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攀登者》:徵服,永無止境,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2020-12-23 凌雲渡XKF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是一個不斷徵服的歷程,而人最大的欲望是徵服欲。面對大江大河、高山峽谷,在很難逾越的艱難險阻面前,對勇敢堅毅的人來說,簡直是血脈噴張,荷爾蒙爆棚。

中國歷來不乏英勇之士,從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到橫掃亞洲大陸的成吉思汗,從秦始皇萬裡長城,到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無不體現出「徵服」兩個字。

在徵服的隊伍裡有一群這樣的人,他們憑藉更執著的信仰、更堅韌的毅力,更雄壯的情懷,去徵服連鳥都飛不過去的山峰。他們以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血性,踏入生命的禁區,留下了熱血澎湃、盪氣迴腸的英雄傳奇。

影片《攀登者》就是以攀登珠峰的勇士們為原型,還原那段歷史的原貌,為人們呈現出一部雄壯大劇,讓人們重讀「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

1.攀登珠峰的民族使命。

我們為什麼要攀登珠峰?僅僅是為了徵服嗎?其實在當時的年代,攀登珠峰不單單是為了徵服來顯示中國人的堅強,更重要的是還有很深的政治含義、經濟目的和科研需求。

攀登,向世界彰顯大國主權珠峰作為中國和尼泊爾國界山,北坡和南坡分屬中國和尼泊爾。上世紀60年代中國和尼泊爾就珠峰歸屬問題進行商討,而尼方卻稱,「中國人從來沒有登上過珠峰,怎麼能說珠峰是中國的呢?」

面對如此挑釁,向來堅強的中國人民,決心去徵服珠峰,用腳丈量祖國最高的土地,並決定從難度最大、無人敢攀的北坡作為攀登路線。而在此之前,實力雄厚的英國登山隊曾7次試圖從北坡登頂,均以失敗告終。

1960年,登山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以超乎想像的耐力,毅力和勇氣,成功從北坡登上頂峰,將不可能變成一種可能,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蹟。遺憾的事,這次偉大的歷史事件,因為攝像機掉進冰涯,缺少見證,遭到了國際上的質疑。

攀登,喚醒人民艱苦奮鬥精神60年代的中國,深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再加上西方政治敵對勢力的封鎖,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人們在精神上一度出現頹廢、萎靡的狀態,中國經濟止步不前。

為了改變現狀,迫切需要一種精神,激發人民去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王富洲等人以宣戰的姿態進駐登峰訓練營,最終完成攀登精神的塑造。當中國隊員登頂成功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舉國為之沸騰。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刻,中國人登頂珠峰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感召。也正是在攀登精神的鼓舞下,中國開啟了新一輪的經濟建設。

70年代,時值文化運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倫理道德遭到重創,更迫切需要一支精神試劑,注入迷茫的身體,再度喚起民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思想意識,讓人民重振精神,讓生產生活步入正軌。

時隔15年,1975年中國再度啟航,又一次從北坡登上頂峰,了確了第一次登頂沒有錄影的遺憾,同時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國的力量和中國人的精神。

「撼山的狂風,難搖我們巋然身軀;徹骨的嚴寒,無奈我們熱血沸騰。」在攀登精神的感召下,人們再次豎起了信心,充滿了建設家園的力量。

影片選擇在國慶70周年獻禮,也是讓人們回望過去,重新體驗攀登精神,讓攀登精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再度發揮眾志成城、勇攀高峰的感召力和使命感。

攀登,科研探索的需求誰能想像世界最高的山峰,在4000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這為人類探求地殼運動,探索大自然的神奇,開展大氣、冰川、生態研究,提供了可能。

在第二次登峰中,中國測量隊精確測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8.13米,中國的山,終於有了中國的高度。

探求未知,徵服未知,揭開了珠峰神秘的面紗,她不再是一個憤怒的女神,「猙獰的面孔,火焰的頭髮」而變成了一個「慈眉善目的度母」形象。

2.阿來,攀登文學高峰的布道者

作為《攀登者》的編劇,阿來是整個電影製片的核心人物,《攀登者》的成功,阿來功不可沒。

阿來出身藏族,是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憑藉《塵埃落定》斬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獲獎作家,後又憑藉《蘑菇圈》斬獲魯迅文學獎,成為文學界裡的雙料王。而非虛構作品《攀登者》,特別是同名電影的同步播出,阿來收穫了更多的人氣和鐵粉,他在用實力,一步步向文學高峰邁進。

一個偉大的夢想,讓阿來走的更遠,攀的得高阿來童年是貧窮的,上小學需要翻山越嶺,走150多裡山路,用採草藥、打柴籌集書費和學費。也許早年的生活磨練了他,給了他堅強質樸的心理,更讓他顯得與眾不同。

