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富貴的最終信仰

2020-12-15 源龍講知識

「饅頭長大了就不騎牛啦,就坐火車,坐飛機,那個時候啊,日子就越來越好。」影片結尾時富貴這樣說道。一個經受了如此多苦難的人,仍然對未來抱著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可見「活著」便是富貴的最終信仰。

《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餘華親自操刀改編,葛優、鞏俐等人主演。1994年該片在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人道精神獎等多項大獎。

影片主人公名為徐富貴,是一位地主家的闊少爺,因嗜好賭博敗光了家業,氣死了自己的父親,自己也淪為佃戶,與老娘、妻子、一兒一女艱難度日。戰爭爆發後,富貴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做壯丁,但當他在槍林彈雨中活了下來並回到家鄉,卻未能見到病危老娘的最後一面。解放後沒有過上幾天安生日子便又被卷進了大躍進的洪流。生活雖艱難,一家人仍其樂融融度日,卻不料兒子有慶意外早夭,富貴與家珍悲痛欲絕。到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女兒鳳霞找到了好婆家卻因產後大出血慘死。在電影的最後,富貴與家珍都已年老,與女婿和外孫一起活了下來。

電影相較於文學作品做了較大的改動,「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這樣講。小說的結局是除富貴之外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足以支撐生命存在的愛情、親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還繼續頑強地活著。餘華在作品中進行思索,同時又表達著無奈;張藝謀導演在影片中傳達出的卻是希望與期待。影片結尾家珍雖身患重病卻仍陪在富貴身邊,女婿二喜和孫子饅頭也健康無憂,一家人經歷了種種不幸和苦難,仍能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可見富貴活著是充滿希望的。與饅頭一樣,最後那一隻只雛雞便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它們身上流淌著新鮮的血液,代表著無限的希望,預示著美好的明天。即便有慶、鳳霞已經死了,只要新的生命在不斷誕生,不斷頑強地延續著,希望之火就會永不熄滅。

電影的基調也與小說不同,小說的基調是低沉冷峻的,而電影卻是溫情感人的。影片運用豐富豔麗的色彩色調,一方面在悲劇時刻來臨時反襯出生命的蒼白無力,加強影片的戲劇張力;另一方面削弱了原作品中的灰色單調,為影片注入了生機,使得影片多了一絲樂觀向上的基調。影片配樂亦可圈可點,令人稱讚。貫穿影片的只有一段簡單的二胡伴奏,無論是喜是悲都只是這一曲,每到電影抒情之處便緩緩響起,渲染著影片的氛圍,使得意味綿延悠長,卻又能夠使觀眾體會到不同的情感思緒,為之動容。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張藝謀導演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鐘愛,皮影戲、二胡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而作為一名創作者,正是從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靈感,為影片增色添彩。

令我感動的是,這部影片沒有過分地去渲染死亡、災難帶來的悲傷情感,讓人從中感受到的更多是人性的善良,人情的溫暖。富貴、家珍雖窮,但他們始終能苦中作樂;他們雖然身處文革之中,卻沒有被大時代思維異化,始終保持著善良、樸實與關懷的本性。無論是對被打成走資派的鎮長,還是對素不相識的王醫生,富貴和家珍都能理解和幫助他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生在文革中被打倒,深夜來找富貴的那一個片段。富貴和家珍因為兒子的死十分痛恨春生,尤其是家珍,春生幾次上門致歉都置之不理,無法原諒他。當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精神崩潰想要自尋短見時,卻主動尋求和解,並對春生說:「春生,你記著,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以此來激發他的求生欲。可見人的寬容和博大,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並沒有被那段荒唐的歲月所侵蝕,同時苦難也沒有衝垮人與人的感情聯結築造而成的「活著」的意志橋梁。活著便是人生的不二法門。

影片《活著》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品味,相信隨著歲月的沉澱,我們會有更深的感觸和體會。人應當頑強地活著,不被無情的命運擊倒,不因苦難而自暴自棄,相信一定能夠看到生的希望!

