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網7月23日訊 上周六,盤古智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海洋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新書發布會暨「中美海上戰略競爭前景與趨勢」研討會。
本書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該書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各與會嘉賓圍繞海權理論與實踐、中國海權發展、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特點、管控競爭的可能性及中方的應對思考進行了討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40年,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走向海洋之路已無法逆轉,而中國對待海權的態度同樣需要改變。當前,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強度和風險也與日俱增。鑑於大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遠未消弭,要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強大的海權不可或缺。
新書發布會現場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表示,中國過去一直是講陸權的國家,對農耕和草原文化研究比較深入,但對海洋文化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空間。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海洋的研究開始發力,中國的自然地理稟賦、龐大的經濟總量、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表現出中國對海洋重視程度的提高,以胡波為代表的對海洋戰略的研究和探索是大勢所趨。
海洋出版社副社長李正樓介紹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一書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十九大以後我國加快部署陸海統籌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戰略空間不斷向海洋拓展,海洋關乎國家安全,中國成為世界性強國需要海權的支撐。本書正是立足於後馬漢時代,結合當前的時代和技術條件,結合中國的實際,對既有學說進行批判繼承,建立起了一套評價海權強弱的標準體系。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
作為本書作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表示,研究海權未必就是戰略冒進,海權在中國很多人的認知中,往往與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聯繫在一起,中國往往不太習慣談海權這個概念。但必須承認的是,地緣政治和海權競爭幾乎是永恆的存在,始於人類文明肇始之日。海權是一個中性的詞,好壞的價值判斷不應該超越海上地緣競爭的現實。在中國學界,海權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海洋權益、綜合海權、合作海權等不同觀點。
胡波強調,海權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後馬漢時代的海權內涵有所拓展,但海洋控制和海上權力影響無疑仍是海權概念的核心,中國需要明確自己在國際海洋政治中的合理權力目標,加強內部共識、穩定國際預期。
他還指出,對歷史上不同國家的海上興衰,需要更謹慎的觀察和歸納,應學習馬漢但要超越馬漢。在分析中國海權崛起的條件和環境時,胡波認為,一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基本決定了該國海權興起的潛力和路徑選擇。經過對四大類12項海權要素的考察,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項能力和實力都進步明顯,但在地緣條件、海洋傳統和國際規則影響力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在他看來,中國有成為世界第二海權強國的潛力,但從大到強面臨的挑戰與風險與日俱增,未來的路依然非常漫長。如果中國能夠加快改革開放,保持崛起態勢,並切實進行範式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中國可有望建構起「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
隨後的「海權理論與實踐」對話會環節中,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姚雲竹表示,本書作者是海權研究領域傑出的青年學者,該書提出的看法和理論架構試圖超越歷史上國內外的海權理論並結合實踐進行符合中國實際的思考。
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則認為,後馬漢時代的力量是全系列合成軍兵種的結合,這一新特點對中國來說尤為重要。事實上,航母編隊成為海上主要武力之後就進入了後馬漢時代,後馬漢時代的另一大特徵是海上決戰決勝的作用下降,和平狀態下的競爭博弈上升。時殷弘也強調,正確認識海權內涵,不僅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還有利於加深對競爭對手戰略運用的認知。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對本書敢於正面探討海上權力問題並指出海權概念的政治屬性表示贊同。他認為,隨著中國更強大的國家實力帶來的更廣泛的追求,對海權相關問題的明確不僅可以保障我國的利益和我國人民的福祉,更能促進更廣泛的世界利益和全球福祉。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原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師小芹表示,談論海權應從軍事和大戰略兩個層次進行思考,現在是最需要研究海權的時機,本書是一本承前啟後的著作,她認為作者對海權研究持續不斷的努力為豐富海權學說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本書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和思考,促進了海權研究的未來發展。
(責編:溫慶(實習生)、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