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合集:終於知道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太兇殘了!

2021-01-09 網易



  6月28日上午,重慶舉行雲陽縣普安鄉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稱,重慶市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恐龍化石核心區出露長度達550米。通過搶救性發掘工作,目前已形成長度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牆」,牆體面積1155平方米,含17個化石富集小區。

  歷來恐龍都是備受關注的,或許很大部分是因為人類誕生以後恐龍早已滅絕的原因,對於未知大家總是充滿好奇。小桔仔細翻了翻目前的恐龍資料,發現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如果誕生在恐龍的世界裡,人類應該早被吃沒了~

  

  植食恐龍

  馬門溪龍

  

  

  中文名稱:馬門溪龍

  

  拉丁文名:Mamenchisaurus

  

  生存年代:晚侏羅世

  

  化石產地:中國,蒙古,日本

  

  體型特徵:長21至25米

  

  食性:植物

  

  種類:蜥腳類

  

  釋義:來自馬鳴溪的蜥蜴

  

  

  馬門溪龍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標準網球場的長度是23.77米,馬門溪龍就達到了25米,實在是難以想像。它的脊椎骨中有許多空腔,因而相對於它龐大的身軀而言,12噸的體重的並不誇張。馬門溪龍從尾稍到鼻尖的總長度為25米,體軀高將近4米。它的頸特別長,約有14米,相當於體長的一半,是目前為止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若馬門溪龍站在地面上,它的頭會很容易伸進三樓房間的窗戶內。在構造上,馬門溪龍長長的頸肋像石膏夾板一樣將幾節頸椎「捆」在了一起。一旦把長頸揚起來,並呈「S」狀彎曲,那麼在彎曲幅度較大的地方,尤其是在頸的後部,頸部肋骨就會刺穿頸部皮膚等軟組織,對身體造成重度傷害。

  甲龍

  

  

  拉丁文名:Ankyl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南美洲玻利維亞,美國蒙大拿州,墨西哥

  

  體型特徵:長7.5至10.7米

  

  食性:植物

  

  種類:甲龍類

  

  釋義:結實的蜥蜴

  

  

  甲龍於1908年被命名,目前共有3具非常完整的骨骼化石,所以我們充分了解這種恐龍的造型。甲龍主要生活在美國蒙大拿州、墨西哥和南美洲的玻利維亞等地。其四肢粗短,脖子短縮,腦骨寬,體長約7.5至10.7米,寬1.8米,高1.2米,體重只有3至4噸。

  這種恐龍裝甲車的身體兩側覆蓋著骨質甲片,這是由許多骨骼都溶接在一起而產生的,這些甲片上還密布著脊突。相同構造的還有甲龍的頭部,化石顯示在其眼部區域也有骨骼,顯示出它的眼皮也有胄甲。由骨骼溶接而成的頭骨本身相當堅固,但是留給大腦的空間也相應變小,實在是利弊相當。甲龍的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位置豎立著尖如匕首的棘刺,身體兩側也各有一排尖刺。

  劍龍

  

  

  劍龍是典型的植食性恐龍,它全長8至9米,高2.75米(不含骨板),重3.1噸。劍龍的拉丁文原意是「有屋頂的蜥蜴」,一個非常形象生動的名字。它長有非常小的頭部,20片高76釐米的大型骨板分布在脊椎上,就像屋頂的瓦片,尾部的末端對稱長著4個釘狀脊。

  劍龍以四足行走,可能覓食較低的植物,頭部經常處在距離地面1米高的地方,因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卻相當低平。中晚侏羅世,水源邊通常長滿了綠色地毯般茂密的矮小蕨類植物,這樣的地方一般沒有高大的樹木。劍龍那啃食和研磨的小牙齒非常適於在這樣開闊的地方上進食,樣子活像一臺緩慢的收割機。

  山東龍

  

  

  拉丁文名:Shantung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山東

  

  體型特徵:長12至15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來自山東的蜥蜴

  

  

  山東龍的模式標本總長約14.72米,是中國最大的鳥腳類恐龍,它具有一個碩長、低窄的腦袋,齒列總計有60到63個齒槽。一般而言,牙齒構造與埃德蒙頓龍極為近似。

  山東龍發現於山東諸城化石點。諸城化石點位於諸城市西南10千米的龍骨澗,許久以來,當地居民就在溪澗之中撿到許多的骨骼化石,他們習慣的稱為龍骨。這個地點在1963年被一個石油地質探勘隊發現後,1964至1967年間,由北京地質博物館組隊前往挖掘,總計採集到30多噸的恐龍殘骸。

  腫頭龍

  

  

  拉丁文名:Pachycephal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北美洲,英國,亞洲

  

  體型特徵:長4.6米

  

  食性:植物

  

  種類:腫頭龍類

  

  釋義:腦袋很厚的蜥蜴

  

  

  你見到過兩隻山羊格鬥的場面嗎?它們都站立起來,相互隔開一段距離,然後往前一衝,兩個頭就撞到一起了——嚴格地說,是它們的大角撞到一起了。腫頭龍就是一種以堅硬厚實的頭骨為「角」的恐龍,它們也像山羊一樣喜歡以「角」來爭鬥。腫頭龍代表著腫頭龍類恐龍,它長4.6米,重430千克,前肢較短,後肢長,可以直立形走。其尾巴較長,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祿豐龍

