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探討中美海上戰略競爭

2021-01-19 人民網

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網7月23日訊 上周六,盤古智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海洋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新書發布會暨「中美海上戰略競爭前景與趨勢」研討會。

本書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該書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各與會嘉賓圍繞海權理論與實踐、中國海權發展、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特點、管控競爭的可能性及中方的應對思考進行了討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40年,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走向海洋之路已無法逆轉,而中國對待海權的態度同樣需要改變。當前,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強度和風險也與日俱增。鑑於大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遠未消弭,要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強大的海權不可或缺。

新書發布會現場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表示,中國過去一直是講陸權的國家,對農耕和草原文化研究比較深入,但對海洋文化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空間。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海洋的研究開始發力,中國的自然地理稟賦、龐大的經濟總量、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表現出中國對海洋重視程度的提高,以胡波為代表的對海洋戰略的研究和探索是大勢所趨。

海洋出版社副社長李正樓介紹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一書的基本情況,他表示,十九大以後我國加快部署陸海統籌發展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步伐,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戰略空間不斷向海洋拓展,海洋關乎國家安全,中國成為世界性強國需要海權的支撐。本書正是立足於後馬漢時代,結合當前的時代和技術條件,結合中國的實際,對既有學說進行批判繼承,建立起了一套評價海權強弱的標準體系。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

作為本書作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表示,研究海權未必就是戰略冒進,海權在中國很多人的認知中,往往與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聯繫在一起,中國往往不太習慣談海權這個概念。但必須承認的是,地緣政治和海權競爭幾乎是永恆的存在,始於人類文明肇始之日。海權是一個中性的詞,好壞的價值判斷不應該超越海上地緣競爭的現實。在中國學界,海權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海洋權益、綜合海權、合作海權等不同觀點。

胡波強調,海權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後馬漢時代的海權內涵有所拓展,但海洋控制和海上權力影響無疑仍是海權概念的核心,中國需要明確自己在國際海洋政治中的合理權力目標,加強內部共識、穩定國際預期。

他還指出,對歷史上不同國家的海上興衰,需要更謹慎的觀察和歸納,應學習馬漢但要超越馬漢。在分析中國海權崛起的條件和環境時,胡波認為,一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基本決定了該國海權興起的潛力和路徑選擇。經過對四大類12項海權要素的考察,他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各項能力和實力都進步明顯,但在地緣條件、海洋傳統和國際規則影響力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在他看來,中國有成為世界第二海權強國的潛力,但從大到強面臨的挑戰與風險與日俱增,未來的路依然非常漫長。如果中國能夠加快改革開放,保持崛起態勢,並切實進行範式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中國可有望建構起「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

隨後的「海權理論與實踐」對話會環節中,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中國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姚雲竹表示,本書作者是海權研究領域傑出的青年學者,該書提出的看法和理論架構試圖超越歷史上國內外的海權理論並結合實踐進行符合中國實際的思考。

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則認為,後馬漢時代的力量是全系列合成軍兵種的結合,這一新特點對中國來說尤為重要。事實上,航母編隊成為海上主要武力之後就進入了後馬漢時代,後馬漢時代的另一大特徵是海上決戰決勝的作用下降,和平狀態下的競爭博弈上升。時殷弘也強調,正確認識海權內涵,不僅有利於自己的發展,還有利於加深對競爭對手戰略運用的認知。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對本書敢於正面探討海上權力問題並指出海權概念的政治屬性表示贊同。他認為,隨著中國更強大的國家實力帶來的更廣泛的追求,對海權相關問題的明確不僅可以保障我國的利益和我國人民的福祉,更能促進更廣泛的世界利益和全球福祉。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原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師小芹表示,談論海權應從軍事和大戰略兩個層次進行思考,現在是最需要研究海權的時機,本書是一本承前啟後的著作,她認為作者對海權研究持續不斷的努力為豐富海權學說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本書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和思考,促進了海權研究的未來發展。 

(責編:溫慶(實習生)、楊牧)

