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塵土揚起,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頭砸下。大地沒有嘴,用眾生的嘴巴哭喊,大地沒有眼睛,不想看見,不想看見!
雲中村,一個海拔兩千八百米的村莊,在阿來的《雲中記》中存在又消失的村莊。它坐落在四川岷江中上遊地區,一個山腰間的平地上。書中說——
在雲中村的位置上,那個平臺甚是寬闊,擺下了一座幾十戶人家的村子,還有好幾百畝土地,還有果園、道路、水泉與畜欄。但從山下望上去卻什麼也沒有。在過去上千年動蕩的歲月裡,隱身在那裡的雲中村真是一個天堂般的存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又古老的村莊,卻是當年汶川地震中眾多受波及的村莊中的一個。地震帶走了村裡九十三人的生命,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更加不幸的是,對於雲中村的村民而言,還不是最大的毀滅;災後,專家發現該村處於一個巨大的滑坡體上,而全村舉家搬遷是唯一的選擇。
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失去家園,離開世代祖先居住了千年的土地;同時,他們也不得不丟棄信仰、放下牽掛,拋卻村後的山神和故去的祖先、以及地震中剛剛死去的人們。
這樣說,雖有著明顯的封建迷信傾向,但對於這個古老的藏族村莊而言,對於那世世代代信奉苯教的藏民而言,卻無疑是個難解的心結。只不過信仰、祖先、亡靈與當前活生生的生命相比,他們不得不選擇後者而已。
然而,總有人放不下這一切,他是村裡的祭師,阿巴。在搬離雲中村四年後的一天,在接近五年前地震發生的時刻,他獨自一人踏上了回村的山路,開始了作為祭師的職責:敬奉祖先,照顧亡靈。
其實,遠在這次地震前,雲中村就曾發生過一次輕微地震附帶著的小型滑坡,是村子裡的水電站,當時作為發電員的阿巴跟著水電站一起滑入岷江邊的灘涂上。
只不過,那時候人們並不知曉它發生的意義,也不知道它是這次大滑坡的預警、或前奏。當然,知道與否對於人們來說也就那麼回事,改變不了也阻止不了。唯搬遷是上策。只有經歷過一次滑坡的阿巴,決定為了雲中村,為了雲中村的山神祖先、為了雲中村活著的和死去的人,而犧牲自己再去經歷一次。
他的想法很簡單,目的也很明確:古往今來,祭師的職責就是侍奉神靈,撫慰鬼魂。你們在這好好活。我是雲中村的祭師,我要回去敬奉祖先,我要回去照顧鬼魂。我不要任他們在田野裡飄來飄去,卻找不到一個活人給他們安慰。
其實,當我們從頭到尾將這故事讀完,便能明白作者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