  

  

  拉丁文名: Lufengosaurus

  

  生存年代: 早侏羅世

  

  化石產地: 中國雲南

  

  體形特徵: 長5~6米

  

  食性: 植物

  

  種類: 蜥腳類

  

  釋義:來自祿豐的蜥蜴

  

  祿豐龍生活在距今約1.9億年的早侏羅世,為後來巨大植食性恐龍的祖先。因模式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而得名,也是在中國找到的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

  祿豐龍出土於一個現在名叫「恐龍山」的地方——大窪恐龍山。大窪恐龍山位於祿豐縣東北方向,距縣城4公裡,因發掘出眾多的恐龍化石而得名為「恐龍山」。其周邊14個自然村落周圍皆有恐龍化石露於地表。早在1938年,地質學家卞美年便由祿豐農民手中的骨頭油燈而追獵到這種恐龍。

  迷惑龍(雷龍)

  

  

  拉丁文名: Apatosaurus

  

  生存年代: 晚侏羅世

  

  化石產地: 美洲

  

  體形特徵: 長21~27米

  

  食性: 植物

  

  種類: 蜥腳類

  

  釋義:令人迷惑的蜥蜴

  

  

  雷龍是巨型長脖植食性恐龍之一。全長21米,至髖部高4.5米,重約35噸。它們喜歡群體活動,當一大群雷龍從遠處走來時,一定是塵土蔽日、響聲如雷——這就是它名稱的由來。這種像肉山一樣的大個子,長著一條長脖子和一個很不相稱的小腦袋。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得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裡,在那兒,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

  腕龍

  

  

  腕龍是大型恐龍之一,生活在晚侏羅世,其身長達26米,高12~16米,重33~88噸。腕龍前肢高大,比後肢長很多,這樣能幫助它支撐它那超長脖子的重量,一個人的頭頂只能達到這種龐然大物的膝蓋。由於肩部聳起,腕龍的整個身體便沿肩部向後傾斜,這種情況在現在的某些高個兒動物如長頸鹿的身上還能看到。每隻腳上有5個腳趾,前腳的內側長有大爪子。

  梁龍

  

  

  梁龍生活在1.45億~1.5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是一種巨大的植食性恐龍。梁龍的身體非常長,化石表明,它的身體即使不完全伸展也長達27米。梁龍有著極細長的脖子和尾巴,其中脖子長8米,尾巴長14米。所以它雖然個子大,體重卻並不驚人,通常約10~20噸。

  黃河巨龍

  

  

  拉丁文名:Huanghetitan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甘肅、河南

  

  體形特徵:長20米

  

  食性:植物

  

  種類:蜥腳類

  

  釋義:來自黃河的巨龍

  

  

  黃河巨龍的薦椎獨特,神經脊非常低並在其頂端橫向擴展。此外,黃河巨龍還以其臀部寬大和前肢較長為特徵,是國內已知最胖的恐龍。它長約20米,薦椎(臀部骨骼中間的部分)不足半米高卻長達1.1米,1.23米長的肩胛骨最寬處可達0.83米。國內以前發現的最大恐龍——馬門溪龍最長可達30餘米,但是身材細長,推測其體重不及新發現的黃河巨龍。

  慈母龍

  

  

  拉丁文名:Maiasaura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美國蒙大拿州

  

  體形特徵:長9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好媽媽蜥蜴

  

  1978年夏天,在地外滅絕理論提出的前兩年,霍納與馬凱拉發現了蛋山。現在我們知道,在蛋山上生活著三種恐龍,即鴨嘴龍類的慈母龍、稜齒龍類的跑山龍與傷齒龍。慈母龍巢的數量最多,1平方公裡的範圍就發現了40多個。慈母龍將巢築在高地,直徑約2米,呈盆狀,下墊泥土和小石子。這樣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節,慈母龍回巢產蛋,每巢約25枚,排列成圓形,蛋上面覆蓋植物起保溫作用。同時發現的慈母龍幼龍骨骼、反芻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跡等證據,表明慈母龍要細心照顧幼龍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幼龍的骨骼關節處於半發育狀態,所以幼龍不能獨立行動,只能依賴爸爸媽媽的養育。目前已經發現了300多具慈母龍骨骼,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對研究恐龍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蘭州龍

  

  

  拉丁文名:Lanzhousaur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甘肅

  

  體型特徵:長10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來自蘭州的蜥蜴

  

  

  1999年,甘肅省第三地質勘察院古生物研究開發中心的李大慶高級工程師帶領科研人員在甘肅蘭州盆地進行野外考察時,在接近山頂的早白堊世時期的巖石地層中,發現了一點點露出巖石的骨骼,好像是恐龍的肋骨。隨著巖石被一層一層掀開,一具比較完整的恐龍脊椎化石呈現在科研人員眼前,當時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大,一根肋條就有將近一米長。大家都感到非常驚訝,但是誰也不敢確定這究竟屬於什麼種類的恐龍。這次野外考察一共收集到了100塊左右骨骼化石,包括完整的下頜骨、下頜牙齒、上頜牙齒、一塊胸骨、一塊趾骨、多條肋骨、以及一部分頸椎和背椎。經過初步研究,尤海魯認為這個恐龍應該是一個新屬、新種恐龍。由於該恐龍發現於蘭州盆地,因此被命名為蘭州龍。

