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立紅 濟南報導
近日,山東成立膠東經濟圈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聯盟由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5市組成,旨在通過深化區域合作,促進智慧城市發展模式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智慧城市品牌。
各市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探索建立了哪些應用場景,摸索出了哪些經驗,記者走進聯盟的發起地威海進行探訪。
企業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管理更智能
擁有國家級、省級以及海外企業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共計11個,1個博士後工作站和1個院士工作站,主持或參與起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共計26項;授權專利662項,其中發明專利134項……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成績單,更投射到了威海居民的尋常生活當中。
近日,記者在新北洋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見到了覆蓋整個威海市區的「智惠易站」,這是集便民購物、應急救助、災備管理、公益宣傳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新零售服務示範項目。目前,已成功應用於景區、學校、醫院、廠企、交通樞紐、寫字樓、社區、市民活動廣場、運動場館、特色商業街區等多個場所。
工作人員為記者演示了一次購物過程:點擊易站上的大屏幕,就會出現對應機器中商品的圖片和售價,選擇商品點擊確認後,可以直接手機支付成功。從選商品到拿到手全程操作便捷。售賣貨物的種類能達到商超的80%以上,而且小車取貨,完全不用消費者彎腰費力等一系列細節設計,也讓人點讚。「智惠易站」頂部有一塊LED顯示板,可以循環播放信息,市民可輕鬆獲取時事新聞、政策政務、旅遊信息等資訊。在「智惠易站」中,除了日常銷售的商品外,還有滅火器、急救包以及除顫儀等,以便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幫助。
除了這種智能零售應用場景,物流也在全面進入數字時代。智能快遞櫃作為一種全天24小時自助代收/寄快遞的末端派送自助服務設備,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減少了快遞員二次或多次配送,並有效減少人員接觸。疫情之下,「新北洋」抓住了快遞入櫃這個新風口。除了末端配送的快遞櫃,「新北洋」在自動化分揀、包裝產品方面也大顯身手,快速、準確分揀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分揀人力,不僅保證物流效率,並且節省人工成本、運營成本等,幫助客戶實現降本增效。
智能售藥機、智能共享書架、智盤結算、社保/交警自助服務機……這些在威海隨處可見的智能設備為市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生活便利,同時也是新型智慧城市生活場景的縮影。
讓威海這座城市更智慧更精緻的不只是這些智能終端,更加離不開的是威海的「智慧大腦」——威海雲計算中心。雲計算中心採用「企業投資、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興建,由北洋集團投資建設。是智慧威海建設的核心基礎設施,為智慧城市各具體項目建設提供後臺及平臺資源。據威海北洋雲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興明介紹,雲中心公共服務平臺承擔智慧城市各領域幾十種應用,為信息消費、信息惠民提供平臺支撐。目前已有300個部門入駐,140個政府網站和100個政府業務部門信息化應用,大幅減少小機房、設備採購、運維人員等,全市年節省財政資金超過6000萬元。雲中心還一直支持並推進威海「孵化器」戰略,努力發展成為電子行業新的產品化基地,帶動更多科技服務型中小企業成長,更多地履行科技「孵化器」職能,由此帶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
2013年起,北洋集團全面介入威海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工作,作為城市智慧化綜合服務商,已投資建設威海雲計算中心,並承擔了智慧公交、智能交通、智慧環保、智慧教育等重點項目建設運營。
基層治理請來智能幫手,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
房屋破舊、設施不齊、安全隱患大……這是不少人對老舊小區的印象,然而如今,威海市許多老舊小區在改造中,紛紛融入「智慧」元素,不但變得「漂亮安全」了,也變得更加「機智聰慧」。
