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報讀書會|阿來來到西湖邊:《雲中記》裡的42種植物你識得嗎

2021-01-08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鄭秋明

從海拔五千米的藏地高山,到荷花開好了的盛夏江南,阿來,來了。

畢竟西湖六月中,荷風吹送陣陣清香,遠山近水,如在畫中。8月9日下午,在剛剛結束的2020春風悅讀盛典上獲得白金圖書獎的著名作家阿來,帶著他從藏地,從雲中而來的智慧光芒,做客錢報讀書會。

來杭州的這幾天,只要一有空,他就在西湖邊遊走,對著各種植物、小花小草竹林荷花,拍了又拍。

9日下午3點,赤日炎炎,寶石山上的純真年代書吧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讀者,現場坐不下了,來晚的讀者,就在樓上看直播。等到5點多錢報讀書會結束,再排隊找阿來籤名,交談上幾句。

四川和杭州,相距數千裡,讀者對作家的熱度使得彼此零距離。分享會現場,讀者對阿來表達了熱力四射的追捧,活動開場前半個小時,幾位讀者迫不及待來到阿來身邊,與心目中神交已久的作家交流,可見這位作家的作品經久不息的影響力。

阿來健談,言語中充滿哲思,令在座聽眾大呼過癮。

分享會現場,讀者不約而同地提到《塵埃落定》,那是阿來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家族的興衰,一舉獲得茅盾文學獎,當年他41歲。眾多讀者通過這部書認識了阿來,有位女孩說她因而愛上了藏地,去那裡遊玩,探尋故事,尋找自己。

談及藏地本身自帶的神秘氣質,阿來表達了他的文學觀:「我想講的是首先是發現我們的生活,重視我們自己呈現的。那些作為遠方的,神秘色彩的,我不想作為一個獨特的東西加以美化。「我們的時代,文學,需要找到更多普遍性的東西,而不是發現太多差異性。我更願意看到普遍人情、人性、價值觀。」

從《塵埃落定》,到六卷本的《機村史詩》,藏地故鄉、信仰和自然常見於藏族人阿來的筆端。

2019年,《雲中記》出版,這一次,他回望故鄉的浩劫,寫出了重生和希望。

【《雲中記》與莫扎特:我想我需要有點美好】

「阿巴一個人在山道上攀爬……」分享會現場,朗讀者梅子以優美語調讀出書中文字的詩性之美。《雲中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汶川地震後,四川一個300多人的藏族村落——雲中村傷亡100餘人,根據地質勘測,村子所在的山坡將在幾年內發生滑坡,於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整村搬遷至一個安全的地方。然而,村裡的祭師阿巴內心越來越不安寧,他總是惦念著那些死去的人,最終決定返回雲中村,照顧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靈……從自然神性的角度,作者的書寫超越了苦難死亡,《雲中記》旨在書寫廢墟之後的新生,一個作家對生命的熱愛。

「我沒有要寫這本書,而且也不是為地震十周年寫的。2018年十周年那天,成都拉響警報鳴笛,聲音一來,整整過了十年所有記憶都來了,突然間淚流滿面。悶了半小時,我擱下手上寫了一半的那本書,電腦上再開了界面,寫了,後來才知道這本書叫《雲中記》。」

分享會上,阿來第一次朗讀了《雲中記》開頭的三段獻詞:獻給「5·12」地震中的死難者/獻給「5·12」地震中消失的城鎮與村莊/向莫扎特致敬/寫作這本書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阿來說,寫作這部作品,他一直是在莫扎特《安魂曲》的陪伴下進行的。

回到2008年「5·12」那個天塌地陷的地震時刻,悲痛而疲累的沒日沒夜救援之後,心靈的巨大震動和深刻疑問使他不能入睡,「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面對死亡只有這一種方式?除了傷痛以外,如果有對於靈魂的信仰,也許我們就不會那麼悲傷。面對死亡,有沒有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體面更有意義的方式?」這時,也是《安魂曲》的聲音安慰了他,就像一次洗禮。