相關焦點

  • 《活著》:當富貴失去所有親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信仰是什麼?有多少人為了心中的信仰而活著!
    我一直在尋找讀了可以讓自己改變的書,更想在自己的心裡注入一種堅不可摧的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遺憾的是,到現在為止,我仍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更沒有在心裡注入自己想要的不知是哪一種所謂的信仰,反而讓自己成了百無一用的書呆子,這於我而言是可悲的。我不知道現在活著的人,有多少人是憑著心中的信仰活著的。或者說,有多少人心中是有信仰的?再或者說,眾生根本不知道信仰為何物?
  • 活著就是在最絕望的時候,還能堅持對人性的信仰
    信仰是精神的勞動;動物是沒有信仰的,野蠻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組織體才能達到信仰。——《契訶夫手記》人是唯一具有信仰的組織體,如果放棄對人性的信仰,就意味著選擇了無邊的沉淪。韓劇《活著》就是帶著這樣一個主題緩緩向我們走來。影片之所以選擇喪屍來做為大環境,我覺得有兩層意義。一來,喪屍片的大熱,可以迎合更廣闊的的觀眾;二來,以喪屍那種沒有任何原則和信仰,僅憑身體激素行動的動物本性和擁有七情六慾、有原則、有信仰的人性來形成對比,突出影片的主題。
  • 活著 他們的信仰先於他們醒來
    天剛亮,前來進奉酥油的信眾就在大昭寺門口排起了長隊,等待寺院開門。昏暗的酥油燈光下,當一尊尊精美的雕塑和獨特的唐卡畫,以及眾多的佛堂、靈塔以非人間的姿態呈現在面前時,仿佛可以感受到信仰之光貫穿心扉。寺前的青石板上留著信徒們經年不息磕長頭的印記。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方式之一。朝佛者的腳步是他們在用獨特的語言與來世的溝通,磕長頭的掌心木板撞擊地面的聲音,是他們對信仰虔誠的扣吻。
  • 《隱秘而偉大》顧耀東:你的信仰是什麼?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常常試圖去找到答案,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每次還未等想清,生活的重壓已然讓我無暇慮及其他,只管努力奔波,為著一日三餐而操勞。你大概也如我一般吧,或許你更好一些,還能夠得著名利的臺階,而我,無病無災地活著已是我的天花板,真要問我活著為了什麼,我只能回答:只是為了一口氣,只要這口氣在,就得拼盡全力。
  • 《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
    雖然生活困難,但他能撐下去,卻不料兒子遊青早逝,富貴悲戚心碎;上世紀60年代,文革開始,富貴戰友春遭非議,女兒馮霞找到賢妻良母卻因產後出血而死。電影結束時,福貴和賈珍都老了,和女婿、孫子一起活了下來。從技術角度看,電影改變了小說的客觀和敘事視角,故事從主觀角度進行了重構,帶有情感色彩,使電影更加柔美,小說始終冷淡低調。情況也有所緩和。
  • 書中「富貴」的一生是悲慘的!那人為什麼活著?
    不知道大家有沒想過一個問題,人我是你活著,雖然生活的很艱辛,每一個人還是開開心心的活著,或許,這一切就像有一本書中反覆想傳達的思想一個,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且都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一生經歷了失子,喪妻,亡家,最後只剩一頭老牛與之相依為命,這本書就讓我們大家感受到了主人公的那種無助
  • 活著:輸光家產的富貴挑三擔銅錢還債,磨得皮肉滲血才知爹的苦心
    家珍是個逆來順受的女人,特賢惠,儘管富貴在外面胡鬧,她從不對富貴發火。有一次,富貴從外城裡回到家中,剛剛坐下,家珍就端上四個菜,斟滿了酒在一邊伺侯富貴吃喝。四樣素菜吃到下面都有一塊差不多大小的豬肉,後來,富貴笑了起來,他明白媳婦在開導他: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樣的。
  • 《活著》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是大勢所趨,是迫於無奈
    《活著》這部電影,是年代國際有限公司,在1994年出品的劇情片,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主人公福貴的坎坷經歷,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命運。用一個輕鬆的方式把大家帶入到那種悽苦的生活當中,在自己的人生當中總是在思考著怎樣去活著,我們不想跟劇中人過多樣的日子,但是我卻非常讚賞福貴在面對著種種的磨難跟打擊時,依舊還有從頭再來的勇氣。福貴的妻子在別人的眼中雖然說有點傻,但是這個女人的堅強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的。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依靠什麼活著?人究竟要怎麼活著?關於活著的命題和思考,估計據人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著!人類越複雜,思考越重要,回歸人類三個最原始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窮盡一生書寫答案。
  • 人活著要有信仰,讓靈魂得以安放!