師範中專畢業後,阿來被分配到比家鄉更偏僻的山村教書,為了打發寂靜的冬夜和漫長的春天,阿來開始了大量的閱讀,他讀的第一部書是海明威的《光榮與夢想》,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沉溺於文學殿堂,先後閱讀了福克納、菲茨傑拉德、惠特曼、聶魯達等世界名人的文學作品。

在大量閱讀中,他體會到文字的力量,找到了寫作的感覺,夢想也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並以詩歌為出發點,開啟了文學創作之路。

一個懷揣夢想,並對夢想孜孜以求的人,會釋放出驚人的力量,促使夢想照進現實。

正是對夢想的堅守和執著,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連同後來的《空間》、《格薩爾王》和《遙遠的溫泉》等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意、德、日等數十種語言,暢銷海外。攀登,永無止境,阿來在文學的陣地中,一次次的衝鋒,拿下一個個文學創作高地。

一個用漢語寫作的藏族人,登上了文化交融的高地阿來曾多次說過,「我是一個藏族人,用漢語寫作。」在一般人看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漢語是各族人民的通用語言,可是少有人去思考漢語和藏語之間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阿來為此作出卓越的探索和努力,融會多民族文化因子,形成獨有的寫作風格——以民族文化為創作資源,又超越民族的界限,走向人類的普遍性。

他不僅給當代民族文學文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對於全球化背景下漢語寫作的發展也有積極的啟示,這也是其深遠的文化意義和價值之所在。

他的文學作品鮮明體現了民族文化融合後帶來的大氣象,超越民族、階層,以人類文明發展為旨歸,探究當代文化之下的人性善惡。

比如,從《塵埃落定》到《空山》《格薩爾王》再到《瞻對》,都是以藏漢文化關係為題材,反映其交匯、碰撞,通過民族、家族與村落的歷史,表現出對民族歷史的深切關注,尤其是被正史所忽略的普通人、邊緣人和弱勢群體,彰顯其宏闊的歷史視野和厚重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彰顯出阿來以嚴肅審慎的態度,對民族文化和時代關係的深度思考。

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落到阿來頭上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塑造攀登者形象,彰顯時代特徵,國家電影總局決定以攀登珠峰為主題,拍攝一部寫實主義版的電影作品,並把任務交給了上影集團。作為上影集團董是長的任仲文倫,憂心忡忡,感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因有三:

第一是雖然國際上有不少登山題材的電影,但中國並沒有同類題材的電影問世,無處借鑑;

第二是攝製團隊和演員在這方面的經驗幾乎為零,且時間非常緊,僅有15個月的時間;

第三,最核心的一點,劇本誰來完成?劇本是電影拍攝的基礎和核心,離開劇本,一切都是空談,誰又能擔此重任,在短時間內將劇本寫出來。這個不可能任務的核心點,落到了阿來身上。

「2018年10月20日晚10時起筆於青藏高原仙乃日、央邁勇和夏洛傑布三座雪山下,2018年11月2日晨6時成稿於阿爾及爾。」

阿來只用了兩周時間完成了初稿,而速度的背後源於阿來對登山素材的歷史積累以及不懼困難,敢打必勝的信念。這個長達四萬字的劇本,是阿來以文學本的形式為「攀登者」精神作出的最好詮釋。

這對於我們自媒體寫作的人來說,是一個強烈的觸動,我們為什麼一篇文章寫上好幾天?為什麼寫著寫著就卡殼?為什麼感覺沒什麼可寫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積累的素材不夠、思考的深度不不夠、怕苦怕累的畏難情緒所致。

阿來在採訪中曾說:「現在有些人需要寫作時才去臨時搜集資料,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去了解這個世界,不要那麼功利。」

阿來又一次挑戰自我,通過對攀登珠峰歷史事件的真實回顧和人物細節的真實描寫,攀登者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已躍然紙上,讓人熱血沸騰。阿來任借實力,再一次攀上了文學劇本寫作的高峰。

3.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我們為什麼去攀登,因為山在那裡,擋住了去路;我們為什麼去奮鬥,因為夢想在遠方。唯有奮鬥才能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在追求理想的歷程中,人人都是攀登者。

攀登,源於人生夢想的執著京劇行業裡有句話,「不瘋魔,不成活」描述的是一種痴迷的境界,這種迷戀讓人沉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的全身付出。這種痴迷,源於對夢想的執著。

在《攀登者》中,夏伯陽把自己的睡袋讓給了自己的隊友,他的腿在極寒的環境裡失去了知覺,被迫截斷了雙腿,放棄了登頂。40年後,夏伯陽靠著一雙假肢,登上頂峰。他用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毅力,挑戰人類極限,實現了登上珠峰的夢想。

而人物原型,就是夏伯渝老先生。2018年,七十多歲高齡的夏老憑藉驚人的毅力,用兩條義肢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靠義肢登上珠峰的第一人。

