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慈濟如何步步做大

2021-12-25 公益慈善周刊

近半個世紀前,證嚴在臺灣最偏遠貧窮的東部沿海地區創立的社區慈善組織慈濟,今天已成長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慈善基金會。人們尊稱這位創始人為證嚴上人。



  


  慈濟創始人證嚴法師

位於太平洋和一道險峻的海岸山脈之間,臺灣東部的中央公路邊上,有一棟比傳統寺廟高大威武許多、更似大禮堂的白色佛教建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慈善基金會的所在地,也是其創辦人證嚴上人和她的追隨者打造濟世夢想的地方。


作為臺灣的驕傲,它不只在東方世界獲得廣泛追隨,也被西方國家高度認同。「9.11」事件中,只有三個團體被批准進入現場救災:國際紅十字會、基督教救世軍(基督教最大的慈善組織)和慈濟。

1966年,宗教人士釋證嚴在小城花蓮創立「慈濟功德會」時,這裡只是一個名為普明寺的極為普通的寺廟,狹窄簡陋的屋子裡,證嚴與幾位弟子在這裡做手工,發放救濟品。


經過數十年發展,它在全球的會員(長期捐贈者)數目逾1000萬,志工近200萬名,次級團體的會員(全職志願者)接近30萬名。除了臺灣本土外,它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有分會,擁有372個據點。

這位創始人,現在被人們尊稱為證嚴上人。佛教以「上人」稱呼高僧,謂「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之意。2010年2月25日的美國《讀者文摘》(臺灣版)對臺灣人進行的「臺灣民眾對島內名人信賴度」調查中,證嚴位列臺灣最值得信賴名人榜榜首,並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第二名的李昌鈺。

  從宗教到慈善

每天清晨7時,打開電視機,調到「大愛電視臺」頻道——這幾乎成為慈濟人每天的必修課,電視裡,證嚴上人正在「開示」,慈濟人稱為「早課」。

相應的,證嚴每天清晨3時40分準時起床,4時20分帶著精舍師父(在證嚴門下出家的尼姑)做早課,7時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和慈濟志工們再做一次早課。

慈濟人都堅稱,證嚴這樣的做法幾十年從未中斷過。

證嚴俗名王景雲,1937年出生於臺灣臺中。自幼,證嚴便過繼給叔父為長女。1952年,其養母患胃穿孔,需要動手術,在那個年代,這是場大病。據證嚴回憶,當時她想起日據時期每次飛機轟炸時,鄰居大嬸都雙手合十口中默念「觀世音菩薩」,於是她對天祈願:「如果母親能好起來,願減少12年的壽命,並從今天起茹齋吃素。」母親的病竟奇蹟般痊癒了,而證嚴也履行自己的誓言繼續茹素。

1960年,證嚴的父親因腦溢血過世。證嚴在哀痛之餘,開始接觸真正佛教。在慈雲寺為其父做佛事期間,證嚴往來於寺廟,此後萌生出家之意,並堅定了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和普通佛教信徒不同的是,證嚴並非只對佛經感興趣,她還廣泛閱讀《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四書》,這讓證嚴日後有了罕見的宗教包容性。

由於母親的阻止,證嚴數次棄俗不成。某日,路過花蓮秀林鄉一個村莊,正逢該村的普明寺舉行落成典禮。她決定在這兒安住,並在沒有剃度師父的情況下自行落髮。

1963年,證嚴來到臺北臨濟寺受戒。寺中印順法師成為其正式的剃度師父。印順是著名的「儒僧」,後來成為臺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僧人,被臺灣佛教界尊稱為「導師」。印順為王氏起名為「證嚴」,使其成為正式的尼師。

剃度後,證嚴返回普明寺,不久也成為一名師傅,有了女弟子。她成為印順法師一直推崇的「人間佛教」繼承者——「人間佛教」的目的是將佛教理念推廣到全社會,而不是只招收剃度弟子。和其他寺廟不同的是,證嚴和弟子們從不化緣,也不做法會,而靠自力更生維持修行生活。她們到毛衣廠拿原料加工織毛衣,或把水泥袋改裝成小紙袋充當飼料袋,靠這些手工活來維持生活。

1966年,證嚴在醫院探望一位弟子生病的父親時,目睹了一場悲劇:一名臺灣原住民婦女難產,但因付不起保證金及醫療費用,醫院不肯收留,被迫離開。在證嚴因自己無力幫助那位婦女而自責時,偶遇三位天主教修女。交談中,修女們認為佛教與基督教雖然基本理念頗為接近,但佛教對社會缺乏具體的表現,至少臺灣佛教界沒有具體作為。