    其實人活在世上一定是要有信仰的,有信仰的人會有一顆敬畏的心,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信仰能讓人看淡世俗,節制私慾,信仰是一個人靈魂的安息處,但並不是什麼都可以信仰,比如金錢、權利和名譽等等。在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人卻往往精神空虛,感覺乏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心中有堅持才能更有力量,人得相信些什麼,心才能平靜,人活著不是行屍走肉,必須需要一種精神支撐,它像燈塔一樣能照亮你前行的路,讓人生活得更有價值和意義,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可是沒有信仰的人一定不幸福。
  • 大時代下小人物活著的悲劇——淺析電影《活著》
    「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句話是這部電影裡經典的臺詞。張藝謀執導的《活著》這部電影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中的情節發生在中國那段特殊時期,講述的是一個平常家庭的故事。
  • 讀過餘華的《活著》,才會感悟活著的真正含義
    之前只看了原著《活著》,近來偶然看了下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小說很簡單,一個叫福貴的男人少年紈絝,娶妻生子,中年接連遭遇不幸。最終,只剩下福貴一人。這就像是命運的不可抗拒,而這就是命運。《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後,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髮絲不斷裂。
  • 餘華《活著》:人活著的三個層次,來世上走一趟,總得活得明白點
    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體面的活著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
  • 《活著》所謂人世一遭,不過是一場為活著而活著的修行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斬獲獎項無數,有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臺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香港「博益」15本好書獎,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 從枯木逢春,想到《活著》《人間失格》:我們如何活著
    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枯木逢春,原來它還——活著!2有次看到了一個讀書軟體在做調查,這些書你看過嗎。記不清別的了,我只記得《活著》《人間失格》。那是第一次看到這兩本書放到一起,彼此都映襯得那麼醒目。心有觸動。它們實在很有對比性。餘華的《活著》很有名,也很通俗,一看就陷了進去,不需要多少時間。一個老農悲苦的一生,就在我們眼前了。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信仰的力量
    高尚的信仰,是淨化靈魂的甘露,是催人奮進的動力。   翻開歷史,有這樣一組耐人尋味的對比: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號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
  • 名為《活著》卻直面親人一次次死亡,能好好的活著,真的好
    01 福貴有富貴到貧窮. 因賭敗家富貴本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嫖賭俱全的花花公子,他全然不顧家人的感受和妻子的規勸,整日混跡於賭場和妓院,仗著大地主老爹給他置備的那點家業,玩的昏天黑地,逍遙快樂。牌桌上一場大賭,龍二設計讓他輸光了全部家當。家出敗子,不爭氣的兒子,把他那一度風光無限的老爹活活的氣死。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餘華這個門派,永遠都是自己獨自扛大旗,用手中的筆剝離社會的浮塵,就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為世人撥開雲霧,說透關於活著這件事。上世紀,張藝謀、鞏俐、葛優等人,憑藉電影《活著》,連續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七個大獎。電影版《活著》,在小說原有基礎上做了藝術上的加工,在影片結束後,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絕望,給了老人富貴一個旁觀者能接受的結局。
  • 餘華的《活著》告訴你人生有多難
    餘華的人性之作關於人生的艱難,餘華曾經寫過一本經典的著作《活著》。小說講述了一個地主少爺福貴的艱難坎坷的一生。福貴本是一個地主的富二代,衣食無憂,可是遊手好閒,嗜好賭博,最終自己因為賭博葬送了自己祖輩留下來的千金富貴與家業。讓他的父親也因為被人討要房契而被氣死。然而輸掉家財只是富貴悲慘人生的開始,之後他的妻子因為軟骨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