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學界舉行紀念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談會

2020-12-23 澎湃新聞

「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現場

2020年6月13日,「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在上海舉行。追思會假座上海社會科學院,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哲學學會主辦,由《學術月刊》雜誌社、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和上海大學哲學系襄辦。來自相關單位和新聞媒體的近四十位同志出席了會議。

陶德麟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陶德麟先生祖籍湖北黃岡,1931年10月31日出生於上海,2020年5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陶德麟先生年輕時曾長期擔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驅人物李達教授的學術研究助手,具體執筆毛澤東主席委託李達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經多年修訂增補,最後定名《唯物辯證法大綱》出版,並於1956年在《哲學研究》撰文批評蘇聯理論專家有關釋文的錯誤,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陶德麟先生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作出過重大理論貢獻,產生了全國性的重大思想影響,改革開放以後主持編寫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著名教科書,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總論及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副主編;陶德麟先生留下了《中國當代哲學問題探索》《哲學的現實與現實的哲學》《陶德麟文集》等重要著作,曾獲眾多國家級論文和著作獎項,晚年還著力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對此做出了開創性貢獻。陶德麟先生一生,不僅始終致力於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而且傾注了極大的熱忱和心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陶德麟先生

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在主持會議時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國哲學理論界的重大損失,也使上海哲學界痛失一位良師益友,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只能在上海用追思會的形式,表達上海哲學界的哀思,以繼承陶老師的思想和遺志,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餘源培教授首先發言,他認為陶德麟先生繼承了中國哲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秀傳統,真正做到了將愛智求真與憂國憂民統一起來,其學術思想大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通俗易懂又有實質性的內涵。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馮平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首屆博士生,她從為人、為學和為師三個角度深情回顧了追隨陶先生學習、研究和從教幾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強調陶先生不僅是一位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儒雅、謙遜、善待他人的謙謙君子,也是一位始終堅持研究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學術問題,持續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並以最平實的語言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的大學者,同時還是一位特別呵護學生的學術自信,盡己之力去幫助學生、成就學生的好老師。

任教於上海大學哲學系的王天恩教授也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生,他回憶了跟隨陶先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認為陶先生作為一名老師給自己學生的為人為學影響極為深刻,他概括為:精神傳承勝於血脈傳承。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認為,陶先生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大才子,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深刻而獨到的體會、繼承與發揚,陳教授還特別強調了陶先生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的突出貢獻,認為上海哲學界尤其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在今天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離不開陶先生的熱情關注與傾力扶持。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陳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後,並長期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工作,和陶先生交往密切,對陶先生晚年的思考與情懷有很深的了解,認為陶先生始終高度關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問題意識極為敏銳,既富有家國情懷,又有堅定的理論自信,其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鄒詩鵬教授在武漢讀書和工作期間也深受陶先生的影響,他認為以陶德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開創了整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團結奮進、關愛後生的學界傳統,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思想格局與隊伍基礎。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方松華研究員認為,追思陶德麟先生的學術思想,首先想到的是陶先生和他的前輩李達先生以及他的後輩學者之間的思想和學術傳承,這種思想的力量與學術的傳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傳統,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與學養,像陶先生這樣的大德,無論書法、詩詞、學問都是一流的學者,為人為學卻十分謙遜,令人高山仰止。

《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回顧了閱讀陶德麟先生學術文章的感受,認為給人最重要的啟發是,做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決不能僅僅停留於政治哲學,也不能停留於書齋,而是一定要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又有學術的內涵和高度。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陳忠教授認為,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師德、師風的傳承工作,真正結合中國的現實,結合中國本土的問題,闡述本土的理論,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就是對陶先生最好的紀念。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劉日明教授認為,陶德麟先生的去世是中國哲學界無法挽回的損失,陶先生一生「愛智求真」,面向中國現實本身講中國故事,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孫偉平回憶了與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經歷,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毛勒堂教授認為陶德麟先生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留下了十分寶貴的財富,尤其強調了陶先生在治學方法上留下的有益啟迪,要真正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僅要有綜合性和總體性的視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學科的視角。