這番對話,讓證嚴發願要進行佛教的濟世工作。她的初步設想是,寺裡包括她在內有6個人,每人每天生產1雙嬰兒鞋,每雙可盈利4元錢,一個月能賺720元。另外可動員30名由花蓮家庭主婦組成的信徒,每天到市場買菜前,先將省下的5毛錢投入寺裡的募捐竹筒,一個月下來信徒們可湊成450元,二者相加近1200元的收入,成為最早的善款。

主婦將5毛買菜錢捐出的消息很快便傳遍整個花蓮,「5毛錢也可以做善事」的故事吸引了更多人將零錢投入竹筒。當年4月14日,證嚴在普明寺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並定下宗旨:救濟貧民與病人,改變臺灣東部地區醫療水平落後的狀況。

證嚴的良好品質也為慈濟樹立了典範——靜思精舍不接受供養,連靜思精舍建築本身都是由證嚴的俗家母親出錢建造的。竹筒收集到的基金全部存入功德會名下,與證嚴的生活費用分開。

早期慈濟的成員大部分是家庭主婦,這重新定位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令慈濟在女性中獲得其他團體無法比擬的認同度。

功德會成立不到3個月,證嚴又創辦了內刊《慈濟月刊》。這本小冊子,除了報導會務、轉載佛學文章外,最主要內容是帳目徵信,這是慈濟最早的帳目公開。和一些收香火錢的寺廟相比,慈濟的美譽度大增。

不過,在慈濟成立最初數年裡,除在花蓮地區增長迅速外,它的會員成長一直非常緩慢。在這個「兩蔣」治下的島上,基督教和天主教會正在享受自己在臺灣最後的黃金時代。基督教長老會在臺灣已經紮根一百多年,歷史可從加拿大牧師馬偕1873年來臺算起。馬偕是加拿大第一位海外宣教士,他挑選臺灣北部淡水作為傳教根據地,最出名的兩件事是免費為患者治病:當時瘧疾在臺灣肆虐,患病者死亡眾多,他提供的特效藥奎寧被當地人稱為「馬偕白藥水」;此外,他還曾免費為臺灣人拔了總共超過兩萬一千顆牙。這位外國牧師後來還娶了臺灣本地人為妻,被稱為「將生命獻給福爾摩沙(臺灣)的牧師」。為了紀念馬偕,教會在臺灣建立了馬偕醫院。

從馬偕傳教一直到1970年代馬英九們在大學裡奮力模仿貓王的時期,教會在臺灣的慈善事跡受到廣泛讚譽,他們向貧民提供麵粉、奶粉及醫療用品等民生物品,神職人員既有學問又有拯救世人的道德使命,吸引了大批臺灣知識分子加入傳播福音的行列。

但好景不長,1971年,伴隨著蔣介石的痛罵聲,「中華民國」無奈地退出聯合國。8年後,蔣經國宣布美國將與之斷交。從前對在臺各教會給予重金和人員支持的機構和資源,逐漸退出臺灣,甚至被對岸開始打開國門的紅色中國吸引過去。一度在臺迅速擴張的教會聲勢漸弱,慈濟等本土宗教團體開始浮出臺面。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臺北分院

  

慈濟綜合醫院成為新起點

1979年,證嚴提出籌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的構想。此時的臺灣長老會等基督教會組織已經沒有力量走出臺北。而臺灣早期的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平衡,臺北是繁華的首府,還有眾多公立醫院,臺東一帶則缺少正規的大型醫院。除了距離遠,由於北部的醫院都需要繳納保證金,貧困的東南部民眾看病成為難題。

證嚴試圖蓋一座不需繳交保證金就能醫病的醫院的想法,發表在《慈濟月刊》上之後,很快被其他有影響力的佛教雜誌轉載。彼時,東部就好像是被臺灣政府遺忘已久的地方,尤其是東部居住著許多原住民,這成為當時臺灣社會的原罪。如何關懷東部地區,一向是能夠打動整個臺灣社會的議題(臺灣女權運動便是以關懷東部原住民雛妓問題為起點發起的),因此慈濟的想法不僅很快讓臺東的大學教授、官員、議員、商人、工人、家庭主婦都起而響應,也進而引起整個臺灣的共鳴。

