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尤其還處於被殖民的亞非地區,這些地區也是近代以來,西方殖民的重災區。
英國在戰後,面對如此形勢,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選擇。英屬印度這顆曾經的珍珠放棄了,還有很多殖民地,英國也放棄了。
然而在近代與英國相愛相殺,也是號稱走在文明前列的法國,卻始終不鬆手,這是為什麼呢?
法國也屬於殖民帝國,雖然不如英國,但殖民地也是遍布世界各地,總面積遠超法國本土。
法國在近代和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政策上是大為不同的。法國一向推行同化政策,手段相對粗暴,這是法國傳統的殖民策略,也是法國人過於自信。希望殖民地接受法蘭西文化,自然同化為法國公民。
我們會發現,其實法國和俄國有點類似,不過俄國是基於地緣的擴張,使得俄國可以很好的控制。但法國又不太一樣,法國的殖民地都遠離法國本土,就算想讓其成為國家的一部分,可能性也不大,除非是一些島嶼或人口非常少的地區。
這只是法國人的一廂情願。
法國在二戰時遭到了德國的悍然入侵,可是法國不再像一戰時那樣堅持戰鬥,頂住了德軍的進攻。而是在開戰後沒多久就投降了。
法國的殖民地也紛紛被其他國家所佔領。日本佔領了中南半島的印度支那,德國搶下了突尼西亞。這還不算,英美這些盟友也沒有落下,搶奪了不少地盤。不過大部分都被戴高樂又重新收復了。
即便這樣,但法國在二戰中遭到打擊實在是太大了,急需恢復國內的經濟。更何況,法國在戰後麻煩不斷,黨派林立,政府軟弱無力。很多政策根本持續不下去,隨時都有可能下臺。
所以法國在殖民地的增兵,幾乎得不到國內的支持,在面對各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時,也是力不從心。
這讓法國憂心忡忡,不過法國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學著英國那樣,組成了法蘭西聯邦,取代法蘭西殖民帝國。
但我們細看之下,就可以發現,法國只不過是學了個皮毛。在大英國協的框架內,各成員國只是把英國女王視為形式上的領導,其內政外交還是獨立的。
而法蘭西聯邦以及之後的法蘭西共同體並不同,表面上是各個成員國,但外交軍事等還是法國在控制,根本不是獨立國家。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法國根本就沒有打算要讓殖民地獨立建國。
雖然加入法蘭西聯邦的地區有很多,但自然也有反對的。亞洲的越南以及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對法國就非常不滿,尤其是越南,趁著日本投降的工夫,北越就建立了。雙方為此打了九年,法國還是狼狽地撤出了。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也打了八年,法國無奈之下,放棄了這個曾一直想控制在手裡的地方。
當然了,我們也沒有必要把英國人吹上天。雖然英國放棄了大量的殖民地,這一點值得肯定,但也並非完全放棄。
英國在五十年嗲,也曾聯合以色列等國奪取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直到第二次中東戰爭後才撤出。
像南亞的錫蘭以及東南亞的殖民地,其實也是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才紛紛走向了自治和獨立,從時間上看,和法國也是半斤八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