  禽龍

  

  

  拉丁文名:Iguanodon

  

  生活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比利時,英國,德國,北非,中國

  

  體形特徵:長9~10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鬣蜥的牙

  

  禽龍是第一種被正式發現的恐龍,但卻並不是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它是繼巨齒龍(1824年)之後第二種被命名的恐龍。

  曼特爾是英格蘭蘇塞克斯劉易斯市的一名家庭醫生,他和妻子瑪麗安發現了禽龍,意為「鬣蜥的牙」(這比恐龍一詞的出現還要早16年)。從禽龍的發現人們才開始慢慢認識到,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曾經生存著一些巨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動物。

  鴨嘴龍

  

  

  

  

  拉丁文名:Hadr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美國新澤西州

  

  體形特徵:長7~10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嘴巴像鴨子的蜥蜴

  

  

  鴨嘴龍全長10米左右,以植物為食,它的頭骨較高,一雙大大的眼睛長在臉頰兩側,與馬、牛的眼睛相似,由於它能夠向上移動,而且還有比較大的視神經,所以鴨嘴龍的視力很好,能夠對肉食性恐龍保持高度的戒備。鴨嘴龍的喙部由於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構成了寬闊的鴨狀吻端,所以被稱為「鴨嘴龍」。

  青島龍

  

  

  拉丁文名:Tsinta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山東

  

  體型特徵:長6~7米

  

  食性:植物

  

  種類:鳥腳類

  

  釋義:來自青島的蜥蜴

  

  

  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晚白堊世。它身長6.62米,身高4.9米,下頜寬扁,狀似鴨嘴,牙齒數目甚多,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高高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稜型結構,至結構後面成溝狀,裝架中的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稜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它活著時體重為6~7噸左右,但腦子很小,僅有200~300克重。

  三角龍

  

  

  拉丁文名:Triceratop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美洲

  

  體型特徵:長9米

  

  食性:植物

  

  種類:角龍類

  

  釋義:有三個角的臉

  

  

  三角龍是白堊世後期數量眾多且十分著名的植食性恐龍,它和暴龍在同一時期,生存於現今的北美洲大陸。當遭遇暴龍,三角龍就以自己強壯結實的體格與尖銳的三角來進行決鬥。下面讓我們看看三角龍幾個顯著特徵以及最新的研究結果。

  三角龍自豪地擁有3個角,有2個長在頭頂,第3個角長在鼻子上,是用來保護自己的鋒利長矛,有矛必有盾,三角龍居然完美結合了矛與盾,三角龍的顱後部延長成為巨大的頸盾,充當一面護體盾牌。值得一提的是,三角龍的頸盾是一體實心的,這與其它一些角龍類不同,比如開角龍,其頸盾是中空的,這顯然不夠堅固。三角龍的頸盾還有一個特徵,它可能是華麗多彩的,可以在已經接近現代的自然環境中充當保護色,也可以用來作為孔雀尾般的求偶工具。矛與盾的結合使三角龍成為完善的攻防機器,但這也讓其腦袋十分龐大,估計有將近315千克重。

  戟龍

  

  

  拉丁文名:Styrac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美國蒙大拿州,加拿大

  

  體形特徵:長5~6米

  

  食性:植物

  

  種類:角龍類

  

  釋義:長矛的蜥蜴

  

  

  戟龍也是一種大型角龍。它與其它角龍的顯著區別就在頸盾上,戟龍頸盾邊緣長著一圈劍一樣的骨棘,活像古代戰將背後插的一排「畫戟」,威武極了。除此之外,戟龍頭部和身體的特徵很像獨角龍。戟龍鼻骨上方的角很長,兩眼上方略有凸起。

  戟龍的防禦和進攻能力都很強。帶刺的頸盾不僅可以遮擋保護自己,而且減輕了頭部的重量,使頭部運動更加靈活。角和頸盾的骨刺都像一把把利劍,是反守為攻的可怕武器,足以使任何兇猛的捕食者膽戰心驚。在同肉食性恐龍搏鬥時,戟龍只要把頭從下往上使勁一抬,數把「利劍」就會立刻刺進迎面撲來的侵犯者的胸膛。

  鸚鵡嘴龍

  

  

  拉丁文名:Psittacosaur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蒙古,西伯利亞,泰國

  

  體形特徵:長1.8米

  

  食性:植物

  

  種類:角龍類

  

  釋義:鸚鵡嘴的蜥蜴

  

  

  鸚鵡嘴龍全長1.8米,高約1米,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型恐龍,因生有一張鸚鵡嘴而得名。這種恐龍分布的地理空間遼闊,主要集中在早白堊世的西伯利亞南部至蒙古及中國的北方地帶。鸚鵡嘴龍化石的發現量很大,不少標本保存得都相當完整,其中保存在中華恐龍園中的鸚鵡嘴龍化石就是典型的代表,它體形勻稱,長有一顆厚實的腦袋,前肢發達,後肢強壯,身體直立。地面和背景都是黃沙,在柔和的黃色燈光映襯下顯得很有滄桑感。