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朝著有利於慈濟的方向發展:蔣經國的一些開明政策促進了臺灣的民主化和本土化,本省籍政客正在成為地方選舉的明星,向慈濟靠攏對他們是加分之舉;而國民黨當局也希望能藉此機會調整長期政策上的失衡,他們與民間團體嚴重對峙的局面正在趨緩;王永慶等企業家只會將臺東這樣的地方視為工廠擴展的新地盤,他們的公益事業還未走出臺北,在這些落後地區,政府、企業在社會慈善上的缺位,讓宗教慈善顯得尤為重要。

1986年8月17日,耗費慈濟近8億元新臺幣善款的慈濟綜合醫院落成。

向來嚴謹的證嚴,深知慈濟還沒有經營醫院的能力,為了取信於社會,便把慈濟醫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把經營權委託給在臺灣最具公信力的學術機構—每年臺灣聯考最吸引理科狀元的臺大醫學院。前臺大醫學院院長杜詩棉出任院長,醫師等重要幹部最初都是從臺大聘請過來的。這等於是兩個機構的共生結合,使慈濟醫院幾乎等同於「臺大花蓮分院」。

這種巧妙的安排,為慈濟醫院的成功奠下了極佳的基礎。在臺大醫學院的全力支援下,慈濟醫院在東部輕易建立起醫療權威的地位。

慈濟的聲勢壯大,也讓證嚴成為全臺最具影響力的佛教人物。1980年代,伴隨著慈濟醫院「不收保證金」、廉價醫療的濟世口碑,居士陳慧劍描寫慈濟和證嚴故事的書籍《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第一版便發行30多萬冊,將證嚴的個人魅力散播到全臺各地。

證嚴的確令人敬仰,加上書冊將她描述成現代版活觀音,極大滿足了人們對現世聖賢的渴慕心理。

臺灣經濟的快速發展,成就了一批暴發戶。「這些富人階層有不少是佛教徒,他們把具有濟貧扶弱特色的慈濟醫院當作回饋社會的對象,樂於出錢出力來幫助東部落後地區……臺灣社會真正熱心公益的人找到了追隨的對象,即證嚴和慈濟。」臺灣學者江燦騰稱。

慈濟基金會蓋好醫院後,它的聲勢立刻扶搖直上。今天,研究慈濟的學者把這之前的慈濟稱為「草根性、地方性的施善濟貧廟宇組織」,而把慈濟籌建醫院視為慈濟轉型的開端。

為了取得建立醫院的資格,慈濟功德會遂以260萬元新臺幣的母基金向臺灣當局申請成立「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並於1980年1月份獲立案通過。慈濟正式進入一個被臺灣社會眾星捧月、自身不斷專業化和制度化的基金會時代。



  

  

二次轉型:「社區志工」計劃


在籌建醫院前,證嚴已經在那個被稱為「施善濟貧廟宇」的組織裡建立了慈濟獨特的組織模式。

起初,證嚴曾下定決心,自己除了不接收任何出家弟子,也不接受在家人皈依,但是有不少希望加入慈濟的人要求皈依。證嚴最終答應收這些人為弟子,但是要求皈依的俗家弟子首先必須是慈濟會員,同時還必須實際承擔基金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一批最虔誠的人成為證嚴的俗家弟子,後來這些人被組織授予了「慈濟委員」的身份。

為了能穿上海青色的委員制服、皈依證嚴上人,信眾都必須從普通會員做起,而且需要兩位正式委員推薦。接著,還必須跟著委員見習至少半年、至少參加慈濟精神研討會、新晉升委員的訓練課程一次,這被稱為「幕後委員」時期。

早期慈濟會員大部分是委員的朋友、親戚,這種靠熟人網絡建立起來的「委員—志工」組織模式,顯示了驚人的能量。1979年,慈濟醫院準備開工時,慈濟委員只有125位;到了1991年,慈濟會員達到120萬人,委員有3000多人。即便在離島澎湖,6萬人中也有1萬人是會員。1991年之後,很長時間裡,慈濟會員幾乎以每個月6-7萬名的速度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宗教團體,慈濟並沒有排斥其他宗教的信仰者,會員的招收工作向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開放。一個被慈濟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是:慈濟醫院的首任院長和慈濟大學的首任校長都是基督徒,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慈濟服務,而且他們直到卸任也並沒有皈依佛教。

隨著慈濟委員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多,傳統「上人—委員」直接互動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一場颱風讓證嚴堅定地推行了慈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結構再造。

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大災,慈濟委員和志工們從花蓮等地區趕到救災現場,雖然他們已經先於政府救援隊和其他NGO,但還是有很多民眾不滿地質問:「慈濟的人怎麼到這個時候才來?」

