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2020-12-23 新京報

麥田信箱第43期

值班回信:劉亞光

來信

親愛的編輯,您好!我是大二的一名學生,因疫情影響一整個學期都在家上網課,到現在感覺已經麻木了,從來沒有在家待過這麼長的時間,沒有目標,每天只是機械式的學習。以前我所認為的青年是鬥志昂揚、朝氣蓬勃的,怎麼我面臨的狀態更像行屍走肉。

我也想在我20歲的時候能有一些改變,能找到自己的目標,可是總是事與願違。這幾天,我在思考以前我是怎麼走過的:高中時要考大學,這姑且能算是一個目標,於是就努力奮鬥拼搏;大一時要選專業,但是也不知要選那個,只是知道要成績好才有選擇的權力,於是也努力學習。但當這些都過去的時候,似乎我就沒有動力了,找不到方向,就這樣複製著一天又一天,在本該朝氣蓬勃的年紀裡竟然過得死氣沉沉。我深知很大的原因是過了兩年大學的安逸生活,想要跳脫這個舒適圈很難,但跳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找個目標很難。

我不願平平庸庸的度過大學生活,想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想嘗試一下新事物,考慮著考慮著就放下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於是每次都在思索中放棄了。我想知道怎樣不糊塗的度過大學生活,怎樣才能不浪費這隻有一次的青春。

期待能收到你們的回覆!

球球

回信

球球,你好!

從許多封來信中一眼就看到了「大二學生」這幾個字,其實我也剛剛離開大學沒多久,覺得你在信中說的許多情緒也都曾經出現在距離我並非十分遙遠的大學生活裡。而我相信,同樣的困惑也正困擾著許多年輕人。楊絳先生曾說年輕人「想得太多,但讀得太少」,現在引用這句話的「大人們」的重點,常常都是希望年輕人們記住後半句,但我覺得前半句同樣也是重要的。年輕的時候總得有那麼一段「想的太多」的時候,去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去反思自己既有的觀念、去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畢竟,大學前的日子都是老師、父母帶著我們走,現在,我們需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所以,首先不要太焦慮,擁有這些困惑其實是一筆財富,它們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從未被這些困惑困擾過的人,也許也就從未發現過真正的自己。

你提到疫情期間漫長的居家生活使人感到麻木,我同樣深有感觸。就在幾個月前,我身處國內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經歷著最嚴格的隔離生活。生活空間的單調,使得時間也仿佛靜止。每天學習和工作的感受不止像是你所說的「機械」,還有抑鬱和焦躁不安。那時的我和你一樣,覺得深陷於情緒旋渦中的自己只是「複製粘貼」著低效率的一天又一天。但現在回想,這段日子絕不是無意義的,即使學業受到了許多的困擾,但在疫情中,我想你也和我一樣曾為遠方或者是身邊人們的境遇憂心忡忡,你也和我一樣燃起過想要保護家人的空前強烈的渴望,甚至,也曾和我一樣為自己無法為抗擊疫情做出足夠多的貢獻而感到深深無力。這些讓我們心神不寧的情緒如此刻骨銘心,讓我們難以忘卻。我想,這可能就是最大的意義:不忘卻那時的無力,才能在未來時刻提醒我們,如何讓自己和他人有力地前行。

你還提到,希望跳出舒適圈、希望能夠不平庸地生活,常常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又不知道如何改變。面對現在社會上鋪天蓋地的「跳出舒適圈」的倡導,我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社會上的各種話語都要鼓勵大家「跳出」舒適圈呢?每個人感到「舒適」的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難道不是應該鼓勵人們「跳入」舒適圈嗎?其實,現在很多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只不過是在建立一種單一的「好生活」標準。所以,如果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讓你自己感覺到舒適的,你所做的事情是你真正感興趣的,那麼何必跳出讓自己舒服的節奏,去追隨那些「看起來很美」但是未必更適合自己的他人的步調呢?

當然,找到自己真正的「舒適圈」也不是完全聽天由命的。「舒適圈」能讓人舒適的基礎,是這樣的生活節奏能夠讓自己感覺到真正的舒服和幸福。徹底的「躺平」、隨波逐流,這種「舒適」反而會讓人感覺到空虛和難受,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所以,光用我們的腦子去想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生活可能沒有用,還是需要行動。不過你也提到,最大的問題恰恰是不知道如何行動。我想,或許是你給自己一開始定的目標太宏大和抽象。結合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行動力最差的時候,往往是我定下的目標太縹緲的時候。想著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貢獻是一個非常值得鼓勵的目標,但它或許要從「為自己找一個舒適的生活節奏」這樣小的目標開始。而探索這個小目標的路徑就可以很具體,不需要很難的行動。比如,你才大二,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大量地閱讀、觀影、到處走走看看,這些都對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節奏非常有幫助。畢竟,一個能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人,才有能力帶給更多的人幸福。 怎樣才能不糊塗地度過大學生活?

