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資本四處出擊的時候,美國四大聯盟的老闆們在近年卻少有套現退出的動作。隨著體育數位化的概念被越來越多搬上檯面,科技接下來會對體育賽事會產生多大影響還充滿未知。老闆們並不是多麼熱愛體育,他們只是在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
美職籃(NBA)近年倒是有球隊出售的消息。2015年夏天,銳盛管理(Ares Management)聯合創始人託尼·雷斯勒以7.3億美元的價格接管了亞特蘭大老鷹隊,前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億20億美金的價格拿下了洛杉磯快船隊。
不過,這兩筆球隊收購併不是出於老闆主動意願,前者是因為亞特蘭大老鷹隊前任老闆布魯斯·利文森種族歧視言論被曝光,後者是因為快船隊前任老闆唐納德·斯特林陷身2014年的種族歧視案件不可自拔。
要知道,美職籃上一次主動出售球隊還要追溯到2014年,密爾沃基雄鹿隊前任老闆赫伯·科爾為將球隊留在密爾沃基,選擇以5.5億美元將球隊賣給兩位華爾街金融才子韋斯利·艾登斯(Wesley Edens)和馬克·拉斯利(Marc Lasry)。
我們來看看美國橄欖球聯盟(NFL),它最近的一次球隊出售是在2014年,布法羅比爾隊的所有權最終被億萬富翁特裡·皮古拉(Terry Pegula)以14億美元拿下,這次競拍源於球隊創始人拉爾夫·威爾森離世,並非老闆主動求變。2012年克利夫蘭布朗隊以9.87億美元被在航空行業大名鼎鼎的哈斯拉姆(Haslam)家族的小兒子詹姆斯·哈斯拉姆收購,算是最近一次NFL球隊的主動出售。
美職棒(MLB)的老闆們是四大聯盟中最淡定的,自2012年8月以來,沒有再出現球隊出售的現象。2012年,聖地牙哥教士隊的兩位小股東羅恩·富勒以及菲爾·米克爾森以8億美元的價格對球隊完成了收購,此後再無類似現象。
國家冰球聯盟(NHL)雖然傳言不斷(曾有財團承諾在2014年以4.85億美元收購紐約島人隊,最終了無音訊),但上一次完成球隊出售的動作還要追溯到2013年,佛羅裡達美洲豹隊以1.6億美元被紐約商人文森特·維奧拉(VIincent Viola)收購。
▲亞特蘭大老鷹隊是2015年唯一完成大股東更迭的4大聯盟球隊。
看起來,四大聯盟的老闆們都對自己的球隊和聯盟前景看好。事實上,除了一些確實熱愛經營球隊的老闆,如馬克·庫班,絕大部分老闆在近年選擇「捂盤惜售」是因為更深層次的考量。
隨著體育數位化的概念越來越多被搬上檯面,許多新科技已經成為主流,不知不覺間,世界知名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都與體育產業多多少少建立了關係,沒人知道,接下來的體育賽事和體育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2000年,30家MLB球隊老闆達成共識:在未來4年各家都拿出100萬美元/年的資金建立MLB官網,項目預算1.2億美元。結果MLB官網上線後很快就實現收益,預算縮減至7000至7500萬美元之間。這是MLB旗下流媒體服務公司MLBAM(MLB Advanced Media)的雛形,這家公司從成立初始就沒有注入棒球基因,而是一家實打實的科技公司。
MLBAM不僅為聯盟領先的OTT公司運營研發產品,每年還為HBO和WWE等等電視及賽事公司提供直播服務,MLBAM每年覆蓋的賽事多達2.5萬個。看到了體育行業的巨大潛質,市值達30億美元的MLBAM決定分拆公司,成立一家以MLB為大股東的新公司,名為BAM Tech,目的是邀請更多體育巨頭參與。
2015年,MLBAM宣布與NHL籤定跨聯盟合約,MLBAM以6年6億美元的價格買下NHL媒體版權,NHL獲得BAMTech最多10%股份,接下來MLBAM還在與NFL談判合作的可能性。
▲科技對體育賽事影響的比重仍處於上升期。
隨著流媒體對體育賽事的影響力逐年提升,體育賽事版權費也水漲船高,NFL2015賽季倫敦碗,雅虎以17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傑克遜維爾美洲虎隊對陣布法羅比爾隊單場的流媒體直播版權。NBA於2014年與TNT、ABC、ESPN籤署的電視轉播合同為9年240億美元,合同從2016/17賽季生效,新合同比目前與時代華納和沃特·迪士尼的合同高了接近3倍;騰訊更是以5億美元拿下NBA大中華地區5年直播版權。
據《CNN》報導,在NFL2月初與CBS與NBC達成新電視轉播協議中,CBS與NBC以總計9億美元、4500萬美元每場的價格拿下NFL2016及2017賽季「Thursday night」(每周四比賽)的電視直播版權。更重要的是,與CBS和NBC的合同是不包括流媒體版權的,NFL打算以分拆出售的形式再銷售。
另外,NBA出售球衣胸前廣告位的消息愈演愈烈,一旦交易落地,對贊助商通過流媒體推廣傳播品牌效應可以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俱樂部市值還會提高。
無論是科技加持還是版權升值,美國市場的體育賽事實際還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過去一年被幾乎所有行業談論遍的虛擬實境科技(VR)對體育聯盟可能同樣也是一項提高球迷體驗感的優質科技。對於有意出售球隊的老闆,與其在形勢最不明朗的時候套現退出,靜觀其變的確是個更明智和理性的做法。
·END·
聲明:配圖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本文為懶熊體育原創或編譯,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