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不懈怠的「西疇精神」:引領文山殘疾群眾脫貧奔小康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張貴相在草莓地採摘草莓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文梅 實習生 孫家琪 文山報導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短短幾句民謠,展現出了昔日西疇人在石縫中求生存的不易與艱辛。

文山州西疇縣地處雲南東南邊陲北回歸線上,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99.9%的面積是山區,裸露半裸露巖溶面積達75.4%,曾被斷定為「一個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然而,面對嚴峻的生存挑戰,西疇人民沒有畏懼和放棄,他們用汗水和熱血向石漠化宣戰、用勤勞和堅持與貧困抗爭,最終靠自己的雙手改變了生存環境,實現了石漠變綠洲、窮鄉換新顏的華麗轉變。在一次次的拼搏中,西疇人民也孕育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進入新時代,「西疇精神」被賦予了「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創新幹」的新內涵,帶動了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眾多貧困殘疾群眾自立自強,靠自己的雙手主動脫貧,成為新時期「西疇精神」的參與者、見證者、踐行者。

「女強人」張貴相:跪著種地,站著做人

「快進來吃點草莓,都是現摘的。」看到記者們下車,等候在西疇縣興街鎮貴相草莓種植基地旁邊的張貴相和丈夫吳興榮笑容滿面地迎了過來。

今年40歲的張貴相身形纖瘦,身著綠色毛呢大衣,一根利落的馬尾辮綁在腦後,精神而幹練。乍一看,很難想像到她肢體二級殘疾,家中還有一個10歲的腦癱女兒。

2010年8月,張貴相的小女兒在全家的期待中出生了。然而,因出生時缺氧引起腦癱,導致孩子癱瘓和智力障礙。在經歷了難以置信與痛苦之後,張貴相漸漸接受了現實,開始帶孩子四處求醫。可命運似乎格外喜歡捉弄這位不易的母親,2013年,在帶女兒去省醫院就醫的路上,張貴相發生了車禍。

車禍不僅使張貴相昏迷了十餘天,還造成其頸椎和脊椎重傷。甦醒後的張貴相遭受著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折磨,「醫生說就算我做了手術,以後也就癱瘓在床了。」張貴相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內心深感無助和痛苦。

然而,看到不離不棄的丈夫,想到癱瘓在床的女兒,張貴相很快振作起來。自己站不起來,她便讓丈夫把自己的雙手用繩子吊起來,堅持著進行康復訓練。一年後,張貴相奇蹟般地甩掉了拐杖,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來。

「看不出來我殘疾吧?」張貴相笑著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其實我的手是麻木的,做不了重活,在地裡幹活也不能下蹲,只能跪著。」

儘管日子過得很難,張貴相卻沒有一味地等靠政府救濟,而是在親朋好友和縣殘聯的幫助下,租了5畝地種植草莓。由於資金緊張,她捨不得僱小工,只能自己每天在草莓地裡忙個不停。就這樣,張貴相靠自己的雙手,慢慢摸索著將草莓基地發展起來,不僅用一年時間還清了創業初期5萬元的貸款,還有了一定積蓄,日子越過越好。

「我覺得她特別勇敢。」 吳興榮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丈夫,他最大的感受便是妻子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

自己脫貧致富之後,張貴相不忘帶動身邊其他殘疾群眾增收,通過僱用聾啞人到草莓地除草、施肥,僱用肢殘人為顧客稱售、包裝草莓等形式,幫助殘疾人就業。2014年,在文山州各級殘聯的幫助下,她又組織10名殘疾人一起成立貴相維草莓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走上自立自強的人生路。

如今的張貴相擁有40多個草莓棚,年收入20萬左右,「如果沒有疫情影響,肯定還能賣得更多。」張貴相告訴記者,下一步她不僅要繼續擴大草莓地、培育草莓苗,還打算培訓周邊的村民,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最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怕,一定還能好起來的。」張貴相信心滿滿地說。

「蜘蛛人」 劉立萬:用雙手撐起一片天

在文山州馬關縣大慄樹鄉,還有一位特殊的「蜘蛛人」,他靠雙手在地上爬行,靠驚人的毅力撐起了一個家,他就是身殘志堅的劉立萬。

1981年出生的劉立萬肢體一級殘疾,一歲半時,因一次感冒打針而導致雙下肢萎縮,完全喪失行動功能。儘管身體重度殘疾,劉立萬卻從未放棄自己。18歲那年,他利用父親為他借來的1000塊錢,開了一家小賣部,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有了積蓄的劉立萬並沒有安於現狀,相反,他決心拓展自己的事業。