  朝陽龍

  

  

  拉丁文名:Chaoyangsaur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

  

  體形特徵:不詳

  

  食性:植物

  

  種類:角龍類

  

  釋義:發現於朝陽地區的恐龍

  

  朝陽龍的化石發掘自土城子組,是由紫紅、灰色砂頁巖構成,分布在遼寧省的西部地區,屬於晚侏羅世的地層。朝陽龍的發現與研究,將角龍類的歷史記錄從早白堊世拓展到侏羅紀晚期。

  華陽龍

  

  

  拉丁文名:Huayangosaurus

  

  生存年代:中侏羅世

  

  化石產地:中國四川

  

  體形特徵:長4.3米

  

  食性:植物

  

  種類:劍龍類

  

  釋義:獻給古華陽國

  

  

  在中侏羅世,一些河流的沿岸通常長滿了矮小的蕨類植物,就像鋪了一塊綠色的地毯一樣。對於華陽龍來說,這裡正是它們生活的樂園,那些矮小蕨類植物非常適於它那能研磨的小牙齒,吃起來非常適口。不過,當它們在此享用佳餚時,往往成為氣龍等捕食者垂涎三尺的美味。因而,它們組成小群生活,以此禦敵。一般是3~5隻華陽龍就可以組成一群,由一隻雄性華陽龍擔任領袖,其它成員一般為成年雌性華陽龍和幼龍。小華陽龍寸步不離地緊跟在父母的身邊,因為成年華陽龍身上自有對付那些可惡天敵的武器,讓那些心懷叵測的覬覦者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地發動進攻。

  沱江龍

  

  

  拉丁文名:Tuojiangosaurus

  

  生存年代:晚侏羅世

  

  化石產地:中國四川

  

  體形特徵:長7.5米

  

  食性:植物

  

  種類:劍龍類

  

  釋義:獻給沱江(長江一支流)

  

  沱江龍是一類中等大小的劍龍,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四川盆地。因其化石標本首先發現於沱江流域的自貢市而得此名。

  目前一具沱江龍的化石陳列於中華恐龍園的恐龍館當中,它的體長7.5米,頭小,頂部低平,嘴較長而尖,背部高高拱起,尾巴拖在地上,整個形狀就像我國古代的拱橋。沱江龍的劍板較大,且形狀多樣,頸部的輕、薄,呈桃形,背部的呈三角形,薦部和尾部的呈高棘狀的扁錐形。從頸部到薦部,劍板逐漸增高、增大、加厚,最大的一對長在薦部。這些劍板在沱江龍背面中線的兩側對稱排列。劍板的數量比其它劍龍種類的都多,達15對。上下頜的牙齒較小,呈葉片狀,但數目較多,排列緊密。雖然它幾乎全身披甲,但那些兇猛的肉食性恐龍仍是沱江龍的天敵。

  結節龍

  

  

  拉丁文名:Nod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北美洲,美國懷俄明州、堪薩斯州

  

  體形特徵:長4~6米

  

  食性:植物

  

  種類:甲龍類

  

  釋義:有結點、節點的蜥蜴

  

  

  結節龍生活在晚白堊世,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馬什於1889年命名,意思是「有結點、節點的蜥蜴」。

  
結節龍身長約4~5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結節龍的頭部與身體滿覆瘤狀骨板;釘狀凸起分布於體側。尾端沒有錘狀凸起。它的背拱起,身體滾圓,頭部細小,四肢粗壯。但背上沒有豎起的骨板,而像其它的甲龍一樣,從頭至尾被厚厚的骨片包裹著。它的骨片小而密,很像坦克的履帶。在這些甲片上很有規律地分布著一些小小的骨突,仿佛背上蓋著一張「骨毯」。甲龍類雖然在背上布滿了骨甲,但它們的口裡卻沒有利齒,主要以植物的嫩葉和根莖為食。

  

  肉食恐龍

  暴龍

  

  

  暴龍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體重達5至7噸左右,身長可能達到15米,這樣的龐然大物,好像是專為襲擊其它恐龍而設計的。它的腦袋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長1.2米的下頜碩大非常,腦袋長達1.5米,10.2釐米的眼窩裝著直徑為7.6釐米的眼球;其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23至33釐米長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它長僅1米,且只有兩隻較弱的手指。

  始盜龍

  

  

  拉丁文名:Eoraptor

  

  生存年代:晚三疊世

  

  化石產地:阿根廷

  

  體形特徵:長約1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黎明之賊

  

  在目前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1993年,始盜龍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的不毛之地——伊斯奇瓜拉斯託盆地,該地屬於三疊紀地層。

  始盜龍的發現純屬偶然,當時塞雷諾、魯巴以及他們的學生組成的挖掘小組正在月亮谷進行科學考察,他們在一堆棄置路邊的亂石堆裡居然發現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化石,於是挖掘小組趁熱打鐵,對廢石堆一帶反覆「掃蕩」,不多時,一具很完整的恐龍骨骼呈現在他們面前,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從沒有見過這一品種。

  雙脊龍

  

  

  拉丁文名:Dilophosaurus

  

