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泰安巫溪兩地的守望相助:不讓一個殘疾貧困群眾掉隊

2020-12-15 澎湃新聞

4598,這是重慶市巫溪縣建檔立卡殘疾貧困群眾的數量。脫貧路上,讓這個群體生有所依、幹有所助,是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對於巫溪縣眾多殘疾貧困群眾而言,幫他們打開另一扇門的,不是上帝,而是遠隔千裡的山東泰安人民。

泰安市在對口幫扶巫溪縣過程中,將助殘扶貧作為工作重點,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促進就業,對居住條件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實施危房改造和無障礙改造,對貧困重度殘疾人探索集中供養,讓他們重拾脫貧信心,與普通人共享發展成果。

就業助殘——讓殘疾群眾重拾生活希望

案桌前,雙手不停翻飛,麻利的包著包子,身旁的蒸籠裡,一排小籠包排列整齊,撲鼻的香氣瀰漫半條老街。黃後兵說,每天早上,是他一天最忙碌也最高興的時候,一個個熱氣騰騰的小包子,承載著一家人生活的希望。

48歲的黃後兵是巫溪縣上磺鎮紅巖村人,2015年在煤礦上班時因機車事故失去雙腿,靠輪椅維持行動。過去一段時期,他面對患精神殘疾的母親和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壓力如山。為了生存,他和妻子冉茂榮商量,在紅巖小學旁開了一家小包子店。但由於缺少技術,生意一直比較慘澹。

轉機出現在2019年上半年。當時,他接到鎮上的通知,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助項目安排他去參加廚師(麵點師)培訓,包吃包住管交通還每天補貼50元。

「機會難得,一定要跟老師好好學習。」黃後兵接到通知後,非常高興。10天的培訓中,他非常認真,老師講解的每一句話他都默默記下。「有技術就是不一樣。」培訓結束後,他按照老師教的技術發麵、制餡,他家的包子口感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生意較以前也有了提高。

「感謝殘聯的領導,感謝山東泰安人民,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現在,黃後兵的包子店每月可以收入1500元左右。他說,他一定要和妻子踏踏實實經營好這個小店,同時精心餵養殘聯提供的200隻雞苗,政府在幫助,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的生活下去。

巫溪縣殘聯理事長譚文清介紹,全縣近5000名貧困殘疾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在東西部協作扶貧助殘項目中,縣殘聯專門申請了泰安市扶貧協作資金33萬元援助資金,用於殘疾人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廚師、保潔員、鄉村旅遊等技術培訓。截至目前,分4期共培訓165人。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殘疾群眾像黃後兵一樣,找到了脫貧的道路。

產業助殘——羽翼折損也能自強圓夢

深秋的大巴山,五彩斑斕,呈現出最美的一面。

下堡鎮寧橋村,大寧河緩緩流過。山腳柵欄圍起的小型養雞場裡,200餘只大寧河雞不時追逐嬉戲,發出撲騰撲騰的聲音。

柵欄外,坐著輪椅的羅克軍不停地向雞舍裡撒玉米,看著這些精神抖擻的雞,不禁滿臉微笑。

前些年,羅克軍在煤礦上班時,不幸遭遇事故,雙下肢癱瘓。

三年前,同生活的下堡鎮的殘疾人馬從壽開辦的養雞場被列為了殘疾人扶貧基地後,他的生活迎來了轉機。

馬從壽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失去了左臂。但他的養雞場一直經營不錯,申請到殘疾人扶貧基地資金支持後,他承諾每年為20戶殘疾人提供一定數量的雞苗或者雞飼料。

羅克軍因此成了最直接的收益者。「黨的政策好,又有好心人幫助,我自己也要努力。」近三年來,他每年都從馬從壽的養雞場領回200隻雞苗,餵到幾個月後出售,年均收入1.2萬元左右。他說,現在這個收入基本能保證一家4口的生活,每年賣雞時,他都會留幾隻自己吃,改善一下全家的生活,因為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不能缺營養。