「我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為我的夢想奮鬥一天。」這是夏伯渝老先生一生寫照,他登上珠峰,同時也登上了人生夢想的頂峰。

攀登,追求永不言敗的堅定看過《阿甘正傳》的人,無不被阿甘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所感動。

他經常被同學欺負不得不拼命奔跑,結果成了跑得最快的橄欖球隊員;他傻得連自己的命都不要去搶救戰友,成了民族英雄。

他一心練習桌球廢寢忘食,結果打成了世界冠軍;不會捕蝦的他開始一無所獲,但決不放棄,結果成了最著名的水產大王;哪怕他沒有目的地環球跑步,也贏得了無數的追隨者。

阿甘是一個笨人,自幼智力發育不全,卻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成功的人。

一個資歷平庸的人,只要不輕言放棄,用自己的努力去開墾人生的荒地,都可以活成他想要的樣子,像阿甘一樣收穫不一樣的人生。

結束語:

攀登人生的高峰,需要目標激勵的動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刻意進取的毅力。我們在小學時代,老師就告訴我們,「世上無難是,只要肯攀登」。面對難事,只要行動起來,所謂的難事也就不那麼難了。

人生充滿期待,夢想連接著未來,在追夢的路上,只要刻意進取,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值得稱讚,因為,只要全力以赴地努力了,就不後悔。

