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到:「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某一樣技藝要不斷的勤奮,才能夠把學問做的精,也會因為荒廢而不能夠掌握最精湛的技藝。一個人的德行也會因為自己善於獨立思考而變得逐漸高尚,也會因為在小事上不拘一泥,變得敗壞」。
這句古語的意思大致也是在告誡後人,做一件事情要付出一定的認真態度,這樣收穫的結果必然是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書法家名字叫做于右任,然而于右任老先生一直聞名於後世,並不僅僅在于右任老先生的書法是當時較為出眾的代表。
而是于右任老先生在很多生活細節以及處理各項事件時留給後人的那種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反而值得大家學習,所以一提到于右任老先生,人們往往會想到兩個方面,第1點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書法在近代始終出類拔萃,第2點是于右任老先生那些一系列認真做事的態度。
1879年,于右任出生於中國陝西,雖然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家裡的經濟條件也並不是十分富裕,然而于右任的父母一直堅持讓孩子讀書,甚至認識了很多有文化的朋友,在家庭的支持下,1895年于右任以出類拔萃的成績考中了秀才,當時整個縣的人們都知道了于右任這名高材生。
1897年,于右任自知靠著一己之力去學得文學素養可能遠遠不夠,所以萌生了想要拜名師的想法,並於8月到12月的時間內,陸續拜在「宏道書」院和「味經書院」的名師門下,其中較為著名的老師就有劉古愚等人。在1897年到1900年這三年時間內,由于右任一直拜在高師名下,所以于右任也閉關不出學校大門,經常悶在老師書房裡,閱讀了幾千本書,遇到難以自我理解的問題時,也會追在老師後面直到解析明白。
1898年,于右任當時參加了一場考試,這場考試名字叫做「歲試」,當成績放榜之後,于右任又以第1名的成績,在整個陝西省內聲名鵲起,後來陝西人民又尊稱于右任為「西北奇才」。1900年,由於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所以導致當時依舊抓著封建王朝權力的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往西北逃竄時剛好也見到了于右任。
而于右任在多年封建王朝的洗禮下,也以貴賓的禮儀接待了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而于右任當時將這一系列故事還編成了詩篇名字叫做《半哭半笑樓詩草》。1903年的時候,這部詩集作品還在陝西某發行部籤售發行,當時也風靡了好幾年。
然而就是因為這部詩集的影響,所以朝廷再回到北京成為傀儡政府的時候,又想方設法緝拿于右任,因為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認為這一詩篇的發行,揭露了清朝王公貴族竄逃西北的屈辱史,所以這一面紗的揭露也令整個清朝政府顏面盡失,所以在1904年,清政府下令逮捕于右任。因此,于右任開始了南下逃命的命運,並在逃亡的過程中改名為「劉學裕」。
1905年于右任出錢出資,在好友的共同幫助之下開創了「上海復旦公學」,這一學校也就是現代社會中的上海復旦大學的原型,並且在1905年的中秋節開始正式啟動教育模式。1907年,于右任老先生又創辦了各種新民主主義為思想的各類雜誌,自己擔任主編的同時還不斷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將國外先進文化帶給了國人,其中代表的文學報刊有《神州日報》等。
1922年10月,上海成為了全中國思想浪潮最為鼎盛的國際都市,于右任又北上前往上海創辦了上海大學,並在1992年到1932年期間擔任上海大學的校長。可以說于右任老先生前半輩子主要是為了「中國文學」和「中國教育」在做奮鬥,其中期的貢獻值主要是為了推進中國新思想的各項社會活動進程在做貢獻,而到了後期,于右任老先生又開始專注於書法創作。
1932年,在《草書月刊》中發表了一幅書法作品,名字叫做《遊山西村》。這一幅書法作品主要是體現在沉穩和氣息變化的手法運作上,後代人稱之為這幅作品是展現于右任老先生性情的自然表達的最好代表。1952年,當時有一位書法界的朋友想求得于右任老先生的書畫真跡一幅,於是便在一次酒宴上向于右任老先生提了這一願望。
然而于右任老先生性格又十分隨和,所以沒有拒絕這位朋友的請求大筆一揮留下了:「不可隨處小便」。然而這位朋友在拿得于右任老先生的書法作品之後,反而並沒有多大的開心認為這6個字實在念起來有些彆扭。但是也不好拒絕于右任老先生,於是便只能拿回了家。
然而酒醒之後,同桌飲酒的其他朋友卻在之後又和于右任老先生提起了這一則過往,于右任老先生這才拍了拍額頭說到自己當時可能喝醉了,於是回到辦公室又寫了一幅書法作品,將當初的六字改為:「小處不可隨便」。這一認真的態度,雖然令很多後人表示嘆服,但是仔細去想,于右任老先生的文學素養之高還是不得不令大家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