相關焦點

  • 論海權|後馬漢時代①:注重戰略相持,而非「決戰決勝」
    5月,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胡波的《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該書全面梳理了國內外的海權理論,系統回顧了中國近代以來海權建設的歷史,在對中國的海洋先天稟賦、所處的時代條件和世界軍事技術發展趨勢進行解析的基礎上,建構出一條中國海權的崛起之路。澎湃新聞獲得授權發表該書序言,以饗讀者。中國海軍艇艦編隊。
  • 馬漢:一個國家要麼擴張,要麼衰落,陸權和海權之爭
    馬漢為何認為帝國的地理樞紐不在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而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他的海權論學說又有著怎樣的不足? 為何說美國的地理位置對其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為何使得美國不再像過去那樣超脫於國際紛爭之外了? 為何當下美國所施行的海軍戰略似乎與馬漢的海權論背道而馳?為何崛起中的中國和印度格外推崇馬漢的海權論?這是否會重蹈美國海上霸權的「覆轍」?
  • 《海權論》:制海權對於國家的意義(上)
    世界時代的變遷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政治大戲,戰爭就是永不褪色的暴力場景;而以戰爭為舞臺的海軍力量有著重要意義,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懾而不是引發爭端。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生產已超過英、法,成為世界上一流強國,通過「門羅主義」把拉美變成自己的後花園後,接著便開始了世界範圍內的爭奪,但當時世界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完畢,因此美國有著急需進行海外擴張和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願望和需要。在此背景下,馬漢的海權戰略理論受到了當時任海軍部副部長,後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的欣賞和推崇。
  • 從大陸走向大洋:末代海洋霸主美國,海權與海軍的崛起
    第二代海洋國的崛起,則是在十五世紀後的地理大發現,在這個時間崛起的國家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等,基本不能稱為文明,而僅是海洋強國。大航海時代到來後,是歐洲崛起的一個時代,但歐洲也不僅是海洋國,比如德法,便是典型的大陸國家,在航海時代的前後都與第二代海洋霸主英國,爆發過大型衝突。
  • 馬漢對「日本現代海軍戰略之父」秋山真之職業生涯的影響
    那時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剛剛發表90天。1897年6月,作為海軍提高專業化程度計劃的一部分,年輕的秋山大尉被選派到美國參加一個為期兩年的留學計劃。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指示他要投身於對西方海軍戰略的研究。秋山為馬漢的著作深深折服,到了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他自然會希望到紐波特去,在馬漢的指導下進行研究。
  • 海上霸權護持的戰略邏輯及其理論困境——科貝特海上戰略原則的...
    在海陸權力相對優勢均不斷流失背景下,象徵著根本性制海權的科貝特海上戰略原則再次在美國受到重視。通過對其 2015 年發布的《推進、參與、常備不懈:21 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和 2017 年明確提出的《水面部隊戰略:重返海洋控制》兩個重要文件解讀,可以發現,在大國戰略競爭重返國際安全核心議程的背景下,新階段美國海上安全戰略將圍繞「重返制海」、海權同盟體系聯合作戰、分布式殺傷等傳統海上霸權理念展開。
  • 朱鋒:國際秩序與中美戰略競爭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就是美國將冷戰後曾經以反恐主導的國家安全戰略,徹底轉向以保持對中國這個「接近同等能力對手」的充分和堅定的戰略制衡,保持美國在軍事、安全、科技創新、製造業、金融等綜合領域內持續的戰略優勢。由於美國的中國政策已經出現的這種範式變化,國內不少學者認為,中美兩國已經難以避免地進入了「國際秩序主導權」的競爭,至少,過去數百年來西方導向的局面會發生改變。
  • 《宿命對決》:馬漢對「日本現代海軍戰略之父」秋山真之職業生涯的...
    那時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剛剛發表90天。1897年6月,作為海軍提高專業化程度計劃的一部分,年輕的秋山大尉被選派到美國參加一個為期兩年的留學計劃。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指示他要投身於對西方海軍戰略的研究。秋山為馬漢的著作深深折服,到了已經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他自然會希望到紐波特去,在馬漢的指導下進行研究。
