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年會在北京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城市中國:人文、智慧和生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承辦,鳳凰網財經協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認為,要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首先要處理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城市建設和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至上的要求;其次是要注意工作和閒暇的關係,要認識到高效率的城市管理以及高效率的物質和服務產品生產,最終目的是給人們創造更多的閒暇時間,以使人們有時間享受美好的城市生活;最後,還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真正實現天人合一。
發言內容: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邁向『十四五』的城市中國:人文、智慧和生態」。這是很重要的主題,是新階段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說過:「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緻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廣為人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真理,人們可以從很多的方面來證明城市的好處,但是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人文氣息不太足,人們的閒暇時間比較少,青山有時被高樓遮蔽,綠水有時被道路覆蓋,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時被「鋼筋水泥」阻隔。
如何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首先,必須搞清楚什麼是美好的生活。搞清這個問題,至少必須深入討論這樣幾個關係:
一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作為社會的人,人的需求一直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當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對重要性會有所不同。然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越來越多,卻是確定的趨勢。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徵,必然是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樣。
二是工作和閒暇的關係。工作和閒暇是矛盾的統一體,在總時長一定時,工作時間越長,閒暇時間必然越少。但閒暇有是人類基本的和天然的需求,在物質生活水平一定時,人們一般希望有更多的閒暇時光,以享受生活。解決工作和閒暇的矛盾,關鍵是提高創造物質和服務產品的效率,使人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創造更多的為人們所享用的產品。
三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既作為主體,可以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生產和發展的資料;也作為客體,依賴於自然,又不能向自然界過度索取。美好的生活,離不開保持良好的生態,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的城市必然是人文的、智慧的、生態的。如何才能建成這樣的城市呢?建成這樣的城市,需要調整和優化各種規劃,需要推進各種各樣的城市建設,還需要觀念的變革,需要具有符合人類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的財富觀、價值觀、幸福觀,需要深入思考「物與我」的關係,需要深入思考「人與我」的關係,以觀念的變革,引領和推動形成綠色化城市發展方式、人文化城市建設方式、智慧化城市治理方式,引領和推動建成人文、智慧、生態城市。正像人們把那些具有全局影響和最基礎地位的技術成為「底層技術」一樣,我們可以把「觀念的變革」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底層變革」。有了這樣的變革,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建設人文、智慧、生態城市的要求戰略、規劃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