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 他的一個點子帶富一個村子

2020-12-23 澎湃新聞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美食紀錄片一度大火,這部紀錄片也捧紅了一種食材——松茸,一盤烤松茸在一些大酒店能賣上1400元。

赤松茸,松茸的近親,培育起來相對簡單。小小的赤松茸,為林甸縣四合鄉創造了財富。在沒有佔用一寸耕地的情況下,僅4個月就為四合鄉創造財富513萬元。

帶領村民把窮村莊變成富鄉村的,就是四合鄉聯合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喻朝陽。

村民把對喻朝陽的情感都寫在鮮紅的錦旗上。

村裡來個湖南人 到處宣講為脫貧

2017年6月,喻朝陽走在聯合村泥濘的村屯路上,看著眼前坑坑窪窪的道路、東倒西歪的泥土房……他咬了咬牙,堅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句話是市糧食局駐聯合村工作隊的誓言,說出這句話的,就是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喻朝陽。

剛到聯合村,喻朝陽首先開展調研,第一時間摸清了這個村的情況:聯合村窮,村裡沒有一段像樣的道路,危房、泥草房多;大病、重殘的人多;貧困戶全鄉最多;村民思想保守,矛盾多……

幫扶這樣一個村,前路可謂困難重重。

喻朝陽並不氣餒,他迎難而上,通過走村入戶、宣講政策,了解貧困戶家中實際情況,把各家各戶的情況製作成詳細表格,每一個貧困戶的耕地、勞動能力、致貧原因、生活狀況、子女上學情況、收入補貼情況都進行了詳細登記。

在湖南長大的喻朝陽有著濃重的湖南口音,3年前,他走家串戶時,村民聽不懂他說的話;3年後,每個村民都習慣了他那擲地有聲的湖南腔,說他擲地有聲,就是他說出的話總是那麼有力量,而且一諾千金。

喻朝陽給村民送來被罩。

老喻辦事務實 助村民解危困

在聯合村,喻朝陽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老喻」、「喻書記」。村委會的一個大桶子屋,是喻朝陽和幾名村幹部一起辦公的地方,長長的3面牆上掛了好幾層送給他的錦旗。

「這個老喻到我們村來不是混日子的,他幹啥丁是丁卯是卯,說到做到,這幾年沒少給我們做好事……」這是記者在村裡採訪時聽到最多的話。

村裡最差的路都鋪上了紅磚。

提到喻朝陽的故事,村民能如數家珍地說上一大堆:他協調資金,「消滅」了泥土路面,村屯路實現戶戶通;改造了自來水管線,讓村民吃上放心水;水渠安裝上涵管,村屯不再內澇;組織義診,給450名村民進行免費體檢;幫助21名貧困家庭的子女完成學業;組織技能培訓,200多名村民受益;想方設法幫助村民賣糧,村民賣糧不再難……

為提升辦公效率,喻朝陽還協調幫扶單位,給村裡配備了價值10萬元的辦公桌椅、投影儀、電腦、印表機、卷櫃等。

村民說,老喻那人太厲害了,哪個村攤上他哪個村有福。

小樹林是赤松茸繁育的最佳場所,喻朝陽每天都要來看上幾遍。

以點帶面「領頭雁」全鄉跟著掙大錢

奮鬥了3年多,聯合村全面脫貧,還是全國知名的美麗鄉村。農業農村部發布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我市唯一上榜的就是聯合村。

脫貧了,喻朝陽絲毫沒有鬆懈,他又開始謀劃如何增加村民收入,讓村民快速致富。

在考察項目時,他的足跡遍布黑龍江中西部脫貧致富項目密集的地區。在蘭西縣發現赤松茸項目,喻朝陽眼前一亮。他通過了解、查閱相關資料得知赤松茸的種植技術不難,對場地的要求也不高,非常適合利用空地種植,原材料除了菌包外就是稻草、稻殼、秸稈、牛糞,這些材料在農村到處都是。

兵貴神速。經過周密調研後,喻朝陽全力動員村民種植赤松茸。

破土而出的赤松茸。

赤松茸的種植沒有佔用一寸耕地,就種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後、樹林等空地上,算起來全村足有33畝。另外,赤松茸由合作社全部回收,村民不必犯愁銷路。