相關焦點

  • 《攀登者》:精神的山巔
    電影《攀登者》對攀登巔峰的意義完成了熱血的詮釋。影片取材新穎,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登山隊的史實進行改編,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人燃燒血性和尊嚴,挑戰世界之巔的故事,謳歌了中國人在艱難時期的家國情懷,同時將亙久的命題融入主旋律的表達中:人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
  • 《攀登者》:每個人都有一座自己的山要登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是在國家極其困難的時候,大部分中國人飯都吃不飽,在那樣一個情形下,攀登珠峰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攀登珠峰?《攀登者》的編劇阿來說:我寫《攀登者》就是寫精神,寫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去攀登珠峰。
  • 在電影中與攀登者同行
    當時的故事,被拍進了2019年國慶檔電影《攀登者》。   人類對大自然的徵服從未停止,登山運動作為人類生命力和嚴酷生存條件之間的較量,更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攀登者。即使沒有親身攀登的勇氣和機會,但從電影的影像中,我們還是能一窺這項運動的魅力。
  • 《攀登者》帶人看見絕頂風光 更促人思考攀登意義
    桑珠和夏伯渝,他們是電影之外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電影最核心的內涵。6月16日,《攀登者》舉行發布會,出品人任仲倫,監製徐克,編劇阿來,導演兼編劇李仁港,以及演員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等一眾主創悉數到場。除此之外,上影還請來了兩位特殊的座上賓。
  • 《攀登者》:往往選擇再次攀登,命運才峰迴路轉打開天地
    《攀登者》是由徐克導演監製、李仁港導演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等為主演的一部影片。 電影的情節是這樣的,1960年,方五洲、曲松林、傑布3人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但由於未留下影像資料,始終未得到國際的認可。 內心飽受煎熬的他們,在國家的感召下,於1975年組織隊員重新攀登,最後9人成功登頂。
  • 《攀登者》:哥登的不是山,而是夢想
    文/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觀看電影《攀登者》時,一直想起魯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攀登者》以電影藝術的形式,再一次回應了「魯迅之問」,以影像的方式刻畫了中國人的筋骨、脊梁和精神。較之阿來的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呈現在熒幕上「攀登者」故事有所修改,線索更簡潔,結局也更光明。「攀登者」是一個富有生氣又給人希望的意象。在影片中,兩代攀登者用橫跨十多年的堅持和努力,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的奮鬥和勝利。「中國人的山,要自己登上去」。
  • 觀《攀登者》後漫談攀登精神及其現實意義
    那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攀登者》中的勇士們的身上綻放的是怎樣的攀登精神。在我看來,可以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分析這種攀登精神的現實意義。01,首先,攀登精神是一種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眾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瑪峰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常年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登上它需要超強的體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這是一座讓人望而生畏的神山。
  • 珠峰之上,是《攀登者》的信仰,徵服世界第一奇峰
    為了打破質疑1957年11月,我國組織登山隊計劃從北坡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1960年5月25號凌晨4點20分,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也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紀錄,此前從未有人徵服過這條「死亡之路」。
  • 電影《攀登者》:弘揚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作為文藝攀登者的上海電影集團,自1949年成立以來,堅守初心、砥礪前行,以領先的創作生產能量、市場佔有率及國際影響力發展成為中國最具規模和實力的現代電影集團之一。近日,上影集團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推出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精心創作出影片《攀登者》。
  • | 攀登者 | 中國攀登珠峰罹難者名單
    真正傳遞了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的攀登精神!然而,當這種精神沉降到現實之中的時候,不僅有榮耀,更有殘酷。珠穆朗瑪峰 ( Mount Everest )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這是每個登山者都希望能登頂的山峰,但是攀登風險很大。
  • 攀登者原型人物都是誰事跡介紹 攀登者最後幾個人登頂
    攀登者原型人物都是誰事跡介紹 攀登者最後幾個人登頂時間:2019-10-06 09: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攀登者原型人物都是誰事跡介紹 攀登者最後幾個人登頂 電影《攀登者》已經上映一段時間,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票房成績也是矚目的,這部電影的原型是曾經依靠假肢攀登珠峰的夏伯渝。
  • 影評《攀登者》觀後感
    在銀幕上展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攀登歷程,讓觀眾通過視覺藝術了解這段歷史。作為國內寥寥無幾的登山類作品,影片將北塔林、北坳、大風口、第二臺階全部展現出現,且對於這些地理位置攀登的困難程度,有做詳細的數字展示,讓觀眾一目了然。珠穆朗瑪峰的壯麗景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不禁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經報導,《攀登者》取景拍攝地在天津、崗什卡雪峰等。
  • 攀登者之信念:無畏艱難,勇闖天涯!
    #電影攀登者#古語有云:「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若想看得更遠、更遼闊,就必須不斷地往高處攀登。攀登是一個突破自我,戰勝磨難的過程,也是對人進行全方位磨練的過程。對於攀登者而言,他們的信念就是:「無畏艱難,勇闖天涯!」
  • 《攀登者》發《如虹》MV 致敬英雄不滅榮光
    國際在線消息:9月18日,電影《攀登者》發布宣傳推廣曲《如虹》MV。MV中驚險震撼的影片畫面,配合《如虹》深情動人的歌聲與歌詞,也令人仿佛置身於影片的故事中,切身感受到攀登聯盟情同手足、並肩登頂珠峰的決心與信念。
  • 真實的珠峰攀登,遠比《攀登者》要驚心動魄!
    ▲ 《攀登者》劇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以上,風速可達20米/秒。為了儘快徵服珠穆朗瑪峰,戰線立即迅速全面布開,各個方面都開始了準備工作。▲《攀登者》劇照,隊員們的帳篷和行李都被大風吹走了,這在珠峰北坡是常有的事。
  • 封面新聞專訪《攀登者》原型、1975年登珠峰中國運動員桑珠 回憶...
    10月10日,《攀登者》原型人物之一、1975年成功登頂珠峰的九位中國登山隊成員之一桑珠先生,以及多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來到封面新聞咖啡廳,分享當年的真實往事,以及他們對電影《攀登者》的一些感受。桑珠(中)1952年,出生於日喀則的桑珠17歲入伍。22歲那年,中國登山隊來到桑珠當兵的那曲比如縣招收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隊員,年輕力壯的桑珠也報名了。
  • 什麼樣的攀登者才能登頂珠穆朗瑪峰?
    隨著國外的新冠疫情情況越來越嚴重,再加上這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輸入性病例在中國出現,為了不讓疫情在中國反覆,我國不僅向一些國家提供了技術和物資的支援,還宣布關閉一些入境通道,例如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自然有很多登山者想要徵服它。除了國家登山隊之外,近些年來出現了不少民間的登山組織前往攀登珠峰,但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夠登珠峰的,首先需要一定的財力。據了解登珠峰是一項十分耗錢的探險項目,在開源節流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3萬美元左右,一般都需要準備6.5萬美元才能夠登到珠峰。
  • 《攀登者》:永不止步的中國攀登精神
    電影《攀登者》講述的就是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的故事,這也是電影人首次將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搬上大銀幕,2019年9月30日上映後,打動了無數觀眾。影片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龍友情出演,以1960年與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登頂珠峰的事跡為背景,講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國攀登者懷揣著最純粹的夢想集結於珠峰,肩負時代使命於世界之巔的故事。
  • 攀登珠峰:史詩中的傳奇|喬治·馬洛裡|攀登者|夏伯渝|珠峰史詩|...
    「幾百年來,攀登者們憑藉勇氣、耐力、技能和團隊精神,不斷將自己推到極限,去實現更高、更難、更完美的攀登。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這些偉大的登山者也帶來新的科學發現,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上海文化出版社新近推出的《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中,有這麼一段話。
  • 做一個勇敢的攀登者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那些一路綠燈的人,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他們負重前行。我們沒有好的出身,就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出屬於自己的天空。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但是不要害怕,正是因為這些困境我們才能成長,正是因為困境才讓我們明白生活的不易。逆商高的人從來不怕生活中的困境,相反他怕的是人生之路太過順暢,因為風平浪靜的背後往往是大風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