在靜思精舍的一場會議上,證嚴描述了部分民眾的不滿,她認為如果當時本地慈濟委員能夠在災害發生時更有效組織當地民眾開展救災,而不是等待來自總部的指示和外地誌工的到來,那麼救災工作將更迅速、更有針對性。

次年,慈濟全力推廣「社區志工」計劃。這個計劃要求慈濟委員改變熟人推廣和接受上人垂直管理的模式,以社區為單位,在各地推展健康照顧、環保志工、社區綠化等工作。慈濟委員今後必須組織自己所在的社區志工,進行日常培訓。證嚴也希望通過這樣的組織再造,能實現「人間佛教」的藍圖:每個人都關懷鄰居、熱心公共事務,每當災難來臨時,所在社區自然就有許多慈濟人可以就近伸出援手。

就在證嚴描述新制度的優越性時,卻出現了來自內部的反對者。協助證嚴策劃這場變革的慈濟委員王文茜說,這樣的改革會讓一些老慈濟人失去在組織內原有的領導地位,因此改革遇到了很大阻力,不少慈濟委員不能忍受組織再造帶來的陣痛,離開了慈濟。然而,證嚴不希望自己被反對意見劫持。

不久後,組織規模開始發生改變。伴隨著「社區志工」計劃,慈濟開始在全臺各地建立分會。此後又因為國際賑災,海外組織也得到了發展—此前慈濟組織即使擴展到海外,也主要在當地華人社群中發展。無論是島內還是海外分會,一般沒有「領導」,除了少數行政人員外,主要都是依靠在地委員組織活動。

「如果有某個社區志工組織的慈濟委員超過了20人,那麼就要分出新組,獨立運作。小組人數少,組長才能照顧周全。當舉行大型活動時,又整合多個小組的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運用資源。」臺灣《潤漬蒼生——證嚴法師的惜水智慧》一書的作者潘煊絲毫沒有掩飾他對證嚴的推崇,這種組織形態使慈濟的基層組織能同時發揮小團體靈活和大組織規模的優勢。以慈濟在南非的分會為例,志工中包括一群祖魯族女性,她們會進入一些其他組織不敢進入的高犯罪率城鎮,幫助照顧愛滋病患者。

事實證明,在很多救災行動中,慈濟能夠比其他救援組織更快速地展開行動,證明了證嚴當初不顧阻力推廣「社區志工」計劃的正確。

1990年以後,慈濟的志工群體已經不僅僅只局限於家庭婦女,其會員中有越來越多的男性及青少年加入,覆蓋了各種職業。「次文化族群團體」開始出現,包括以男性資深會員為主的「慈誠隊」、大學生會員組成的「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又稱慈青隊)、教師組成的「教師聯誼會」,還有精通外語的會員組成的「外語隊」,甚至還有「警察暨親屬慈濟聯誼會」等。如果說慈濟委員加入慈濟是因為宗教的力量,而後發展出的「慈誠隊」等團體則和慈濟在慈善領域的專業化、企業化有關。

以慈誠隊為例,它的成立得益於慈濟1989年創立的護士專科學校。為了保護這些美麗的準護士,慈濟組織了資深的男會員擔任保衛工作,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後在證嚴的鼓勵下,以他們為基礎的慈誠隊成立了。此後其承擔的工作可謂無所不包,例如各地委員組的總務、環保、大型活動的場地布置、交通指揮、安全防護等。

  再次轉型:慈善帝國

1989年,為了給慈濟醫院提供專業人才,慈濟成立了護理專科學校,後來這所學校發展為慈濟大學。此時的慈濟已經擁有龐大志工體系、教育和醫療事業群。

越大越大的事業群帶來管理上的壓力,同時,為了符合當局對基金會的管理要求,引入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燃眉之急。為此,慈濟設立了董事會,由七位董事組成,證嚴成為董事長。

「慈濟需要制度,需要管理,現代管理制度,雖然我都不懂。」證嚴表示。慈濟已是一個跨越現代醫療、教育領域的龐大基金會,一個董事會遠遠不夠,需要專業的慈善基金會團隊。原有的靜思社等行政團隊已經無法符合組織要求,慈濟於1990年成立了「總管理中心」,而後又在1999年更名為「志業中心」,下設宗教處、文化志業發展處、人力處、財務處等8個部門,證嚴兼任執行長,該中心成為慈濟行政體系的「大腦」。