家住濱海龍城小區的宋喜蘭作為當初第一個拿到鑰匙入住社區的元老級業主,她感觸頗深,「過去又髒又亂,現在又安全又整潔!」宋喜蘭一邊感慨,一邊給我們介紹小區裡的智慧易站、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智能充電站等設施。她說,現在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威海經區建設局副局長宋敏介紹,濱海龍城小區有28棟樓、2194戶居民,無論在基礎設施和智能方面均與新建小區存在差距,並且基礎設置老化、安防措施落後等問題日益凸顯。今年,該小區被確定為經區16個「智慧改造」項目之一,自4月以來,採用「先基礎,後智慧;先地面,後空中」的立體改造模式,首先對小區內停車位、道路硬化、暖氣管網、消防設施、綠化及廣場、小遊園、籃球場等實施改造升級,更新了水、電、氣、熱以及綠化、照明、圍牆等基礎設施;隨後按照統一標準規範、統一基礎數據、統一智慧管理平臺,確保與市級智慧管理平臺數據互聯互通的要求,對小區/樓宇智能門禁、車輛號牌識別、公共區域視頻監控和樓梯間照明等都進行了配套建設。
小區智慧改造帶來的便利,記者在新都花園社區盛德小區也切身體會到了。記者在小區智慧化管理中心控制室看到,小區南門有車輛進入,車輛號牌識別系統自動抬杆放行;23號樓東單元有居民進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順利打開樓宇門,樓內照明燈立即點亮;物業巡查人員來到61號樓,使用巡更卡接觸位於東北角的巡更點,立即在中心控制平臺顯示時間、位置及巡更人信息;與此同時,物業費網上支付系統顯示58號樓一位業主剛剛通過微信交納了年度物業……一切都井然有序,方便快捷。據了解,該小區經過改造升級,已完成入口智能門禁、車輛號牌識別、樓梯間照明聲光控制、物業電子巡更、全覆蓋監控、路燈智能控制、物業費網上支付、電動自行車集中智能充電、垃圾智能回收,以及小區設備終端與市級綜合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等「智慧」內容,達到了三星級智慧小區標準。
小區變好了,業主舒心了,物業的感觸最深。都說收物業費在很多成熟的城市商品住宅小區都不容易,更別說這種老舊小區。威海格律詩物業公司盛德小區項目經理林青松說,去年8月份他們接手了小區的物業服務,之前物業費繳納率僅為30%,如今已經達到了99%,還有89%的業主把物業服務期內的幾年物業費全部繳清了。這一切都跟小區的智慧化改造密不可分,居住環境舒心愉悅了,物業服務提升用心了,居民自然看在眼中,記在心裡。有了這些成功的樣板,威海也將繼續推動老舊小區功能完善、空間挖潛和服務提升,讓小區不僅好看好管,最重要的是實現好住,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建先行夯實發展基礎,城市規劃有「面子」更有「裡子」
在威海管廊智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各個監測點的溫度和溼度等指標,隨時點擊某個攝像頭,管廊裡的清晰畫面便顯現在大屏幕上。從智慧中心逐級而下,就來到了地下管廊。燈光明亮、空間寬敞、設施齊備、四壁整潔的隧道裡,各種管道有序擺放,各行其道,井井有條。
地下管廊也稱「共同溝」,是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建於城市地下,用於敷設市政公用管線。管廊建成後,給水、再生水、熱力、電力、通信、燃氣等多種管線就會分批遷至「地宮」,留給地上一片清爽的空間。靠著現代科技的幫忙,「長眠」地下的各種管線將很少再被打擾,更不必擔心隔三差五被挖出來「收拾」,讓城市告別「蜘蛛網」、「拉鏈路」。
2016年4月,威海成功入選國家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試點項目包括松澗路、金雞路、成大路、環山路等11條道路管廊,總裡程39.8公裡,管廊斷面設計主要採用矩形斷面,容納管線主要包括電力、通信、熱力(供、回水)、給水(含高壓、低壓)、再生水、燃氣等。其中雙艙建設裡程28.9公裡,單艙建設裡程10.9公裡,並配套建設4處管廊監控中心。
管廊在建設中將智慧城市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著力打造智慧管廊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平臺基於物聯網架構,涵蓋監管運維(日常監控、運行監測、指揮中心、巡檢維護),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應急指揮、在線學習),綜合管理(綜合管理、資管管理、能耗管理)和數據分析(大數據分析、數據中心、數字機房)四個主要部分,內含十八個子系統,涵蓋管廊運維管理全過程,實現對管廊設備和業務的統一管理和智能控制。
威海市濱海新城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管廊分公司運營部經理竇汝鋒介紹說,管廊的安防系統十分嚴密,對內部、出入口等重要位置全方位實時圖像監控,當出現異常信號情況,報警信號可通過區域控制單元送入監控中心,彈入並記錄入侵實時畫面,使值班人員清楚了解現場情況。控制平臺可以實時接收感溫光纜或煙感、手動火災報警按鈕的報警信號,在管廊內部進行聲光報警,以警示管廊內部的工作人員。同時,可採用遠程或就地控制的方式,直接對火點啟動超細乾粉系統及時滅火。當管廊內發生火災,或有毒氣體、積水情況及環境溫溼度超過一定標準時,該系統可自動啟動排風、排水裝置進行通風、排水,改善運行環境,保證管廊運維人員安全。
據了解,該平臺是目前國內智慧管廊管理系統中功能最全的商用化軟體平臺,也是國內少有的集燃氣艙、水電艙、暖氣艙於一體的綜合管理系統。2018 年,此平臺獲得山東省計算機應用優秀成果一等獎,獲得發明專利五項,軟體著作專利十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