赤松茸每畝地能產8000-12000斤,價格在每斤3-4元,實現年創收100餘萬元。

現在,赤松茸的種植已經以聯合村為中心輻射全鄉,整個四合鄉種植赤松茸的面積達到171畝,年創收513萬元。

喻朝陽經常到村民家和村民聊天。

記者手記

村民都聽得懂他的湖南話

這次蹲點採訪,最讓記者感到驚奇的一件事兒,就是聯合村的村民都能聽懂湖南話。

第一次見到喻朝陽是在一次脫貧攻堅採訪座談會上,他發言時,因為有濃重的湖南口音,語速一快,在座的人根本沒法聽懂。

喻朝陽的發言經常被打斷,有的是對他提到的項目感興趣,有的是因為沒有聽懂他的湖南話。

但是,在村裡蹲點採訪時記者發現,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村民家中,他和村民聊天非常順暢,村民都聽得懂他的湖南話。

在聯合村,記者無論提到村裡的什麼項目,喻朝陽都能快速地說出是哪戶村民在參與,收益怎樣,以及這個村民家的具體情況,簡直就是村裡的小百科。

不光村民聽得懂喻朝陽的湖南話,就連村子裡的小動物都「認識」他。

記者和喻朝陽到一戶村民家去走訪,拍照時,突然有一隻狗朝記者狂吠而來,記者正嚇得不知所措,喻朝陽走過來喊了一聲「大黃——」,「大黃」立刻不叫了,搖頭擺尾地跑到喻朝陽跟前……

喻朝陽,真正地沉了下來,撲下身子在村裡幹,同群眾一起幹,幹出了一個奔向富裕的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來源:大慶日報