  生存年代:早侏羅世

  

  化石產地:美國亞利桑那州,中國雲南

  

  體形特徵:長6~7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頭上有兩個脊的蜥蜴

  

  

  雙脊龍的身體較為粗壯,頭骨高大,頜骨發達,嘴裂很大,滿嘴的牙齒像鋒利的小刀子一樣,牙齒的前後邊緣上還有小的鋸齒,這些特徵顯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獲到的獵物,然後將大塊的肉吞進腹中。此外,雙脊龍的頭骨上在眼睛後面的部位都有孔,這些孔是為了更好地附著那些牽動頜骨的肌肉用的,因此雙脊龍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強大。古生物學家推測,雙脊龍可能是早侏羅世生態系統中最殘暴、最兇猛的食肉動物。

  中華龍鳥

  

  

  拉丁文名:Sinosauropteryx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

  

  體形特徵:長1.3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來自中國的像鳥的恐龍

  

  

  華龍鳥生存於距今約1.4億年的早白堊世,最初發現它的化石時還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後經古生物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後腿較長,適宜奔跑,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是一層原始絨毛,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保持體溫。

  食肉牛龍

  

  

  拉丁文名:Carnot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南美洲

  

  體形特徵:長7.5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像食肉牛的蜥蜴

  

  食肉牛龍有三輛小轎車那麼長,它們的頭骨結構表明其頭部肌肉發達,但是其頜及下頜骨則不如其它巨型肉食性恐龍類那樣強而有力,有古生物學家甚至認為這樣的下頜不但無法與其它角鼻龍類爭奪、廝殺,甚至連捕獵大型的植食性恐龍都比較困難。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食肉牛龍長著血盆大口,它們的牙齒卻細小而緊密,這一奇怪特徵使得當今各國古生物學家對它的生活習性產生了很多的猜測。

  巨齒龍

  

  

  拉丁文名:Megalosaurus

  

  生存年代:中侏羅世

  

  化石產地:歐洲、東非、澳洲、印度、中國

  

  體形特徵:長9~10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長有巨大牙齒的大蜥蜴

  

  巨齒龍是最早發現的恐龍,但生活的時期卻是在侏羅紀。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國牧師對它的零星骨骼進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師並不知道何種動物會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說成是「巨人」的遺骨。

  
直到1824年,英國礦物學家巴克蘭根據一些脊椎動物的骨骼命名了巨齒龍。巨齒龍比2頭犀牛還要長,它的大嘴裡長滿大而尖的牙齒,每顆牙齒的大小相當於當時小型哺乳類的整個頜部。巨齒龍的牙齒後彎且倒鉤,邊緣呈鋸齒狀,就像一把帶有鋸齒的匕首,而且它的齒根長在頜骨的深處,即使是最激烈的撕咬爭鬥,也不會使牙齒鬆動,溫和的吃植物的恐龍根本不是飢餓的巨齒龍的對手。

  重爪龍

  

  

  拉丁文名:Baryonyx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英國

  

  體形特徵:長9.5~12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重型利爪

  

  

  1983年,化石獵人沃克在英國東南部薩裡郡尋找化石時,在一個髒亂的泥土坑發現了這個超過30釐米長的大爪,大爪呈鐮刀狀,尖端如短劍般銳利。頓時媒體轟動,把大爪奉為「超級巨爪」,這不僅是因為它是英國發現的第一個肉食性恐龍,而且以前發現的恐龍爪都沒有這麼大,暴龍那小小的前爪就不提了,伶盜龍第二趾只有9釐米,異特龍的前爪也僅長15.2釐米。

  棘龍

  

  

  拉丁文名:Spin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摩洛哥,埃及

  

  體形特徵:長15~17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有棘的蜥蜴

  

  棘龍是晚白堊世生活在非洲的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中的棘龍類,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這可以從其背部長棘、圓渾的牙齒和長長的似鱷魚的嘴巴看出來,這些特徵在大型肉食性恐龍中極為罕見。

  棘龍有著跟暴龍同級數的攻擊和掠食能力。棘龍的體形跟暴龍不相上下,體重在4~8噸左右,比暴龍略重,只是棘龍的前後肢比例沒有那麼極端。暴龍的後肢所佔的比重比前肢多很多,前肢只有一個人的手臂那麼長,這樣,數噸重的身體就全部交由後肢來支撐;而棘龍的前肢比暴龍長得多,能有效地捕獵。

  中華盜龍

  

  

  拉丁文名:Giganotosaur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阿根廷

  

  體形特徵:長13.5~14.3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南方的巨獸蜥蜴

  

  
1824年,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巴克蘭首次發現了肉食性的巨齒龍,從此揭開了兇猛殘暴肉食性恐龍王國的序幕。這次中華盜龍的發現,使人們能在更深的層次上揭示過去尚未被揭曉的獸腳類恐龍的秘密,所以說它具有較高的學術意義。研究者提出,把在四川自貢發現的和平永川龍併入中華盜龍屬,作為這個屬的第一個種,即和平中華盜龍。

  異特龍

  

  

  拉丁文名:Allosaurus

  

  生存年代:晚侏羅世

  

  化石產地:北美洲,澳洲

  

  體形特徵:長12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與眾不同的蜥蜴

  

