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臺灣隔海相望,上世紀初才在福建建縣的平潭,見證了數不清的海上揚帆,也讓生於斯長於斯的當地先民在向海而生的長期勞作中,積澱了豐厚的海島文化,更有南島語族等特色文化。至今,在臺灣、香港、澳門和泉籍華僑聚居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都有南音社團組織。
以平潭為對象,舞蹈家楊麗萍創作了《平潭映象》,將平潭的山、平潭的水、平潭的浪甚至平潭的石頭都搬上了舞臺。這是繼《雲南映象》《黃山映象》之後,楊麗萍的第三部映象系列作品。第15屆深圳文博會期間,《平潭映像》將於5月15日-16日在深圳保利劇院與深圳觀眾見面。
沉浸式舞臺劇
《平潭映象》共四幕14章,講述了海壇的先民君山王與海的女兒平潭藍相識相戀,共御外敵入侵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也串起了鼓樂、南島語族、藤牌操、提線木偶、舞龍舞獅、媽祖等當地特色民俗文化。
《平潭映象》的演出長達120分鐘,用獨具特色而又充滿詩意的舞蹈語言,構築了宏大而瑰麗的東方海洋神話意境,通過動力學數控機械燈光、投影舞臺特效,以大型多人群舞方式和投影相結合,讓觀眾在第一時間進入沉浸式的現場體驗,感受新石器早期甚至舊石器時代末期近萬年的獨具海島特色的歷史文化積澱。
一直以來,楊麗萍的作品一直以大製作著稱,《平潭映象》裡服化道的數量、大小、製作難度,均突破了她以往的創作,需要6輛13.5米的超長道具車才能裝完。
《平潭映象》秉承楊麗萍高水平的藝術審美追求與藝術哲學呈現,演繹原生態海島生活場景,打造沉浸式的體驗觀感,融合藝術與科技,展示平潭千年中的繁華萬象,是一部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民族文化視覺大片。
國際化水準
翻開史料,南島語族名人數不勝數:海澄人顏思齊拉開了臺灣大規模開發的序幕,被尊稱為「開臺王」;漳浦人藍鼎元提出了許多有效治理臺灣的策略措施,是歷史上涉臺文獻最多的學者,被稱為「籌臺宗匠」;角美人林平侯為開發臺北平原做出貢獻,他熱心臺灣公益事業,成為臺北著名的「板橋林家」;此外還有「臺灣美術開山祖」的詔安人謝琯樵,為抗擊外來侵略、滿門忠烈的平和「霧峰林家」以及文學大師林語堂等。
而曾在美國百老匯浸淫十餘年的馬天宗擔任了《平潭映象》的總顧問,劇本的第一稿就由他完成。儘管後來劇本一改再改,仍能從「花仙子」「多面人」的角色中看到莎士比亞的影子。而城隍爺的「說書人」角色,則是兩岸民間信俗在當代戲劇中的融入。
《平潭映象》既運用了民俗的元素,又配以國際化團隊打破民俗的常規表現,運用國際領先的創作理念,用現代的表現方式來全新演繹民俗的呈現,賦予非物質文化新的生命力,讓傳統得以新生,觀眾會看到時尚感十足的民俗文化。在唱詞方面,還大量運用地方戲劇閩劇唱腔,讓觀者全方位地感受到鮮活獨特的平潭文化。
《平潭映象》來鵬,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對外展示窗口」全面融入「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具體實踐,彰顯了深入貫徹落實「文化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成果。同時讓以特區為平臺,讓優秀文化作品發揮深化兩岸藝術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同胞共同發展,促進兩岸人民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