原標題:《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 他的一個點子帶富一個村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 肇州縣大閣村脫貧變奏曲
    就這樣,張福君還跟沒事兒人一樣,照舊玩牌、喝酒,實在沒地方可住的情況下,就向親戚鄰裡借錢,修了一個沒裝門、沒吊棚的簡易磚房「蝸居」。「『等靠要』思想太嚴重,就指著我們幫扶。」勝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賈玉民說,他多次去張福君家找他談心,幫著想脫貧辦法。一次,賈玉民看著張福君的閨女對他說:「孩子越長越高了,你要努力啊,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 【經驗】泰安巫溪兩地的守望相助:不讓一個殘疾貧困群眾掉隊
    4598,這是重慶市巫溪縣建檔立卡殘疾貧困群眾的數量。脫貧路上,讓這個群體生有所依、幹有所助,是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對於巫溪縣眾多殘疾貧困群眾而言,幫他們打開另一扇門的,不是上帝,而是遠隔千裡的山東泰安人民。
  • 濟南全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確保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資料照片)以產業帶動就業共促脫貧貧困群眾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我市按照「村有產業、家有就業、戶有分紅」的目標,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以產業帶就業,以就業促脫貧,全面夯實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基礎
  • 雲南全省脫貧 普洱藝術再現「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脫貧故事
    圖為紀實劇《扶貧路上一家親—賓弄賽嗨》劇照。 集少數民族、邊疆、山區、貧窮為一體的普洱,也是雲南的一個縮影。曾經的普洱,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10個縣(區)有9個是貧困縣,其中2個是深度貧困縣,有60萬貧困人口,2015年末全市貧困發生率18.26%。現在的普洱,9個貧困縣實現脫貧退出,7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民眾出行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 匯鑫街道的貧困學子一個都不掉隊
    孫洪洲剛一進門燕秀珍就給他說了班主任老師表揚李文哲的話。李文哲是陳莊村貧困戶燕秀珍的孫子,祖孫倆相依為命。李文哲剛出生沒幾年,父親就因車禍去世,之後就全靠爺爺奶奶耕種5畝多土地和爺爺到縣城幹點零活維持生活。禍不單行,2018年災難再次降臨這個家庭,爺爺也因病去世。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湖邊村一個貧困...
    他知道,女兒的這個分數足夠上一個好大學。 隨後幾年,另外兩個女兒也相繼考入大學。一張張錄取通知書,讓老丁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3個女兒都這樣有出息,發愁的是三個孩子光學費加起來就要近2萬元,加上生活費,上哪去籌? 這些年來,為了供孩子讀書,老丁哪有錢掙就上哪。到過深圳,去過武漢,物流卸貨、工地拉灰,什麼活都肯幹。
  • 同心戰「疫」,河東區扶貧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河東區脫貧攻堅工作嚴格貫徹落實《河東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處置指揮部令》、《關於切實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排查防控工作的令》,依託各鎮街幫扶力量平臺,以幫扶網格落實好貧困群眾科學防範工作。
  • 幸福花開珍田村:一個貧困村的小康路
    在新餘菸草黨組看來,扶貧工作中,將基層黨組織的職責與義務融入脫貧攻堅實踐中,將基層黨組織培養成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才能帶給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避免出現「一脫貧就撒手,一撒手就返貧」的情況。 從關注脫貧群眾的長遠發展來看,堅持質量為先,要下力氣加大產業扶貧,幫助村集體拓展產業渠道,增強村集體的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河南最富的一個村子,人口僅1728人,沒華西村知名,生意做到國外
    然而像一些村子也不是絕對的沒名氣,在我國也是出現了像華西村這樣的代表性村子,其發展就是一個驕傲,也是當地人所勤奮努力之後的結果,更是讓人所感到無比的羨慕,所以就介紹一個河南最富的村子,其村子的發展其實在我國多數的時候也沒名氣,也更無法跟華西村相比,但卻是我國的區域之內一座實力很強的村子。它就是劉莊村。
  • 繼華西村之後,我國又一個村子富起來了,全民純收入達200多萬
    這個村子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這個村就從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村變成了一個中外都非常有名的首富村。雖然說現在這個村子沒有當時那麼的有名了,可是它始終都是我們國家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今天和大家說的是一個全民純收入達到200多萬的村子,這樣一個富裕的讓人嫉妒的村子叫做航民村。這個村子在2003年的時候,每一戶的淨資產就達到了200萬元,而且他們人均居住面積是80平米。
  • 【我們的小康】小板橋社區: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李建民是昆明市官渡區小板橋社區第三村民小組的一名村民,父親早年頭部受傷導致行為異常,母親靠著拾荒維持生計,他作為家中獨子因身無一技之長只能靠打零工勉強度日。其祖宅已近百年,被列為危房無法居住,一家三口遷居於20來平米的公房裡生活。
  • 陽穀縣石佛鎮:小康路上不讓每一個人掉隊
    陽穀縣石佛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切實用好用足行業、產業、社會各類扶貧政策,確保貧困群眾應享盡享,堅持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2016年以來共計投入資金265.78萬元,改造並修繕貧困群眾住房148戶,對全鎮590戶貧困戶房屋進行安全鑑定,均已達到A/B級標準,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全面落實教育政策,各項免學費、補助等政策全面落實,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雨露計劃」資金99人次26.7萬元。
  • 教育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富了腦袋、鼓了口袋
    教育扶貧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富了腦袋 鼓了口袋  「有了助學貸款,家裡再不用為我上大學發愁了。」廣西桂平市江口鎮胡村羅雨婷說。隨著學生資助政策的不斷完善,許多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  扶貧先扶智。
  • 「中國的脫貧智慧」一個民族都不少 團結攜手奔小康
    近日,內蒙古最後一批「三少民族」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脫貧「摘帽」。2014年,被精準識別的「三少民族」貧困總人口高達10281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
  • 打贏收官戰,望謨縣坡頭村這樣幹||「五大行動」攻克最後貧困堡壘
    當他看到國家對坡頭村扶貧工作力度很大,但家鄉目前很缺乏產業時,2019年10月毅然決定回到坡頭村發展螞蚱養殖。張毓介紹說:「現基地佔地80餘畝,發展22個棚的螞蚱養殖,預計會再增加20個棚的養殖規模,將會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張毓回鄉發展螞蚱養殖,為廣大返鄉人員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帶動群眾增收,是坡頭村大力實施「雁歸行動」的一個縮影。
  •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讀懂總書記的民族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  ——習近平2015年7月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調研的講話  「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
  •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掉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掉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導之八 2020-12-15 15:59:53   來源
  • 雲南採取三個超常規幫扶措施,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介紹,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雲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獨有的少數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雲南省在脫貧路上如何確保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
  • 決勝2020 全面小康看日照|產業敲開致富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在日照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弱病殘「特困群體」佔比較高。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貧困難題。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通過親身實踐探索出的互助養老扶貧模式,巧妙解決了居家婦女「脫貧」和貧困老年人「解困」的兩難問題。
  • 林丹丹:樂做貧困群眾的「健康天使」
    任第一書記後,林丹丹針對上港村貧困人口的貧困特點,結合村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脫貧規劃,同時為每一戶貧困戶制定了與其相適宜的脫貧規劃。 讓貧困戶思想物質「雙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群眾思想上、物質上雙雙脫貧才是真正的扶貧。」擔任第一書記後,林丹丹便暗下決心,要用真心真情真扶貧、扶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