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丸球馬
這個賽季冠軍有了歸屬,結果塵埃落定。但是有關球員的新聞卻沒有停過,巧合的是,新聞都跟轉隊相關。
近期中國籃球圈內三大新聞主人公:周琦、丁彥雨航、焦泊喬。
在周琦從NBA回來後鬧出不回新疆隊的事情之前,早在五年前,他就已經因為不想留在遼寧玩過一出了。
那時周琦和家人早就決定不加入遼寧隊,所以雖然人在遼寧訓練,也代表遼寧參加全運會,但一直拒絕為遼寧青年隊打比賽。因此最後得以成功以自由球員的身份和新疆籤下大合同,在新疆青年隊打了半年比賽後成功升上一隊,而避免了遼寧的新秀合同。
也是周琦事件發生後,籃協為避免參與青訓建設球隊人才流失,推出4+2合約規則,同時規定球員要為球隊青年隊效力兩年才能算是青訓球員。
(焦泊喬在和波蘭比賽中砍下20分13籃板2蓋帽)
國青主力中鋒焦泊喬因為國青優秀表現被其他球隊看中,本來也想學周琦一樣,拒絕為培養他的山西男籃打青年隊比賽,要求去NCAA留學,從而達到「出口轉內銷」以自由球員脫身籤大合同的目的。
但意圖被山西男籃識破,雙方第一次僵持,山西在官方平臺宣布對他進行三停:停薪停賽停練。
但明顯雙方後續談判不成,因為今天,焦泊喬把山西男籃告上了法院。
因為要出席訴訟,焦泊喬因此缺席了今天出發的國家青年隊比賽,要脫離山西男籃而做出的犧牲和決心可見一斑。
可以說周琦兩次轉隊鬧劇都成功鑽了規則漏洞,為自己謀求了更高的收益。焦泊喬事件的發生,也代表著他這種做法受到體制球隊或是低薪球隊青訓人才的認可。但效仿事件頻繁發生,損害的不僅僅是培養青訓的球隊,更是在選秀機制不完善的大環境下破壞和扼殺了優秀籃球人才的培養渠道。
試想,當你辛辛苦苦花好幾年才能從一群孩子中培養出一個人才,轉眼卻被挖走或是拒絕為青年隊效力。
那誰還來做青訓培養呢?沒有青訓培養的人才補充,光靠目前不成熟的選秀和大學生球員,中國籃球的未來又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