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從1600年到1700年代早期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是巴洛克風格。但有些國家不願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支配——尤其是法國、荷蘭和英國。法國人進行抵制主要是因為它的民族主義精神。因為巴羅克風格與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愛好有密切關係,法國在十七世紀大部分時期和十八世紀早期一直與他們作戰,承認自己文化低劣模仿政治敵手的風格對法國來說似乎不合適。為了與浮華的巴洛克式風格一爭高低,法國藝術家和建築師磨鍊出嚴謹的古典主義。
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ー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一巴洛克,去迷惑.徵服人心。
一般意義上的法國巴洛克藝術是指它盛極之時的路易十四時期。
代表人物: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尼古拉斯·普桑(1594年-1665年)
早期的明證是十七世紀法國大畫家尼古拉斯·普桑的油畫。普桑將取材於古典神話的恬靜景色安排得井然有序,這與他同時代的巴洛克式畫家魯本斯將畫面扭成怪模怪樣形成鮮明的對比。普桑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普桑在年輕時代曾鑽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曉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詩文、數學、解剖學和透視學,博學對他日後的偏重於理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18歲時結識了來故鄉教堂作畫的外地畫家昆廷·瓦連,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不久來到巴黎出入於迪南·埃爾的畫室,還結識了比他小8歲的畫家尚帕涅,並同在盧森堡作畫。
29歲時為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義大利詩人馬裡諾,並為詩人的詩文作插圖,在詩人的影響下,他決心到義大利羅馬去,這時正好而立之年。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
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36歲的畫家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一位麵包師家庭照顧而康復,病癒後娶了比他小18歲的麵包師女兒為妻,過著平靜的家庭和藝術創作生活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儘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的凱旋》、《阿卡迪亞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亞的牧人》是一件沉靜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畫中3位牧羊人在艱難地辨識一塊墓碑上的銘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是希臘傳說中的樂土)其中一位年輕牧人以詢問的目光注視著一位象徵造化的女人。畫家藉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極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恆的憂鬱思想。
尼古拉斯·普桑作品欣賞:
尼古拉斯·普桑《阿卡迪亞的牧人》布上油畫(1638-1640)85*121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尼古拉斯·普桑《花神的凱旋》布上油畫(1627-1629)165*241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尼古拉斯·普桑《極刑》布上油畫(1638-1640)95.2*120.6cm 英國萊斯特郡貝爾沃城堡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 (1699-1779)
夏爾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製造撞球桌的匠人,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直到1757年以前,都始終住在塞納河左岸聖敘爾比斯教堂附近,當年國王路易十五世在羅浮宮中賜他一座畫室和居住間,他才搬出原住址。
夏爾丹所在的18世紀,法國盛行羅可可畫風,以歷史題材為主,但他的畫作所選的都是小題材,他喜愛描畫室內靜物,天真而沒有感情的兒童畫像。
