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順從書中學到改變祖輩傳統養魚法的知識,高產技術在全國推廣...

2020-12-14 中國新聞出版網

周德順從書中學到改變祖輩傳統養魚法的知識,高產技術在全國推廣;他從日本背回一批紅薯種植、加工的原版書,自費翻譯成中文;現在,他正在讀工業網際網路、數字農業相關書籍,探索紅薯數位化種植之路——

  □本報記者 湯廣花

  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鮮魚大王」「紅薯大王」,湖北根聚地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德順說,是書改變了他的人生。

  「書是前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近日,周德順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分享道,一方面要讀正能量的書,讓生活充滿陽光;另一方面,要多讀與工作相關的書,活學活用,大膽創新實踐。

  撈3個月魚 攢錢買一套書

  「我喜歡讀書,但小時候因為家庭原因,只讀了5年半的書。」1962年,周德順出生於湖北梁子湖畔一個普通的農家。為了照顧3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作為家中長子的他很早就輟學,幫助父母在湖邊打工。

  「進入社會後,我仍然對書本有強烈的渴望,但是沒有錢買。」周德順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他在武昌縣新華書店(現武漢市江夏區新華書店)看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套要26.8元。為了攢錢買書,他白天工作,晚上利用空餘時間,提著煤油燈去湖中捕魚。「當時賣魚要去十幾裡外的小鎮上,最好的魚才8分錢一斤,我記得撈了3個多月的魚才攢夠錢。」周德順說,3本書買回來後,他沒日沒夜地讀,一連看了好多遍。

  還有一次,為了「談朋友」,父親給了110元錢讓他買塊手錶。「我用來買了一臺錄音機,還有4盤『工商管理』的磁帶。」周德順笑著說,雖然回家後被父親揍了一頓,但他並不後悔,「手錶只是用來裝飾而已,學到的工商管理知識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採訪中,周德順不時向記者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公園裡的英語角、詩歌角,以及夜校、函大等。「改革開放初期,是個人們對知識極度渴望的年代。」周德順感慨,那幾年他讀了許多書,儘管很多書的內容已不記得了,但書中的知識對他人生觀的形成,對生活的熱愛、追求,以及對待問題和困難的態度,都有極大的幫助。

  讀專業書 翻轉自己的人生

  「工作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養雞。以前在家看過父母養,但開辦養雞場和家養不同,需要大規模科學飼養知識。」周德順告訴記者,當時武勝路新華書店是武漢最大的書店,有一些養雞的專業書,都是比較薄,他買了十幾本。「我學了煤油燈孵雞法,一次可以孵出600個蛋,而母雞最多只能孵20個雞娃,這就解決了雞苗的問題。」

  當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令周德順至今印象深刻。養雞場精心培育的種雞死了許多,卻怎麼也找不出病因。「雞越死越多,我完全絕望了。書翻了一遍又一遍,當看到一本書上有『食鹽中毒』四個字時,我立即被擊中了。」在沒有檢測設備的情況下,周德順用舌頭去嘗死雞流出的口水,真的有鹹味!大家連忙撤飼料,加水槽,雞活過來了。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給雞吃的魚粉上,於是調整配方,挽救了養雞場。

  後來,周德順又從事養魚。「商超找我,要天天給他們提供鮮魚。但我們祖輩傳統養魚是春天投苗,冬天撈魚,一年只有三四個月有魚供應。」周德順說,他結合書本上的知識和專家的建議,在梁子湖基地建魚池,挖水井,井水冬暖夏涼;又建了流水槽,現在除了冬天,其他季節都能繁殖。

  2006年,《湖北日報》將周德順發明的「分期投苗,分期捕撈」技術傳播出去,一時吸引幾千人前來參觀學習,他也因此被評為「鮮魚大王」。「用這個方法,一年可捕撈四五次。漁民增收了,消費者也天天有魚吃。」周德順高興地說。