「志業中心」的出現,也讓慈濟的決策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志業策劃推動委員會」成為決策機構。每周四,這個委員會會在靜思堂開會,由證嚴主持,志業中心的三個副執行長—慈濟大學校長、醫院院長、電視臺負責人參加會議。

證嚴的俗家弟弟王端正成為慈濟改革的推手,他擔任志業中心的副執行長。記者出身的王端正十分善於處理與媒體間的關係。正是在他的倡導下,慈濟在志業中心設立「文化志業發展處」。這個發展處顯然承擔了相當重要的樞紐作用:將慈濟和證嚴的力量,不斷從宗教界推向世俗世界,令慈濟的事業生命力得以永續。

通過這個發展處,慈濟除了買下廣播、電視時段為自己宣傳外,還建立自己的媒體群:除了《慈濟月刊》,還有《慈濟道侶》、《外文季刊》等雜誌,一個「靜思文化出版社」,一個24小時上星衛視—大愛電視臺。大愛電視臺將受助者的苦難故事拍成電視劇形式,在《草根菩提》欄目播出,同時在公交線路上播放,令需要幫助的人們能及時獲得關注和捐助。有的節目能獲得黃金檔電視劇一樣的高收視率,並因為感動整個臺灣社會,不斷重播。臺灣世新大學2005年公布的「媒體風雲排行榜」中,大愛電視臺獲得「對社會影響最大」之冠。

人文志業發展處吸引了不少臺灣專業新聞人加入,臺灣著名的新聞主持人何日生便是其中之一。何現任慈濟的發言人兼志業中心文化志業發展處主任。

大眾傳播媒體時代來臨後,當年那本《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小冊子上的故事又從慈濟委員和會員耳語傳播的時代搬到電視和報紙上,證嚴不僅很快成了佛教界崇高道德的典範,而且還在世俗社會上樹立了權威。

「證嚴在經營慈濟的策略上,把宗教性和非宗教性的慈善事業作區隔,讓大學、文化、醫療、教育四大事業體由臺灣的主流精英來籌辦和管理,非常正確地規劃了事業發展的方向,再倚靠媒體的充分配合,很迅速地便徵服了臺灣社會,威力之大所向披靡,影響力還漸漸擴散到亞洲之外的地域。」江燦騰稱。

其實,證嚴法師本人就是一位說故事的天才,她能夠用既通俗又流利的國、臺語,在電視上運用簡單且生動的比喻講解佛經,勸人向善,具備成為傳奇人物的個人魅力。1990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1994年獲「艾森豪國際和平獎章」,1996年獲臺灣當局頒發醫療奉獻獎,2000年獲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50「亞洲之星」之一,2001年獲香港大學頒給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因為這些榮譽,證嚴被譽為「亞洲的特蕾莎修女」。

「民主化之後的臺灣社會,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成為不少臺灣人憎恨的新對象,工業化又讓現代人的心靈產生疏離感,宗教信仰被視為清除社會罪惡的萬靈丹,佛教的禪學在臺灣變成既時髦又有智慧的商品。」一位臺灣資深記者認為,慈濟的成功除了有賴證嚴本人的信仰力量,也是時勢使然。

佛教在臺灣本就擁有很大影響力,不只佛堂寺廟四處可見,不少城市道場就設在都市寫字樓內。在臺灣,不只結婚生子、喪葬儀禮有佛家參與的傳統,隨著工業化時代帶來的普遍精神焦慮,短期出家、假日修道等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流行。經過在臺灣一段觀察後,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哈利·艾利斯曾撰文稱,宗教信仰在這裡似乎比在西方世界裡更加成為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

而不念經、不「化緣」、更似志願者的僧人,讓臺灣的佛教更顯得與眾不同。臺灣由是出現了證嚴、星雲、聖嚴、惟覺四大佛教領袖。不過在這四位當中,只有證嚴是臺灣本土人,其他三位都是從大陸到臺灣的外省人,證嚴在本土信眾中也更有號召力。

  擔憂和質疑

臺灣「9.21」大地震、美國「9.11」事件、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汶川地震……都成為慈濟的成名之戰。但慈濟在深度參與世俗事務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來自世俗世界的審視。

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慈濟名為基金會,卻還是以宗教慈善的方式行事,即在很多方面以宗教信仰共識代替企業化的現代管理制度,雖然宗教信仰能夠較好解決慈善信用問題,但會否有欠專業化?2.慈濟似乎過於依賴信眾對證嚴個人的感召力,後證嚴時代一旦來臨,慈濟會否難以為繼?