去年縣殘聯申請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培育支持了3個殘疾人扶貧基地,2個安排在勝利鄉,1個安排在下堡鎮。3個基地中,吳成麗和馬從壽的基地都是養雞場,分別帶動了20戶貧困殘疾人養雞。王道銀的高山蔬菜基地帶動了十幾名貧困殘疾人務工,年支出工資總額10萬元,半數在基地務工的殘疾人年收入達到7000多元。

「么駝背養殖」——破解殘疾人技術資金難題

「么駝背養殖」魯渝殘疾人扶貧協作基地位於文峰鎮長沙村,實施主體為巫溪縣么駝背養殖專業合作社。該社成立於2018年,負責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李緒斌。該基地現有公牛70頭、能繁母牛65頭、小牛32頭,年出欄達100頭以上,年產值300萬元以上。目前,基地吸納常年務工的殘疾人3人。基地創新採取「借牛還牛」、「託管代養」帶貧助殘幫扶模式。借牛還牛:合作社將能繁母牛免費提供給貧困農戶飼養,所繁殖的小牛貧困戶獲得60%收益,合作社對母牛新增重量進行回購;託管代養:合作社為失能弱能貧困戶代養1頭牛,貧困戶年終獲得核算後的1頭牛純利潤。在帶貧幫扶過程中,基地採取「兩免四統」破解「牛難養」問題,即免費技術培訓、免費試養一月、統一指導建圈、統一疫病防控、統一配送飼料、統一購銷服務,讓「借」牛家庭變成了「技術共享人」。兩年來,合作社為全村99個貧困戶(其中殘疾人貧困戶12戶)「借」牛113頭,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智能助殘——讓殘疾人的生活也有滋有味

正午時分,空氣中瀰漫著撲鼻的香味。55歲的陳洪明正在低位灶臺前炒菜。

陳洪明是城廂鎮環寧社區人,二級重度殘疾,行動不便。

自從家裡安裝了低位灶臺,新買了洗衣機、電飯煲後,老陳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衣服不再散發出陣陣汗酸,吃飯也變得有了規律。

今年,在城廂鎮,30戶跟陳洪明一樣的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改造,根據他們的需求,有人安裝了熱水器、扶手,有人新買了防滑墊、座便器……

「助殘是一項充滿愛心的工作。」譚文清說,去年以來,巫溪縣殘聯根據年初的項目,還為1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改造了危房。最近,正在積極跟部分重度殘疾人家屬溝通,將30名重度殘疾人集中到巫溪縣相福老年休養中心進行集中供養。目前,已經有殘疾人陸續入住。相福老年休養中心負責人陳小東說,他們已經在吃住行等方面作好準備,重度殘疾人可以隨時入住。