怎樣才能不浪費只有一次的青春?這些問題其實挺難的,我的經歷也不算豐富,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我想,思考這些問題雖然非常有必要,但如果把時間完全花在糾結這些問題上,也許就是一種消耗最大的「浪費」和「糊塗」。所以,先行動起來吧,從任何一件你感到有興趣的事情開始。你也不必擔心嘗試了很多條路都發現走不通,它們也許只是在幫助你排除不適合你的選項,我們面前的路都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慢慢清晰的。 非常感謝你對我們的信任,願意和我們坦誠地分享你的困惑!我相信這裡拉拉雜雜說的這麼多道理(姑且稱之為道理),你一定都早已明白,並且已經在默默地努力行動。最後,希望你學習順利、生活順心,我們一起加油!

劉亞光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來信地址 :maitianxinxiang@163.com(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 :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 :我們會在每周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周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別「鍾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

相關焦點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自己最近因為工作的調動,需要調到一個專業度非常高的校區,突然間感覺焦慮與不安,起初自己剛從事這個職業的感覺再一次降臨到我的身上。已經在本職崗位上差不多快兩年的時間了,接觸過數以千計的家長,按理說就算是專業度再高的校區也不至於會讓我的情緒發生這樣的變化。舒適區,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跳了出來。
  • 乘風破浪的姐姐:跳出舒適圈,你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但她們卻來這個唱跳的舞臺進行比賽,無疑是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讓觀眾看到了她們的另一面,就目前網友的討論熱度來看,她們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和喜歡!明星在節目中是這樣,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只有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你才會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 睡前思考:跳出舒適圈真的好嗎?
    當你享受安穩的時候,總有人會對你說跳出「舒適圈」,就好像跳出「舒適圈」就是我優秀、我獨立、我成長、我高貴、我氣質、我個性.......的標籤。當你反駁的時候,總有人列舉不少名人的案例來告訴你,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成功、才能成才、才能變得更加優秀。於是乎,馬雲辭去老師,走上漫漫創業路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最終才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王健林放棄公務員工作,下海經商是因為跳出「舒適圈」,才最終成就了地產巨頭「萬達集團」;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跳出學校裡的「舒適圈」,才創造出了改變世界的蘋果公司。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人最可怕的就是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圈,不願意跳出,不願意改變與嘗試,只願在自己的舒適圈安逸自由舒適。身邊也會遇到類似這樣的朋友,總會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說完之後自己還在圈子裡毫無改變,一邊抱怨一邊安於現狀。她的嘮叨與抱怨讓人產生厭煩感。
  • 從今天開始,跳出舒適圈,讓我們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
    終於有一天,小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旁邊的一個大河塘,那裡面有很多好吃的,它還可以自由地遊來遊去。於是,小青蛙呱呱地呼喚自己的夥伴:「你們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我在這裡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懶得動了。」不久,水溝裡的水幹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餓死了。細心的小夥伴發現了,這個故事和溫水煮青蛙異曲同工。
  • 跳出舒適圈,主宰自己的生活!
    打破原有的,跳出固有的圈圈,重新建立新的東西,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你偷過的懶,總會有需要還回去的時候。敢於跳出舒適圈,做不同的努力,不同的改變,人生才會變得更精彩!在工作中她看到自己的短板,也不甘心只做點小買賣,所以她決心要作出改變,那就必須跳出原有的舒適圈,不斷學習,追求進步。要想做出改變,意味著要放棄原有的,開啟人生的新一頁,這個放棄也意味著原來穩定的收入也會一併失去,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必須從低學起,生活的保障也會一下子失去平衡。
  • 跳出舒適圈,挑戰極限