過於依賴宗教信仰的後果還包括,慈濟認為只有真正有舍己奉獻精神的人才能承擔慈濟的事業,因此對全職行政人員的管理十分嚴苛,甚至對髮型、日常穿著和形象都有嚴格規定,並要求他們吃素食,且待遇十分低。一些行政主管拿的年薪甚至比其進入慈濟前的納稅額還要少。此外,志業中心的每個部門都配有僧侶作「指導師父」,這些證嚴的出家弟子會對行政人員講解上人的佛教觀。因此,行政人員的流失率也較高。

「從志願嚮導到眾學童們,每個人都身著整潔無瑕、藍白相間的制服。他們對通姦行為的貶斥以及對參與政治的抗議行為,也讓我感到困惑:這更像是『老大哥』或毋寧說是『老大姐』的做法。」一位英國報紙記者剛參觀完慈濟時寫下這段文字,他甚至想到了看《1984》、《我們》等反烏託邦書籍的感覺。後來經過深入觀察,他對自己的看法有所修正,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宗教都應該被扔進垃圾筒,特別是慈濟這種溫和和非神祇論的佛教思想。」不過,他顯然還是在某種程度的困惑中。

大多人沒辦法像這位記者那樣得到深入了解慈濟的機會。慈濟的封閉往往讓試圖了解它的媒體頭痛。

慈濟過於依賴證嚴也成為潛在的問題。隨著證嚴年歲已高,早已有人擔心後證嚴時代慈濟的志工體系可否維持下去而不崩解。豎立另一個「克裡斯瑪」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即便是證嚴,都讓內部人士擔心,僅靠過往傳奇經歷的傳播,會不會由於故事重複性太高而很難帶來新鮮感,以至不少支持者希望慈濟或證嚴能獲諾貝爾和平獎,以持續振奮支持者的信心。

儘管證嚴一直反對自己被神化,也時常鼓勵追隨者「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間菩薩」,但是臺灣人已經在證嚴身上寄託了太多感情和期望。

無論如何,證嚴和佛教的力量的確讓慈濟與眾不同:不願意掏錢給官方慈善機構的人們,卻樂於將錢交給慈濟;由於慈濟的志工行善,多是自己掏錢,因此行政費用低得驚人,最新的數字是只佔捐款的3%;慈濟的文化也讓志工們得到了平等相處的機會,社會地位再高的志工也必須服從組織安排—汶川地震中,臺灣味全食品董事長魏應充負責人員與物資的交通運籌事宜,生產「康師傅方便麵」的頂新集團董事魏錦霓則親自炒菜。

在普通世俗力量不能達到的領域,信仰力量卻可能直達—1993年臺立法院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正案》,開放非親屬間的骨髓捐贈,卻由於打開捐贈骨髓風氣十分不易,加上耗資巨大,當局無力承擔骨髓資料庫的建設,結果在臺灣衛生署和醫學界呼籲下,慈濟成立了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迄今島內累計捐贈已經超過30萬份,而整個中國大陸的骨髓庫存也僅有65萬份。

2010年12月12日下午,臺灣中天電視臺在一檔介紹臺灣電子書的節目中,特別提到慈濟。華碩公司為慈濟特地定製了一款電子書,除了可以用來閱讀佛教經集及慈濟的各種讀物以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使用者看到個人捐款的使用情況。電子書的第一個試用者,就是73歲的證嚴本人—這仿佛就是這個以古老宗教為背景的慈善機構成功嵌入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隱喻。

來源:鳳凰周刊ID:gycsweekly
感謝億方公益基金會 http://www.yifangfoundation.org/
對本微信的資助!

歡迎通過【添加朋友】-【輸入微信號gycsweekly】,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本微信。

