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張貴相在草莓地採摘草莓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文梅 實習生 孫家琪 文山報導
「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坡,秋收一小籮。」短短幾句民謠,展現出了昔日西疇人在石縫中求生存的不易與艱辛。
文山州西疇縣地處雲南東南邊陲北回歸線上,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99.9%的面積是山區,裸露半裸露巖溶面積達75.4%,曾被斷定為「一個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然而,面對嚴峻的生存挑戰,西疇人民沒有畏懼和放棄,他們用汗水和熱血向石漠化宣戰、用勤勞和堅持與貧困抗爭,最終靠自己的雙手改變了生存環境,實現了石漠變綠洲、窮鄉換新顏的華麗轉變。在一次次的拼搏中,西疇人民也孕育形成了「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
進入新時代,「西疇精神」被賦予了「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創新幹」的新內涵,帶動了大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走上小康路。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眾多貧困殘疾群眾自立自強,靠自己的雙手主動脫貧,成為新時期「西疇精神」的參與者、見證者、踐行者。
「女強人」張貴相:跪著種地,站著做人
「快進來吃點草莓,都是現摘的。」看到記者們下車,等候在西疇縣興街鎮貴相草莓種植基地旁邊的張貴相和丈夫吳興榮笑容滿面地迎了過來。
今年40歲的張貴相身形纖瘦,身著綠色毛呢大衣,一根利落的馬尾辮綁在腦後,精神而幹練。乍一看,很難想像到她肢體二級殘疾,家中還有一個10歲的腦癱女兒。
2010年8月,張貴相的小女兒在全家的期待中出生了。然而,因出生時缺氧引起腦癱,導致孩子癱瘓和智力障礙。在經歷了難以置信與痛苦之後,張貴相漸漸接受了現實,開始帶孩子四處求醫。可命運似乎格外喜歡捉弄這位不易的母親,2013年,在帶女兒去省醫院就醫的路上,張貴相發生了車禍。
車禍不僅使張貴相昏迷了十餘天,還造成其頸椎和脊椎重傷。甦醒後的張貴相遭受著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折磨,「醫生說就算我做了手術,以後也就癱瘓在床了。」張貴相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內心深感無助和痛苦。
然而,看到不離不棄的丈夫,想到癱瘓在床的女兒,張貴相很快振作起來。自己站不起來,她便讓丈夫把自己的雙手用繩子吊起來,堅持著進行康復訓練。一年後,張貴相奇蹟般地甩掉了拐杖,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來。
「看不出來我殘疾吧?」張貴相笑著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其實我的手是麻木的,做不了重活,在地裡幹活也不能下蹲,只能跪著。」
儘管日子過得很難,張貴相卻沒有一味地等靠政府救濟,而是在親朋好友和縣殘聯的幫助下,租了5畝地種植草莓。由於資金緊張,她捨不得僱小工,只能自己每天在草莓地裡忙個不停。就這樣,張貴相靠自己的雙手,慢慢摸索著將草莓基地發展起來,不僅用一年時間還清了創業初期5萬元的貸款,還有了一定積蓄,日子越過越好。
「我覺得她特別勇敢。」 吳興榮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丈夫,他最大的感受便是妻子永遠對生活充滿信心。
自己脫貧致富之後,張貴相不忘帶動身邊其他殘疾群眾增收,通過僱用聾啞人到草莓地除草、施肥,僱用肢殘人為顧客稱售、包裝草莓等形式,幫助殘疾人就業。2014年,在文山州各級殘聯的幫助下,她又組織10名殘疾人一起成立貴相維草莓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走上自立自強的人生路。
如今的張貴相擁有40多個草莓棚,年收入20萬左右,「如果沒有疫情影響,肯定還能賣得更多。」張貴相告訴記者,下一步她不僅要繼續擴大草莓地、培育草莓苗,還打算培訓周邊的村民,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最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怕,一定還能好起來的。」張貴相信心滿滿地說。
「蜘蛛人」 劉立萬:用雙手撐起一片天
在文山州馬關縣大慄樹鄉,還有一位特殊的「蜘蛛人」,他靠雙手在地上爬行,靠驚人的毅力撐起了一個家,他就是身殘志堅的劉立萬。
1981年出生的劉立萬肢體一級殘疾,一歲半時,因一次感冒打針而導致雙下肢萎縮,完全喪失行動功能。儘管身體重度殘疾,劉立萬卻從未放棄自己。18歲那年,他利用父親為他借來的1000塊錢,開了一家小賣部,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慢慢有了積蓄的劉立萬並沒有安於現狀,相反,他決心拓展自己的事業。
2014年,劉立萬學習了電焊技術,通過在村子裡接一些電焊的活來補貼家用。2015年,他又在健康農場租地種植了10餘畝香蕉,發展起種植業。也正是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肢體三級殘疾的姑娘陶國瓊。次年,妻子為他生下了可愛的兒子。
婚後的劉立萬和陶國瓊相互扶持,彼此激勵,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財富。可對這對殘疾人夫婦來說,即使是種地,也有著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路不好走」,劉立萬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去地裡的路坑坑窪窪,一不小心三輪車就翻了,周圍也沒有其他人,行動不便的夫妻倆要很久才能將車子扶起來,而那時候,陶國瓊正懷著他們的孩子。
然而,即使在最難的日子裡,劉立萬小兩口也從未向黨委和政府伸手要過任何救濟物資。「我覺得殘疾人只要有能做的,都要努力去做,不要每天睡在家裡,等著政府給低保、殘疾費,要靠自己。」劉立萬笑著對記者說。
如今,除了在健康農場種植30畝砂仁、13畝香蕉、6畝南瓜、3畝三島、3畝李子、2畝刺梨之外,劉立萬還在家中養了20多隻雞鴨、鵪鶉和鴿子,一家三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只要有我老公在,我什麼都不怕。」陶國瓊略帶靦腆地對記者說,不管多晚,劉立萬總會在地裡陪著她,給她做飯,「那種感覺很溫馨,跟他在一起我幹什麼都有信心」。
大慄樹鄉黨政辦一級科員何錦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大力弘揚「西疇精神」的背景下,劉立萬慢慢帶動了一些貧困殘疾人自立自強、脫貧致富。「鄉裡還邀請他用真實的經歷,為幹部職工及駐村工作隊員進行宣講,用這種苦幹實幹的精神來鼓舞大家。」 何錦華說。
談及未來的日子,劉立萬眼神樸實而溫和地望向妻兒:「要把生活過好,讓他們吃得好、穿得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