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教學(案例分析)
學生對漢字的空間結構是很敏感的。但是在書寫漢字時,常常會出現左右換位、上下顛倒的情況。因此我們講部首時,除了講解它的意義,也應該強調它的位置。比如講心字底時,要告訴學生「底」是「bottom」的意思,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漢字的下面;講草字頭時,要告訴學生「頭」是「head」, 所以它總是被放在漢字的上面;講「··旁」時,要告訴學生「旁」是「旁邊」的意思,所以我們把它放在字的左邊或右邊。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我會帶領學生做一次複習。複習時會有這樣一個活動:把部首給一個學生,讓他/她說出這個部首的意思,再讓其他學生說出含有這個部首的漢字;說漢字的學生同時要寫出所說漢字的另外的部件,然後拿著這個部件,根據這個漢字部件在漢字中的位置站到拿著部首的學生旁邊。具體來說,比如給學生A一個卡片「艹」, 學生A說出草字頭是和花草相關的,接著學生B說一個字如「花」, 然後在紙片上寫出"化」, 把卡片「化」放在卡片「「艹」下面。
偏旁部首的教學要有持續性,不能講完了就算了。在講生詞時,如果漢字裡包含教過的部首,我都會在PPT上把這個部首圈出來,讓學生說出這個部首的意思和位置。經過數次的復現,學生就能將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
【分析】
部件異位、偏旁竄亂是留學生在書寫中經常出現的偏誤(石定果,1997), 肖奚強(2002)稱之為「鏡像變位」。並將其分為有理據與無理據兩類。有理據的鏡像變位,多產生於較高水平的學習者,如將「郵」的左右部件寫顛倒。之所以說「有理據」是因為「阝」(阜部和邑部)用於左邊構字和右邊構字的頻率相差無幾,學習者出現偏誤是受系統壓力的影響;無理據的鏡像變位多產生於初學者,如將「較、站」等字的左右部件寫顛倒,因為「車,立」在左右結構中從不位於右邊。「交,佔」也很少用在字的左邊(「郊,效、戰」等字除外)。對於有理據的書寫偏誤,我們當然要特別注意,對其進行總結,分析,以預測、避免偏誤;無理據的偏誤處於前系統階段,會隨看接觸漢字的增多而自動消失,即便如此,教師也應該在學生出現偏誤的時候進行對比、強調,引起他們對漢字部件相對位置的重視。
崔永華(1997)根據彭聃齡的心理學實驗結果(語言因素能發音則記憶成功率高),提出假設:漢字拆分出的記憶單位的可稱謂性越高,越利於識記漢字。他提出希望能夠對漢字的某些部件進行歸併、改造,以使它們便於稱謂。對於目前無明確稱謂的部件要做這種努力,那麼對於已經有明確、固定稱謂的部件教師當然應該好好利用其發音特性,以促進學生對合體字形體的記憶。特別是對於本案例中提到的「···字頭、··旁」這樣表示出位置的偏旁,如果在教學中不加利用就有點兒浪費了。
總的來看,我們從這個案例中應學習的是:1. 這位教師針對部首設計的練習能讓學生動起來,幫助他們利用身體記憶,也能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習效果。2.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持續對部首進行提示,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漢字規律、特點的認識,對學生「字感」的培養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