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體指導員成為體育精神的傳播者
疫情期間,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健身教練馬蘭蘭堅持在自己的健身會所內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採取線上指導、線下交流的方式指導百姓科學健身,履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責。馬蘭蘭認為,我國要建成體育強國,不僅體現在競技體育拿多少金牌,還要體現在大眾健身方面。「『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從古至今,人們對強身健體都有著美好的願望,從太極拳、八段錦到現在流行的大眾健身,不同形式的體育鍛鍊一直陪伴著我們的生活。『艱苦奮鬥、團結拼搏』精神是我們國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也讓我們的抗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馬蘭蘭說。
馬蘭蘭表示,經過這次疫情,人們對健身的需求更加強烈,對於社體指導員的需求也更加多樣。為不同年齡段的人提供健身意見和訓練計劃,讓全民參與進來,提升國人的精神面貌,需要我們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更需要大家了解科學健身、安全健身知識,積極參加體育鍛鍊,讓中華體育精神根植於全民健身中。
像馬蘭蘭一樣,無數社體指導員在指導大眾健身的過程中,成為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更有許多社體指導員在傳播體育文化過程中,根植本土文化,將國際化運動和中華傳統體育結合,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項目,排舞中國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排舞在形式上和廣場舞異曲同工,但排舞起源於美國西部鄉村舞蹈,是一項「外國運動」。上世紀90年代末排舞進入中國,因其新穎、時尚、大眾化的特點,和廣場舞一樣為大眾喜聞樂見。得益於我國的廣場舞基礎,排舞在中國的發展也植入了更多中國元素,走上了特色發展的道路。國家級社體指導員朱冬喜作為國內最早接觸到排舞的一員,見證並參與了這一歷程。
朱冬喜說:「為了推動排舞在中國發展,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排舞社體指導員,而這些社體指導員和教練員也成為推廣、改進排舞的重要力量。隨著排舞走向大江南北,有些社體指導員在排舞的推廣過程中因地制宜,加入中國地方特色舞步,有些社體指導員運用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進行舞蹈的重新編排,把中華文化的內核裝進排舞的外衣,讓排舞更接地氣。」
朱冬喜介紹,在四川阿壩、湖南鳳凰、雲南紅河、貴州、西藏等地,每年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採風行動讓社體指導員們挖掘出不少民間特色曲目和體育元素。在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同時,社體指導員將其運用到舞曲的推廣中,有不少曲目還拿到國際上參賽,交流展示,吸引了不少國家的排舞愛好者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進而來到中國。這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排舞曲目也成為從2018年開始舉辦的「中國杯」國際排舞公開賽的閃亮內核。當越來越多的國際愛好者參與進來,不同文化之間有了更多交流、共鳴和借鑑,而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體育文化也隨著運動項目載體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轉自11月27日《中國體育報》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