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芭蕾舞團在上海音樂廳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跳起了芭蕾

2020-12-18 騰訊網

16日晚上17點30分,音樂響起,上海音樂廳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上,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起舞……

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下轄的上海芭蕾舞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揭開面紗。

儘管「沉浸」演出不是新鮮事物,但為一座音樂廳量身定製一臺原創芭蕾尚屬首次。當海派芭蕾的旗幟遇上90歲的文化地標建築,滬上兩大文藝機構攜手落下「沉浸」式芭蕾的第一子。

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一場多維藝術碰撞

上海音樂廳入口大廳的漢白玉旋轉樓梯,只是包括吳虎生在內的上芭演員當晚的舞臺之一。

一曲舞罷,觀眾跟隨指引來到大廳二樓東西兩側的深邃長廊。這裡,兩位舞者繼續帶來優美的舞蹈。結束後,觀眾又被帶到容納有1185把海上藍座椅的大廳,然後是二樓吧檯附近的走廊……

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裡,在上海音樂廳的海派與古典融合的建築空間內,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根據原劇舞蹈編排與音樂廳的空間特點,當晚,每個表演區域均有音樂家的現場演奏,包括手風琴、古典吉他、大提琴與鋼琴。

為了使演奏曲目與舞蹈的表達充分契合,上芭、音樂廳在保留了部分原劇中音樂的基礎上,新加入了由手風琴演繹的巴赫《F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以及大提琴演奏的《D大調大提琴無伴奏第六組曲》等,舞者與音樂在光影浮動中對話,將使觀眾們沉浸在「難說再見」的藝術時空中。

舞者們在適合表演的地膠上起舞。這些地膠,依據音樂廳各個空間的尺寸而制,除了保護芭蕾演員外,分為黑、灰等不同顏色的這些地膠也適應新媒體藝術創作。

這是上海音樂廳首個融合建築之美、音樂之美和舞蹈之美的跨界製作,也是繼公眾開放日後,又一次深度拓展音樂廳內表演新空間的嘗試,亦是一部誕生起便注入音樂廳基因的跨界製作。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說:「90歲的上海音樂廳是歷史保護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如何挖掘它的建築之美,充分打開它的舞臺,我們需要更多新的創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它、了解它。沉浸式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在芭蕾藝術中感受到上海音樂廳的建築之美。」

歷經一年半修繕,90歲新裝「重啟」以來,今年音樂廳誕生的演藝爆款,以音樂為核心,多元文化之間的交融和對話是一大特色。早在2016年創立的「樂∞」(樂無窮),廣邀各個領域的藝術家來到音樂廳探索音樂創新的無限可能,首部委約作品音樂舞蹈劇場《水腔》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亦從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載譽歸來,受到中外觀眾的喜愛。

一次突破性的芭蕾創新嘗試

「這也是原創芭蕾《難說再見》的一次全新成長。」吳虎生說。

2017年,吳虎生首次以編導身份排演原創芭蕾《難說再見》,集結上芭新生代力量團隊打造。圍繞「成長」主題,《難說再見》在劇本、舞蹈編排上都融入了吳虎生對生活的體會與觀察。

時隔三年,基於該舞臺版重新製作,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仍由吳虎生擔綱編導、領銜主演,上芭主要演員戚冰雪、袁岸璞、孟繁宇,獨舞演員塗瀚彬等新生力量主演,在音樂廳不同場景的變換中接力「登臺」。一次突破性的創新嘗試,關係著芭蕾表演方式一次因地制宜的重塑,亦與芭蕾訓練中秉承的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相通。

這也是吳虎生第一次進行沉浸式的創作和表演。他說:「沉浸版的表演對芭蕾舞者的要求非常高。觀演距離的改變,意味著表演細節的放大,演員的一個情緒,一個表情,哪怕是一個很細小的嘴角的一個上揚,觀眾們都可以輕易地觀察捕捉,所以說對於舞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相遇與別離、拿起與放下、展望與緬懷,褪下光環,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將舞者成長中的取捨與心聲展現。舞者走下舞臺,「沉浸」於空間與人群之中,而觀眾們作為聆聽者、參與者,在場景氣氛的渲染與切換間,感受舞蹈音樂語言、多媒體藝術與歷史空間交織的獨特場域,近距離走近舞者、走進原創芭蕾。