原標題:《【經驗】泰安巫溪兩地的守望相助:不讓一個殘疾貧困群眾掉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巫溪:童綏安養豬創業致富 心繫群眾顯大愛
    8日,筆者了解到,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龍泉村村民童綏安身患殘疾,但身殘志堅,通過養豬走上致富之路。致富後的他,不忘幫助困難中的群眾,通過向殘疾人、貧困戶贈送豬仔、提供就業崗位,帶領大家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在古路鎮龍泉村綏安養殖場,圈舍裡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生豬活蹦亂跳。
  • 濟南全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確保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貧困群眾年均增收3500元以上。多年前,她還整天為生計發愁,是村裡需要幫扶的貧困對象。市婦聯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引來了脫貧項目——建成蔬菜高溫大棚,這讓許方霞內心泛起了波瀾,心中燃起希望。蔬菜大棚建成後,許方霞緊緊抓住機會,承包了一個高溫蔬菜大棚種植黃瓜。半年下來,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許方霞家的黃瓜大棚純收入就有七八萬元。
  • 山東慶雲常家鎮探索殘疾貧困群體集中照護新模式
    今年以來,山東省慶雲縣常家鎮針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精神智障患者等特殊貧困群體,探索實踐了集中照護、集中託養等模式,找到了「兜底去哪兒」的路徑,保障特困群體生產生活,強力推進精準脫貧,為特殊貧困群眾編織一道健康幸福「保障網」。  據悉,在常家鎮的貧困戶中,因病、因殘等致貧現象突出,老弱病殘群體數量大,自我「造血」能力有限,社會兜底任務繁重。
  •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 他的一個點子帶富一個村子
    喻朝陽並不氣餒,他迎難而上,通過走村入戶、宣講政策,了解貧困戶家中實際情況,把各家各戶的情況製作成詳細表格,每一個貧困戶的耕地、勞動能力、致貧原因、生活狀況、子女上學情況、收入補貼情況都進行了詳細登記。
  • 「了解更多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比利時埃諾省農業與農業工程中心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專家、孔多塞大學生物系教授弗朗索瓦·塞蒙尼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和脫貧經驗值得許多國家學習借鑑。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害嚴重時可導致減產40%,但晚疫病在早期無法靠肉眼發現。1999年,塞蒙尼爾到北京參加會議,從中國同行那裡了解到,重慶山區一些地方的馬鈴薯晚疫病比較嚴重。
  • 廣西德保:小康路上不讓一個殘疾人掉隊
    幾年前,廣西百色市德保縣敬德鎮隴正村村民林茂振因患上股骨頭壞死而導致殘疾,通過參加技能培訓,順利進入廣東珠海市一家工廠打工,在生產車間負責鋰電池組裝工作。2019年,林茂振一家依靠夫妻二人在外務工獲得年收入8萬餘元。
  • 比利時農業專家:「了解更多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比利時農業專家:「了解更多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 2020年12月14日 11:05   來源:人民日報
  • 匯鑫街道的貧困學子一個都不掉隊
    匯鑫街道扶貧辦主任李斌介紹,為解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貧困家庭孩子上「網課」的問題,街道啟動「一對一」幫教雲輔導行動,得到上百名青年志願者的積極響應,共為街道27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實行「一對一」幫教雲輔導,幫扶志願者們通過QQ、微信等方式為學生在線答疑解問,必要時還到貧困戶家中進行「面對面」的現場教學,絕不讓一個貧困孩子因「停課」掉隊。
  •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 肇州縣大閣村脫貧變奏曲
    一家三口「蝸居」在沒裝門、沒吊棚的簡易磚房裡,全因一個「懶」字今年48歲的張福君,是肇州縣永勝鄉勝利村人。以前,他窮,卻是村裡最閒的人,成天東家坐坐、西家瞧瞧,不是打麻將就是「鬥地主」,無所事事。村裡人都說:「張福君不好找,成天不著家;張福君也最好找,哪家有牌局、酒局,他指定在,一找一個準兒。」
  •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掉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掉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導之八 2020-12-15 15:59:53   來源
  • 林丹丹:樂做貧困群眾的「健康天使」
