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學校紛紛停課,改為線上教學。
一方面,學生能在疫情期間,運用網絡更安全的獲得知識。
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自制力差,花式逃避網課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
這也讓不少父母都犯了難,對他們而言,
就算手機與電腦,成為孩子們獲取知識的工具,
可許多家長依舊對它們避之不及,
視手機、電腦如洪水猛獸,
害怕自己的孩子稍有不慎就能沉迷其中......
如果是你,將會如何選擇?
十點君最近偶然發現了一部小眾的紀錄片,
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反思——《你好,未來人類》
導演,陳一佳。
路透社北美地區華人財經女主播,
央視財經評論員,
光環加身,是不折不扣的社會精英。
但除此之外,她還有另一重身份——
新手媽媽。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她給自己4歲的兒子北北報了一對一的輔導班。
教學內容讓人大跌眼鏡,
畫畫、唱歌、培養興趣愛好?
這些都不是。
有的,只是單一的刷題。
這種枯燥的教學對北北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
好不容易等到下課,北北迫不及待的離開了教室。
再也不想回來了。
4歲的孩子對讀書上名校並沒有什麼概念,
但對於陳一佳來說,
一年之後,北北就要申請小學的學前班了。
為了能進「天才班」,許多跟北北一樣大的孩子,
都在努力的刷題。
看著自己的孩子如此痛苦,她也感到非常疑惑。
到底應該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想要探討的終極疑問。
帶著這個疑惑,陳一佳和她的團隊,分別前往英國、以色列、美國、中國、肯亞5個國家進行走訪調查,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教育,永遠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命題。
從學科設置,師資力量,學期學費這種表象的東西,
再到辦學宗旨,學校特色等核心,
每一步,都有巨大的爭議。
在《你好,未來人類》中,你可以看到許多觀點的碰撞。
難得的是,面對爭議,它沒有給我們拋出一個簡單的答案,
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視角,將所有信息拋給你,
讓你做出自己的判斷。
作為一個母親,陳一佳很清楚,電子設備對孩子的危害。
一開始,她堅定的要求兒子不許接觸手機、平板電腦。
直到她走進了英國威爾斯的聖朱利安小學,她的觀念動搖了。
作為高端教育的領頭羊英國,早就開始進行新一輪的「教育革命」。
這裡的孩子們,每一節課都在使用電子產品。
電腦、平板、虛擬眼鏡、智能手環,3D印表機......
這些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教育工具。
陳一佳旁聽了一節課,
在課上,老師讓學生們自己設計的小屋
然後再用3D印表機打出來。
這不是普通的小屋,而是二戰時期的家用防空洞。
它真正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通過設計的過程,
對歷史有一個更加直觀的印象,並儘可能的去還原對歷史的想像。
跟傳統的書本授課相比,這裡最大的特點,
就是將科技帶來的便利滲透到教育中的方方面面,
而不是單純加開一門「科學技術」課。
比如在寫作課上,老師會讓學生拍視頻,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分享到群裡,由其他同學進行點評。
整堂課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寫作、思維模式,
更是讓他們熟悉社交網絡的交流模式。
就像紀錄片開頭中說的一樣,
用昨日之法教育我們今天的孩子,終使他們失去明天。
在科學技術井噴發展的時代,英國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科技的更新並沒有成為孩子們學習知識的桎梏,
反倒使學生們的思維和觀點更加開放。
然而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前衛,但也存在著不少隱患。
數據顯示,在英國,超過90%的兒童使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
8-11歲的人群中,65%的人擁有手機。
甚至有位4歲的小女孩被確診為「IPad成癮者」
發現了沒?
《你好未來人類》在解讀新鮮教育觀念的同時,
也沒有迴避這些思想的局限和弊端。
這也讓整個紀錄片視角更全面,內容更客觀。
與其將電子產品視為洪水猛獸,
不如去了解去適應這個電子產品陪伴的未來時代。
除了網絡對孩子們的影響之外,陳一佳同樣很關心父母給孩子的壓力。
為了尋求答案,她找到了何家進和他的母親。
用「天才少年」形容家進一點也不為過,
他就讀於伯明罕最好的公立學校,
更是參加了英國一檔家喻戶曉的兒童競技類節目,
憑藉出色的表現一路過關斬將,被大眾熟知。
對於家進的成功,背後一直支持他的母親絕對功不可沒。
但正因如此,家進的母親也被指責幹預太多。
陳一佳的目的,就是想知道在科技發展的今天,
父母如何更好的陪伴孩子。
為此,兩人帶著家進回到了中國,
找到一些位於科技前沿的實驗室,
進行學習和體驗。
在選擇實驗項目時,家進跟母親產生了分歧。
家進想學習跟編程有關的實驗,
但母親更希望他從事醫學上相關課題。
在這場較量中,家進還是敗下陣來,
不過好在,在實驗過程中,
家進也漸漸感受到生物醫學中的魅力所在,
最後也漸漸愛上了這個學科。
但看似完美的家進,其實也有自己的煩惱。
在測試中,他的各項能力非常優秀,
但只有緊張度非常高。
在潛意識中,家進的壓力也非常大。
紀錄片中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家進的母親在玩《中國式家長》,
在遊戲的過程中,她的目的就是:
怎麼才能讓孩子獲得高分呢?
最終她在遊戲中培養的角色由於壓力太大最終崩潰了。
身心疲憊,不能在上學了。
轉念一想,家進有沒有可能就是這麼遊戲中的孩子呢?
家進和母親之間思想的碰撞,本質上講,也是兩種教育理念的碰撞。
如何定義「成功」?
走父母眼中的「康莊大道」,真的就算成功麼?
如果家進對編程感興趣,最終選擇了編程,
那他的人生,會不會更加的輝煌燦爛呢?
我不知道。
一開始看《你好,未來人類》,我的第一感覺是焦慮。
對未知事物的焦慮;
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焦慮;
對教育方式的焦慮......
但很快就釋然了。
因為《你好,未來人類》不是一種純粹的紀錄片,
它更像是一座燈塔,一座警鐘。
讓我們在飛速發展的時代裡,對教育保持焦慮,保持疑惑。
不斷接受新的事物,不斷接受挑戰,適應未來,學習成長。
最後發現問題,找到屬於每個人獨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