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分類與就地取材
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初級班呢?如果做不到直接翻譯,好像圖示法是最有效的,那就做PPT進行展示吧。可是轉念一想,PPT的方法是很直觀,可是互動的效果就不明顯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我在講臺上展示PPT, 學生在下邊看PPT, 注意力全部集中在PPT上,展示完以後卻記不住詞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裡教室的設備隨時可能出現問題,一旦設備有問題,這節課就毀了。所以我最後採取的方法是把詞彙分為幾塊板書在黑板上,並配合卡片進行講解。板書安排如下:
這樣一分,不僅80%的詞彙都能包含在內,而且目的也很明確,學生一看,就能明白這些詞屬於什麼類別,也方便記憶。對於顏色和服裝兩類詞,我還找來了圖卡,這樣展示起來更加直觀,也比較好設計練習。
上課之前,我就把生詞按照設計好的板書寫在了黑板上。學生們好像對於今天由我來上課感到比較新鮮,但他們好像也在擔心-這個不會義大利語的老師到底能不能上好這堂課?
上課了,我先講最簡單的詞語-一顏色詞,這幾個詞我教得很順利,他們學得也比較輕鬆,因為有卡片,而且教室裡有很多實物的顏色也可以利用,比如電腦是黑的,水瓶是綠的,桌子是黃的,椅子是紅的,還有學生們的衣服。倒是教「深」和「淺」的時候,有點兒犯難,不過幸好今天Federico和Giovanni兩個人一個穿著淺藍色的毛衣,一個穿著深藍色的毛衣。於是我就把他們倆請到講臺上,問學生:「他們穿的是什麼顏色的毛衣?」學生們都犯了難,只得說「都是藍色」。然後我再告訴大家說。Giovanni的毛衣是「深藍」,Federico 的毛衣是「淺藍」。接著我用板書讓學生練習「深藍、淺藍、深黃、淺黃、深紅、淺紅」等詞,指到「白」和「黑」的時候,學生們就假自然地想到這兩個顏色沒有深淺之分,所以就說「只是白。只是黑」。接下來的詞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問題,服裝類的詞有圖片,「長、短、肥、瘦」等詞我用了比畫的方法,學生們就明白了。講「肥、瘦」的時候我還順便講了「肥」和「胖」的區別,「肥」一般用在衣服上,而「胖」一般是說人。「件、條、雙」三個量詞則直接搭配了服裝類的詞,學生們就明白了。練習這些詞彙的時候,卡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從卡片裡任意抽一張出來,然後問學生:「請問,你想買什麼?」 (這個句型是之前學過的)學生看了卡片之後,回答:「我想買一條綠色的褲子。」這樣的練習不僅直觀,而且比較有意思,同時還能讓學生把已經學過的詞串聯起來複習。
(二)
這次課發生了一個非預設事件。課間我站著跟學生聊天,水杯打開著放在講桌上忘記蓋蓋子了,我不小心碰了一下,結果一杯水全灑了出來,等我趕忙把教案、複印材料移開時,一抬頭,幾個學生同時遞過來幾包紙巾,那時覺得真感動。我簡單收拾了一下,準備上課,突然李露佳推門進來,手裡拿著一大堆衛生紙。「我去衛生間拿紙了!」聽了這話,我們都忍不住笑了。我心裡暗暗覺得,這些學生一定都很好相處。上課時,有學生問「尷尬」的意思,我靈機一動,說:「剛才老師把水杯弄倒了,第一次上課就發生這樣的事情,我覺得太
尷尬了。」聽到我的話,大家再次開心地笑了。
【分析】
認知心理學認為,一個個分散、孤立的詞語是不容易記憶的,只有成為記憶存儲系統中語義網絡的一個節點,與其他有關的概念、語義聯繫起來,才能進入長時記憶。這給語言教學的啟示之一就是我們可以為詞彙建立一個「語義場」或「義類」, 這樣有關詞語就可以相互聯繫,在使用中就可以互相激活,提取意義。張和生(2008) 的研究也證明,利用義類進行漢語詞彙教學、無論對短時記憶還是對長時記憶,都有顯而易見的好處。案例(一)中對詞語的分類和分塊板書其實就是對這種方法的具體應用。
在具體詞義的教學中,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教師都能「就地取材」, 利用課堂中的情景,這些情景使詞語的意義展示更為形象,這些情景恰恰也是詞語運用最真實的語境,學生在理解上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而且由於這些情景是與學生聯繫在一起的,用作講解常會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不過,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教室內場景、事例甚至學生個體做舉例的素材時,需要格外小心,不要觸犯各種禁忌,避免在「靈機一動」的時候。脫口說出一些令學生敏感、不快的句子,案例(二)中發生的小插曲,如果是某位學生弄灑了水打溼了同學的書本,在「受害者」不太高興的情況下,就不大適合以此作為例句,以免「肇事者」真的感到更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