    這個村民口中的林書記,就是衛計委派駐上港村的扶貧第一書記、湖坊鎮衛生院一個年僅23歲的護士林丹丹。2017年12月,經縣委選派,林丹丹到湖坊鎮上港村擔任扶貧工作隊員,2018年11月任命為上港村扶貧第一書記。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湖邊村一個貧困...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2015年,市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進駐湖邊村,開始了定點幫扶工作。進駐後,工作隊員與村班子成員逐家逐戶走訪,深入了解掌握村情戶情及主要致貧原因。 彼時,丁咬橋已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儘管享受了扶貧政策,但孩子們的各項費用,還是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每每開學前,丁咬橋都要消失一段時間,不是沒日沒夜打工,就是四處籌錢。 「別人家供一個都難,我家要供3個。我的學校不如姐姐們好,要不然我不讀了,出去打工……」一次,望著父親從兜裡掏出一把皺巴巴的鈔票,三女兒心疼不已,支支吾吾說道。
  • 陽穀縣石佛鎮:小康路上不讓每一個人掉隊
    陽穀縣石佛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切實用好用足行業、產業、社會各類扶貧政策,確保貧困群眾應享盡享,堅持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2016年以來共計投入資金265.78萬元,改造並修繕貧困群眾住房148戶,對全鎮590戶貧困戶房屋進行安全鑑定,均已達到A/B級標準,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全面落實教育政策,各項免學費、補助等政策全面落實,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雨露計劃」資金99人次26.7萬元。
  • 海口抓好抓實「兩不愁、三保障」,解決貧困群眾後顧之憂
    10月11日上午,把家門口的荔枝林重新收拾了一下後,瓊山區三門坡鎮譚文村脫貧戶梁冬梅說,近年來,黨和政府緊抓「兩不愁、三保障」,通過實施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住房保障和飲水安全等精準扶貧政策,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活的後顧之憂,為貧困群眾的脫貧生活夯實堅實基礎。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播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於黨和政府的大力幫扶。」
  • 同心戰「疫」,河東區扶貧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河東區脫貧攻堅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科學防範,周密部署,多措並舉,以紮實有效的工作方法,全區上下同心戰「疫」,確保貧困群眾生命安全。河東區脫貧攻堅工作嚴格貫徹落實《河東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處置指揮部令》、《關於切實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排查防控工作的令》,依託各鎮街幫扶力量平臺,以幫扶網格落實好貧困群眾科學防範工作。
  • 泰安監獄舉辦「守望相助抗疫情 眾志成城克時艱」開放日活動
    為進一步深化獄務公開,推進陽光執法,12月16日上午,泰安監獄舉辦「守望相助抗疫情,眾志成城克時艱」第三屆開放日活動。武警山東總隊泰安支隊、市區兩級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衛健局等政府機關,及泰山學院、泰安技師學院、法律援助中心、泰安市電視臺、泰安日報社、大眾網、公益組織等共計76人應邀出席。活動由泰安監獄黨委副書記、政委劉剛主持,監獄領導班子成員、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
  • 不等不靠不懈怠的「西疇精神」:引領文山殘疾群眾脫貧奔小康
    進入新時代,「西疇精神」被賦予了「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創新幹」的新內涵,帶動了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眾多貧困殘疾群眾自立自強,靠自己的雙手主動脫貧,成為新時期「西疇精神」的參與者、見證者、踐行者。
  • 興業銀行泰安分行九年扶危助困|且行且堅,不墜助困之心
    不論是捐資助學還是支持社區建設,也不論是主動作為,扶持貧困地區企業成長,還是解決貧困人口就業,泰安分行在扶貧助困這條路上且行且堅,不墜初心。改善學生學習環境捐贈價值近3萬元的配套設施首先,泰安分行把目光投向了當地的貧困學校和貧困兒童。泰安市岱嶽區小辛莊位於泰安市的西北部,屬於城鄉結合區。長久以來,岱嶽區作為山東省重點貧困地區,人均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較差。
  • 兩巫高速大昌至巫溪段項目
    {"title":"兩巫高速大昌至巫溪段項目",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wushan/wushanxinwen/2020-04-01/230020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county
  • 離石區:教育「扶貧」讓每一個孩子「不掉隊」
    30人,資助資金15萬元,「雨露計劃」累計補助資金111.3萬元,確保符合資助條件的貧困家庭學生一個不漏享受到扶貧福利,讓每一個學生「有學上、上得起學、上好學」。精準資助確保「一個孩子都不能漏」教育扶貧是消除貧困的治本之策,更能扶起貧困家庭的希望。離石區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制度,本著「不讓經濟貧困家庭成為教育貧困家庭」的工作目標,積極構築弱勢群體子女就學的幫困體系,全面落實教育扶貧的12項資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