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千年大運河是泱泱中華充盈的血脈,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8月28日下午,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國畫院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特展開幕式在南京博物院舉行。這幅長135米的畫卷從時間、空間、文化等多個維度,把大運河全域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寶串成「珍珠項鍊」,繪製出一幅當代的《清明上河圖》。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常勝梅,廳一級巡視員方標軍,省外事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松平,廳二級巡視員、藝術處處長官天濤,中國美協副主席、省美協主席、省國畫院名譽院長周京新,省美協名譽主席、省國畫院原院長宋玉麟,史詩圖卷創作組長秦劍銘,部分主創人員代表,省國畫院、省美術館、藝研院、揚州畫院等相關藝術創作單位人員代表參加開幕式。
楊志純、龔良、常勝梅、方標軍、張松平為展覽揭幕
作為中國大運河的起源地和申遺牽頭省份,江蘇正致力於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文化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誌和閃亮名片。在此背景下,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抓、江蘇省國畫院具體組織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美術精品創作應「運」而生。
歷經千年打造的大運河是世間曠古,要想呈現出這份視野宏大、立意深遠的史詩圖卷,前期考察工作不可或缺。2018年10月起,江蘇省文旅廳組織大運河沿線8省(市)15位書畫篆刻家秦劍銘、江可群、孫曉雲、趙曉鍾、許堅、錢廣信、茹峰、安玉民、張建京、劉明波、徐光聚、趙彥國、方勇、詹勇、徐鋼,在深入大運河沿線及重要節點實地考察、寫生、取材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半時間潛心創作,從草圖、小稿、中稿到大稿,傾力投入,數易其稿,讓千年運河之美躍然紙端。
秦劍銘向媒體和公眾介紹創作情況
從湖光山色到江南風貌,從兩岸街景到商販走卒,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樣式在圖卷中和諧交融,鮮活生動的場景鋪墊、細膩精緻的人物刻畫,千人千面的描繪手法,一條生機勃勃、跨越古今的文化大動脈栩栩如生。史詩圖卷創作組組長、著名山水畫家秦劍銘告訴記者:「我今年80歲了,向年輕人學習,我們就用時空交叉的方法,把大運河一年四季的變化都融入到一張畫裡了。」
為體現大運河文化帶的豐富蘊藏和建設成就,《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由丁帆作序,楊志純題跋,夏堅勇、葉兆言等文學名家撰寫各篇章文字介紹和題記,全部文字由孫曉雲書寫,趙彥國治印。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樣式在這裡和諧交融,形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筆精墨妙的當代中國畫史詩巨作。整個圖卷總長一百三十五米,高三米,人物篇四十三米,山水篇六十四米,書法題跋二十八米,構成的正是跨越時空的古今清明上河圖,歷史和現實在這裡交匯,英雄與人民共同開天闢地,大運河的全程開掘凝聚著世代中國工匠精心編織的宏圖大業。
運河之大觀,前人之作備矣。步入展廳,這一鴻篇巨製,不僅給人帶來審美的感動,而且使人產生旅遊的衝動,更叫人擁有跟隨畫中精彩去現場體驗的激動。沿著展廳中間的橢圓環形展牆逆時針而行,上卷《中國古代偉大創舉》以描繪與大運河有密切關係的歷史人物為主,通過「春秋爭霸,吳鑿邗溝」「雄才大略,溝通江浙」「汴河暢通,繁榮京華」「一統天下,南北交融」四個篇章,著重表現了中國大運河的開鑿、發展、西進、通航等歷史進程。
觀賞完運河歷史,更放眼河山萬裡、晴川歷歷。展廳的外圍展牆所陳設的下卷《新時代輝煌篇章》,以描繪大運河兩岸的山川新貌為主。通過「北國瑞雪」「中原秋色」「江淮綠野」「吳越花雨」四個篇章,表現中國大運河沿線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風貌、新氣象。
山水環抱著人物,人物映照著山水。長河一脈,浩浩湯湯,穿透了悠長的時空和歲月,從遠古流向未來。既有歷史的厚重底蘊,又有現代的青春光彩;既有標誌性的水工遺築,又有代表性的風物遺存;既有靜美的水鄉景觀,又有活化的民風習俗;既有運河的自然風景,又有沿岸的城市風情。勾勒渲染之間,讓穿越滄桑的大運河,悠然流淌出新的風採、意象和神韻。正如周京新在開幕式致辭中所言,「史詩圖卷生動展現了新金陵畫派精神在當代的傳承弘揚,確立了宏大題材創作的新標杆。」
周京新在開幕式發表致辭
展覽還以實物、圖像與影像的形式記錄與展示了史詩圖卷的創作歷程,讓觀眾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真正融入千年運河的血脈和胸懷。
創作歷程回顧
2018年10月9日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百米長卷美術精品創作動員會舉行。
2018年10月起
創作者們奔赴大運河沿線實地採風、寫生、考察,隨後開展5個月的集中創作。
2019年4月
高約1米、長約54米的中稿完成。
2019年5月
首屆運博會期間,《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百米長卷美術精品創作中期成果特展在揚州美術館亮相,廣受點讚。
2020年5月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終稿完成。
2020年8月28日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特展開幕,第二屆運博會期間持續展出。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畫卷即將展開,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來源/精彩江蘇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南京博物院 編輯/劉靜 王禧瑞(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