想對公益行業有更深入、更專業的了解,歡迎訂閱周刊。周刊訂閱郵箱:gycsweekly@gmail.com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詳解 華人社會最牛慈善機構臺灣慈濟如何步步做大
    從宗教到慈善每天清晨7時,打開電視機,調到「大愛電視臺」頻道——這幾乎成為慈濟人每天的必修課,電視裡,證嚴上人正在「開示」,慈濟人稱為「早課」。相應的,證嚴每天清晨3時40分準時起床,4時20分帶著精舍師父(在證嚴門下出家的尼姑)做早課,7時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和慈濟志工們再做一次早課。
  • 匯聚大愛回報社會 慈濟2017年首場志工受證在臺灣彰化舉行
    慈濟基金會2017年臺灣志工首場受證及歲末祝福會現場志工慈濟基金會2017年臺灣志工首場受證及歲末祝福會,於12月1日開始,接連兩天,正式在臺灣彰化靜思堂展開,3個場次4千位志工及會眾,年齡從最小一歲到最年長百歲人瑞蔡寬等
  • 臺灣慈濟醫院如何將46位建築工人變為慈濟人?
    何日生 先生臺灣慈濟大學教授2018年5月15日,在第6期天使百人會大講堂活動中,慈濟人何日生先生講述了臺灣慈濟醫院的誕生故事。「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要吃素」臺灣慈濟醫院作為慈濟慈善組織創辦的醫院,不僅有花園般的顏值,還處處有愛的關懷。這如何能做到?
  • 慈濟人的宗教理念
    化難為易 十六日,上人與馬來西亞雪隆地區慈濟人,以及南非、莫三比克、賴索託、辛巴威等非洲志工座談,勉勵馬來西亞慈濟人向非洲法親看齊,一旦發心立願,就矢志不移,聞法領悟並且身體力行。「非洲本土志工與我語文不通,法是如何傳到他們心坎裡?
  • 記【全球慈濟實業家靜思營】有感
    慈濟的人文無處不在、細節讓人讚嘆!靜思語:做我所說、說我所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參觀慈濟醫院、人文志業中心、環保站,感受到慈濟人是扎紮實實做了很多工作。慈濟人做善事的起心動念非常真誠,令人印象深刻。靜思精舍"時了解到精舍自力更生的生活,看到精舍內樸素的佛像,覺得也能見證上人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看到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也在盡力做環保,為社會做貢獻,覺得他們的生命很有意義。環保回收品可以製成衣物、毛毯,再去助人、救人。讚嘆正是有慈濟這樣一個平臺,把大家凝聚起來,共同來保護地球。
  • 大愛領航——證嚴法師與慈濟
    但是法師卻說:「我不能接受。」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事後她的解釋是:「我蓋醫院想要發揮的是真正的救人任務,我今天若接受了這兩億美金,將來醫院若蓋好了,錢是日本人出的,他是老闆,我們是否一切能做得了主呢?為救眾生而蓋醫院,真正可貴的是每個人發願付出的那顆心,涓涓滴滴除了將錢聚少成多,更可貴的是同時也匯聚了千萬顆誠意可感的慈心。若憑空獲得這兩億美金,我們如何體會眾沙成塔那種力量?
  • 【遊學日誌】慈濟之美——臺灣慈濟行的體驗、體會和體悟
    超五星的會務服務,背後是組織之美、管理之美 證嚴上人曾經說,她不懂慈善,做成了慈濟基金會;不懂醫療,做成了慈濟醫院;不懂教育,做成了慈濟大學;不懂人文,做成了大愛電視臺……她是如何做到的?
  • 【慈濟月刊第622期】好緣不斷
    在彰化地區有十二個慈濟據點,其中九個落實社區長照關懷,由慈濟團隊帶動長輩們活絡身心。於彰化慈濟人聯誼會中,上人說,大家將慈濟理念帶入社區,推動素食、帶動環保,都是促進長者身心健康的好方法。「不僅如此,素食有助減緩地球暖化,而且茹素的人多,就能減少殺生,減輕眾生業力。」
  • 專訪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做好慈善機構比經營企業還難
    本次專訪,林欣榮為我們解讀慈濟50多年來如何堅定著「慈悲利他」的信念,打造出一個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慈善品牌;解鎖醫療科技創新在扶貧助困上的非凡意義。慈濟是一個非常大的國際化的慈善企業和團體,它起源於56年前,證嚴上人發覺到人生的目的最重要就是「慈悲利他」,那時候臺灣最窮的地方就是花蓮,所以證嚴上人立志要去那裡,到最窮的人群中幫助他們,濟貧助困。
  • 馬英九率臺灣半個政要圈參加慈濟浴佛大典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2016年5月8日下午5時,2016慈濟浴佛大典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臺北市政府廣場同步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率領大批政要,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代表,臺灣民眾及慈濟志工數萬人,共同浴佛,感念佛恩、父母恩及眾生恩。 慈濟功德會是證嚴法師創辦的著名公益組織,是臺灣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創立於1966年。
