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美術——法國

2020-12-17 騰訊網

大約從1600年到1700年代早期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是巴洛克風格。但有些國家不願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支配——尤其是法國、荷蘭和英國。法國人進行抵制主要是因為它的民族主義精神。因為巴羅克風格與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愛好有密切關係,法國在十七世紀大部分時期和十八世紀早期一直與他們作戰,承認自己文化低劣模仿政治敵手的風格對法國來說似乎不合適。為了與浮華的巴洛克式風格一爭高低,法國藝術家和建築師磨鍊出嚴謹的古典主義。

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ー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一巴洛克,去迷惑.徵服人心。

一般意義上的法國巴洛克藝術是指它盛極之時的路易十四時期。

代表人物: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

早期的明證是十七世紀法國大畫家尼古拉斯·普桑的油畫。普桑將取材於古典神話的恬靜景色安排得井然有序,這與他同時代的巴洛克式畫家魯本斯將畫面扭成怪模怪樣形成鮮明的對比。普桑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普桑在年輕時代曾鑽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曉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詩文、數學、解剖學和透視學,博學對他日後的偏重於理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18歲時結識了來故鄉教堂作畫的外地畫家昆廷·瓦連,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不久來到巴黎出入於迪南·埃爾的畫室,還結識了比他小8歲的畫家尚帕涅,並同在盧森堡作畫。

29歲時為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義大利詩人馬裡諾,並為詩人的詩文作插圖,在詩人的影響下,他決心到義大利羅馬去,這時正好而立之年。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

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36歲的畫家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一位麵包師家庭照顧而康復,病癒後娶了比他小18歲的麵包師女兒為妻,過著平靜的家庭和藝術創作生活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儘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的凱旋》、《阿卡迪亞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亞的牧人》是一件沉靜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畫中3位牧羊人在艱難地辨識一塊墓碑上的銘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是希臘傳說中的樂土)其中一位年輕牧人以詢問的目光注視著一位象徵造化的女人。畫家藉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極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恆的憂鬱思想。

尼古拉斯·普桑作品欣賞:

尼古拉斯·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布上油畫(1638-1640)85*121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尼古拉斯·普桑《花神的凱旋》布上油畫(1627-1629)165*241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尼古拉斯·普桑《極刑》布上油畫(1638-1640)95.2*120.6cm 英國萊斯特郡貝爾沃城堡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 (1699-1779)

夏爾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製造撞球桌的匠人,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直到1757年以前,都始終住在塞納河左岸聖敘爾比斯教堂附近,當年國王路易十五世在羅浮宮中賜他一座畫室和居住間,他才搬出原住址。

夏爾丹所在的18世紀,法國盛行羅可可畫風,以歷史題材為主,但他的畫作所選的都是小題材,他喜愛描畫室內靜物,天真而沒有感情的兒童畫像。

夏爾丹的藝術能力主要來自自學,他受到17世紀尼德蘭畫家和現實主義的影響。他為富有的資產階級畫了許多肖像,他早期的資助來自貴族,包括路易十五。雖然一開始是以靜物畫出名,包括水果和動物,但1730年後他的畫作中也出現了廚房用品。不久之後,因接受了一位肖像畫家的挑戰,他也開始創作肖像畫。一開始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他開始練習半身像速寫。他的作畫主題有演出中的孩子,沉思中的廚房女傭,這些普通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場景,都是當時法國藝術界認為不值得描繪的主題。

1756年,他重新開始靜物畫的創作。到1770年代,他的視力開始下降,他開始用彩色粉筆作畫,創作了他的自畫像和他妻子的畫像。現在他的作品被羅浮宮等許多大博物館收藏。

他的靜物畫和粉筆肖像畫受到廣泛的讚賞,現在有很高的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普通的生活場景,但構圖嚴謹,顏色使用的不多,一般都是土壤似溫暖的色調,特別善於描繪散射的光線、物體的質感和輪廓。

夏爾丹作品欣賞: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家庭教師》(1739)加拿大渥太華國家美術博物館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製圖員》布上油畫(1737)65*80cm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水壺靜物》布上油畫(1760)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卡耐基藝術博物館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克勞德·洛蘭(1604-1682)

出身於法國東北部農村的克勞德·洛蘭,曾做過食品工人,但天賦的藝術才華促使他選擇了通往藝術天舊的路——前往羅馬並長期旅居此地成為畫家。

17世紀初,風景畫在義大利已作為一種獨立的繪畫類型存在。羅馬的藝術氛圍為克勞德·洛蘭的繪畫提供了極為優越的發展空間。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創作由初期的講究傳統迅即轉入極富活力的北歐風格。由於他久居羅馬沒有因法國的學院畫風浸染,使他的風景畫能與普桑的作品一脈栩承。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恕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嚴肅的氣氛。

去世後,墓忠銘的記述形容他是:「小色描繪日出日落的傑出風景畫家。」

19 世紀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感嘆道:「迄今洛蘭仍被認為是目前最完美的風景畫家,我想他當之無愧!」

