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郭姓和邱姓撐起了早期的上杭縣城,這和它們的遷徙密切相關

2021-01-08 棠梨子樹下

閩西上杭縣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據已故著名客家 學專家羅香林教授考證,歷代從中原南遷至上杭的「客籍人」就有陳、曾、徐、邱、郭、華、鄧、劉、巫、張、溫、 吳、羅、黃、廖、簡、李、賴、傅、江等二十餘姓。

但上杭民諺有「邱半城,郭半街」,說明了邱、郭二姓來杭之早與繁衍之旺。

邱姓一出姜姓,一出姒姓,均以封邑為氏(另有少數民族改姓者)。本為「丘」氏,清雍正三年(1725年)奉旨 為避孔丘諱,添加「阝」旁改為「邱」。民國肇建,丘逢甲倡議復「丘」本字,閩粵族人群起響應,丘、邱遂通行並用。

邱氏世居河南,以丘穆為始祖,五胡亂華時中原八族 (丘、鄭、何、胡、林、陳、黃、唐)相偕入閩,丘氏至少 有兩支播遷閩、粵,但均烋公為入閩太始祖,成實公為始祖,烋公居莆,傳至丘必仁,於明初遷長汀,必仁孫三五郎,遷寧化石壁,為寧化始祖,又遷上杭.三傳至六十郎,入粵,明清間族裔多渡海去臺。而在上杭,則以百五 郎公房最為發達,以至成為上杭縣首姓。

邱氏歷代名人輩出,其中以清康熙間詩人邱嘉穗名聲最著。嘉穗字秀瑞,一字實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汀 州府學拔貢,二十九年(1690年)鄉試中式。曾官廣東歸 善縣令,清白自負,不以一錢掛誤,公餘惟以讀書題詠為 事,曾參修《上杭縣誌》,有《東山草堂文集》、《詩集》等傳世.

而郭氏則為「汾陽郡王」之後。上杭城關古時稱郭坊 村,為入杭郭氏祖居地。據《上杭縣誌》載,唐時郭姓入 閩始祖避亂入杭,愛「汀南來蘇山水之勝」(來蘇裡唐代屬長汀所轄)而定居。今城內上崗背街還有「郭公宗墓」(始 祖墳)遺址。上中街有郭氏始祖祠。祠聯云:「開闢郭坊吾 祖始,衍派杭邑我家先。」郭氏在此地定居已傳三十幾代、 一千餘年,因獨姓聚居,故稱郭坊。

郭姓先祖郭子儀,以平安史之亂保全唐室而封「汾陽王」。(此汾陽非山西汾酒產地汾陽縣,而是山西陽曲縣西北。 郭子儀是陝西華縣人)。郭子儀裔孫郭嵩,於唐末隨王審知家族入閩,居長樂新寧(今稱芝山),後播遷閩南、閩西, 又東渡臺灣。今郭氏不但是上杭大姓,且已成為臺灣省大姓的第十四位。