「我想我需要有點美好,在這特殊時刻又是星光沐浴之下,一方面方圓兩公裡之內幾千人死亡。我就悄悄地放,聽其中那悲憫的,莊嚴的,如泣如訴的,又不完全被悲傷壓倒的聲音。面對災難,我們很多人沒有被洗禮,如果我們被洗禮了,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抗日神劇拍出來,我們真正缺乏災難對我們的洗禮,洗禮,是對我們情感,精神影響的過程。聽著聽著,我猛一抬頭,車外圍了一圈人,有人在抽菸,大家都在聽,沒有燈光,我想完了要敲我車窗了,不過沒有。這個音樂有巨大的安撫力量,聽完人們就走開了,我也睡著了。」

【如果說治癒,不如說喚醒】

人經過洗禮,才能療愈。《雲中記》本身是一部治癒、光明的作品。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人情感脆弱,也會像鴕鳥一樣想躲避什麼的,寫災難,傾訴災難的一本書,我們是迴避的。生活夠艱難了,為什麼還要讀這樣一本傷感沉重的書?到底什麼是治癒,怎麼治癒?」分享會現場,主持人提問。

「說『治癒』也可以,我更喜歡『喚醒』這個詞。」阿來答道,「生活當中叫做義務、責任、使命這些詞,很空泛的,沒有真實的感覺。只有地震來了,確實來了,有那麼多亡魂需要得到安撫,才能感受到什麼,比如阿巴,真正作為巫師的職責這時才被喚醒了。地震來了,縣委樓都倒了,但所有幹部要第一時間集結報告,就地組織搶救,每個人只有被災難洗禮了,對自己真正的生命感才能建立起來。特殊時期,特殊情形下,一下子重大的責任,必須讓你承擔起來,所以我說人的喚醒,更願意看到其中人的積極成長。」

「那時阿壩州的一個副州長,救援五天之後,抱著我就哭了。我就說這個時候還哭什麼,你家裡人都在嗎?他說你這個時候問這個什麼意思?我在哭什麼你知道嗎?我參加工作,做的都是修個路,架個橋的工作,地震把我們三十年工作全部抹平了,你還有幾本書,我還有什麼?當救援沒有到達的時候,平常可能就是那種喝點酒的拉點關係的地方官員,就是這樣,抱著我就哭,說你沒來之前這我是老大,我哪敢哭一滴眼淚,我要一倒,指揮部就散了。再過幾年就退休了,還是在自己家鄉土地。就是這樣真切,都是真的,所以我願意用『喚醒』這個詞。」

【自然和人:人真是一頭驢】

「我很喜歡爬山,來杭州前兩天,還在海拔五千米的山上呆著,那裡人很少,人與自然呆在一起。我們現在稱去戶外的人為『驢友』,人真是一頭驢,吭哧吭哧往上爬,然後跟人炫耀到達的高度,走過的難度,對周圍那麼多植物、生命、地質現象,卻沒有一點感覺,一無所見。其實人類社會能不能發展,取決於自然。」

自然和人的關係,是阿來長期思索的命題,「中國小說中,自然植物往往處於無名狀態,但認識植物是一種科學。我覺得我們必須建立對於自然的認知,認識到我們有兩層關係,社會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

「我們討論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都在地理中展開,但讀不到植物。從詩經時期開始,文學中的植物就很少,詩歌傳統裡,只有幾十種植物,唐詩宋詞裡也很少了。被中國人象徵化、人格化的植物出現很多,所有這些,其實它都不是它本身了,成了某種象徵:荷花是從周敦頤《愛蓮說》出現的,梅花是陸遊『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很糟糕,如果沒有進入象徵,對不起,我們就看不見它們了。今天我們來到了科學的時代,來到了跟自然對話的時代,我們不能還是一無所知。」

阿來非常喜歡杭州,常常一個人在西湖里暴走,說起西湖來如數家珍,這讓現場的讀者頗感意外。

「但如果深入讀過阿來的作品,就會發現,他身上有一種光環。這種光環首先是藏地山川、河流、萬物賦予他的。你很少看到一個跟植物、山川萬物這麼親密的中國作家,好像這些植物從他身體裡長出來的。」作家哲貴也是《江南》雜誌社的副主編,作為專業讀者,舉出阿來對自然的密切鍾情:「《雲中記》中,阿來老師寫了多少種植物,有人統計過嗎?我問過他,他自己也沒有統計。我這兩天仔細重讀了這本書,不包括胡羅卜、松樹之類常見的,他一共寫到四十二種植物。估計他可以認識七八百種高原植物。我本身是學園藝專業的,感覺到他對植物的認識,已經是一個植物學家認識的寬度,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一個作家的異質性。」

