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藍廳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中外40多位重量級代表參加。這是拜登執政以來中國機構主辦的第一場大型中美對話,王毅外長出席了活動並致辭。此次藍廳論壇精彩紛呈,其中美國亞洲協會會長、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提出的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值得關注。
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是著名的知華人士,他15歲起就對中國發生了興趣。高中畢業後,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大學畢業後,他於1980年赴臺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作為公務員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門負責分析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形勢。
陸克文是專家型政治家,他曾兩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還出任過澳外交部長,期間多次訪華,為促進中澳友誼做出過貢獻。退出政壇後,2014年初,陸克文和妻子移居美國,並在2月正式受聘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拜爾佛中心擔任資深研究員。同年9月,陸克文成為芝加哥大學保爾森基金會的特聘研究員。10月,他成為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首任院長。
陸克文在藍廳論壇的發言中提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建議。他認為,未來十年中美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是中美戰爭可以努力避免。他認為,中美競爭是必然的,但要有底線,要有規則。
陸克文提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有三大支柱至關重要。首先,中美應共同建立起對彼此安全政策和行為的一些硬性的限制,這樣才能不會升級到衝突。其次,中美需要就一系列精神達成一致,應該意識到對方都會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不會越界。最後,在競爭不斷激烈的同時,兩國應找到空間來繼續戰略合作,特別是在重要領域應對關鍵的全球挑戰。
筆者認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建議很有價值,值得深入探討。結合陸克文最近發表的長文,筆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從川普政府將中國確立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以來,中美就已經回不到過去了。既然中美戰略競爭已經無法避免,就不應該迴避,就應該制定雙方能夠接受的規則,在規則之內競爭。否則,反而容易引起誤會,引發不必要的猜忌和誤判。
中美是兩個超級大國,一旦發生戰爭不僅是兩國人民的悲劇,而且也將殃及世界。而陸克文提出的「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建議,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中美之間發生戰爭。他說:「在我看來,建立一個『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聯合框架,將降低競爭升級為公開衝突的風險。……『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包括對兩國的安全政策和行為建立相應的硬性限制,但允許在外交、經濟和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充分和公開的競爭。」
筆者認為,中美充分競爭並非全是壞事。中美競爭是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的競爭,只要將這種競爭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就有可能對雙方都有促進。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就不斷向強國學習。中國先是學習蘇聯,改革開放之後又向美國學習。但在向強國學習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丟失自己,而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於自身的發展道路。
美蘇競爭時代,美國何嘗沒有向蘇聯學習?蘇聯解體之後,美國資本取得強勢地位,不再照顧勞工利益。美國半數以上的工薪階級自蘇聯解體以來工資幾乎沒有增加,實際收入反而有所下降,從而導致兩極分化,國內矛盾加深。如今,美國遇到另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如果能夠正確對待中美競爭,也許對美國來說是好事。
川普在最後兩年的任期內瘋狂反華,幾乎斷絕了與中國所有的官方溝通渠道。而且,川普重用的人,沒有一個是了解中國的,即便他們想與中國溝通,也難以做到。如今,拜登上臺,為中美溝通提供了機遇。
拜登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就成為首批訪華的美國議員。他曾經與中國領導人多次會面,會談時間累計超過二十多個小時。因此,拜登是美國政客中為數不多的知華派。
當地時間2月16日,拜登參加了美CNN知名主播安德森·庫珀主持的「市政廳」節目。在談及中國香港、新疆問題時,拜登老調重彈地宣稱,美國總統必須「捍衛人權」。但隨後他又強調,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有了解的話,這個國家在遭受外部勢力欺辱的時候,恰是中國國內沒有統一的時候。中國的立場很明確,必須有一個「統一的中國」,他們所有的行事都是基於此。拜登還表示:「我不會公開地反對中方在香港問題上的做法、在新疆問題上的立場,以及在臺灣問題上通過強硬手段維護『一中政策』。」拜登還強調:「就文化上而言,每個國家都應該遵循不同的準則。當我還是副總統時,就曾去過中國訪問,我非常了解中國。」
拜登能夠在美國一片反華聲中說出此番言論實屬不易。拜登在2月4日發表他就任以來首次外交政策的講話中表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也準備與中國合作。然而就在其發表完講話不到一天,就遭前國務卿蓬佩奧的連番攻擊,他說:「當他(拜登)說『美國回來了』,他意思是要讓中國隨便欺負我們?」
中國一直希望與美國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而美國非但不願意接受,反而想將中國打壓下去。經過幾番較量,美國也認識到中國是打不垮的。拜登在慕安會上提出,「我們必須共同為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作準備。」既然中美誰也無法擊垮誰,因此在競爭過程中就應該儘可能找到對雙方和世界有利的合作。
事實上,中美在應對全球流行疾病、氣候變化、核擴散、生態失衡、環境汙染、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應該擔負起大國責任,攜手合作。此外,中美在抗疫、經貿、科技、人員交流等領域,也有廣泛的合作空間。
筆者認為,「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大原則對於中美來說都應該能夠接受,但關鍵是雙方的底線在哪裡還需探索。以臺灣問題來說,就是一個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
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徹底破壞了臺海現狀。目前,解放軍軍機越過所謂「臺海中線」已經常態化。而且,解放軍軍演並非是做樣子,而是從實戰出發的真演習。解放軍轟炸機不斷越過「臺海中線」,給臺軍和臺灣當局帶來巨大壓力。蔡英文政府最近緊急調整人事布局,讓成天笑眯眯的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任一職,並對「九二共識」有所鬆動。
民進黨對陸政策調整,促使島內政治生態發生微妙變化。國民黨也蠢蠢欲動打算重新打起「九二共識」的大旗。韓國瑜與趙少康聯手,則趁機要奪取江啟臣黨主席的的位子,衝擊2024年臺灣大選。就連柯P領導的民眾黨,也在向藍營靠攏。
不難預計,由於川普已經把臺灣牌打到極限,拜登政府會在臺灣問題上尋求緩和與中國的關係。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8日報導,拜登的核心幕僚、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接受臺灣媒體TVBS專訪時稱,「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他說:「一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並不存在臺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它,不會承認獨立的臺灣。」
但這是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嗎?拜登政府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降低訪臺級別、減少對臺軍售,解放軍軍機就不再越過「臺海中線」了嗎?這個還很難說。按照筆者的意見,只有民進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臺海才會恢復正常。
其實,早在蔡英文2016年當選之時,大陸就提出「聽其言觀其行」,等待她承認「九二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蔡英文在第一任期一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因此在她第二任宣誓就職之前,大陸就開始對臺軍事高壓,直到現在。
美國對臺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拜登政府不想使臺灣問題失控,就應當也對蔡英文當局施壓,迫使其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應該是中國大陸關於臺灣問題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