藝樹計劃:藝術讓生活更美好

適時推出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也讓進行兩個月的「藝樹計劃」又一次成為文藝愛好者熱議的焦點。

作為演藝大世界的特色品牌之一,大型藝術公益與普及項目「藝樹計劃」由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上汽集團共同主辦,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音樂頻率支持,以「藝術讓生活更美好」為指導方針,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眾性」的品牌定位。

今年「藝樹計劃」舉辦至第二屆,繼古琴之後首度聚焦芭蕾藝術。10月啟動以來,連續策劃芭蕾與妝容、服飾、配飾、電影、健康等不同領域的跨界活動,帶領市民觀眾探秘上芭、感受 「口罩芭蕾」奮鬥之美,而「芭蕾有你」工作坊吸引學齡前至60歲市民踴躍報名。同時,在社交平臺上設立史話專欄,精心製作vlog分享活動精華,「藝樹計劃」以線下和雲上聯動普及的方式,將作為世界經典藝術與海派文化符號的芭蕾觸達了更多舞蹈愛好者、零基礎人群,成為全年齡「通殺」的藝術形式。

受益於政府、演藝集群和車企龍頭協力打造,「藝樹計劃」持續策劃舉辦高品質公益活動,諸如沉浸版原創芭蕾等重磅策劃,均面向廣大市民文藝愛好者免費開放,為後疫情時代演藝大世界的演出形態煥發全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繼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後,今年「藝樹計劃」之「芭蕾有你」工作坊即將結業,醫護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城市規劃師、都市白領、學生等各行各業學員即將「成團出道」,作為「彩蛋」環節亮相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演出舞臺。

