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歷史的回聲|打卡•武威市博物館(二)
我家有個「動物園」
什麼?
誰家這麼壕?
居然還有動物園?
在武威市博物館館藏中,其實還有許多動物類石刻、玉刻、木刻,這些「小動物」穿越古老的時間,被生動形象地記錄下來。
石豬
1980年出土於甘肅武威南營鄉青嘴灣。
唐代,長6.5釐米,寬1.2釐米,高2.5釐米,長條扁圓形。眼、鼻、嘴大輪廓,鼻扁尖,耳小上豎,頭上刻一排豬鬃,四足圓錐狀,短小,小乳頭狀尾。通體白色,器型小,刻制精細。
憨態可掬的樣子
石刻師傅一定觀察了許久
傾入了對這隻小豬的愛
才將這隻小豬活靈活現地記錄下來
墨繪木臥狗
出土於甘肅武威新華鄉磨嘴子,漢代,長18釐米,寬6.5釐米,整木削制。側臥,兩眼注視前方做警覺狀,小尖耳直豎,尾平舉。通體墨彩。刀法簡捷,造型生動。
汪汪汪~~~
來自漢代小狗的「呼喚」
誰能想到
2000多年前的「中華田園犬」
和現在的狗
相差無幾哦!
墨繪木牛車
出土於甘肅武威新華鄉磨嘴子,牛長29釐米,車長61釐米,漢代,木質,由牛、車兩部分組成。牛由身、腿、耳、尾、角分別雕刻後粘合而成,全身塗黑色,形體飽滿,健壯有力。車高輪、輻八根,雙長轅,車輿為長方形,左、右、後三面箱板較高,前面較低,牛駕於轅中,作拉車狀。是一件完整的運輸牛車模型。
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
耕種從此起
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大標誌。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
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
魏晉彩繪灰陶雞
出土於武威市涼州區第一糧食倉庫,魏晉時期陶器,文物出土長10釐米、寬10.5釐米、高10.5釐米。
看這隻石雕小雞
振翅欲飛,像一隻「憤怒的小雞」
高高揚起的翅膀
聳立的尾巴
立起的羽冠
活脫脫一隻準備「戰鬥」的「戰鬥雞」
接下來不得不說可被稱為「鎮館之寶」的一隻木鳩。
《後漢書·禮義志》:「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飠甫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注曰:「《風俗通》云:『漢高祖與項籍戰京索間,遁叢簿中。時有鳩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也』。」從這以後,對老人賜王杖;就成為漢代各個皇帝遵循的一個良好傳統,得到重視。
1981年仍在此墓群裡出土的國寶級文物「武威王杖詔書令簡」中明確規定: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社會要尊敬他們,特別對孤寡老人和殘廢無贍養的老人,要給予幫助。
簡文記載「高皇帝以來,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憐耆老,高年賜王杖,上有鳥,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吏民有敢罵者,毆辱者,逆不道。」還規定一旦老人持有皇帝授予的鳩杖,就可以在天子道上隨意行走,隨便出入官府;做買賣官方不收稅;觸犯了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訴。此制度在漢代先後進行了三次改革,惠帝時免除老幼刑罰;宣帝時高年賜王杖,成帝時放寬了授賜鳩杖的年齡。
彩繪漆木鳩
長16釐米,寬6釐米,高11釐米。漢代,木質,臥姿。雙目平視,口中含物,兩翼收攏於背部,尾呈平行片狀,兩足曲伸,中有方形卯,為杖杆接榫處。通體墨彩繪製:從頸至腹繪魚鱗狀羽毛,兩翼及尾上部繪魚骨狀羽毛。
此只漢代「木鳩」和「王杖詔書令冊簡」的先後出土,為研究漢代時期尊老、養老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些小動物有沒有可愛到你?
不如這個周末約上三五好友
去武威市博物館
品嘗「文化大餐」
看看幾千年前小動物的模樣吧!
策劃:張雅蘭
文/圖:張福民 尚家齊
來源:武威日報
相關連結:
歷史的回聲|如果文物會說話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歷史的回聲|武威市博有個「動物園」……》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