2014年,劉立萬學習了電焊技術,通過在村子裡接一些電焊的活來補貼家用。2015年,他又在健康農場租地種植了10餘畝香蕉,發展起種植業。也正是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肢體三級殘疾的姑娘陶國瓊。次年,妻子為他生下了可愛的兒子。

婚後的劉立萬和陶國瓊相互扶持,彼此激勵,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財富。可對這對殘疾人夫婦來說,即使是種地,也有著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路不好走」,劉立萬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去地裡的路坑坑窪窪,一不小心三輪車就翻了,周圍也沒有其他人,行動不便的夫妻倆要很久才能將車子扶起來,而那時候,陶國瓊正懷著他們的孩子。

然而,即使在最難的日子裡,劉立萬小兩口也從未向黨委和政府伸手要過任何救濟物資。「我覺得殘疾人只要有能做的,都要努力去做,不要每天睡在家裡,等著政府給低保、殘疾費,要靠自己。」劉立萬笑著對記者說。

如今,除了在健康農場種植30畝砂仁、13畝香蕉、6畝南瓜、3畝三島、3畝李子、2畝刺梨之外,劉立萬還在家中養了20多隻雞鴨、鵪鶉和鴿子,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只要有我老公在,我什麼都不怕。」陶國瓊略帶靦腆地對記者說,不管多晚,劉立萬總會在地裡陪著她,給她做飯,「那種感覺很溫馨,跟他在一起我幹什麼都有信心」。

大慄樹鄉黨政辦一級科員何錦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大力弘揚「西疇精神」的背景下,劉立萬慢慢帶動了一些貧困殘疾人自立自強、脫貧致富。「鄉裡還邀請他用真實的經歷,為幹部職工及駐村工作隊員進行宣講,用這種苦幹實幹的精神來鼓舞大家。」 何錦華說。