克勞德·洛蘭《路易斯十三對羅謝爾的圍攻》布上油畫 (1631)42*28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克勞德·洛蘭《景觀與摩西的發現》布上油畫(1638)138*209cm 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克勞德·洛蘭《與牧羊人的風景》布上油畫 (1636)

克勞德·洛蘭《羅馬坎波廣場》布上油畫 (1636)106.1*78.1cm 英國倫敦杜爾維奇圖片畫廊

克勞德·洛蘭 《帕裡斯的評判》布上油畫(1645)

克勞德·洛蘭《阿德米託斯牛群的風景》布上油畫(1645)44*45cm

喬治·德·拉·圖爾(1593-1652)

拉圖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畫家,因為太過神秘,正確的生平和經歷至今仍不明確。只知道他1593年3月19日生於呂內維爾附近,出生地隸屬於洛林公國,父親是麵包師傅。1652年1月30日卒於同地。1617年拉圖爾娶了黛安娜為妻,妻子比他大兩歲,是名門貴族的獨生女,有豐厚的嫁妝陪嫁。

拉圖爾跟妻子在嶽父死後搬進嶽父的豪宅裡,生了10個小孩,但只有長子活到成年。拉圖爾在世期間可謂名利雙收,在他的年代非常成功,但死後卻很快被人遺忘,開始默默無聞。直到二十世紀。現在他被認為是十七世紀最重要的法國畫家之一,被人們尊稱為「燭光畫家」,他是極為特別的,極為個性的畫家。他堅守著自己的繪畫理念,在燭光的方寸之間描繪著自己的天地。造型簡潔、背景井然、用色素雅而明亮、極富表現力……他的大部分畫作都在刻畫夜晚的場景,採用單獨的蠟燭或火炬作光源產生陰影,營造出強烈的對比。從而形成了自己單純簡潔,一目了然的繪畫風格。避免了許多作品中煩瑣的背景描繪,融會,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凡的本領,更是畫家於簡單中見真知的卓越洞察力的體現。他不僅用獨特的手法刻畫夜間,而且在他刻畫白天的繪畫上,又可以看出使用了非常精湛的用色技巧。但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他的一部分畫作可能並非出自他的手筆。

喬治·德·拉·圖爾作品欣賞:

喬治·德·拉·圖爾《聖保羅》布上油畫 (1615—1620)

喬治·德·拉·圖爾《聖西蒙》布上油畫(1615—1620)