相關焦點

  • 邱姓,源自丘姓,為避孔子諱而改為邱,邱家都要了解
    (圖片可長按保存)圖騰基於丨王大有圖騰文化學者王大有主要依據甲骨文、金文和楚國的《鳥蟲書》還有在一些出土文物中的陶器和玉器上的族徽,並通過藝術加工,設計並創作了極具文化底蘊和藝術美感的姓氏圖騰。屬左右結構漢字,字義同「丘」。丘本義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後避孔子(孔丘)諱,改為邱。源自丘姓,為避諱而改為邱。
  • 上杭孔氏源流,杭川肇基祖思銘,原居臨川,後遷居上杭西門宣德坊
    文昌,生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429),明成化十年(1474)知縣蕭宏委派他督工修建縣城西門外駟馬橋。該橋全用長條石幹砌而 成,橋長31米,橋髙5.6米,單孔跨5.2米。石柱上架有木樑,蓋 屋9間,屬古建較艱巨工程。橋建成後為杭武主要驛道,現仍為湖洋、上登、六甲通往縣城行人必經之路。享壽82,生6男,三男公瓊從縣城孔巷移居臨城鎮城西村。
  • 姓氏文化:邱姓
    邱姓                               舊百家姓排名:151
  • 上杭尋根:侯氏安國公祖籍溯源的厚重一筆
    引言:上杭,溯源的線索所在安國公的祖上是誰?安國公在來梅州之前有什麼歷史遺蹟?這可能是不少人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梅州文教先驅、侯氏始祖鄉賢安國公,根據族譜和地方文獻記載,其原籍為福建寧化。在論證中,出自分居福建武平、上杭以及江西興國等地世達公(安國公之孫)房的記載線索起了重要作用,這條線索直接指向上杭官田世達公原開基地。可惜世事變遷,上杭官田(今屬稔田鎮)已無侯氏後人居住,但分居距離官田不遠的上杭鄧坑的侯氏族人的一段傳說,時不時牽動著文史研究部的思緒,並謀劃前往實地探究。
  • 邱姓起源
    這幾支丘姓或源出河南,或與河南有密切關係。丘姓源頭除以上諸說之外,還有弱公說、安公說等。邱姓源流 從史料記載來看,邱姓的來源較為複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支。之所以當今丘姓以丘穆為得姓始祖,是因為許多明清及當代丘姓家譜和族譜都把丘穆作為丘姓得姓第一人,稱丘穆為太公第三子,丘穆受封鎮營丘,遂以地為氏,姓丘。今天下部分丘(邱)姓人尊丘穆為丘(邱)姓得姓始祖,而尊姜太公為丘(邱)姓太始祖。 在有的丘姓家譜中,出自齊國的這支丘姓以丘安而不是以丘穆為始祖。
  • 平遠縣城遷徙史話
    平遠縣城從仁居遷徙至大柘,是歷史的必然。從清代開始,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將縣城遷徙至大柘的呼聲不斷。清嘉慶二十五年《平遠縣誌》「形勢」中有 「覽大柘之平衍鬱蒼」「縣治若移大柘鄉,人民當更殷富,科第當更蟬聯,姑存其說,以待祥審」的記載。
  • 百家姓郭姓,關於它的知識你真的知道嗎?帶你去了解一下
    郭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14.1%)、山西(11.7%)、甘肅(11.6%),這四省郭姓大約佔全國郭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河北(8.1%)、山東(6.6%),這兩省的郭姓又集中了15%。全國的郭姓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北,形成了川豫晉甘為中心的郭姓聚集區。當代郭姓的人口已達1382萬,是全國第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15%。
  • 邱姓姓氏源流!「邱姓」你知道多少?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 北京上杭企業商會舉辦成立五周年慶典暨上杭在京鄉親迎新春座談會
    北京上杭企業商會會長李耿豪講話北京上杭企業商會會長李耿豪總結了商會成立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對家鄉上杭縣委、縣政府和龍巖駐京聯絡處在商會成立五年來的關心指導,對各嘉賓、鄉賢、企業家和會員同仁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 石獅邱姓
    至民國初,近代詩人丘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一些邱姓人改回了丘姓。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沿用邱姓。入    閩西漢元始二年(2年),丘茂千(字浮基)從河南遷徙入閩,居於汀州上杭(今福建省上杭縣)。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望族紛紛渡江南下避亂。
  • 郭姓的來源_姓郭的名人有哪些
    郭姓是中國的一大姓氏,雖然他不比陳姓、李姓的數量多,但是有關郭姓的歷史卻一點也不比它們要短。郭姓的來源是怎樣的?姓郭的名人有哪些?郭氏後人都在哪些崗位上發光發熱了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郭姓的來源  一、「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見《抱樸子》。
  • 中國和日本來往密切的縣城,建有日本人公墓
    在黑龍江的一個小縣城裡就有這麼一個日本人的公墓,或許這應該是國內唯一一座合法的日本人公墓了吧!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得從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那場戰爭說起。日軍在侵華前就制定了「東北移民」計劃,上百萬日本人以「開拓者」身份來到東北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後,「開拓團民」淪為「天皇的棄民」。
  • 上杭 · 客家姓氏 .
    上杭境內大量客家一世祖的祖祠、祖墓和祖屋,構成了上杭「客家祖地」的特色,而各姓氏流傳下來的族譜,就成了後代裔孫認同上杭為祖地的史料依據。根據現今可查詢到的族譜記載,歷史上曾有30多個客家姓氏的始祖在上杭境內開基創業,興盛發展之後,他們的後裔又從上杭瓦子街播遷到廣東、四川、臺灣等地。這些姓氏的裔孫每年都會自發地前來上杭追根溯源,而他們的依據便是從祖上傳承下來的族譜。
  • 邱姓,我永遠為姓邱而自豪!這就是我的檔案!
    秦漢時,邱(丘)姓南遷到江準地區,定居於浙江紹興的一支發展最快,在南北朝時形成了著名的吳興丘姓望族,歡迎加人:邱氏總群邱(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時期,邱(丘)姓在華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時邱(丘)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布於南方各地。清初進入臺灣,如今成為臺灣的著名大姓。
  • 綏寧撐起野生動物「保護傘」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多措並舉,以有效手段嚴防獵捕和收售、運輸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及時勸阻遊客進山遊玩,密切監測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預警情況,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用實際行動保障了區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上杭湖洋鎮三田村出大事嘍!驚的你不要不要嗒!
    在上杭武平的交界處有個通橋村,村人都自稱村莊為大通橋,大通橋有個很出名的地點叫三叉路口,一個路口往武平,一個路口往上杭縣城
  • 【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窺一斑而見全豹」,本文謹以高平堂《範氏大成宗譜》所展示的史料為主線,同時參照遼寧、廣東、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發現的不同版本的範氏族譜及有關史料,揭示範氏家族向全國各地遷徙的過程和脈絡,證明範氏家族的若干分支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以此證明三明市所轄地區在客家人幾次遷徙過程中的樞紐地位和作用。
  • 百家姓之郭姓溯源
    溯 源據《姓氏尋源》記載,最早的郭姓出現在夏禹時期。郭字本義是指外城,以居住地為姓,源於夏禹的都城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這支郭姓的後人已無世系資料。出自姬姓,與周王室同源。周武王封文王季弟虢叔於西虢(今陝西省寶雞市),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予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犯周,責王滅虢,平王遂求虢叔裔孫郭壬,封於郭(山西陽曲),是為郭公。
  • 你好,我叫「邱姓」,年齡「3000歲」
    秦漢時,邱(丘)姓南遷到江準地區,定居於浙江紹興的一支發展最快,在南北朝時形成了著名的吳興丘姓望族,歡迎加人:邱氏總群邱(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時期,邱(丘)姓在華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時邱(丘)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布於南方各地。清初進入臺灣,如今成為臺灣的著名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