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縣殘聯組織的培訓,學到了一技之長,現在進工廠打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很滿足。」幾年前,廣西百色市德保縣敬德鎮隴正村村民林茂振因患上股骨頭壞死而導致殘疾,通過參加技能培訓,順利進入廣東珠海市一家工廠打工,在生產車間負責鋰電池組裝工作。2019年,林茂振一家依靠夫妻二人在外務工獲得年收入8萬餘元。
在全面推進脫貧攻堅中,德保縣積極創新殘疾人幫扶機制,不讓一個殘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隊。自2016年以來,全縣2008餘戶貧困殘疾人實現穩定脫貧。
參照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針對農村超齡貧困人員、因病因殘貧困及需要就近照顧家庭等就業困難殘疾人員較多的實際,該縣利用大數據平臺聯合殘聯、人社、民政等多個部門數據互通,堅持做好縣內貧困殘疾人就業狀況調查登記,參照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就業困難的貧困殘疾人員。2016年以來參照公益性崗位共安置鄉鎮殘疾人專職委員17名,殘疾人保潔員48名。
東凌鎮多樂村的黃勝妥患有精神殘疾,家中還有年邁的老母親需照顧,身體及家庭原因讓他一直無法外出務工,常年依靠政策性收入和微薄的營業性收入維生。結合他的情況,村幹部為他申報了公益性崗位,2019年他被安排為屯內保潔員。上崗後,他積極履行職責,勤勞肯幹,把多樂屯各條道路打掃得乾乾淨淨,在為家鄉環境衛生貢獻力量的同時自己也多了一份就業收入。
建立扶貧載體,吸納就業。大力實施殘疾人就業脫貧工程,通過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這個載體建設,吸納貧困殘疾人員就近就業。
「今年基地已經完成所有的雞苗發放,通過售賣土雞、土鴨和山羊,基地今年預計收入達到30餘萬元。」那甲鎮定六村陽光助殘扶貧基地裡,負責人許宣寶正帶領著幾個村民給基地的雞、鴨、羊配料、添水、餵食,忙得不亦樂乎。
「 因為自己身體不方便,我知道殘疾人就業有多難,現在有陽光助殘那麼好的項目,殘疾人也能做,我就想爭取一下,一來自己不想再繼續給別人打工,二是可以給村裡的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許宣寶介紹說,目前基地聘請3名殘疾人務工,月收入能達到2400-2500元。
截至11月,德保縣已建成區、縣二級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共5個,其中自治區級3個,縣級2個。基地充分發揮輻射帶動效應,成為全縣扶持發展生產經營、實用技術培訓、安置殘疾人就業、帶動殘疾人脫貧致富的載體。2016年以來,通過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已完成562人(戶)殘疾人的技術培訓和雞苗、豬苗、蠶苗等的發放,幫助562名殘疾人發展產業,共吸納12名殘疾人就近就業,助推殘疾人脫貧致富。
技能脫貧培訓,助力創業。採取實用技術培訓與優勢產業發展相結合,以產業幫扶,就業幫扶,保障幫扶等多種方式,開展貧困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班,來扶持殘疾人學習農村實用技術發展生產,學習職業技能技術就業,幫助實現技能脫貧致富。
多脈村周加護早年外出打工時,因操作機器不當造成肢體殘疾,在外難找工作,回鄉後通過參加縣裡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班,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成為村內使用電腦的佼佼者,並憑此技能被多脈村村委吸納為扶貧信息專幹,實現就近就業。工作之餘,周加護還通過參加縣殘聯舉辦的養殖培訓班,掌握養殖山羊技能後,開始養殖山羊30餘只,通過幾年努力,現在山羊養殖達到200餘只,同時養殖山黃牛20餘頭,成為村裡養殖致富帶頭人。通過技能培訓,周加護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和產業發展,2018年周加護光榮脫貧,2019年購置了小轎車,生活是越過越紅火了。
據悉,2016年以來,德保縣針對殘聯人需求,開展了家禽管理 、養殖技術、職業技能等各種26培訓班期,共培訓殘疾人1344人次,通過培訓幫助1120名殘疾人實現就業脫貧致富。口陳仁寶 羅秀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