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應娟(原載2019年10月13日《寧波晚報》)
在大地演繹浩瀚人類文明的歷程中,山峰始終作為沉默的智者容納著世事滄桑的更迭,萬千餘載,憑藉屹立不倒的巍峨之態庇佑一方水土,凝聚萬物生息繁衍的形態和氣韻,以無言之深邃應答自然之神秘。對於被崇山峻岭圍繞的華夏大地而言,群山所喻示的精神含義則更為堅定、超脫,而國人為山之魅力所吸引,從而迸發出的敬畏與挑戰意識自古有之且從未停歇。
電影《攀登者》對攀登巔峰的意義完成了熱血的詮釋。影片取材新穎,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登山隊的史實進行改編,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人燃燒血性和尊嚴,挑戰世界之巔的故事,謳歌了中國人在艱難時期的家國情懷,同時將亙久的命題融入主旋律的表達中:人為什麼要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垂直俯瞰的景觀和驚心動魄的危機片段,給予了觀者視覺上的磅礴之感;而人物對行動意圖的反覆質問,又使影片增添了一層生命哲學的厚度。
中國登山隊的攀登精神自電影營造的命懸一線感中託承而出。面對珠穆朗瑪峰的險峻,面對變幻不定的氣象狀況,所有隊員均表現出奮不顧身的英雄主義精神,於國家大義前放棄個人小情小愛,秉持「我們自己的山,要自己登上去」的決心,即使長眠於此,依舊無畏前行,如同長年頑強飛越珠峰的蓑羽鶴,最終只為在人類地圖上標註出中國的高度,於世界歷史中書寫光輝的篇章。電影編劇、著名作家阿來坦言:「登峰是用身體去感觸自然界的偉大,感觸自己人格與意志的升華。」也許對方五洲、李國梁、楊光等人來說,攀登眼前的絕命山峰是源於真摯的愛國之情和熱切的生命本能。在原始純粹的自然之前,在被山峰阻隔的自由之下,他們自發地湧現出拼搏、犧牲的品格,汲取能量以突破身體極限,反抗現實和命運,觸碰精神的山巔,以個人意志燃起激昂的國家意志。
宏大緊湊的節奏貫穿影片,拉動觀眾的情緒也進行了一次攀登,然而在此之外也不乏細膩的溫情。方五洲和徐纓、黑牡丹和李國梁的感情線夾雜其中,舒緩了電影奮勇挺進的基調,同時牽連出對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關係的思考。當李國梁從方五洲手中接過突擊隊長的重任時,代際傳承的旗幟也隨著每位年輕的登山隊員踏上了崎嶇的山脈,紮根至積年不化的雪地底下,默默流淌著精神不滅的暖流。而曲松林責任意識的覺醒以及藏族民眾聖潔的意念,同樣為這份艱難的使命注入了唏噓的感動,仿佛投下一縷山巔的微光。
「攀登者」是具象也是抽象的,每個國人心中都應有一座山峰,橫亙於光與暗、未知與已知之間,故每個人也皆應是自由不羈的攀登者,揮灑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從中國悠遠的歷史長河延續至今,走出新中國七十年的行者無疆。電影《攀登者》既為觀眾呈現了那個年代的英雄群像,也為今後國人攀登精神的巔峰激蕩出更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