「自然,植物和人,可以說是閱讀《雲中記》的一把鑰匙,一個切入點。」

在《雲中記》中,既有伴隨《安魂曲》流淌的音樂性、變調,和故事情節交織密布的是自然、山川、植物對靈魂帶來的安撫和啟示。「有個情節我特別感動,仁欽的媽媽死後,舅舅也就是阿巴,說媽媽寄魂在藍色的鳶尾花上了。仁欽把鳶尾花拿回鄉政府,和女朋友從白天到晚上看著鳶尾花長出葉子來,一朵花的生長,也是一個人物的重新生長。這是看這本書讓我流眼淚的地方。文章的結尾也是用這朵花來結尾的,我們可以看出阿來老師寫《雲中記》的用意之一,多寫植物,多寫人類跟植物的關係,體察到寫這麼多植物的用意,不僅僅喚醒仁欽對媽媽的思念,情感,喚醒所有人類對歷史、現在、山川萬物、未來的一種情感。」

哲貴朗讀了《雲中記》的一段描寫,是阿巴跟外甥仁欽說的一段話:「不要怪罪人,不要怪罪神,不要怪罪命,不要怪罪大地。大地上壓了那麼多東西,久了也想動下腿,伸個腳。唉,我們人天天在大地上鼓搗,從沒想過大地受不受得了,大地稍稍動一下,我們就受不了了。大地沒想害我們,只是想動動身子罷了。」

阿來到達杭州的當晚,春風悅讀盛典的嘉賓毛尖、黃昱寧、何濤等陪阿來一起走西湖。半小時後,阿來因為一路上所見的各種花花草草拍個不停,走丟了。

【特別會學習的阿來問:讀書還要勸嗎】

「對年輕人的閱讀建議是什麼?」分享會上,年輕讀者提問,阿來坦言:「我的建議是,自己尋找閱讀方向,自己可以進行系統性閱讀,哪怕是手機。手機這麼好的平臺,全世界圖書館都在手機裡,你不到圖書館去,你偏要去讀明星緋聞諸如此類亂七八糟的,你覺得自己有大把光陰可以虛擲,所以我不建議勸的。過去講勸善,勸人行善,現在讀書也要勸,這個很麻煩。我最近手機裡有三個閱讀系列,使自己保持中文閱讀的美感。一個是讀杜甫、李白全集,一個讀《二十四史》,只講我自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可以不給自己找藉口,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閱讀。」

「他是個特別會學習的人。」分享嘉賓哲貴的話,印證了阿來的博學求知,「2016年12月,阿來帶隊到臺灣交流,他是團長。有天記得是凌晨1點15,偶然敲他的門,他出來,手裡拿著本書。這個時候裝模做樣拿著書沒必要,像他這麼個作家,完全有理由不看書,凌晨還在看書,可見學習對他來說是個常態,是有生活、不斷學習的一個作家。」

為什麼你小說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阿來常被讀者這樣提問。他說,很多美好,就是書寫人跟自然的關係。「很多小說深刻到暗黑,但天天看這種小說,恐怕得搞成抑鬱症。過去文學給我們那些,杜甫、李白、蘇東坡,有著巨大的美感,給我們生命帶來的舒適,是非常大的美好的。」

作家鄭曉林也在場,他為大家補充了對阿來的認知:「除了藏族人、作家的身份,阿來還有個身份,長期擔任《科幻世界》主編社長,比如《三體》的劉慈欣,都是在他這裡成長起來,獲很多獎。所以在他身上,有朝向世界看過去的,目光如炬的那種目光。」

阿來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書裡住著不同面向、但同樣有趣的心靈。

從藏地到西湖,阿來來自雲中的文字,促人思索,帶我們到遠方去。

讀書會的最後,阿來作為春風領讀人,給我們剛上線的小程序【愛讀】的用戶,推薦了一本他在讀的書,會是哪一本?歡迎掃碼關注提取!