  生活在晚侏羅世的異特龍(又名脆弱異特龍)是那個時代最大的肉食性恐龍,它們身長12米,高5米,有的體重超過1.4噸,它靠兩條高大粗壯的後肢行走,腳上長有3隻帶爪的趾,這種三趾結構看起來有些像鳥類的腳。異特龍的尾巴又粗又長,但前臂卻相對較短小。假如有兩個成年人,一個人站在另一個人的肩上,上邊的人剛好可以看到異特龍嘴巴裡的牙齒,這足以見證異特龍的高大。

  恐爪龍

  

  拉丁文名:Deinonych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美國,加拿大

  

  體形特徵:長3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有恐怖利爪的蜥蜴

  

  恐爪龍是恐龍家族中最快捷和兇猛的種類之一,是最不尋常的掠食者。雖然從體形上來說,恐爪龍遠遠不能被列入到大型掠食者的行列,但就其速度和屠殺而言,它的形體是完美的:身體輕便而不失健壯,後肢強健有力,鐮刀狀的爪子鋒利無比。恐爪龍頭部較大,牙齒可以毫不費力地將獵物撕碎。它們的大腦較其它恐龍發達,智商很高,常成群捕殺比它們大幾倍的動物。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恐爪龍可能是溫血動物,但這一理論還有待於證實。

  中國鳥龍

  

  拉丁文名:Sinornithosaurus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遼西

  

  體形特徵:長1米(亞成年)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來自中國的像鳥的恐龍

  

  中國鳥龍在分類上屬於獸腳類的馳龍科,它的發現為詳細研究馳龍類恐龍的解剖結構提供了可能,初步的研究表明馳龍類在形態上已經非常接近早期鳥類。

  阿根廷發現的鷲龍與中國鳥龍屬於同一類型,保存完整的化石說明了其與鳥類的聯繫,尤為珍貴。但和我國遼西發現的同類化石相比,我們發現的化石比其早至少1000萬年以上。南美洲出土的鷲龍和中國遼寧中國鳥龍有很多相似處。比如,和鳥類的骨骼相同,它們頭上都有一個「U」字形的叉骨;和其它恐龍相比,它們的前肢長而輕巧;嘴巴尖而長,而且牙齒間的縫隙較大,這些特徵和鳥類都是統一的。

  單爪龍

  

  

  拉丁文名:Mononyk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蒙古

  

  體形特徵:長1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一個爪的蜥蜴

  

  
單爪龍是一小型的獸腳類恐龍,與鳥類有親緣關係。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的晚白堊世,主要分布於蒙古西南部。細觀單爪龍,它有一副輕盈的骨骼、一條長長的尾巴與苗條的雙腿,最令人驚奇的是它那只有一個爪子的前肢。這個粗壯結實的爪子大得是那麼不成比例,它直接連接著單爪龍唯一的手指。單爪龍的指骨、尺骨與肱骨的長度非常接近,而胸骨具較大的龍骨突,這可能顯示該龍骨突附著大面積的胸肌。

  鐮刀龍

  

  

  拉丁文名:Therizinosaurus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蒙古,哈薩克斯坦

  

  體形特徵:長8~11米

  

  食性:雜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長柄大鐮刀的蜥蜴

  

  

  1923年,古生物學家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化石前臂骨骼以及一些鉤爪化石。其前臂骨竟然達到2.5米長,一些鉤爪大約75釐米長——就像是用來除雜草的長柄大鐮刀一樣。於是,發現者將其命名為「龜型鐮刀龍」,當時將其歸入到巨海龜中。直到1990年,較完整的化石發現後,才知道鐮刀龍是一種未知的龐大的恐龍。

  
鐮刀龍有著一副非常奇怪的長相:它小小的腦袋很像植食性動物,可是它長有巨大利爪的前肢又像兇猛的肉食性動物,它的肚子臃腫肥大,行走緩慢,腳則又寬又短,堪稱恐龍世界中的「四不像」。

  原始祖鳥

  

  拉丁文名:Protarchaeopteryx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

  

  體形特徵:長70~90釐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原始的始祖鳥

  

  原始祖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動物呢?原始祖鳥標本發現於一個名叫橫道子的村莊附近的山溝中,這是離四合屯很近的一個小村莊。原始祖鳥大約有一隻雄鷹大小,嘴裡長著牙齒,生有長長的前肢和後肢。大家也許還記得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那群小而兇猛的伶盜龍,原始祖鳥的體形態和伶盜龍非常相像。

  尾羽龍

  

  

  拉丁文名:Caudipteryx

  

  生存年代:早白堊世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

  

  體形特徵:長70~90釐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尾巴有羽毛的鳥

  

  尾羽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它和原始祖鳥個體大小相仿,甚至化石保存的姿態都非常相似,但是它們代表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

  尾羽龍長著又短又高的頭,滿嘴除了吻部最前端發育有幾顆形態奇特的、向前方伸展的牙齒外,幾乎看不見其它牙齒。尾羽龍的前肢非常小,尾巴也很短,不過它的脖子卻很長。在它的胃部,還保留著一堆小石子,這就是現代鳥類胃中常有的胃石,用於磨碎和消化食物。胃石在鳥類和其它種類的恐龍當中很常見,但在獸腳類恐龍當中卻是非常罕見的。

