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用滷湯煮肉是最容易又省事的。這裡所說的「滷煮」範圍很廣,不只指肉類,所有可以滷煮的內容都在內,幾乎是無所不包:雞、鴨、蛋,牛、羊、豬及其內臟,還有豆製品,等等。朋友從北京來,帶給我一塊滷肉,口味醇厚。她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用康熙年間延傳的老湯所烹製。我想湯未必會那麼老,但老字號的百年歷史卻是有的。內行的人都知道,滷肉的湯時間越久味越濃香,所以才有老湯一說。早些年間,鄉間殷實人家嫁女,「一鍋滷煮肉湯」的特別「嫁妝」也並非故事。看《三聯生活周刊》的春節特輯,其中一篇《倫敦家宴:隔離八個時區的家鄉厚味》,是一個在英國留學的四川女生寫的,出國時除了帶各種辣椒、花椒、藤椒和無數辛香料之外,竟然帶了泡菜罈、泡菜水和老滷湯。學習之餘專注廚藝,常常備好年菜,邀請各國同學家宴聚會。帶去的陳年老滷,被同學們稱為「神秘之水」,老滷湯煮出百般花樣,滿足中國胃,解饞解鄉愁。
當初也是因為自己不喜歡外賣的熟肉製品,味道差又不夠衛生,還有大同挑剔的口味和脆弱的腸胃,於是配製一鍋滷湯,隨吃隨煮。那湯已有年餘的歷史,雖算不得老,滷煮的口味也還算獨道。首先是滷湯的配製,先到中藥鋪配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豆寇、桂皮,(可多買些備用,)裝在紗布袋或調料盒裡,放入鍋中。如果懶得自己搭配,現在超市裡也有現成的滷料包賣,一大包中裝有數小包,一小包可滷煮500克右左的主料,也可重複使用幾次,很方便。鍋內放好水,加足醬油,廣東產的生抽、老抽色濃味香,我也喜歡用李錦記的調味。一小杯黃酒,鹽、糖、蔥、姜上火燒開。當然還可加一些自家的獨門調味,形成自己滷湯的特別風味。我會加幾顆幹的無花果,幾片鮮檸檬。要滷的材料先焯水,就是在開水裡煮一下,去除血沫和異味,用清水衝洗乾淨後再放進燒開的滷湯中,等待滷湯再次沸騰,改用文火慢煮。除牛肉要費些火候,一般主料煮一到兩個多小時即可關火。再讓食材在滷湯中浸泡一宿,更加入味。有些膠原蛋白豐富的食材,比如豬肘,豬蹄,最好再放在大小合適的容器內,上面澆些濃縮的滷汁,蓋緊蓋子,壓緊,冰箱冷藏,這樣吃的時候口感會更筋道。
我認為滷肉的過程中最繁瑣、最關鍵也最考驗耐心的是滷湯的保存:撿出香料包,過濾滷湯,把滷湯晾涼先放冰箱冷藏,等涼透後再把表面凝結的油脂用小勺舀出,再次把滷湯放置火上蓋好煮沸,不再開蓋,放在妥當的地方。若三五天內不再滷東西,可把湯重煮一次。香料包用過兩三次後要再換新的,醬油、糖、鹽、酒和蔥、姜等每次都要重新添置。為使滷湯不變味,最好使用砂鍋。即使用鋁鍋鐵鍋,滷湯煮沸之後也要倒入帶蓋的搪瓷罐或陶瓷罐內保存。如果長時間不滷可放入冰箱凍室,直到再次滷前取出化凍。還有一點應該注意,如果要滷豆製品,必須把滷湯分出一些另行滷煮,剩餘的湯就不要了,或者少加水,最後煮到湯極少極濃。
滷三樣:豬肘,鴨翅,雞蛋。
材料:
去骨豬肘一個,鮮鴨翅幾個,雞蛋數枚,老滷湯一鍋,香料包一個,蔥、姜適量,醬油、料酒、糖適量。
做法:
1)豬肘,鴨翅在沸水中焯過,用溫水衝洗乾淨;雞蛋煮熟剝殼,用刀豎著劃四道劃痕。
2)滷湯加好調味料,燒開後加入所有準備滷煮的材料,大火煮開改用文火,煮2小時左右,關火,浸泡過夜。
提示:
豬肘也可帶骨滷,只是我喜歡請賣肉師傅幫我去掉骨頭,並保持豬肘的完整形狀,裝盤切片時比較漂亮。
小竅門:
滷了肘子,豬蹄這類富含膠質的食材,可以放在合適的容器裡,上面略施壓力,放冰箱一夜,口感會非常Q彈,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