗親圖譜 解密家族基因圖譜2020年7月31日,農曆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一日吉時
  • 興寧永和鄧氏古村(新鄧屋)的鄧姓源流
    1.鄧氏投票參與|關於鄧氏文化傳播競合觀點的一點內部討論2.鄧氏簡訊:鄧氏家族4名行業代表應邀出席2020
  • 【鄧氏簡訊】鄧氏土木工程交流群為鄧升勇宗親捐款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
  • 臨武縣鄧氏始祖來源詳情
    文遠公生於劉宋大明戊戍歲公元458年正月十五日午時,歿於梁普通丙午歲公元526年八月初八日子時。公幼生連州、勤習詩書,胸有大志,卜居東春繁衍創業。子才公字華國,生於政和丁酉歲公元1117年二月初八日,二房舊派行:必啟友文明才能興汝成大夫卿志士永遠佐朝廷現主要集聚地人口分布:大漢(原嘉禾漢溪)、蓮塘、安富、蘭山、祁陽九牛壩、郴州,陂副,小埠,十寺村
  • 百家姓之鄧姓大全,鄧氏起源介紹
    春秋時的古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說文解字注》鄧國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鄧州。鄧姓既包括「南陽鄧氏」(含已混同於「南陽鄧氏」在鄧州和南陽地區的「夏朝鄧氏」),又包括「南唐鄧氏」(宣城鄧氏),還包括在四川和雲南地區的「羌族鄧氏」和「彝族鄧氏」。
  • 南陽堂鄧氏家族的掘起與歷史溯源 !鄧家人知多少?
    由於鄧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黃帝軒轅氏的子姓後裔。因此,鄧姓家族屬黃帝世系。自鄧曼受封南陽,賜鄧氏以後,分封食採,世襲侯爵。鄧氏22世侯爵明淵稱文王之子為甥,楚文王三子獲悉楚將伐鄧,便向鄧侯淵明傳報,明淵不聽外甥之言,以致鄧國為楚所滅,鄧侯明淵成了亡國之君。明淵之後的鄧氏世系遞演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監(30)-愷(31)-安(32)-襄(33)-淪(34)-銘(35)一文仲(36)一灝乎(37)一縉光(38)一成(39)一玢。
  • 鄧氏家族 築夢臨武|湖南臨武鄧氏祖源、民俗、風景和人文記事
    1.鄧氏投票參與|關於鄧氏文化傳播競合觀點的一點內部討論2.鄧氏簡訊:鄧氏家族4名行業代表應邀出席2020中國醬酒大會
  • 【鄧氏文化】詮釋鄧氏「96字派詩」(鄂南地區)(3)
    本公眾號專注於鄧氏宗親尋根溯源、查找世系源流以及鄧氏古籍搜索考證等,專業打造鄧氏精神家園信息共享之平臺,助力鄧氏企業做大做強,弘揚鄧氏文化,傳承家族精神,彰顯家族榮耀,激勵子孫後代!關注鄧姓家族,加入鄧氏大家庭!熱忱歡迎轉發文章和文末留言!
  • 【鄧氏通告】己亥年祭拜恭公流程
    鄧氏一家親,永遠心連心。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
  • 【鄧氏簡訊】深受感動的四十三年惦記
    我們鄧氏家族是個了不起的氏族,有著優良的家風,有著誠信善良,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其實,自建祠以來的十多年時間裡,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些有識之士,一心為公,高風亮節,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我們將永遠銘記、傳頌他們的可貴行為,以激勵我們鄧氏家族的子孫後代,牢記社會、家族事業的責任與義務,敢於擔當,篤行致遠,勇往直前!車田鄧氏在開始籌建鄧氏恭公祠堂的時候,得到了車田眾多兄弟姓氏的朋友們支持,他們慷慨解囊,自掏腰包,鼎力支持。
  • 祖墓依舊在 後裔在何方——明朝鄧氏古墓尋找鄧氏後裔修復維護倡議書
    山上安葬的全部都是鄧氏祖先的墳墓,真的是難得啊!說明當時鄧氏家族在當地的實力強大和輝煌。聽當地人講,當時的鄧氏屬富貴家族,山地屬於鄧氏家族所有,有一名叫鄧卓然的進士當了縣令,可想而知,鄧氏在當地的勢力是多麼的強大啊!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如今的局面呢?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謎。在此,我只能感嘆:安葬在歸龍坡的鄧氏先祖啊!你的後裔在何方?
  • 【鄧氏家風】忠勇立事,從戎報國
    這句喊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四海寰宇的鄧氏家族的口號,是我們的心聲和願望。鄧氏族發南陽,寫進國史家譜,無可更替,始祖曼公,起於殷商,再有春秋吾離,東漢仲華,乃族史家譜三大先祖無疑。今既姓「鄧」,同澤祖恩,共感祖德,關注「鄧氏一家親」。了解鄧家事。金粟之北,白水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