《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認為,雖然再無機緣親身感受陶德麟先生為人為學的風採,但通過研讀他的著作文章也能讓陶先生的思想和學術形象變得十分豐滿,其中,發表在《學術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綱挈領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議題的重要文獻。

在自由發言階段,上海師範大學高惠珠教授認為陶先生在中國馬哲史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後輩學者應該繼續遵循陶先生指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守正開新,努力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做出開創性的新成果。其後,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寧、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計有愷、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向義,分別由各自追隨陶德麟先生問學交往的經歷展開對陶先生的回憶,從生活細節上緬懷陶先生的高尚師德。

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家珉教授作最後總結,他指出:今天上海哲學界同仁在防疫的非常時期匯聚一堂很不容易,充分表達了對陶德麟先生崇高境界、深刻思想、奮鬥精神、學者風範、人文情懷的崇敬與景仰,其追思緬懷的殷殷之情可感,追求真理的拳拳之心可見,願陶老先生的思想與學術如青松之繁茂,如蘭花之馨香,像長江之水從武漢到上海,奔騰向東、長流不息,激勵上海哲學界學人繼往開來、不懈奮進。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陶德麟先生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優良學風、思想境界、理論情懷、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等等,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學科建設,乃至振興整個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寶貴思想資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哲學界追思陶德麟:他一生致力於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
    6月13日,「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在上海社科院舉行。會議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哲學學會主辦,由《學術月刊》雜誌社、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和上海大學哲學系襄辦。
  • 追憶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陶德麟
    陶德麟凝神創作書法(資料圖)武漢大學供圖中新網武漢6月24日電 題:追憶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陶德麟作者 馬芙蓉 吳江龍陶德麟先生追思座談會24日在武漢大學舉行,專家學者陶德麟是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他曾在1992年至1997年任武漢大學校長。2018年11月退休。2020年5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他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研究,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著名前輩學者。
  • 「百歲哲人——張世英先生追思會」舉行
    」在北京郵電會議中心舉行。追思會現場邱水平在致辭中從探究天人古今的宏大格局、創建「萬有相通」的哲學體系以及「不知老之將至」的治學精神三個方面對張世英先生的學術成就作出宏觀的概括。他強調,張世英先生是一位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在他的學術貢獻中,既有對西方文化的專深研究,又有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反思,更有會通中西文化的不懈努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先生最好的緬懷和紀念,就是學習先生的精神,研究和傳播先生的思想,並在積累和傳承中有所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 中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陶德麟先生逝世
    陶德麟先生謙和仁厚,平易近人。2013年9月,記者跟隨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原副總編輯周溯源一行拜訪陶德麟先生,他向我們講述了從經濟學轉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之路。2013年10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大家印象欄目刊登了陶德麟先生的專訪《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篇大文章》。
  • 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去世
    5月24日晚,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陶德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24日17時08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 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張漫子)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政協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19日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張君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在汲取、繼承京劇藝術各流派優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創新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影響深遠的「張派」表演藝術,創作演出了許多特色鮮明、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 追憶著名哲學家、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教授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陶德麟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圖片由武漢大學提供)陶先生詩作手跡。剛過小滿幾日,陶德麟先生去世的消息如同武漢悶熱天氣一般讓人感到窒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師生們無不悲痛。何萍與同事李維武兩人一起為陶德麟先生寫了一副輓聯,以表達哀思,也是對先生一生工作的寫照:「讀實踐論釋實踐論在實踐論中發現哲學真理,講中國化寫中國化在中國化中闡明馬列主義。」
