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文:中美應建「有管控戰略競爭」

2021-02-25 戰略觀察家

2月22日上午,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藍廳論壇成功舉辦。論壇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中外40多位重量級代表參加。這是拜登執政以來中國機構主辦的第一場大型中美對話,王毅外長出席了活動並致辭。此次藍廳論壇精彩紛呈,其中美國亞洲協會會長、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提出的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值得關注。

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是著名的知華人士,他15歲起就對中國發生了興趣。高中畢業後,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修讀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大學畢業後,他於1980年赴臺北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作為公務員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門負責分析中國的政治及經濟形勢。

陸克文是專家型政治家,他曾兩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還出任過澳外交部長,期間多次訪華,為促進中澳友誼做出過貢獻。退出政壇後,2014年初,陸克文和妻子移居美國,並在2月正式受聘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拜爾佛中心擔任資深研究員。同年9月,陸克文成為芝加哥大學保爾森基金會的特聘研究員。10月,他成為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首任院長。

陸克文在藍廳論壇的發言中提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建議。他認為,未來十年中美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是中美戰爭可以努力避免。他認為,中美競爭是必然的,但要有底線,要有規則。

陸克文提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有三大支柱至關重要。首先,中美應共同建立起對彼此安全政策和行為的一些硬性的限制,這樣才能不會升級到衝突。其次,中美需要就一系列精神達成一致,應該意識到對方都會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不會越界。最後,在競爭不斷激烈的同時,兩國應找到空間來繼續戰略合作,特別是在重要領域應對關鍵的全球挑戰。

筆者認為中美「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建議很有價值,值得深入探討。結合陸克文最近發表的長文,筆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從川普政府將中國確立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以來,中美就已經回不到過去了。既然中美戰略競爭已經無法避免,就不應該迴避,就應該制定雙方能夠接受的規則,在規則之內競爭。否則,反而容易引起誤會,引發不必要的猜忌和誤判。

中美是兩個超級大國,一旦發生戰爭不僅是兩國人民的悲劇,而且也將殃及世界。而陸克文提出的「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建議,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中美之間發生戰爭。他說:「在我看來,建立一個『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聯合框架,將降低競爭升級為公開衝突的風險。……『有管控的戰略競爭』包括對兩國的安全政策和行為建立相應的硬性限制,但允許在外交、經濟和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充分和公開的競爭。」

筆者認為,中美充分競爭並非全是壞事。中美競爭是不同種族、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價值觀的競爭,只要將這種競爭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就有可能對雙方都有促進。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就不斷向強國學習。中國先是學習蘇聯,改革開放之後又向美國學習。但在向強國學習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丟失自己,而是探索出一條適合於自身的發展道路。

美蘇競爭時代,美國何嘗沒有向蘇聯學習?蘇聯解體之後,美國資本取得強勢地位,不再照顧勞工利益。美國半數以上的工薪階級自蘇聯解體以來工資幾乎沒有增加,實際收入反而有所下降,從而導致兩極分化,國內矛盾加深。如今,美國遇到另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如果能夠正確對待中美競爭,也許對美國來說是好事。



川普在最後兩年的任期內瘋狂反華,幾乎斷絕了與中國所有的官方溝通渠道。而且,川普重用的人,沒有一個是了解中國的,即便他們想與中國溝通,也難以做到。如今,拜登上臺,為中美溝通提供了機遇。

拜登自中國改革開放後,就成為首批訪華的美國議員。他曾經與中國領導人多次會面,會談時間累計超過二十多個小時。因此,拜登是美國政客中為數不多的知華派。

當地時間2月16日,拜登參加了美CNN知名主播安德森·庫珀主持的「市政廳」節目。在談及中國香港、新疆問題時,拜登老調重彈地宣稱,美國總統必須「捍衛人權」。但隨後他又強調,如果你對中國歷史有了解的話,這個國家在遭受外部勢力欺辱的時候,恰是中國國內沒有統一的時候。中國的立場很明確,必須有一個「統一的中國」,他們所有的行事都是基於此。拜登還表示:「我不會公開地反對中方在香港問題上的做法、在新疆問題上的立場,以及在臺灣問題上通過強硬手段維護『一中政策』。」拜登還強調:「就文化上而言,每個國家都應該遵循不同的準則。當我還是副總統時,就曾去過中國訪問,我非常了解中國。」

拜登能夠在美國一片反華聲中說出此番言論實屬不易。拜登在2月4日發表他就任以來首次外交政策的講話中表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也準備與中國合作。然而就在其發表完講話不到一天,就遭前國務卿蓬佩奧的連番攻擊,他說:「當他(拜登)說『美國回來了』,他意思是要讓中國隨便欺負我們?」



中國一直希望與美國建立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而美國非但不願意接受,反而想將中國打壓下去。經過幾番較量,美國也認識到中國是打不垮的。拜登在慕安會上提出,「我們必須共同為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作準備。」既然中美誰也無法擊垮誰,因此在競爭過程中就應該儘可能找到對雙方和世界有利的合作。