  • 二戰後,日本重塑海權思想,使其在經濟領域獲得重生
    ——修昔底德(古希臘)據考證,這是「海權」一詞的最初由來,但是,將海權系統化、理論化的卻是另一個人——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馬漢通過研究歷史上數百場海戰,來闡述奪取並掌握制海權的重要性,並由此形成了「海權論」,馬漢也被認為是海權論的創始人。
  • 陸克文:中美應建「有管控戰略競爭」
    高中畢業後,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大學畢業後,他於1980年赴臺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作為公務員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門負責分析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形勢。
  •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韓國亞洲大學中美政策研究所以及金九論壇於2020年11月12日聯合主辦第七屆中韓政策學術會議。本屆會議以「全球秩序變化與中韓關係」為題,匯聚了兩國專家深入探討關鍵議題,尋求更加穩定與強化合作的中韓關係及政策方向。
  • 美國拳擊VS中國太極
    中國與美國現階段的較量,仿佛就像是一場武術比賽:拳擊,是美國人喜歡的一種搏擊方式,也是美國擅長用來擊敗對手的手段;太極,則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武術形式,講求「避免正面對抗、見招拆招、四兩撥千斤」。馬漢海權,就是美國打向世界的拳擊,而一帶一路,則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太極。
  • 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從《籌海圖編》到《洋防輯要...
    這些海防論著表達了一種「眼光向後」的海權觀念:多以致百年前的歷史經驗為準繩,而不是密切關注變化中的現實形勢;多以陸權為中心,目標在於如何「防」海,而不是如何經略海洋。結果,16~18世紀,中國政權的海上關注焦點一直放在東亞秩序圈內的傳統挑戰者 (「倭/寇」)身上,卻忽略了正在膨脹的歐洲商業殖民主義的挑戰。對手意識的錯位,埋下了中國在近代中西海權競爭中失敗的深刻緣由。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穎琦)11月21日,「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
  • 吳日強:中美戰略武器技術競爭前瞻
    在2010年《核態勢審議報告》中,美國首次表示要保持與中國的戰略穩定。與美國之前的態度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美國仍然拒絕公開承認或接受與中國的相互脆弱性,並持續改進提高打擊力量與戰略防禦能力。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戰略力量的發展日新月異。那麼,長遠來看,中美兩國在戰略武器領域技術競爭的前景如何?中美戰略穩定性將持續增強還是被削弱?
  • 美最新海上戰略意圖明顯,鼓吹中俄是和平時代的威脅,如何應對?
    近日俄羅斯媒體稱美國已經制定好最新的海上戰略,根據其最新的官方文件可知,美國將中國與俄羅斯列為了全球和平與繁榮時代最嚴重的威脅。這與美國之前一直鼓吹的中國威脅論不謀而合,只不過這次直接又拉上了俄羅斯,這也意味著美國的姿態更加自信。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能否實現良性競爭
    中國與美國「一進一退」觀察美國政策的改變,不能不看到冷戰後中美兩國的國家基本路線呈現出兩種不同方向的演進態勢。中國判斷和把握住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順勢而為,堅持改革開放、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究其原因,還是美國強硬勢力要咬緊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不想讓雙方在抗疫中的合作需求緩和競爭,進而分散乃至打亂他們的「戰略部署」;相反,他們試圖藉機強化競爭。「戰略方針」中提出「有原則的現實主義」(principled realism)概念,成為闡述對華戰略的關鍵詞。
  • 【見智】美國政府打壓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本質是中美兩國的國家競爭
    美國給出的理由是安全隱患,但實際上TikTok早就完成了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的分割,美國此舉是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打壓。黃日涵認為,只要中國企業做到了世界第一,美國就必定會出手打壓,這與國際話語權競爭有關。在全球話語體系中,美國一直佔據優勢。而TikTok猶如一艘闖進美國控制海域的「核潛艇」,且實力強勁,這給美國帶來極大衝擊。因此,川普政府認為有必要遏制TikTok,否則將不利於自身主導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