  • 臺灣大甲媽祖繞境 慈濟四縣市志工醫護沿途提供服務
    臺灣大甲媽祖繞境 慈濟四縣市志工醫護沿途提供服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大甲媽祖繞境 慈濟四縣市志工醫護沿途提供服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大甲媽祖繞境 慈濟四縣市志工醫護沿途提供服務(圖片來源:鳳凰佛教)臺灣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繞境,臺中部地區包括臺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市慈濟志工與慈濟醫療體系伴隨著媽祖信徒,提供的醫療服務,獻上暖心的飲食,
  • 內湖開發案爭議餘波未平 臺灣慈濟再陷「風暴眼」
    慈濟志工正在募捐(資料圖)  臺北市長柯文哲一句「奇怪耶」,不僅讓慈濟「內湖園區開發案」浮出水面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如今,風波越演越烈,善款明細「公開化」更引發廣泛爭議。  善款受關注 臺「立委」要求修法公開慈濟帳目  除了「內湖開發案」備受爭議外,慈濟善款也再度受到關注。
  • 【慈濟月刊628期】信人人有愛
    提及蔡榮婷副校長剛才敘述慈濟創立的歷史,起於和三位修女的對談,修女提到天主教來到臺灣,發揮博愛精神做了許多社會工作,佛教的精神理念固然不錯,但卻不見佛教徒對社會有何實際貢獻。「當時我剛出家不久,那一刻,想到師父在我皈依時的叮嚀,教我一定要『為佛教,為眾生』;與修女的一番對談之後,我督促自己要做到『為佛教,為眾生』,佛教談因緣,這一念心就是一個起因。
  • 慈濟是慈善組織,但未必是大陸需要的慈善組織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災行動中,慈濟受到官方表彰。 20多年來,慈濟在大陸援建「慈濟大愛屋」、學校、敬老院、婦幼中心、醫療大樓等,並長期開展義診,涉及28個省市區,包括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甘肅集水抗旱水窖工程暨移民遷村援助、貴州扶貧暨遷村工程等,同時大規模開展貧困學生助學項目、骨髓捐贈、醫療援助、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等工作。
  • 我們都是慈濟人
    慈悲眾生與天地 在臺工作的楊雯婷,趁著春節回到故鄉新加坡,這裡的炎熱天氣讓她直想喝冰咖啡,不一會兒,只見她在臉書上貼上一張提著水壺去買咖啡的照片,寫著:「慈濟人,我們要『環保』下去呀!」在臺中開銀樓的林進益,每天以志工活動來開始一天作息。
  • 大愛電視臺:為時代做見證 為慈濟留足跡
    大愛電視臺即臺灣大愛電視臺。臺灣大愛電視臺是由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所經營的電視網,原名慈濟大愛電視臺、大愛衛星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98年1月1日,為慈濟基金會所屬之非營利事業,成立宗旨為透過電視傳播,淨化人心。臺呼是:「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 承禮學院臺灣站Day4|慈濟內湖環保站垃圾分類實踐&華山1914文創...
    承禮學院「珠峰計劃」臺灣站DAY 4Taiwan, China, January 12, 2020中國臺灣環保起源於 1990 年,慈濟推動環保,從中國臺灣拓展到全球。證嚴法師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迄今為止慈濟環保站已有 28 年的時間。環保志工是撫慰地球的菩薩,是環保種子也是地球的貴人;環保志工們樂意付出,對環保付出作為自己的使命,這也是環保志工越做越開心的原因。臺灣站的第四天,我們參訪了臺北慈濟內湖環保站和華山1914文創園區,收穫頗豐。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愛惜地球不分你我!
  • 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赴雅安市寶興縣開展「寒冬送暖」活動
    11月29日,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寒冬送暖物資發放儀式在雅安市寶興縣靈關鎮、磽磧鄉舉行。活動儀式上,寶興縣委統戰部部長楊斌對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給予困難群眾的愛心善舉表示了衷心感謝。他希望困難群眾要心存大愛、心懷感恩,自立自強。
  • 走進慈濟大愛臺:臺灣最專業的佛教電視媒體
    走進慈濟大愛臺:臺灣最專業的佛教電視媒體
  • 阿雰願成 度阿爸也做慈濟
    人生陷低潮 願做慈濟人 然而,現在的陳夙雰不但主持大愛臺《草根節目》,也已受證為慈濟委員。身分變不同了,這都要回溯到多年以前。當時,陳夙雰的媽媽與妹妹相繼往生,使得她整個人陷入人生的最低潮,壟罩在一片的無助中。此刻,大愛臺人員蔡佩姍與慈濟志工前往助念與陪伴,頓時讓陳夙雰的身心靈得到膚慰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