夏爾丹的藝術能力主要來自自學,他受到17世紀尼德蘭畫家和現實主義的影響。他為富有的資產階級畫了許多肖像,他早期的資助來自貴族,包括路易十五。雖然一開始是以靜物畫出名,包括水果和動物,但1730年後他的畫作中也出現了廚房用品。不久之後,因接受了一位肖像畫家的挑戰,他也開始創作肖像畫。一開始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他開始練習半身像速寫。他的作畫主題有演出中的孩子,沉思中的廚房女傭,這些普通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場景,都是當時法國藝術界認為不值得描繪的主題。
1756年,他重新開始靜物畫的創作。到1770年代,他的視力開始下降,他開始用彩色粉筆作畫,創作了他的自畫像和他妻子的畫像。現在他的作品被羅浮宮等許多大博物館收藏。
他的靜物畫和粉筆肖像畫受到廣泛的讚賞,現在有很高的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普通的生活場景,但構圖嚴謹,顏色使用的不多,一般都是土壤似溫暖的色調,特別善於描繪散射的光線、物體的質感和輪廓。
夏爾丹作品欣賞: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家庭教師》(1739)加拿大渥太華國家美術博物館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製圖員》布上油畫(1737)65*80cm
讓·巴蒂斯·西美翁·夏爾丹《水壺靜物》布上油畫(1760)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卡耐基藝術博物館
薇工縱號光國繪畫課堂
克勞德·洛蘭(1604-1682)
出身於法國東北部農村的克勞德·洛蘭,曾做過食品工人,但天賦的藝術才華促使他選擇了通往藝術天舊的路——前往羅馬並長期旅居此地成為畫家。
17世紀初,風景畫在義大利已作為一種獨立的繪畫類型存在。羅馬的藝術氛圍為克勞德·洛蘭的繪畫提供了極為優越的發展空間。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創作由初期的講究傳統迅即轉入極富活力的北歐風格。由於他久居羅馬沒有因法國的學院畫風浸染,使他的風景畫能與普桑的作品一脈栩承。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恕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嚴肅的氣氛。
去世後,墓忠銘的記述形容他是:「小色描繪日出日落的傑出風景畫家。」
19 世紀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感嘆道:「迄今洛蘭仍被認為是目前最完美的風景畫家,我想他當之無愧!」
克勞德·洛蘭《路易斯十三對羅謝爾的圍攻》布上油畫 (1631)42*28cm 法國巴黎羅浮宮
克勞德·洛蘭《景觀與摩西的發現》布上油畫(1638)138*209cm 西班牙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
克勞德·洛蘭《與牧羊人的風景》布上油畫 (1636)
克勞德·洛蘭《羅馬坎波廣場》布上油畫 (1636)106.1*78.1cm 英國倫敦杜爾維奇圖片畫廊
克勞德·洛蘭 《帕裡斯的評判》布上油畫(1645)
克勞德·洛蘭《阿德米託斯牛群的風景》布上油畫(1645)44*45cm
喬治·德·拉·圖爾(1593-1652)
拉圖爾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畫家,因為太過神秘,正確的生平和經歷至今仍不明確。只知道他1593年3月19日生於呂內維爾附近,出生地隸屬於洛林公國,父親是麵包師傅。1652年1月30日卒於同地。1617年拉圖爾娶了黛安娜為妻,妻子比他大兩歲,是名門貴族的獨生女,有豐厚的嫁妝陪嫁。
拉圖爾跟妻子在嶽父死後搬進嶽父的豪宅裡,生了10個小孩,但只有長子活到成年。拉圖爾在世期間可謂名利雙收,在他的年代非常成功,但死後卻很快被人遺忘,開始默默無聞。直到二十世紀。現在他被認為是十七世紀最重要的法國畫家之一,被人們尊稱為「燭光畫家」,他是極為特別的,極為個性的畫家。他堅守著自己的繪畫理念,在燭光的方寸之間描繪著自己的天地。造型簡潔、背景井然、用色素雅而明亮、極富表現力……他的大部分畫作都在刻畫夜晚的場景,採用單獨的蠟燭或火炬作光源產生陰影,營造出強烈的對比。從而形成了自己單純簡潔,一目了然的繪畫風格。避免了許多作品中煩瑣的背景描繪,融會,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凡的本領,更是畫家於簡單中見真知的卓越洞察力的體現。他不僅用獨特的手法刻畫夜間,而且在他刻畫白天的繪畫上,又可以看出使用了非常精湛的用色技巧。但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他的一部分畫作可能並非出自他的手筆。
喬治·德·拉·圖爾作品欣賞:
喬治·德·拉·圖爾《聖保羅》布上油畫 (1615—1620)
喬治·德·拉·圖爾《聖西蒙》布上油畫(1615—1620)
喬治·德·拉·圖爾《聖燈塞巴斯蒂安》布上油畫 (1630)123.8 x*108.6 cm 美國密蘇裡州底特律藝術學院
聲明:資料來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