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現場
2020年6月13日,「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與學術追思座談會」在上海舉行。追思會假座上海社會科學院,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上海市哲學學會主辦,由《學術月刊》雜誌社、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和上海大學哲學系襄辦。來自相關單位和新聞媒體的近四十位同志出席了會議。
陶德麟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陶德麟先生祖籍湖北黃岡,1931年10月31日出生於上海,2020年5月2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陶德麟先生年輕時曾長期擔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先驅人物李達教授的學術研究助手,具體執筆毛澤東主席委託李達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經多年修訂增補,最後定名《唯物辯證法大綱》出版,並於1956年在《哲學研究》撰文批評蘇聯理論專家有關釋文的錯誤,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肯定;陶德麟先生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作出過重大理論貢獻,產生了全國性的重大思想影響,改革開放以後主持編寫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著名教科書,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總論及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副主編;陶德麟先生留下了《中國當代哲學問題探索》《哲學的現實與現實的哲學》《陶德麟文集》等重要著作,曾獲眾多國家級論文和著作獎項,晚年還著力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對此做出了開創性貢獻。陶德麟先生一生,不僅始終致力於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而且傾注了極大的熱忱和心血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做出了傑出貢獻。
陶德麟先生
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在主持會議時指出,陶德麟先生的逝世,是我國哲學理論界的重大損失,也使上海哲學界痛失一位良師益友,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只能在上海用追思會的形式,表達上海哲學界的哀思,以繼承陶老師的思想和遺志,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餘源培教授首先發言,他認為陶德麟先生繼承了中國哲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優秀傳統,真正做到了將愛智求真與憂國憂民統一起來,其學術思想大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深入思考,通俗易懂又有實質性的內涵。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馮平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首屆博士生,她從為人、為學和為師三個角度深情回顧了追隨陶先生學習、研究和從教幾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強調陶先生不僅是一位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儒雅、謙遜、善待他人的謙謙君子,也是一位始終堅持研究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學術問題,持續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並以最平實的語言表達自己學術思想的大學者,同時還是一位特別呵護學生的學術自信,盡己之力去幫助學生、成就學生的好老師。
任教於上海大學哲學系的王天恩教授也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生,他回憶了跟隨陶先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認為陶先生作為一名老師給自己學生的為人為學影響極為深刻,他概括為:精神傳承勝於血脈傳承。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陳學明教授認為,陶先生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一位大才子,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深刻而獨到的體會、繼承與發揚,陳教授還特別強調了陶先生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建設的突出貢獻,認為上海哲學界尤其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在今天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離不開陶先生的熱情關注與傾力扶持。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陳立新教授是陶德麟先生的博士後,並長期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工作,和陶先生交往密切,對陶先生晚年的思考與情懷有很深的了解,認為陶先生始終高度關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問題意識極為敏銳,既富有家國情懷,又有堅定的理論自信,其晚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的研究,受到了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鄒詩鵬教授在武漢讀書和工作期間也深受陶先生的影響,他認為以陶德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學者開創了整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團結奮進、關愛後生的學界傳統,共同奠定了今天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思想格局與隊伍基礎。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方松華研究員認為,追思陶德麟先生的學術思想,首先想到的是陶先生和他的前輩李達先生以及他的後輩學者之間的思想和學術傳承,這種思想的力量與學術的傳承在上海也有很好的傳統,其次是陶先生的人品與學養,像陶先生這樣的大德,無論書法、詩詞、學問都是一流的學者,為人為學卻十分謙遜,令人高山仰止。
《解放日報》黨委副書記周智強回顧了閱讀陶德麟先生學術文章的感受,認為給人最重要的啟發是,做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決不能僅僅停留於政治哲學,也不能停留於書齋,而是一定要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又有學術的內涵和高度。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陳忠教授認為,注重做好陶德麟先生師德、師風的傳承工作,真正結合中國的現實,結合中國本土的問題,闡述本土的理論,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就是對陶先生最好的紀念。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劉日明教授認為,陶德麟先生的去世是中國哲學界無法挽回的損失,陶先生一生「愛智求真」,面向中國現實本身講中國故事,讓馬克思主義講中國話,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孫偉平回憶了與陶德麟先生的交往經歷,高度肯定了陶先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毛勒堂教授認為陶德麟先生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留下了十分寶貴的財富,尤其強調了陶先生在治學方法上留下的有益啟迪,要真正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僅要有綜合性和總體性的視野,而且要有多角度和多學科的視角。
《學術月刊》總編輯姜佑福認為,雖然再無機緣親身感受陶德麟先生為人為學的風採,但通過研讀他的著作文章也能讓陶先生的思想和學術形象變得十分豐滿,其中,發表在《學術月刊》2003年第11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一文,是陶先生晚年提綱挈領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議題的重要文獻。
在自由發言階段,上海師範大學高惠珠教授認為陶先生在中國馬哲史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後輩學者應該繼續遵循陶先生指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正確方向——守正開新,努力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做出開創性的新成果。其後,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寧、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計有愷、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向義,分別由各自追隨陶德麟先生問學交往的經歷展開對陶先生的回憶,從生活細節上緬懷陶先生的高尚師德。
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家珉教授作最後總結,他指出:今天上海哲學界同仁在防疫的非常時期匯聚一堂很不容易,充分表達了對陶德麟先生崇高境界、深刻思想、奮鬥精神、學者風範、人文情懷的崇敬與景仰,其追思緬懷的殷殷之情可感,追求真理的拳拳之心可見,願陶老先生的思想與學術如青松之繁茂,如蘭花之馨香,像長江之水從武漢到上海,奔騰向東、長流不息,激勵上海哲學界學人繼往開來、不懈奮進。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陶德麟先生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優良學風、思想境界、理論情懷、探索精神、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等等,為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學科建設,乃至振興整個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寶貴思想資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