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周末,大多數人是不想在家裡憋著的,陽光明媚的日子總該去哪裡走走。日常交談中也會互相詢問幾句,哪裡的花開了?哪裡的景色比較美?似乎在人們的固有思維裡,春天就應該出去踏青,賞花,拍照,發在朋友圈求點讚,顯擺一番。其實在我看來,有一種景點它的美不太受季節的限制。無論你什麼時間來,它都會用一種低調古樸,寧靜淡然的姿態感染著你的心靈,讓你獲得一份淡定與從容。今天咱們就去這樣一個地方看看,這就是位於上海閔行區的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召稼樓古鎮。
說起這個古鎮,它的歷史也算是比較久遠了,它的是上海農耕文化起源地。雖然說現在這個古鎮周圍已經建滿了現代化風格的建築,但是在它的的核心區域,依然還保持著最原始的面貌,現存有很多明清風格的古建築。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每天都忙碌在高樓大廈中,穿行在人來人往的車流中,快節奏的生活帶給我們很多的壓力。所以在周末休息的時候,我們有必要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來緩解我們緊張而又壓抑的心情。召稼樓古鎮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漫步在在古鎮的街道上,看著那些歷史久遠而又充滿特色的古建築,讓我們的心情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再多的壓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消散。這真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別樣的美。
召稼樓在閔行區浦江鎮,是上海這個地區最早墾荒種地的地方,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地。召稼樓古鎮景被國家評定為4A級景區,擁有五百多年的人文歷史。村落起源於元朝初年,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洗禮,保留下來眾多的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如「禮耕堂」、「梅園」等。歷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這些古建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古韻十足的美妙畫卷。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用心去感受它歷史的滄桑,才能真正欣賞它的美。
相關史料記載,明朝工部右侍郎談倫,曾在此建樓鳴鐘鼓勵農耕,因此把這裡取名叫「召稼樓」。這也是邵家樓名字的由來,為上海墾荒第一樓。古鎮中有一條河名叫市河,由西稍向東北走向。古鎮的老街集中在市河兩側,隔河相望。素牆灰瓦,深弄曲巷,意境之美,令人神往,有人稱讚:「高屋窄巷對街樓,小橋流水處人家」滿滿的江南風韻。
放眼整個上海地區,像召稼樓古鎮這樣大規模的文化歷史遺產也是比較少見的。登高而望可以看到「禮耕堂」灰瓦牆門裡庭院深深,一十二道牆門一道疊著一道,氣派非凡,容易讓人想起古代的深宅大院。堂內有前後五進大院,廳堂樓宇共計一百三十八間之多。這裡還有騎馬牆、荷花牆、白牆黑瓦等等都各具特色,可以說古代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可以找到。「梅園」佔地有三千多平方米,房屋九十九間,由於居住人群相對較少,整體建築格局也保存得相對完整。有喜歡看古建築的朋友可以來此一觀。
召稼樓古鎮上面的古建築不僅規模比較大,而且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早在2005年,召稼樓被列入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2008年的時候,召稼樓古鎮啟動了大規模的修復改造工程,秉承了「修舊如舊」的原則,原汁原味地重現了這片古建築的昔日風彩。古鎮修復改造的成功,是重建和傳承浦江鎮歷史文化的需要。也為這裡旅遊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改造,不僅給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元素,也利於打造浦江鎮完整的極具特色的旅遊產業鏈,樹立自己的品牌。
擁有五百年的歷史古鎮召稼樓,正以它特有的文化底蘊,不斷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觀賞。這裡不僅有荷花牆,騎馬牆,青磚黛瓦等充滿明清文化韻味的古建築,也不僅有著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風貌特徵,更打動人心的是這裡承載著厚重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之根。
這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尋尋覓覓,嚮往已久的心靈存放地。當你悠閒地走在古鎮街道上,看那丁字形的平西街、興東街、保南街與純佑街相向展開美如一幅畫卷,還有那綠水清波的姚家濱,以及復興港水的道呈十字形,一直延伸到遠方。那新栽的綠楊與參差錯落的街舍相互依偎在河岸邊,透發出勃勃的生機,給遊人帶來的是一種寧靜與從容。
我們都知道上海的古鎮有很多,也有一些人會拿這個古鎮去與其它古鎮做比較。我認為這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就每一個古鎮來講,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各自有各自的歷史傳承。每一個古鎮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特有的文化,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去比較它們之間的優劣,出發點就是錯的。
雖然召稼樓所在的地方相對比較偏遠,但是每個周末來這裡遊玩的人也是很多的,很多本地人也會選擇來這裡放鬆身心。另外要告訴大家的是,這裡的美食小吃也是一大亮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