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消失‖阿來《雲中記》:我為感召你而來

2021-01-14 愛琴海ai讀書

大地不用手,把所有塵土揚起,大地不用手,把所有的石頭砸下。大地沒有嘴,用眾生的嘴巴哭喊,大地沒有眼睛,不想看見,不想看見!

雲中村,一個海拔兩千八百米的村莊,在阿來的《雲中記》中存在又消失的村莊。它坐落在四川岷江中上遊地區,一個山腰間的平地上。書中說——

在雲中村的位置上,那個平臺甚是寬闊,擺下了一座幾十戶人家的村子,還有好幾百畝土地,還有果園、道路、水泉與畜欄。但從山下望上去卻什麼也沒有。在過去上千年動蕩的歲月裡,隱身在那裡的雲中村真是一個天堂般的存在。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又古老的村莊,卻是當年汶川地震中眾多受波及的村莊中的一個。地震帶走了村裡九十三人的生命,佔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更加不幸的是,對於雲中村的村民而言,還不是最大的毀滅;災後,專家發現該村處於一個巨大的滑坡體上,而全村舉家搬遷是唯一的選擇。

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失去家園,離開世代祖先居住了千年的土地;同時,他們也不得不丟棄信仰、放下牽掛,拋卻村後的山神和故去的祖先、以及地震中剛剛死去的人們。

這樣說,雖有著明顯的封建迷信傾向,但對於這個古老的藏族村莊而言,對於那世世代代信奉苯教的藏民而言,卻無疑是個難解的心結。只不過信仰、祖先、亡靈與當前活生生的生命相比,他們不得不選擇後者而已。

然而,總有人放不下這一切,他是村裡的祭師,阿巴。在搬離雲中村四年後的一天,在接近五年前地震發生的時刻,他獨自一人踏上了回村的山路,開始了作為祭師的職責:敬奉祖先,照顧亡靈。

其實,遠在這次地震前,雲中村就曾發生過一次輕微地震附帶著的小型滑坡,是村子裡的水電站,當時作為發電員的阿巴跟著水電站一起滑入岷江邊的灘涂上。

只不過,那時候人們並不知曉它發生的意義,也不知道它是這次大滑坡的預警、或前奏。當然,知道與否對於人們來說也就那麼回事,改變不了也阻止不了。唯搬遷是上策。只有經歷過一次滑坡的阿巴,決定為了雲中村,為了雲中村的山神祖先、為了雲中村活著的和死去的人,而犧牲自己再去經歷一次。

他的想法很簡單,目的也很明確:古往今來,祭師的職責就是侍奉神靈,撫慰鬼魂。你們在這好好活。我是雲中村的祭師,我要回去敬奉祖先,我要回去照顧鬼魂。我不要任他們在田野裡飄來飄去,卻找不到一個活人給他們安慰。

