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沙螽
紐西蘭位於西南太平洋上,從中生代起即與各大陸分離。這種分離使紐西蘭的動植物在相對隔絕的環境中獨立演化,因此形成了許多獨特的類群。
紐西蘭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數量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估計有約5萬種,已經描述的有2萬多種,其中近一半為昆蟲。
而紐西蘭沙螽(音:zhōng)正是紐西蘭特有無脊椎動物的典型代表。
紐西蘭沙螽屬於直翅目,是蟋蟀和蝗蟲的近親,共有70多種。它們的起源尚不清楚,但它們在地球上的出現時間非常早。
紐西蘭沙螽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最大的昆蟲,長約10釐米,是蒼蠅的100~150倍,是一般蝗蟲的50倍,有的沙螽體重達七八十克,比常見的麻雀還要重。
它們經常在夜間活動、覓食,因此也被稱作「沒有骨頭的老鼠」。
在近2億年的時間裡,它們幾乎沒有變化,體形特徵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生活在孤立的島嶼上,缺少大型天敵,因此無須改變什麼。
它們的性情十分兇猛,不僅能嚇跑老鼠,而且還會咬人。
許多紐西蘭人在少兒時代都有被其咬過的慘痛經歷,但它們一般不會主動向人發起攻擊,只有在受到威脅時才會進行自衛。
紐西蘭沙螽的英文名為Weta,源於毛利語,意思是「醜陋的東西」。很顯然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第一次見到紐西蘭沙螽時一定是非常吃驚的,覺得它們既醜陋又可怕。
↑ 紐西蘭奧克蘭博物館裡的巨沙螽標本(左雌右雄)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紐西蘭沙螽並不屬於沙螽科,之所以稱作沙螽,是因為它們屬於沙螽總科,並且它們中的大多數種之前被分在沙螽科,但後來又歸入了其他科。
由於缺乏對紐西蘭沙螽的分布、生境及多樣性的了解,其分類系統目前尚不完善。同時,有些紐西蘭沙螽的遺傳差異很小,但種間形態差異卻很大,這也造成了分類研究的困難。
目前,依據外形及生境特徵,紐西蘭沙螽主要分為5類:巨沙螽、樹沙螽、地面沙螽、獠牙沙螽及洞穴沙螽。
其中,洞穴沙螽屬於穴螽科(也叫駝螽科、灶馬科),其餘的紐西蘭沙螽都屬於醜螽科。而研究和了解較多的便是巨沙螽。
顧名思義,巨沙螽是紐西蘭沙螽中體形最大的,最初可見於紐西蘭北島的北端及奧克蘭,如今僅發現於小巴裡爾島。
它們的名字在毛利語中意為「醜陋之神」。其觸角呈絲狀,聽器在前足脛節,產卵器長而顯著。巨沙螽屬共有11種,屬名為Deinacrida,意為「可怕的蚱蜢」,很是形象。
2011年,53歲的美國自然愛好者馬克·莫非特通過兩天的搜索,在小巴裡爾島上的一棵樹上發現了一隻巨沙螽。他把這隻巨沙螽捧在手中,餵了一根胡蘿蔔,並拍了照,最後放回原處。
這隻巨沙螽重達71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紐西蘭沙螽。
↑ 紐西蘭奧克蘭博物館裡的樹沙螽標本(左雄右雌)
紐西蘭沙螽曾遍布整個紐西蘭,主要以小昆蟲、種子和果實等為食。它們在植物種子的傳播過程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有研究指出,紐西蘭沙螽排洩出來的種子更容易發芽,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昆蟲的咀嚼和腸胃活動磨損了種子的部分外殼,並能刺激其發芽。
紐西蘭最初缺乏齧齒動物,而紐西蘭沙螽在某種生態意義上填補了齧齒動物的空白。
如今,紐西蘭沙螽的數量已大為減少,只在紐西蘭的周邊小島上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移居紐西蘭後引入了鼠、貓和鼬等掠食者,再加上人類活動對當地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為了保護紐西蘭沙螽,人們採取了人工飼養的措施,並將其放生在沒有哺乳動物生存的周邊小島上。
最初,被捕獲的巨沙螽有18隻,都來自小巴裡爾島。2010年9月,約25隻巨沙螽被放生在莫託霍拉島。2011年12月,另外25隻巨沙螽被放生在了緹裡緹裡馬塔基島。
2012年5月,紐西蘭最大的動物園——奧克蘭動物園——也加入了紐西蘭沙螽的保護工作。研究人員從小巴裡爾島捕獲了12隻巨沙螽,並在動物園內人工飼養。2013年年初,數以百計的1齡幼蟲被成功繁育。
2014年4月和5月,約150隻巨沙螽被分別放生在莫託霍拉島和緹裡緹裡馬塔基島,這對維持它們的種群數量以及促進種間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紐西蘭沙螽的新種仍不斷被發現,相關保護工作也在進行。這些工作對於維持它們在生物鏈中的重要地位和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轉自大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