事實上,中美在應對全球流行疾病、氣候變化、核擴散、生態失衡、環境汙染、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全球性問題應該擔負起大國責任,攜手合作。此外,中美在抗疫、經貿、科技、人員交流等領域,也有廣泛的合作空間。



筆者認為,「有管控的戰略競爭」的大原則對於中美來說都應該能夠接受,但關鍵是雙方的底線在哪裡還需探索。以臺灣問題來說,就是一個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

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徹底破壞了臺海現狀。目前,解放軍軍機越過所謂「臺海中線」已經常態化。而且,解放軍軍演並非是做樣子,而是從實戰出發的真演習。解放軍轟炸機不斷越過「臺海中線」,給臺軍和臺灣當局帶來巨大壓力。蔡英文政府最近緊急調整人事布局,讓成天笑眯眯的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任一職,並對「九二共識」有所鬆動。

民進黨對陸政策調整,促使島內政治生態發生微妙變化。國民黨也蠢蠢欲動打算重新打起「九二共識」的大旗。韓國瑜與趙少康聯手,則趁機要奪取江啟臣黨主席的的位子,衝擊2024年臺灣大選。就連柯P領導的民眾黨,也在向藍營靠攏。

不難預計,由於川普已經把臺灣牌打到極限,拜登政府會在臺灣問題上尋求緩和與中國的關係。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8日報導,拜登的核心幕僚、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接受臺灣媒體TVBS專訪時稱,「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他說:「一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並不存在臺灣這個獨立國家,美國不會承認它,不會承認獨立的臺灣。」

但這是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底線嗎?拜登政府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降低訪臺級別、減少對臺軍售,解放軍軍機就不再越過「臺海中線」了嗎?這個還很難說。按照筆者的意見,只有民進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臺海才會恢復正常。

其實,早在蔡英文2016年當選之時,大陸就提出「聽其言觀其行」,等待她承認「九二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蔡英文在第一任期一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因此在她第二任宣誓就職之前,大陸就開始對臺軍事高壓,直到現在。

美國對臺灣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如果拜登政府不想使臺灣問題失控,就應當也對蔡英文當局施壓,迫使其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民進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應該是中國大陸關於臺灣問題的底線。