  竊蛋龍

  

  

  拉丁文名:Oviraptor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蒙古

  

  體形特徵:長1.8~2.5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偷蛋的賊

  

  竊蛋龍長1.8~2.5米,重25~35公斤,它每隻手上長著3個手指,上面都有尖銳彎曲的爪子。第一個指比其它兩個指短許多,這個指就像個大拇指,可以向著其它兩個指呈弧狀彎曲,能把獵物緊緊抓住。竊蛋龍憑藉兩條長長的後腿與腿上3個壯實的爪,可以高速奔跑。竊蛋龍口中沒有牙齒,但是它的喙強而有力,可以敲碎骨頭。它的體形很像火雞,並具有長長的尾巴。

  傷齒龍

  

  拉丁文名:Troodon

  

  生存年代:晚白堊世

  

  化石產地:加拿大,美國,中國

  

  體形特徵:長2~3.5米

  

  食性:肉食

  

  種類:獸腳類

  

  釋義:啃咬的牙齒

  

  傷齒龍是一種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樣子很像著名的伶盜龍,生活在晚白堊世的北美洲。傷齒龍在發現之初曾一度給古生物學界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起初,很多古生物學家把它們歸為鳥臀目恐龍,如果真是這樣,傷齒龍就將成為鳥臀目家族中唯一的肉食性恐龍。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後,古生物學家才確定它實際上是屬於蜥臀目的獸腳類恐龍。

  來源: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歡迎添加小桔

  微信號:xiaoju5303

  

  < 長按二維碼識別 >

  

