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其他倫理學理論的區別,首先就在於對道德本質的認定上。對於康德主義來說,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對於功利論來說,道德是基於苦樂原則的必然要求,對於德性論來說,道德是人實現自身目標的必經途徑,這三種對道德本質的定義,都並不涉及現實的社會生活,因而都可以說是形而上的。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則因其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而斥之為唯心主義。而對於辯證唯物主義來說,其基本的理論觀點便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產生著能動的反作用。對於道德來說同樣如此。道德作為非物質的社會意識,同時也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也就要受到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影響,同時能夠對前者產生著能動作用,具體對於道德來說,其能動作用則表現在對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活動的調整。
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人與人的關係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利益關係,任何社會關係都能夠最終被還原為物質利益,甚至政治也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因而被道德所調整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活動,實際上也被視為由社會物質利益所驅動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相互關係,實質上便成為一種社會利益關係——事實上,道德也確實總是規範和調整著物質利益的分配、給予和捨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