  • 法華寺舉行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座談會
    11月28日,上虞法華寺舉行紀念弘一大師誕辰
  • 斯人已去,星光永照——鄒逸麟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斯人已去,星光永照——鄒逸麟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2020-07-15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道信道信仰真,陶德麟先生的三個「執著」
    在出席真理標準討論會期間,陶德麟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了毛澤東主席當年給李達同志的三封論及理論問題的信,經黨中央批准後在《哲學研究》首次發表,對當時促進理論是非的澄清起了重大作用。武大哲學系畢業生、原校黨委副書記駱鬱廷教授說,「陶先生追隨真理之心不曾動搖。他的信仰從不因客觀環境的變化、別人的閒言碎語甚至打擊而改變。
  • 紀念劉子如先生誕辰150周年座談會在渝舉行
    日前,紀念重慶歷史名人劉子如先生(1870-1949)誕辰150周年座談會在重慶渝商博物館舉行。劉子如1870年11月5日出生於萬盛,幼小成為孤兒,13歲流落重慶,在廟裡邊做雜工邊讀書習字,後來憑藉過人的膽識與智慧,白手起家頑強打拼,成立勝家縫紉機公司,1910年前後成為享譽西南的巨商,被譽為「金字招牌劉子如」。
  • 告別2020 緬懷卡丹先生——皮爾·卡丹先生中國追思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31日,北京馬克西姆餐廳,皮爾·卡丹先生追思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佔坤/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佔坤)2020年的最後一天,皮爾·卡丹中國代表處在北京馬克西姆餐廳舉行追思會,懷念於12月29日逝世的一代時尚巨匠皮爾·卡丹先生。
  • 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2020-08-21 21:55: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荔波舉行
    1月5日,由中共貴州省委主辦,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以及黔南州委、州政府承辦的紀念鄧恩銘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黔南州荔波縣舉行。省、州、縣有關領導,山東省及濟南市、青島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省內外部分專家學者和鄧恩銘同志親屬代表、青少年學生代表等參加座談會。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追思紀念會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臺北9月3日電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原副主席、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創辦人王曉波7月30日逝世,其家屬與臺灣大學哲學系、《海峽評論》雜誌3日在臺北為其舉行追思紀念會。綜合中時新聞網、聯合新聞網等報導,當日紀念會上,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臺灣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朱雲鵬、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及多位王曉波生前好友出席並致辭。與會者一同觀看了王曉波生前的談話影片,並在致辭時回憶了與王曉波共事的時光。
  • 江蘇海門舉行紀念卞之琳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海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施俊在座談會上致辭。海門區委宣傳部供圖人民網南通12月10日電 12月8日,江蘇海門舉行紀念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卞之琳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海門將繼續加大對卞之琳的宣傳和研究,大力弘揚卞之琳先生在傳承、守護、發揚中華優秀傳文化方面的學術精神,鼓舞和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更加主動地投身到海門文藝事業的實踐中,為海門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海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施俊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卞之琳所創作的不朽詩篇《斷章》。
  • ...馬敘倫先生誕辰135周年座談會暨新書發布儀式在杭舉行 朱永新講話
    10月11日,紀念中國民主促進會主要創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馬敘倫先生誕辰135周年座談會暨《馬敘倫親屬口述史》《馬敘倫研究文集》新書發布儀式在杭州舉行,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會議並講話。
  • 紀念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 大學生向雷鋒雕塑像獻花追思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青島12月18日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李鎮江)12月18日是雷鋒同志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雷鋒同志,不斷激勵大學生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今天,青島黃海學院師生手持鮮花,走進學校建立的「雷鋒紀念館」,舉行向雷鋒銅像獻花儀式。
  • 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楊比德先生 美國線上追思會隆重舉行
    11月6日洛杉磯時間晚7點鐘,一百多名美國文藝界人士為楊比德先生舉行了線上追思會,時值北京時間上午10點 ,楊比德先生的遺體正被送往八寶山安葬。楊比德先生的兒子、著名歌唱家楊捷及其在海外的學生、親友深情回憶了楊比德先生生前故事,深痛悼念這位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
  • 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追思會在京舉行
    王曉波先生追思會現場「哲人日已遠,古道照顏色。」為了深切緬懷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紀念其為兩岸統一、民族復興而不懈奮鬥的一生,王曉波先生追思會於14日下午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 當日,北京市臺聯召集王曉波先生摯友同仁30餘人齊聚北京臺灣會館,共同追思王曉波先生,繼承其遺志以激勵後人。追思會由北京市臺聯副會長王慧主持,參會人員共同追憶了與王曉波先生交往的點滴,以及其生前為促進海峽兩岸交流交往與和平發展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感佩先生的崇高信念和愛國情懷,並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