相關焦點

  • 城事|沉浸版芭蕾上海音樂廳首演,觀眾與舞者「如影隨形」
    儘管沉浸式演出算不上新鮮,但為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量身定製一臺沉浸版芭蕾尚屬首次。12月16日晚,由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國內首臺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上海音樂廳首演。這是芭蕾《難說再見》首次走下舞臺,以沉浸式的方式進行表演,也是它的「一次全新成長」。當晚,在音樂廳的海派與古典融合的建築空間內,在音樂廳的北廳、南廳、舞臺和走廊等不同空間裡,上芭演員們接力「登臺」,帶給現場觀眾除了「移步換景」式的沉浸之美外,還有建築、芭蕾、音樂與新媒體的多維藝術碰撞。
  • ...沉浸版」芭蕾啥模樣?觀眾與舞者「形影相隨」,穿梭於上海音樂廳
    雕花穹頂下由16根羅馬柱環繞的漢白玉旋轉樓梯、大廳二樓東西兩側的深邃長廊、容納了1185把海上藍座椅的舞臺……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華麗的建築空間內,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的沉浸版《
  • 融入在足尖讓人「難說再見」 海派芭蕾沉浸於90後音樂廳
    沉浸式芭蕾《難說再見》在上海音樂廳演出 記者 王凱攝  一面海派芭蕾的旗幟、一座90歲的文化地標,它們共同孕育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會帶來怎樣的藝術碰撞?  「藝樹計劃」傾力呈現,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旗下上海芭蕾舞團、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原創芭蕾《難說再見》在修繕一新的上海音樂廳首演,帶來新媒體藝術和舞蹈的多維藝術碰撞,讓看過人都說:「想一看再看,難說再見!」
  • 8歲至63歲,這支零基礎芭蕾女團,在上海大劇院「乘風破浪」
    在上海芭蕾舞團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結尾,她們拎起蓬鬆的裙擺,戴上閃閃發光的皇冠,對著1000多位觀眾跳起《雪花圓舞曲》。記者也有幸成為三十分之一,親歷兩個月的排練,見證每一滴汗水和每一個腳印,從一個30歲的零基礎學員蛻變成聚光燈下的「演員」。在上海,芭蕾不再只是舞臺上的《天鵝湖》。
  • 上海芭蕾舞團創排的芭蕾舞劇《茶花女》在泉州上演
    芭蕾舞《茶花女》打動泉州觀眾  用芭蕾致敬文學經典,以足尖演繹浪漫傳奇。昨晚,由上海芭蕾舞團創排的芭蕾舞劇《茶花女》在泉州大劇院上演,精彩的演出打動了現場觀眾。泉州是該劇全國巡演首站。  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茶花女》堪稱世界文學的不朽珍寶,於20世紀後期被搬上芭蕾舞臺,至今已有多個版本,備受世界各大芭蕾舞團的青睞。
  • 《文藝熱搜榜》:音樂舞蹈劇場《水腔》再登上海音樂廳,《舞蹈風暴...
    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曼洛麗塔·陳》X 《安魂曲》今年是北京當代芭蕾舞團成立十周年,作為國內唯一集當代芭蕾和現代舞的專業於一體的民營院團,自建團以來,以其標誌鮮明的個性及全新的美學觀念為舞蹈界的寵兒。近日,他們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帶來《曼洛麗塔·陳》、《安魂曲》兩部當代作品。
  • 藝樹計劃 Vol.7 | 國內首臺沉浸版芭蕾《難說再見》開啟預約
    作為本屆藝樹計劃的重磅活動之一,沉浸版現代芭蕾《難說再見》將於12月16日於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揭開面紗。該作舞臺版於2017年首演,由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吳虎生自編自演。時隔三年,由上海芭蕾舞團與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製作的沉浸版《難說再見》首次推出,基於原舞臺版劇本重新打造,融芭蕾、現場演奏、多媒體影像技術於一體,亦是國內首臺上演的沉浸版現代芭蕾。
  • 藝樹計劃 Vol.5|用芭蕾打開科學健身方式:天鵝們都是這樣運動的
    藝樹計劃 Vol.5|用芭蕾打開科學健身方式:天鵝們都是這樣運動的 2020-11-24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芭蕾舞團考核演員:督促業務精進、促進團隊活力
    日前,上海芭蕾舞團已恢復日常排練,基訓課、大師公開課、新作編創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3月28日,上海芭蕾舞團一年一度的演員業務考核如期啟動。上海芭蕾舞團 供圖本次業務考核分為「芭蕾基訓課」「劇目展示」兩部分,包括團長辛麗麗在內的考官們將為演員的專業能力打分,並結合其平時的出勤、排練表現,給出最後的考核結果。為了鼓勵原創,由演員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將獲得額外加分。