喬治·德·拉·圖爾《聖燈塞巴斯蒂安》布上油畫 (1630)123.8 x*108.6 cm 美國密蘇裡州底特律藝術學院

聲明:資料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巴洛克美術——西班牙(由光國繪畫課堂整理)
    菲利普二世王權不斷地在西班牙擴張,巴洛克藝術在菲利普的二世和四世的時代達到了巔峰半島上巴洛克的文化與先前的文藝復興,手法主義時代以及後來持續幾十年的啟蒙運動,卻沒有明確的界限。主要原因是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或者說之後學院派的阻撓。
  • 巴洛克美術——北歐
    起源: 巴洛克的藝術影響從義大利迅速傳向北歐。這一時期佛蘭德斯的藝術家魯本斯以其成熟的畫風、異常豐富的色彩、充滿動感的構圖以及血肉飽滿的女性形象等佔據了北歐巴洛克藝術的最高峰。他的弟子凡 戴克則在肖像畫上大施身手。
  • 專題|巴洛克與洛可可
    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巴洛克(Baroque)美術,成為貫穿整個17世紀並延續到18世紀初葉的主要美術風格。巴洛克一詞,通常認為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它本義指形狀不規整的珍珠。珍珠再有光彩,只要不圓,也就喪失了價值。
  • 夏日二重奏 | 走進法國巴洛克音樂世界
    原創 黑白鍵 經典947今年5月,Erato唱片推出一張古樂二重奏專輯,由兩位年輕一代的法國古樂演奏家——魯特琴演奏家託馬斯·敦福爾和羽管鍵琴演奏家讓·龍道合作。他們演繹的音樂,來自法國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上半葉,一批在法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宮廷中活躍的巴洛克作曲家,除開權傾一時的呂利沒有入選之外,從1610年出生的米歇爾·藍貝爾,到1683年出生的讓-菲利普·拉莫,專輯中所選的八位名家,可謂精選了那一百年間,法國巴洛克音樂的巔峰人物。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西班牙與荷蘭的巴洛克藝術【第十四講 03】
    第十四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西班牙巴洛克美術 西班牙在17世紀成為歐洲的強權國家。
  • 2020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世界美術史備考資料(二)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老勃魯蓋爾:油畫《雪中獵人》、《農民的婚禮》、《農民的舞蹈》;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丟勒:木刻《四騎士》、油畫《四使徒》和《奧斯瓦爾德·克雷爾肖像》;小霍爾拜因:油畫《伊拉斯謨肖像》;17、18世紀歐洲美術總體把握本期歐洲藝術呈多元化的局面
  • Azzi & Osta高定禮服:借鑑17世紀法國巴洛克宮廷服飾,立裁精緻
    聯合創立者George Azzi和Assaad Osta都對華麗的巴洛克時期的服飾和藝術充滿熱情。今天分享的這個高定禮服系列靈感來自法國瑪麗·德·美第奇王后。瑪麗·德·美第奇是亨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臭名昭著的路易十四的祖母。這位法國王后以其在音樂,時尚,文學和藝術方面的令人欽佩的品味而聞名。
  • 如何區分古典主義繪畫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雖然巴洛克和洛可可都很華麗,但巴洛克更加雄偉,而洛可可相對比較陰柔。從出現時間來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巴洛克出現的早一些,一般指的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 1643 - 1715)。而洛可可緊隨巴洛克,出現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23 - 1774)。
  • 【音樂百科】如何識別巴洛克藝術?
    雖然巴洛克和洛可可都很華麗,但巴洛克更加雄偉,而洛可可相對比較陰柔。從出現時間來看,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巴洛克出現的早一些,一般指的是路易十四統治時期( 1643 - 1715)。而洛可可緊隨巴洛克,出現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23 - 1774)。
  • 域外美術 一 周 藝 術 史
    戈 雅1828年4月16日,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在法國波爾多去世,享年82歲。自14歲起,戈雅先後隨巴洛克畫家何塞·盧茲、宮廷畫家安東·拉斐爾·門斯學畫。他曾兩次投考聖費南多皇家美術學院,但皆沒有被錄取。之後,他又遊歷義大利,掌握了巴洛克繪畫的創作方法。1771年,他回到西班牙,結識了畫家弗朗西斯科·巴依也烏,兩年後,他娶了巴依也烏的妹妹約瑟法為妻。戈雅的婚姻雖因妻子的流產與孩子的夭折而蒙上陰影,但他的仕途卻藉助巴依也烏的幫助而愈發順利。
  • 巴洛克文學—考研筆記66
    巴洛克文學—考研筆記66學生李清文 編輯十七世紀歐洲主要的文學思潮有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英國的清教徒文學和巴洛克文學。參考答案一:起源於義大利、西班牙,興盛於十七世紀法國的一種誇飾主義的貴族文學流派,被文學史家稱為巴洛克風格。巴洛克文學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彷徨、悲觀、頹喪的特點,藝術上則刻意雕琢,追求怪譎,表現出華麗纖細的風格,成為歐洲盛行一時的一種藝術風格。
  • 十位巴洛克時期著名作曲家和裝飾華麗的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Baroque)詞語來源說法不一。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樂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作,主要為了炫耀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營造愉悅氣氛。
  • 如何區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分為許多種,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種風格類型。大家可以再仔細看他穿的鞋。這雙紅色高跟鞋,可是路易十四的發明。他甚至規定,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有資格穿紅色跟的高跟鞋。今天如果你穿成這樣上街,肯定會被當成神經病。但巴洛克風格就是這麼任性。
  •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展巴洛克藝術:17世紀的權力與幻想
    近期,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的展覽「英國巴洛克:權力與幻想」是首個專注於17世紀後期的展覽,亦是首個聚焦英國巴洛克藝術的展覽,探討在這一君主權力受到質疑的時代中,王室、教會和貴族如何利用巴洛克藝術和建築來顯示自身的權力和地位。
  • 巴洛克時代的「寵兒」——貝尼尼
    而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十二講》裡卻認為:這是在一個偉大藝術時代以後必不可免的。前人在藝術表現上已登峰造極,後來的藝術家除了求新外,別無可能自顯。與其說巴洛克為頹廢,毋寧說它是義大利十七世紀新藝術,且不獨是義大利的,更是自十七世紀以來整個歐洲的藝術。
  •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風格油畫:具有精美、細膩的特點!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油畫一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 歐洲古典服飾的變化,巴洛克風格襲來,嚴肅含蓄向極致奢華的轉變
    「巴洛克」是一種歐洲藝術風格,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17世紀到18世紀初,歐洲社會極為動蕩各個方面都充斥著鬥爭,所以歐洲各國都發生了變革,英國、荷蘭因為工業革命率先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法國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歐洲的王公貴族們卻過著豪華的生活,排場的大小成了表現權勢的社會性、政治性的需求。
  • 歐洲宮廷劇推薦之一---巴洛克風格(Baroque)
    巴洛克(Baroque)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有「俗麗凌亂」之意。「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義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
  • 在「美術的誕生」裡遇見普桑
    原標題:在「美術的誕生」裡遇見普桑 利施海《阿比蓋爾向大衛獻禮》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彼時不少畫家時至今日依然被視為宗師,他們中就包括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
  • 何為「巴洛克」、「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的建築「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巴洛克時期」的繪畫為什麼有「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又是哪個時期?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致為17世紀。其最早的表現,在義大利為16世紀後期,然而這個時期內產生的音樂作品,習慣上便稱之為「巴洛克音樂」。·旋律: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複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