人物名片

阿來,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曾任《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八十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2000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18年,中篇小說《蘑菇圈》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成為「雙冠王」。

主要作品有詩集《梭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散文《大地的階梯》《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瞻對》《三隻蟲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2019年,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雲中記》。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阿來-雲中記
    但對很多作家而言並不適用,《塵埃落定》之所以為阿來最出名作品全因茅盾文學獎,而《塵埃落定》絕非阿來最傑出之作品,《機村史詩》六部曲質量並不在其之下,而筆者今天希望推薦給各位的作品,更是隱隱在其之上。這部作品,是《雲中記》。故事發生在岷江上遊藏區一個叫做雲中村的小村落,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幾乎被夷為平地,政府為倖存者在平原地區安了新家。
  • 春風悅讀榜︱阿來:十年後的安魂曲 一場對消逝和重建的慰藉
    錢江晚報(以下簡稱錢報):「雲中村」是完全虛構的嗎,它有一個現實原型,還是無數村莊的濃縮符號?文學不應僅關注人與人的關係錢報:您是個特別親近自然的人,這些年是一直生活在都市嗎,還是總有時間在大自然裡遊走?
  • 存在與消失‖阿來《雲中記》:我為感召你而來
    雲中村,一個海拔兩千八百米的村莊,在阿來的《雲中記》中存在又消失的村莊。它坐落在四川岷江中上遊地區,一個山腰間的平地上。書中說——在雲中村的位置上,那個平臺甚是寬闊,擺下了一座幾十戶人家的村子,還有好幾百畝土地,還有果園、道路、水泉與畜欄。但從山下望上去卻什麼也沒有。在過去上千年動蕩的歲月裡,隱身在那裡的雲中村真是一個天堂般的存在。
  • 汶川地震10年後等來《雲中記》:面對死亡,我們不該只會哭泣
    轉眼間,10年過去了……這10年裡,有關此次地震的文學作品如潮水般湧出,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卑小與偉大,然後,大部分又難逃被遺忘的命運。201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成都全城又像往年一樣響起了致哀的警報,阿來同樣坐在桌前,寫著另一部關於植物獵人約瑟夫·洛克的長篇小說。
  • 2019年度小說排行榜揭曉,阿來《雲中記》等35部作品上榜
    其中,阿來的《雲中記》等5部作品入選長篇小說榜;王蒙的《生死戀》等10部作品入選中篇小說榜;葉兆言的《吳菲和吳芳姨媽》等10部作品入選短篇小說榜;二目的《魔力工業時代》等10部作品入選網絡小說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小說排行榜在原有的長、中、短篇小說排行榜的基礎上,首次設立網絡小說排行榜,並擬於明年增設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張愛玲,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的文學女神。2020年適逢她的百年誕辰。穿越百年風塵,一場錢報讀書會,因張愛玲的傳奇而聚。
  • 阿來代表|人在自然面前永遠不會勝利
    >敬畏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永遠不會勝利——訪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中國藝術報記者  馬李文博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作家阿來今年帶來的議案有兩個方向,分別是文旅融合和環境保護,他想探討的是對自然環境適度開發的標準問題
  • 錢報讀書會|2020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和蔣方舟一起遙望「南十字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2020年收官的一場錢報讀書會,會有些特別。所有錢報讀書會的朋友們,將與青年作家蔣方舟一起,當一回星際漫遊客,遙望宇宙中的那一顆「南十字星」。對著宇宙星辰,你,會想些什麼?