其實,當我們從頭到尾將這故事讀完,便能明白作者的用意。

相關焦點

  • 阿來-雲中記
    就像提起阿勒泰就想起李娟一樣,提起川藏、西藏或者藏族,進入腦海中的作家首選必然是阿來,常年用其作品為試圖通過閱讀了解藏區文化的讀者提供橋梁的阿來,在藏區文化普及方面善莫大焉。只是閱讀阿來,切切不可僅限於《塵埃落定》啊!
  • 錢報讀書會|阿來來到西湖邊:《雲中記》裡的42種植物你識得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鄭秋明從海拔五千米的藏地高山,到荷花開好了的盛夏江南,阿來,來了。畢竟西湖六月中,荷風吹送陣陣清香,遠山近水,如在畫中。8月9日下午,在剛剛結束的2020春風悅讀盛典上獲得白金圖書獎的著名作家阿來,帶著他從藏地,從雲中而來的智慧光芒,做客錢報讀書會。
  • 春風悅讀榜︱阿來:十年後的安魂曲 一場對消逝和重建的慰藉
    阿來,藏族,當代著名作家,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機村史詩》《雲中記》等。《雲中記》是阿來對創傷的安魂,是時間對記憶的尊重,是文學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一部時間之書,一部生命之書。
  • 2019年度小說排行榜揭曉,阿來《雲中記》等35部作品上榜
    其中,阿來的《雲中記》等5部作品入選長篇小說榜;王蒙的《生死戀》等10部作品入選中篇小說榜;葉兆言的《吳菲和吳芳姨媽》等10部作品入選短篇小說榜;二目的《魔力工業時代》等10部作品入選網絡小說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小說排行榜在原有的長、中、短篇小說排行榜的基礎上,首次設立網絡小說排行榜,並擬於明年增設小小說微型小說排行榜。
  • 汶川地震10年後等來《雲中記》:面對死亡,我們不該只會哭泣
    201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成都全城又像往年一樣響起了致哀的警報,阿來同樣坐在桌前,寫著另一部關於植物獵人約瑟夫·洛克的長篇小說。警報聲「哀厲而彌長」,讓這位智者想起了那8個月,想起了那10年。平日裡一向斂收情感的阿來,淚流滿面。他打開了另一個文檔,開始寫我們今天讀到的《雲中記》。
  • 佛陀力量,感召而來
    我們每個人到這邊,是不是佛的力量把我們感召來的?是不是?那既然我們是佛的力量把我們感召這裡來的,那佛的力量你有沒有感受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佛啊。我們在座的不管老小,大家聚集在這裡,都是佛的力量把我們感召來的。這個大雄寶殿,是不是佛的力量把它感召出來?是不是?就是。
  • 阿來:寫作更像是本職行為,而閱讀則是跟靈魂有關
    2019年,長篇小說 《雲中記》創作完成 ;同年,《塵埃落定》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除了寫作,其他時間都是在遊歷、讀書、觀察,而這也是我生活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也正是這三個方面,支撐我發展得更健全一些,如果一味地寫作,而忽略了來自別人和對書本的學習,忽略了去體察更廣闊的世界,那會是危險的。
  • 周克芹:他曾是藏族作家阿來的「文學推手」
    四排左二為周克芹。本文原題為:文學導師周克芹為藏族文學青年阿來「轉身」的故事——紀念周克芹逝世三十周年文|姜紅偉憑藉一部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而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並揚名中國當代文壇的周克芹,不僅僅是一位力作迭出、佳篇頻發的優秀作家,更是一位被巴蜀文學青年們擁戴、敬仰的良師益友。
  • 阿來代表|人在自然面前永遠不會勝利
    但是我覺得所謂進化,其實就是不斷把原來的原生態抹去。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就是今人的原生態嗎?原生態是個相對概念。所以我說我們要保存一些文化記憶,但是你要讓所有人都不進步、一直完全保留原生態,恐怕是不可能的。記者:您曾經說鄉村問題是全球都面臨的,但是又不能把問題推給全球化。
  • 阿來:在「悲慘的一晝夜」間消失的亞特蘭蒂斯
    阿來|消失的古大陸:亞特蘭蒂斯20世紀,達爾文的進化論因為一系列考古發現而受到強烈的質疑
  • 一位老僧的點撥:此生遇見誰,都是你自己感召而來的
    下午剛下班,就接到了發小的電話,約我在酒吧見面。剛見面,他就抱著我一頓痛哭,了解後得知,原來發小和自己相戀多年的女友分手了,情緒才會如此失控。內心懷揣著疑問,我主動找到了一位和我頗有交情的老僧,將朋友的故事告知老僧後,我問老僧:「為什麼現實中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大多無法成為夫妻,相互廝守終生呢?」老僧聞言,笑了笑說道:「世人相戀只需情投意合,可想要鑄就姻緣,相濡以沫,那就離不開這兩個字——緣分。
  • 阿來對談李敬澤:二十年後再看《塵埃落定》
    二十多年前李敬澤就寫過一篇有關《塵埃落定》的文章,題目是《為萬物重新命名》。「何為為萬物命名?這就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在現代之前,萬物是沒有名的,萬物自己存在,人與萬物的關係是直接的。」
  • 中國和力 | 阿來:建立不同文化的對話關係,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人與自然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學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對話關係?站在世界文學的背景下,中國文學如何做到自信開放、順勢而為?人與自然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學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對話關係?站在世界文學的背景下,中國文學如何做到自信開放、順勢而為?阿來在和楊瀾的對話中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阿來《攀登者》:徵服,永無止境,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當中國隊員登頂成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舉國為之沸騰。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刻,中國人登頂珠峰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也正是在攀登精神的鼓舞下,中國開啟了新一輪的經濟建設。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登上了文化交融的高地阿來曾多次說過,「我是一個藏族人,用漢語寫作。」在一般人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漢語是各族人民的通用語言,可是少有人去思考漢語和藏語之間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 反現代的作家阿來:時代前進之時,總會有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
    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願於「非我力量」。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
  • 一位老僧告訴我:人在低谷時,默念這三句話,好運就會感召而來
    曾經我也不可避免遇到這個問題,那時候也為自己的困境煩惱,從而消沉頹喪。在這期間有次我出去辦事的時候,途中經過一座山,從車窗看到山中景色不錯,便停車上山四處閒逛,想放鬆一下自己的心情,緩解一點壓力。走了沒多久,便在一處清澈的溪水旁看到一位老僧坐在那裡誦經。
  • 著名作家阿來簡介
    著名作家 阿來  阿來,中國著名藏族作家。1959年出生於四川西北部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  阿來第一部受到歡迎的長篇小說是《塵埃落定》(1998年),小說講述了一戶西藏人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起起伏伏。《塵埃落定》英譯為《Red Poppies》,被改編為同名影視劇,廣為流傳。該書於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委認為這部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