相關焦點

  • 《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探討中美海上戰略競爭
    與會嘉賓合影 中國網7月23日訊 上周六,盤古智庫、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與海洋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了《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新書發布會暨「中美海上戰略競爭前景與趨勢」研討會。 本書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該書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各與會嘉賓圍繞海權理論與實踐、中國海權發展、中美海上戰略競爭的特點、管控競爭的可能性及中方的應對思考進行了討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40年,中國通過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走向海洋之路已無法逆轉,而中國對待海權的態度同樣需要改變。
  • 莊建中:中美能源領域合作前景巨大,應在博弈中尋求合作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建中28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CEW中國能源周」上表示,中美能源領域存在巨大的合作前景,應在不斷博弈中尋求合作。莊建中表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外交、文化和學術交流、貿易、地緣政治等全面對抗階段。中美戰略競爭首先是結構性矛盾。
  • 朱鋒:國際秩序與中美戰略競爭
    無論是從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還是從「修昔底德陷阱」論斷來說,國際權力結構中主導型大國和最有潛力的崛起中大國之間的關係,都是最為複雜和具有衝突性的,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也必然具有體系性變革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擔心中國崛起將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川普政府的中國政策已經全面轉型,轉向了對華進行「戰略競爭」主導的全方位打壓和制衡的戰略。
  •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張蘊嶺提交了書面發言,從五個方面分享了關於中美戰略競爭的看法,包括中美戰略競爭的特點和主要體現,以及中美間存在的溝通、對話、協商與合作空間。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 吳日強:中美戰略武器技術競爭前瞻
    在2010年《核態勢審議報告》中,美國首次表示要保持與中國的戰略穩定。與美國之前的態度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美國仍然拒絕公開承認或接受與中國的相互脆弱性,並持續改進提高打擊力量與戰略防禦能力。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戰略力量的發展日新月異。那麼,長遠來看,中美兩國在戰略武器領域技術競爭的前景如何?中美戰略穩定性將持續增強還是被削弱?
  • 一步一個腳印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有專家預言,中國經濟不久將趕超美國。也有專家認為,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5年世界開始進入「中國世紀」。隨著中國的崛起,一些人擔心中國會挑戰美國的世界頭號強國地位,甚至有人用歷史揣度現實,認為中美必將走入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發生衝突的「修昔底德陷阱」。
  • 在對華關係上,陸克文給澳洲政府支招:學學日本,收起擴音器
    據觀察者網12月2日消息,1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公開發表言論稱,希望澳大利亞政府可以放下對中方的不滿與偏見,同時能夠多學學日本在處理與中國外交的方式方法。
  • 全球政經人士聚焦中美關係:合作符合全世界利益
    創新經濟論壇聯席主席、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直言,兩國政府若限制雙方間所有貿易投資和技術流動的話,將會是破壞性的競爭。保爾森強調,隨著時間推移,若不妥善解決美中間的戰略競爭關係,兩國就會在衝突中出現混亂,這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
  • 中美良性競爭為何比較難
    中國期待的是,在穩定中美關係大局的前提下,雙方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之所以說「有限」,是因為這種局面的形成,有相當難度。主要原因在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理念,另一方面是因為策略。美國對華戰略轉向,是川普執政四年最顯性的外交遺產。拜登入主白宮,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不會根本改變。
  • 就對華關係,陸克文給澳大利亞政府支招:學學日本,收起擴音器
    ,因為日本與澳大利亞有相似之處。 然而儘管如此,陸克文表示,他注意到無論是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是現任首相菅義偉,至少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他們都能夠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沒有讓其不斷升級成危機」。 陸克文曾在2007年-2013年期間擔任澳大利亞總理,還擔任過兩年的外交部長。他直言,自己「不記得有哪段時期中澳關係像現在這樣」。
  • 王毅就中美之間五大問題發聲
    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根源在於美方一些政客在涉華問題上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誤判:  一是無視中美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從戰略認知上執意將中國列為主要威脅,扣歪了第一顆紐扣,以致不惜發動「全政府戰略」,集中幾乎所有資源來打壓中國,實際上犯了方向性錯誤。二是從意識形態偏見出發,攻擊和抹黑中國共產黨。
  • 中新時評:中美關係應重建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中美關係應重建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中新社記者 邢一近來,隨著中國探月工程將從月球帶回採樣,一段塵封已久的中美往事被翻出。1978年,為推動中美建交,時任美國總統國安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將1克月巖標本帶到中國。這份特殊的禮物既滿足了中國公眾的好奇,也推動了中國學界的科研認知,助益雙邊戰略互信的建立。
  • 王毅: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王毅表示,當前,中美關係又來到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雙方有必要從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世界各國的共同福祉考慮,總結兩國建交以來互利合作的經驗,反思近幾年兩國關係陷入低谷的教訓,重建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雙方應當為此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首先是重開對話。溝通對話是正確理解彼此戰略意圖和內外政策的有效途徑,中方願意同美方開啟各層級、各領域平等對話,進行坦誠、深入、建設性交流。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能否實現良性競爭
    這是一個有歷史縱深的理論性問題,引發與會人士的熱烈討論,但仍免不了被中美之間的現實矛盾所衝淡。當時正值中國新冠疫情最困難之際,與會的美國政要們不僅對關於疫情的討論或信息沒有興趣,而且抬高對中國批評的調門,糾纏華為5G、香港、新疆等問題,強勢要求歐洲人站隊,試圖形成對中國戰略競爭的西方統一立場。
  • 尼爾·弗格森:中美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企業競爭
    中美在技術領域應該如何競爭?競爭需要「站隊」嗎?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並進行對談,尼爾·弗格森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各有千秋,但正是競爭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陳啟宗進一步指出,不應逼著各方「站隊」,中美應攜手制定國際化標準,聚合共同力量。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中美關係面臨新機會 美國應承認中國對...
    拜登當選使得中美出現新機會是否就意味著中美最糟糕階段的終結?姚雲竹認為,中美之間目前依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贊同傅高義關於 『拜登勝選對中美是一個機會』的觀點。這種機會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從目前已知的情況分析,拜登的外交、安全以及防務班子都比較專業,有政府工作的經驗,雙方團隊更容易進行溝通,減少了大起大落的巨大震蕩。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一、中美戰略競爭勢在難免 中美結構性矛盾是雙方戰略競爭加劇的深層次原因。維護世界霸權一直是二戰後美國的戰略目標。中國的和平發展與美國霸權戰略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中美戰略競爭不可避免。這至少包括四個層面: 其一,美國維護霸權和中國快速上升之間的矛盾。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美國政治中川普現象「不可預測性」將告一段落,但是川普獲得7100萬選票表明,民粹主義和「美國優先」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將繼續影響美國內外政策;二是美國對外單邊主義和「退群」行為會有所收斂,多邊主義和國際組織作用可能上升,但美國想重新領導「自由世界」並非易事;三是中美關係出現恢復對話、重新評估的空間,但兩國戰略競爭關係已經坐實,不可能回到從前合作競爭共存、合作佔主流的局面。
  • 40年40人|何漢理:中美政治制度之爭也能成為良性競爭
    或許正如這個小家庭所呈現的那樣:中美兩國交流往來已經如此之密切,只有一個穩定且健康的雙邊關係才能讓兩國人民同時獲益。儘管「競爭」可能不可避免,但在何漢理看來,兩國可以進行良性競爭的領域還有很多,只要雙方合理管控,就能達到互利共贏的結果。歷史的溫度:建交熱情與百年雪恥澎湃新聞:1978 年中美宣布關係正常化之際,您正好在中國。
  • 完成傅高義先生遺志——中美學者倡議兩國更好管控分歧加強合作
    作為傅高義先生生前最後的學術項目之一,他呼籲管控美中競爭並推進更廣泛的美中合作。去年4月傅高義先生開始與北京大學王緝思教授商議,著手起草名為《走向美中關係的優化管理》的倡議,但他在去世前未能定稿。傅高義先生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兩位同事——宋怡明(Michael Szonyi)與陸伯彬(Robert Ross)對他的最終草稿進行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