相關焦點

  • 恐龍在地球生存1.6億年才滅絕,人類會在什麼時候滅絕?
    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是這個宇宙中所有生物都難以逃脫的「魔咒」。就像恐龍,它們即便是擁有強大的身軀、極強的適應能力,最後依舊難逃滅亡的命運。事實上,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擁有智慧並建立起文明的人類,其實和「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恐龍並無區別,兩者都是誕生於地球的普通生物,這就意味著人類或許也會有滅亡的一天。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
    恐龍遇上人類,都不知道是誰怕誰,搞不好,人類還直接把恐龍端上餐桌,變成一頓恐龍盛宴,而恐龍上的皮毛能做禦寒衣物,至於恐龍的指甲還能當成裝飾品。如果恐龍沒滅絕的話,現在的生活環境對於它們也不是一件好事。它們只能生活在自然的環境中,和其他的動物一起爭奪自然資源,而現在的動物比在它們過去的年代也多了不少,恐龍身形雖然龐大,但是大不代表是強者,大象的體積也夠大,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它還是會遭其他動物欺負,尤其是面對幾隻兇殘的獅子共同攻擊的狀態下,贏的勝算幾乎很小,對於恐龍而言也是這樣。人類掌控地球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
  • 恐龍滅絕居然是人類一手策劃?所有的人類其實都是外星人?
    關於恐龍的滅絕一直是考古學家們追求的話題,有人認為是彗星撞擊地球,有人認為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還有「食物中毒」等說法,近年來,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結果,恐龍滅絕很可能是人類一手策劃!
  • 身形巨大的恐龍什麼時候滅絕的,假如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
    恐龍的滅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1.65億年後,約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末期)滅絕了。 如果將地球從恐龍開始的時刻到今天的所有時間壓縮為365天(一個日曆年),那麼恐龍將在1月1日出現,並且在9月的第三周滅絕。
  • 人類發現恐龍時代的礦物質,有生物滅絕證據,或可還原當時的場景
    小行星造成了地球劇烈的地質變化,地震、火山爆發還有森林大火讓地球的整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為恐龍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才在短期內全部死亡的,只有少數生活在海洋裡的生物才得以倖存,人類對於侏羅紀、白堊紀時期進行了許多研究,並進行了地質勘探。
  • 翼龍可以飛,為什麼還是沒逃過恐龍大滅絕?
    翼龍的名字裡雖然有「龍」,但翼龍卻不是恐龍,而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就像生活在水中的滄龍一樣,它實際上也不屬於恐龍,而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動而已,它屬於翼龍目。在科學界,恐龍是蜥臀目和鳥臀目爬行的動物的總稱。所以,翼龍的滅絕和滅絕是同時期兩個不同物種的滅絕。那麼,翼龍可以飛,為什麼沒有逃過恐龍的大滅絕呢?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會出現嗎?現實非常殘酷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6500萬年的恐龍大滅絕,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地球上曾經出現過一個輝煌的恐龍時代。當時地球上80%以上的物種屬於恐龍,是真正的地球霸主,而且恐龍稱霸地球的時間長達1.6億年。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有機會出現嗎?地球可能誕生「恐龍人」!
    根據目前的地球上現有的化石,我們初步了解恐龍的消失,才讓人類足夠幸運在地球上出現,迅速發展自身文明,成為現任地球主人,可是有一位科學家卻提到,如果恐龍沒有滅絕的話,人類應該難以出現,地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恐龍人,這是真的嗎?
  • 恐龍滅絕與什麼有關?地球內部有奇怪東西,科學家看到後沉默了!
    恐龍滅絕與什麼有關?地球內部有奇怪東西,科學家看到後沉默了!非常可惜的是,還沒有挖到地球的最內層,這項實驗就被迫停止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後來經過了解,有真實經歷者表示,剛挖到上千米後,地球內部的溫度急劇上升,已經超乎人類能夠承受的溫度,更可怕的是,還聽見猛獸嚎叫的聲音,令人心驚膽戰,況且挖了這麼久,也沒有挖到任何有用的東西。
  • 中科館·李建軍·《恐龍滅絕原因探討》
    在未知的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一定有他的意義!中科館邀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李建軍老師給大家做了題為《恐龍滅絕原因探討》的演講,既有滿滿的知識乾貨,又有極強的趣味性,讓現場的大小恐龍迷們直呼過癮。真正的恐龍是什麼,過去受小說和電影影響,以為天上飛的、海裡遊的都是恐龍,其實不是哦,恐龍都有多少種,最後又是如何滅絕的,來聽聽建軍老師的分享吧。
  • 生物史上的謎案:恐龍滅絕的原因,為何如此匪夷所思
    如果說人類是現在地球的霸主,那2.3億年前的中生代,地球的霸主一定是恐龍家族。6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正式告別歷史舞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團: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 想了解恐龍的滅絕,先要了解一個是:恐龍是怎麼誕生的。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有哪些謎團
    資料圖: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內遊人如織。該館以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數量巨大、種類眾多、保存完好、層序連續等特點著稱於世。劉忠俊攝小行星撞擊破壞恐龍棲息地?恐龍為何會滅絕,這是許多人心頭的疑問。日前,有媒體報導,6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
  • 恐龍當年差點進化成人類?幸虧滅絕了,不然可能沒有我們什麼事了
    我們都知道地球從誕生到發展到現在大約經歷了40億年的時間,人類在地球的發展上只佔了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類統治地球的時間對於地球發展的時間來說連零頭都不夠。雖然現在人類是地球的統治者,但是地球還有許多的奧秘我們無法理解,就算現在科技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也依舊有很多未解之謎。
  •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
    為何恐龍進化1億多年仍是恐龍,而古猿才進化幾百萬年成了人類? 眾所周知,人類這兩個字就代表著智慧。現如今,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稱呼自己為"最高統治者"!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意義在哪裡?
    因此,研究恐龍的意義,很大程度集中在了地學的價值上,比如,恐龍當時的地球氣候、環境如何?尤其是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宏觀層面上有很重要的價值。其意義在於,揭示地質運動規律。就像我們在物理學知道萬有引力定律。地質學上,也需要尋找地球的規律,地球的規律對於人類的存在是很關鍵的。
  • 它是恐龍之前的霸主!幸虧滅絕了,不然恐龍根本無崛起的機會
    文/行走天涯它是恐龍之前的霸主!幸虧滅絕了,不然恐龍根本無崛起的機會當我們在提到地球上的統治者的時候,總會提到人類和恐龍,大約在幾百萬年以前人類逐漸的出現在了地球上,慢慢的成為了地球上的統治者,不是因為人類的力量有多麼的強悍,而是因為人類的智慧超群,而在人類出現之前,大約是6500萬年以前的時候,恐龍曾經也統治了地球長達2億5000萬年,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統治者在不同的階段是歸屬不同的動物的!
  • 恐龍滅絕的如此突然,或證明我們在高級文明的「實驗室」中
    但是科學家通過對恐龍化石和當時的其他動植物化石研究之後發現,雖然說恐龍是突然滅絕的,但是這個「突然」確實持續了至少100萬年,也就是說小行星撞地球後,過了100萬年左右恐龍才滅亡殆盡。並且考古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基本上都集中在白堊紀晚期,這或許能夠說明,之前的恐龍蛋孵化是正常的,但是到了白堊紀晚期,恐龍蛋由於某種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無法孵出小恐龍,從而導致惡性循環,最後恐龍迎來滅亡。針對這一情況,不少科學家認為,如果恐龍真的因為小行星導致滅亡,那麼滅亡周期應該很短暫,按照恐龍的壽命來看,最多數千年就會全部滅亡,不可能撞擊後過了100萬年才滅亡。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自5億4千萬年前第一次生物大爆發以來,地球上已經產生了無數生物種類,而這些物種絕大多數都已滅絕,現在地球上的物種數量只不過是漫長生物進化史上的冰山一角。那麼曾經存在過的生物都有哪些讓人覺得比較兇殘的呢?
  •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過了多長時間恐龍才滅絕?
    遠古時期的生物想要稱霸全球,依靠的都是自身強大的身體力量,所以霸主級生物都是巨無霸,而在昆蟲稱霸時代結束之後,又一類更為龐大的生物出現了,它們就是恐龍。對於恐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是人類目前在地球上通過考古發現數量最多的一類化石。
  • 假如人類重返恐龍時代,人類能否馴養恐龍,與恐龍共存呢?
    假如人類重返恐龍時代,人類能否馴養恐龍,與恐龍共存呢?地球作為唯一一個孕育生命的星球,它的存在無疑就是一個奇蹟。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有400萬年的時間,人類文明是否是地球上唯一的文明,就成了科學家們爭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