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8-03-03 17:31:06
「只要一想到我們團隊自主研發的安全晶片為電錶加了把"安全鎖",大伙兒都覺得付出再多也值了。」日前,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智芯微電子公司晶片傳感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海峰在公司舉辦的「我身邊的最美國網人」分享會上的一番話,道出心中感慨。
2010年,國網公司大力推動智能電網建設,急需自主研發的晶片產品支撐。當時,中國電力行業所用的晶片90%以上都是國外的晶片,國外晶片供貨周期長、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國外晶片可能會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為了打破「缺芯」的局面,當年5月,張海峰和同事們扛起了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晶片的千鈞重擔。
張海峰團隊成立之初,陷入沒有人、沒有設備、也沒有場地的「三無」境地。經過努力,張海峰組建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他帶領團隊開始研發第一顆安全晶片。
8月,智芯微電子公司的第一顆主控晶片等待他去研發,徵求他意見時,張海峰說,「只要能打破"缺芯"的困局,讓我幹啥都行。」張海峰帶領團隊成員沒日沒夜投入研發中。
12月,智芯微電子公司第一顆光通信晶片又在向他招手。這次張海峰主動請纓,「我們願意做打造"中國芯"的吃螃蟹者,這顆晶片還是我們來研發。」
就這樣,到2010年年底,張海峰團隊同時進行三顆晶片的研發。為了順利推進工作,大家索性把「家」安在了辦公室,連續40多天,吃住都在辦公室。當時妻子已懷有7個月身孕,忍不住打電話責問張海峰,「你心裡還有家嗎?」張海峰充滿歉意,「我也想回家,可最近工作太忙了,等這幾個項目忙完了,我加倍補償你和孩子。」
2011年春節,張海峰有家不回,只給父母和妻子打了個電話,就一頭扎進了實驗室。2011年2月27日,愛人臨盆住院,張海峰仍然在實驗室忙碌著,直到兒子呱呱墜地,他才抽空回家看了兒子一眼。
張海峰團隊把加班當成了家常便飯,經過一番鏖戰,三顆晶片全部如期投產,一舉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我國電力行業終端設備中的技術和產品壟斷。
「每逢有重大項目,為了方便溝通,減少外界幹擾,提高效率,整個團隊都會進行封閉開發,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異常簡單,全部心思都花在項目研發上。」張海峰如此描述。
2015年春節剛過,張海峰團隊在懷柔的一個研發基地封閉長達兩個多月,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全部精力攻克基於40NM工藝的金融晶片研發中遇到的「攔路虎」。
有一天,3個年輕同事實在受不了長期封閉的研發生活,決定回一趟北京城裡,散散心。離開偏僻的基地,沒有公交車,也沒有計程車,他們只能步行,走了五六公裡,終於發現了一個公交站牌,過去一看,距離北京還有近50公裡。在站牌下等了快一個小時,也沒等來一輛車。他們面面相覷,還是決定回基地繼續工作。
攻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們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於40NM工藝的金融晶片,為國網信通產業集團挺進金融行業打造了一張亮麗「名片」。
正是靠著這股拼勁,張海峰團隊先後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安全、控制、通信、身份識別、時鐘」等多類晶片系列產品,申請專利37項,同時申報國際專利6項。他們完成的「智能電錶關鍵晶片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了「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完成的「高安全電子封印防偽技術研究及產品研製」項目獲得了「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獎」一等獎。
晶片,打上了張海峰團隊成員的深深烙印。說起「中國芯」,每個人都如數家珍。「我們自主研發的主控晶片把原來的三四個晶片的功能集成到一個晶片內。電錶的元器件減少了,電路板的加工成本也降低了,用戶相應也得到了實惠。」「我們自主研發的基於智能電網電錶中的主控晶片可以實時監測每一戶居民用電的電壓和電流波動,並自動調整電流和電壓,提高用電質量,對居民的家用電器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現在,「中國芯」的升級換代又成為張海峰要攀登的新高峰。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