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8,這是重慶市巫溪縣建檔立卡殘疾貧困群眾的數量。脫貧路上,讓這個群體生有所依、幹有所助,是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對於巫溪縣眾多殘疾貧困群眾而言,幫他們打開另一扇門的,不是上帝,而是遠隔千裡的山東泰安人民。
泰安市在對口幫扶巫溪縣過程中,將助殘扶貧作為工作重點,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促進就業,對居住條件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實施危房改造和無障礙改造,對貧困重度殘疾人探索集中供養,讓他們重拾脫貧信心,與普通人共享發展成果。
就業助殘——讓殘疾群眾重拾生活希望
案桌前,雙手不停翻飛,麻利的包著包子,身旁的蒸籠裡,一排小籠包排列整齊,撲鼻的香氣瀰漫半條老街。黃後兵說,每天早上,是他一天最忙碌也最高興的時候,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小包子,承載著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48歲的黃後兵是巫溪縣上磺鎮紅巖村人,2015年在煤礦上班時因機車事故失去雙腿,靠輪椅維持行動。過去一段時期,他面對患精神殘疾的母親和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壓力如山。為了生存,他和妻子冉茂榮商量,在紅巖小學旁開了一家小包子店。但由於缺少技術,生意一直比較慘澹。
轉機出現在2019年上半年。當時,他接到鎮上的通知,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助項目安排他去參加廚師(麵點師)培訓,包吃包住管交通還每天補貼50元。
「機會難得,一定要跟老師好好學習。」黃後兵接到通知後,非常高興。10天的培訓中,他非常認真,老師講解的每一句話他都默默記下。「有技術就是不一樣。」培訓結束後,他按照老師教的技術發麵、制餡,他家的包子口感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生意較以前也有了提高。
「感謝殘聯的領導,感謝山東泰安人民,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現在,黃後兵的包子店每月可以收入1500元左右。他說,他一定要和妻子踏踏實實經營好這個小店,同時精心餵養殘聯提供的200隻雞苗,政府在幫助,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的生活下去。
巫溪縣殘聯理事長譚文清介紹,全縣近5000名貧困殘疾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在東西部協作扶貧助殘項目中,縣殘聯專門申請了泰安市扶貧協作資金33萬元援助資金,用於殘疾人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廚師、保潔員、鄉村旅遊等技術培訓。截至目前,分4期共培訓165人。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殘疾群眾像黃後兵一樣,找到了脫貧的道路。
產業助殘——羽翼折損也能自強圓夢
深秋的大巴山,五彩斑斕,呈現出最美的一面。
下堡鎮寧橋村,大寧河緩緩流過。山腳柵欄圍起的小型養雞場裡,200餘只大寧河雞不時追逐嬉戲,發出撲騰撲騰的聲音。
柵欄外,坐著輪椅的羅克軍不停地向雞舍裡撒玉米,看著這些精神抖擻的雞,不禁滿臉微笑。
前些年,羅克軍在煤礦上班時,不幸遭遇事故,雙下肢癱瘓。
三年前,同生活的下堡鎮的殘疾人馬從壽開辦的養雞場被列為了殘疾人扶貧基地後,他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馬從壽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失去了左臂。但他的養雞場一直經營不錯,申請到殘疾人扶貧基地資金支持後,他承諾每年為20戶殘疾人提供一定數量的雞苗或者雞飼料。
羅克軍因此成了最直接的收益者。「黨的政策好,又有好心人幫助,我自己也要努力。」近三年來,他每年都從馬從壽的養雞場領回200隻雞苗,餵到幾個月後出售,年均收入1.2萬元左右。他說,現在這個收入基本能保證一家4口的生活,每年賣雞時,他都會留幾隻自己吃,改善一下全家的生活,因為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不能缺營養。
去年縣殘聯申請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培育支持了3個殘疾人扶貧基地,2個安排在勝利鄉,1個安排在下堡鎮。3個基地中,吳成麗和馬從壽的基地都是養雞場,分別帶動了20戶貧困殘疾人養雞。王道銀的高山蔬菜基地帶動了十幾名貧困殘疾人務工,年支出工資總額10萬元,半數在基地務工的殘疾人年收入達到7000多元。
「么駝背養殖」——破解殘疾人技術資金難題
「么駝背養殖」魯渝殘疾人扶貧協作基地位於文峰鎮長沙村,實施主體為巫溪縣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該社成立於2018年,負責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李緒斌。該基地現有公牛70頭、能繁母牛65頭、小牛32頭,年出欄達100頭以上,年產值300萬元以上。目前,基地吸納常年務工的殘疾人3人。基地創新採取「借牛還牛」、「託管代養」帶貧助殘幫扶模式。借牛還牛:合作社將能繁母牛免費提供給貧困農戶飼養,所繁殖的小牛貧困戶獲得60%收益,合作社對母牛新增重量進行回購;託管代養:合作社為失能弱能貧困戶代養1頭牛,貧困戶年終獲得核算後的1頭牛純利潤。在帶貧幫扶過程中,基地採取「兩免四統」破解「牛難養」問題,即免費技術培訓、免費試養一月、統一指導建圈、統一疫病防控、統一配送飼料、統一購銷服務,讓「借」牛家庭變成了「技術共享人」。兩年來,合作社為全村99個貧困戶(其中殘疾人貧困戶12戶)「借」牛113頭,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智能助殘——讓殘疾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
正午時分,空氣中瀰漫著撲鼻的香味。55歲的陳洪明正在低位灶臺前炒菜。
陳洪明是城廂鎮環寧社區人,二級重度殘疾,行動不便。
自從家裡安裝了低位灶臺,新買了洗衣機、電飯煲後,老陳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衣服不再散發出陣陣汗酸,吃飯也變得有了規律。
今年,在城廂鎮,30戶跟陳洪明一樣的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改造,根據他們的需求,有人安裝了熱水器、扶手,有人新買了防滑墊、座便器……
「助殘是一項充滿愛心的工作。」譚文清說,去年以來,巫溪縣殘聯根據年初的項目,還為1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改造了危房。最近,正在積極跟部分重度殘疾人家屬溝通,將30名重度殘疾人集中到巫溪縣相福老年休養中心進行集中供養。目前,已經有殘疾人陸續入住。相福老年休養中心負責人陳小東說,他們已經在吃住行等方面作好準備,重度殘疾人可以隨時入住。
原標題:《【經驗】泰安巫溪兩地的守望相助:不讓一個殘疾貧困群眾掉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