    還記得之前有個很火的視頻嗎?視頻是河北省唐山市取消了所有路和橋的收費站,收費員面臨著下崗重新就業的問題。視頻中當地官員給他們開會,做思想工作,這些下崗職工不能被說服,其中一個收費員說:「我今年36了,這麼大年齡,讓我去端盤子我也端不了啊,這麼多年我就只會收費。」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近些年,職場中有個詞被經常提及,那就是「舒適區」(comfort zone)。在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 年入百萬和年入十萬,哪種更願意跳出舒適圈?
    是否有抓住機會的資本,是否有跳出舒適圈的魄力,才是產生差距的根源。 什麼是舒適圈? 在一次同事聚會上,有人問2021年有什麼計劃? 同事A輕描淡寫的說:「能有什麼計劃,繼續工作唄,最好年底再漲漲工資!」
  • 如果你是普通人,想變得優秀,我勸你一定不要跳出舒適圈
    我看電影不就得了。還有這個《百年孤獨》,不就是孤獨麼?作者又是寫的什麼玩意,文人就喜歡裝腔作勢的。因此,你看看吧,首先一個以前,從來沒有好好閱讀過幾本書的人,如果文化程度還低,最基本的小說,也是看不進去的。也就是,在閱讀這方面,沒有努力的能力。因為已經完全超出了,自身舒適圈的範圍。我明確告訴各位,不要盲目輕信跳出舒適圈的勵志話語。
  • 不拘泥於原地,願意跳出「舒適圈」的星座,具有野心和實力
    主筆:老妖有的人會選擇安於現狀,珍惜當下的一切,而有的人則會選擇跳出舒適圈,爭取迎接更豐厚的果實,他們具有很大的野心,和很強的實力,願意一步一步往上爬,挑戰更多的不可能。那麼,哪些星座是這樣呢?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白羊座:敢拼敢闖白羊座是一個敢於冒險、不畏懼任何艱險、困難的人,他們並非想像中那麼孩子氣,只是在平時的時候,玩心比較大,容易形成三條打漁兩天曬網的習慣,但這種敢於挑戰、願意跳出舒適圈的心態
  • 35歲不是程式設計師的坎兒,跳不出舒適圈才是!
    雖然我們不鼓勵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跳出舒適圈,但也真正看到了這個女孩不同於其他女孩的敢於突破舒適圈的勇氣。另外,呆在舒適圈裡,可能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跳出舒適圈,則要面對未知的挑戰,如果沒有鼓足勇氣,就會對未知充滿恐懼,因為害怕失敗,從而不願接受挑戰。我有一個大學室友,畢業時想到上海工作,但又怕在上海找不到好的工作。想過考研,但又怕考研失敗,錯失最好的就業機會。
  • 天馬同學說丨跳出舒適圈,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這人比較內向,一直覺得自己挺平平無奇的。加入天馬以後,經歷多次調崗工作調動,我好像一直在遇見更好的自己,變得更加自信。不同於幾年前,現在天馬已經成長為一個較大的集團,公司的規模與實力都在快速增長,我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身處這大變局之中,我們的企業充滿了無數的可能,而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無限的機遇。
  • 那些勸你走出舒適圈的人,在用友善的謊言,欺騙著無知的你
    近年來,舒適圈這個名詞火了,大家一提到舒適圈就往壞的方面去想,就好像舒適圈這個詞不配出現在正面的場景中,而你看到的許多文章,都是在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也有一群人,他們天天看微博,刷抖音,逛商場,追綜藝,我勸他們努力,得到的答案卻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去「荒廢」自己的大好時光?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 2021年到來之前 你要學會"跳進舒適圈」
    網易汽車11月29日報導 走出還是跳進舒適圈?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舒適圈。現在人們討論的「舒適圈」,是一種網絡流行語,大致意思是說在你熟悉的任何事物之內,感官上會得心應手,十分舒適。由於被自媒體大規模販賣焦慮式傳播,而被人們熟知並展開討論。當「走出舒適圈」成為一種潮流,我們為什麼要提出「跳進舒適圈」?
  • 有些錯誤,還是要親自去犯,總要嘗試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不論是誰,不論你在經歷著什麼,人總是害怕犯錯,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按部就班的生活,做著反反覆覆的工作,過著千篇一律的每一天。所有的人都認為「正確的人生等於成功的人生」,所以不敢輕易去冒險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嘗試不同的事物。
  • 「我身邊離開體制內的人,都挺後悔的」:逃離舒適圈,是我喝過最毒的...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當全職太太多年,驟然婚變,她完全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但痛定思痛之後,她還是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從超市售貨員,到奢侈品導購,再到企業調查員,羅子君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了成績。 不少人看完劇後,以羅子君為榜樣,紛紛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挑戰自我。但現實生活總比小說、電視劇要殘酷許多。
  • 人到中年,跳出舒適圈跨界轉行,如何成功淘金?
    跳出舒適圈,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崇尚的生活哲學。那麼,問題來了,人到中年跳出舒適圈,就真的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嗎?今天的節目主人公景奇,從農村考上大學,一步步奮鬥邁進大城市,在北京國企工作,有房有車工作穩定,家庭幸福,年薪50多萬元,眼瞅著38歲人到中年了,他卻果斷放棄了眼前的一切,回到農村去養雞養羊。景奇跳出舒適圈,跨界轉行,他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故事呢?結果又會如何呢?跨界轉行、荒山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