談及未來的日子,劉立萬眼神樸實而溫和地望向妻兒:「要把生活過好,讓他們吃得好、穿得暖。」

相關焦點

  • 「「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一代接著一代幹,西疇精神接續傳承
    西疇的發展巨變絕非偶然。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在這裡深耕厚植,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在這裡落地生根,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裡薪火相傳。群眾硬化進村道路。呂德仁 攝實施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西疇縣委縣政府從提高幹部群眾精氣神入手,打造「西疇精神」現場參觀點、創建「西疇精神」講習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選樹「西疇精神」典型、組建「西疇精神」宣講團,深入開展弘揚「西疇精神」系列活動,激勵黨員幹部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領群眾牢固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思想觀念,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 中國報業協會物資供應年會代表走進三光片區學習西疇精神
    中國報業協會秘書長胡懷福(前排左二)、中國報協副秘書長鄧效鋒(前排左三)認真聆聽西疇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姜昌奎(前排左四)的介紹  西疇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昌奎介紹,以「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為核心內容,以「不等不靠不懈怠
  • 一代接著一代幹,「西疇精神」接續傳承
    脫貧攻堅以來,西疇縣委、縣政府從提高幹部群眾精氣神入手,打造「西疇精神」現場教學點、創建「西疇精神」講習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選樹「西疇精神」典型、組建「西疇精神」宣講團,深入開展弘揚「西疇精神」系列活動,激勵黨員幹部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引領群眾牢固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思想觀念,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 「重讀 重解 重用」西疇精神丨一代接著一代幹,西疇精神接續傳承
    群眾硬化進村道路 呂德仁 攝實施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西疇縣委縣政府從提高幹部群眾精氣神入手,打造「西疇精神」現場參觀點、創建「西疇精神」講習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選樹「西疇精神」典型、組建「西疇精神」宣講團
  • 讓新時代「西疇精神」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按照省委決定的定位,西疇精神就是文山人民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在黨的領導下,各族群眾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偉大時代精神。西疇的滄桑巨變表現在哪些方面嗎?
  • 【脫貧之星】吳金華:不等不靠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前些年為了給家裡老人看病,不僅花光了家裡全部的積蓄,還欠下了十多萬元的外債,加上吳金華身體不太好,不能幹重活兒,還要供孩子上學,日子過得很艱難。駐村工作隊通過走訪入戶調查,了解到吳金華家致貧原因,2016年將他納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並根據他的意願,幫助協調了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吳金華高興地說到:「精準扶貧政策好啊!
  • 雲南文山州迅速實施四個行動掀起熱潮 弘揚踐行新時代「西疇精神」
    雲南網訊(記者 張登海 黃鵬)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雲南省委關於學習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的決定》,通過理論研討及基地打造、選樹典型營造宣傳宣講氛圍等行動、主題實踐活動和對外宣傳行動,在全州上下迅速掀起學習宣傳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熱潮,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精神動力。
  • 新時代「西疇精神」走向全國
    發文學習媒體宣傳巡迴宣講獲批拍電影……從文山到全省乃至全國新時代「西疇精神」呂德仁 攝今年8月,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到西疇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要求把新時代"西疇精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重大典型學習好弘揚好。
  • 鄧秀萍:不拋棄不放棄 鼓足精神脫貧奔康
    鄧秀萍今年64歲了,身體還比較硬朗,現在的她,既要照顧90多歲的婆婆和只有弱勞動能力的丈夫,還要撫養3歲的重孫,她在種植了1畝多農作物的同時,仍然堅持就地就近務工,多渠道增加收入,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實現了穩定脫貧。困難壓不倒 自強不息越挫越勇鄧秀萍有2個女兒,原本生活還算比較幸福,雖然不富裕,但還算過得去。
  • 不等不靠早脫貧 自立自強奔小康——記漯河市郾城區新店鎮遊莊村...
    在經過鎮黨委政府及駐村單位幹部的大力幫扶下,家中房子翻新了、孩子上學有保障了、本人務工有著落了、口袋更富裕了,從根本上解決了遊坤勝家的生活難題,在滿足「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加上有相對穩定收入來源,2016年本人自願積極脫貧,也為遊莊村的貧困戶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 ...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黨瑞軍: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踏踏實實走向小康生活 2020-12-0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山這群殘疾小夥伴上央視 背後有什麼秘密?
    賜康三七是由一群新時代陽光自強的殘疾夥伴創立,雖有各種不幸、苦難、委屈,但我們秉承西疇精神「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加油幹」,凝聚成一個卓越的團隊,創立了賜康三七品牌。賜康三七所創立並堅持的 「三七產業+助殘」的模式還將帶動更多的殘疾夥伴就業創業,把高品質的無公害三七推廣給更多需要的人,讓他們更健康、更幸福,為社會造福、傳遞正能量。
  • 雲南文山2020年宣傳思想工作:突出四個重點 講好四個故事
    突出弘揚「西疇精神」重點,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積極邀請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到文山開展「西疇精神」調研採訪,保持「西疇精神」熱度,爭取一批弘揚「西疇精神」的宣傳報導在《人民日報》《雲南日報》、中央電視臺、雲南電視臺及新華網、人民網、雲南網等省級以上主流媒體持續宣傳報導,得到中宣部、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民委以及農工黨中央等部門的重視。  二是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 羅海坤:脫貧路上不等不靠 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保城鎮番文村委會什羅村小組農戶羅海坤始終堅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脫貧路上他不等不靠,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今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導,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羅海坤的脫貧故事。 「擺設備,洗膠桶、稱膠水…」橡膠收割季節以來,羅海坤每天都會在自家的膠水收購站裡,用心打理膠水收購生意,勤勞肯幹支撐起四口之家。
  • 城上這個貧困戶身殘志堅,自力更生不等不靠!
    正是這個平凡的男人,他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勇做家庭的頂梁柱。直面挫折不氣餒今年37歲的黃春輝,小時候被確診為小兒麻痺症患者,由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導致他雙腳變形,肢體二級殘疾,走路再也不能和正常人一樣。
  • 爭做新時代「西疇精神」的踐行者
    花甲入黨,一心為民的劉超仁老師,用他的實際行動「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給群眾看」、「貧窮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黨員幹部失去帶領群眾向貧困宣戰的信心和決心」,帶領江龍村成為「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置」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向我們展現了「黨員幹部領正路、人民群眾走富路」「小康是幹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經驗總結。
  • 【魅滇東南.英雄老山行】普者黑-壩美-西疇-麻慄坡-老山-文山7日遊
    (堵車,景區擁擠等)在不減少景點的情況下,有權調整景點遊覽先後順序、以上行程標註時間只是作為參考時間、具體時間以實際操作時間為準謝謝各位遊客理解。費用不含1、個人消費及行程以外的費用;2、普者黑景區環保電瓶車30元/人每天、激情水戰柳葉小舟船票170元/人3、人力不可抗拒因素而產生的費用;4、酒店單房差按80元/人/天。
  •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白馬寺鎮:脫貧攻堅精準發力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白馬寺鎮:脫貧攻堅精準發力 2020-07-08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堂吉思:迎難而上不等靠,脫貧路上不...
    自擔任村第一書記以來,他全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主動學習黨在現階段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把精準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認認真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工作業績得到了鎮黨委政府和幹部群眾的高度認可和好評,2019年被評為全旗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做好調查,完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