  • 中國和力 | 阿來:建立不同文化的對話關係,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阿來:確實是一個做文學的人,必須跟這個土地建立一種非常親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能夠感應的關係,它的巖石,它的河流,它的峽谷,它的風,流淌的風,裡頭的人群,森林草木……我們對自然環境,絕大部分中國人,到今天幾乎還是一無所知的,我們不認識一棵樹,我們不認識一棵草,不認識一塊巖石,我們也不知道它們怎麼稱呼,它們都是有名字的,它們在它們的科學世界裡都有系統的認知。
  • 平文濤,你欠杭州一個道歉!西湖邊這七個字是你畫上去的嗎
    「十一」長假,美麗的西湖帶給了我們假日好心情,但昨天在西湖邊,卻發生了一件叫人無語的事情。北山街保俶路口的聖塘景區靠近湖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杭州西湖」四個紅字。它算得上是西湖邊的網紅石碑了,很多遊客都愛和它合影留念。
  • 植物世界的小精靈—北京的苔蘚植物42種
    石地錢Reboulia hemisphaerica石地錢科(瘤冠苔科)Rebouliaceae,石地錢屬植物。生於巖石上,葉狀體扁平,二歧分叉的帶片狀,先端心形,背面深綠色,邊與腹面呈紫紅色,沿中肋溝處生多數假根。氣孔單一型,凸出,孔邊細胞6-9個,4-5列。氣室數層,無營養絲。鱗片覆瓦狀排列,兩側各1列,紫紅色,半月形。雌雄同株。雄託圓盤狀,無柄,生於葉狀體中部。
  • 周克芹:他曾是藏族作家阿來的「文學推手」
    幸運的阿來接到參加筆會的通知後,從遙遠的馬爾康星夜兼程來到了眉山參加筆會。出席這次會議的,除了周克芹、劉心武之外,還有《人民文學》編輯部的編輯崔道怡、王青風以及喬瑜、譚力、雁寧等四川部分青年小說作者和文學理論工作者共四十餘人。會議圍繞著「如何把四川短篇小說創作搞上去」這個中心議題展開討論。在會議期間,阿來見到了周克芹,並得到了他的鼓勵。
  • 杭州西湖邊冷門景區,竹子數量全城第一,雖然很美遊客卻不多
    導讀:杭州西湖邊冷門景區,竹子數量全城第一,雖然很美遊客卻不多 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
  • ...成立「浙裡·悅讀」讀書會聯盟——閱讀的底氣,來自一場場分享
    為了讓更多人見證「浙裡·悅讀」讀書會聯盟的啟動,「浙裡·悅讀」讀書會聯盟啟動儀式暨讀書分享會在網上全程直播。疫情期間,稻讀公社聯合各大出版社,以及國內其他大型閱讀平臺,邀請大咖到讀書群裡分享新書、好書。如果你是「稻讀」的成員,就會發現它的交流群裡,是動真格的——如果閱讀者加入了薦書群,規定時間內不推薦書,是要被管理員「踢出」的。這樣的「嚴格」,也讓好書單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從而為更多讀者提供了閱讀便捷。
  • 為什麼下過了雨 西湖邊的椅子卻是幹的?
    毛大伯是位熱心公益的志願者,昨天上午9點多,他在「美麗杭州市民先鋒隊」的微信群裡看到一位朋友發了一張照片,一個環衛大姐拿著抹布正在擦被雨淋溼的座椅,這位朋友還寫道:「在柳浪聞鶯景區,雨停了,保潔員正在擦乾座椅,美麗西湖,有你更美。」 「老伴一聽也說,這個環衛大姐太有責任心了。」
  • 阿來:寫作更像是本職行為,而閱讀則是跟靈魂有關
    阿來,本名楊永睿,1959年出生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中國當代作家 。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
  • 西湖景區增加10條遊步道 馬兒山上可遠眺雷峰塔
    西湖景區增加10條遊步道 馬兒山上可遠眺雷峰塔 2014-12-22 14:42:29來源:錢江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錢報微信訂閱號「西湖曉蠻腰」,不少微友都會在後臺問:「曉蠻腰,能告訴我幾條西湖景區裡比較僻靜的遊步道嗎?」  這不,景區剛多了10條遊步道,共計6878米,鮮少人知道,視野一級棒,還連通各西湖景點。  馬兒山新增996米遊步道  可遠眺雷峰塔、蘇堤  「什麼時候修的路啊?
  • 西湖邊這片開得正豔的荷花,叫「中國紅」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特約攝影 陳亦陳 趙向陽 最近,杭州西湖的荷花已經進入花期尾聲,不少粉荷開始凋謝了。不過,途徑西湖小南湖茶室附近的網友發現,這片荷區裡的荷花卻長得特別好特別紅,是比故宮紅還要再亮一點的正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