  • 復工記|致敬逆行者:時隔122天,上海芭蕾舞團公開首演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5月30日晚7點半,隨著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的紅色幕布徐徐升起,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現代芭蕾專場《起點Ⅲ——時間對岸》正式公演,這也是上芭演員們暫別舞臺122天後的首場演出。當晚,近百位來自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受邀走進劇場,欣賞舞者們的傾情表演。
  • 一段讓任正非感動的視頻|上海芭蕾舞團之美,將傳遞到170多個國家
    4月28日,華為公司寫給上海芭蕾舞團一封信。信中寫道:「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滿艱辛和磨礪,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奮鬥,才能為家人、為社會創造價值。」他們表示,將在支付上海芭蕾舞團版權費用後,將視頻字幕翻譯為十幾種語言,用社交媒體的方式進行公益傳播。
  • 短短2個月,從「舞蹈小白」到大劇院出道,是誰把這支「素人芭蕾團...
    年齡跨越8歲至63歲,體型高矮胖瘦各異,一支30人編制的「素人芭蕾團」有沒有可能在成團2個月、排練6次的「集訓」下,登臺獻演3分鐘的《雪花圓舞曲》?昨晚,上海芭蕾舞團如約在上海大劇院獻演聖誕芭蕾《胡桃夾子》,尾聲時,近千觀眾見證了這一「奇蹟」。
  • 芭蕾冷知識丨第一部「立起」足尖的芭蕾是?
    眾所周知,「芭蕾」這個詞音譯於法語「ballet」,詞源是古拉丁語ballo,原意是「跳」或「跳舞」的意思。芭蕾的起源是義大利,為什麼又用一個法語的名字呢?
  • (夏雲)上海芭蕾舞團探營——少年冠軍終於圓了芭蕾夢
    上海芭蕾舞團是國內一流的舞蹈團隊,無數愛好舞蹈的年輕人都懷揣夢想,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加入這個團隊,最近自己有幸參觀上海芭蕾舞團,進排練廳之前,忽然想起3年前曾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拍攝過上海芭蕾舞學校的演出,正好手機上留有當年演出的幾張照片,於是將照片遞給負責這次接待的辜先生看,他一眼就認出
  • 芭蕾演員夏天為什麼不敢穿涼鞋?舞蹈家辛麗麗解密芭蕾之辛
    芭蕾演員夏天為什麼不敢穿涼鞋,為了保持身材可以吃飯嗎?中國芭蕾怎麼才能有中國味道,怎麼才能走向世界?6月20日,《梧桐·名家匯》在衡復藝術中心啟動。作為首期主講嘉賓,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攜得意弟子吳虎生、戚冰雪到場,連講帶演,解密了中國芭蕾幕後的故事、幕後的艱辛。
  • 復工記②|上海芭蕾舞團復工:戴著口罩分時段回歸訓練
    目前,上海芭蕾舞團已恢復了日常的工作節奏,每天上午十點半,排練教室琴聲響起,日常基訓課準時開始。2月1日結束美國巡演,演職人員們從芝加哥搭乘東航MU256航班抵達上海後,就開始了和病毒比「悶」的居家隔離。
  • 芭蕾美少年朱利安·麥凱成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曾教林志玲跳舞
    當時,《花樣姐姐》赴俄羅斯錄製,在聖彼得堡最古老的歌劇院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林志玲跟朱利安·麥凱學起了芭蕾。站在「神仙」顏值的林志玲身邊,朱利安·麥凱的精緻五官和古典氣質絲毫不輸。去年,朱利安·麥凱曾兩次來到上海演出,當時他的身份還是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一級獨舞。無論是獨舞還是雙人舞,朱利安·麥凱的出場總能贏得觀眾最熱烈的掌聲和歡呼。
  • -天鵝湖 圓舞曲 上海 施特勞斯 副院長...
    東方網12月23日消息:臨近年底,滬上演出市場中,冠以「施特勞斯圓舞曲」、「古典芭蕾《天鵝湖》」等名號的演出依然扎堆,但一些劇場正嘗試通過古典流行跨界合作、跨年半價發售等方式,亮出新意。請聽報導。
  • 與芭蕾女神譚元元零距離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公益開放日有看頭
    今天上午,著名芭蕾舞蹈家、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譚元元現身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分享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教學展示課。  這是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四周年公益開放日的現場。從早上10點至晚上8點,包括譚元元芭蕾藝術與教學分享會、上海芭蕾舞團精品劇目公益匯演、社交舞工作坊、兩校教學展示演出等一系列精彩活動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舉行,為廣大市民帶去舞蹈藝術的全方位享受。
  • 譚元元將登上《舞蹈風暴》:43歲的她,曾是舊金山芭蕾舞團最年輕的...
    因為疫情,舊金山芭蕾舞團至今沒有劇場演出計劃。7個月沒有登臺的譚元元,夢想重返舞臺。她回到中國,參加《舞蹈風暴》錄製,舉行雲上導賞和芭蕾大師課。10月11日,她來到舞蹈夢想開啟的地方,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四周年公益開放日舉行了一場芭蕾藝術和教學分享會,分享芭蕾的美和對芭蕾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