  知行相長 助力脫貧致富

  除了「鮮魚大王」,周德順還是名副其實的「紅薯大王」。

  「靠書本,請專家,靠知識。」周德順告訴記者,湖北省紅安縣是革命老區,當地的紅薯是「一縣一品」特色農產品。他走訪了國內紅薯主產區以及30多個國家,並於2013年成立湖北根聚地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他發現日本人將紅薯的營養價值研究得很透徹,於是從當地背回來一批種植紅薯、加工紅薯的日文原版書,後來又花費2萬多元把這些書翻譯成中文。

  「了解紅薯全產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周德順舉例說,2016年,他學習到種紅薯要剪苗插,而當時紅安的傳統種法是插薯藤。「有一次,村裡的阮大爺看到我們在剪苗,罵我們不會種,敗家,說這種苗活不了。」周德順向他解釋這是新方法。豐收時,阮大爺看到滿地都是大小均勻的「紅安苕」,稱讚道,「你們一幫城裡人懂種苕」。

  湖北根聚地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創了國內紅薯生全粉生產線,研發了紅薯智能化儲藏庫。周德順介紹,公司正在紅安推廣這些新知識、新技術,2020年計劃種植紅薯8萬畝,產量16萬噸,產值2億多元,助力紅安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我現在正在讀工業網際網路、數字農業相關的書籍。公司已建立採集多光譜來給紅薯體檢,用無人植保機給紅薯治病,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紅薯數位化種植企業。」在周德順看來,書拓展了他的視野,讓他在自身受益的同時,也服務他人、造福社會。


相關焦點

  • 讀書改變人生!周德順,從普通農民到「紅薯大王」
    從一個普通的農民,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鮮魚大王」「紅薯大王」,湖北根聚地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德順說,是書改變了他的人生。周德順「書是前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周德順笑著說,雖然回家後被父親揍了一頓,但他並不後悔,「手錶只是用來裝飾而已,學到的工商管理知識卻讓我一輩子受用。」採訪中,周德順不時向記者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公園裡的英語角、詩歌角,以及夜校、函大等。「改革開放初期,是個人們對知識極度渴望的年代。」
  • 山坡地種植茅蒼朮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山坡地種植茅蒼朮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蒼朮別名赤朮、青術、仙術等。為菊科蒼朮屬植物茅蒼朮. 或北蒼朮. 的乾燥根莖。
  • 傳統家長會過時了?「祖輩家長」適合參加嗎?聽聽老師和專家怎麼說
    家長會是一種傳統家校溝通方式,延續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家長認為,當下通訊手段這麼發達,孩子在學校的事情老師可以隨時與自己交流,沒必要讓家長專門到學校去開會,何況有的學校家長會一開幾個小時,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學校為什麼要召開家長會,這種形式是不是過時了?
  • 高產與優質結合 山東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
    央廣網濟南6月19日消息(記者桂園)受山東省科技廳委託,山東省農科院邀請專家組,近日對該院作物所承擔的山東省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小麥品質全產業鏈提升關鍵技術與示範」項目、該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任務實施的「濟麥44百畝示範方」和「濟麥44高產攻關田」,先後在濰坊壽光和寒亭進行實打驗收。
  • 程小純: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應被大力推廣
    程小純: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應被大力推廣 企業 來源:壹點網      時間:2020-11-04 10:12:18 近些年來
  • 傳統體育探索推廣新思路
    傳統體育探索推廣新思路 發布時間:2020-03-30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林劍 字體: 大
  • 北京宏志中學:冬奧知識全覆蓋 全體學生上冰雪 - 國家體育總局
    「冬奧知識全覆蓋,全體學生上冰雪」的目標。  2018年宏志中學被評為「東城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2019年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冰雪特色校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為進一步深化冰雪課程,宏志中學每年10月在校內操場針對起始年級開設旱地滑雪課程,每年11月至12月依託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到奧森冰場、鳥巢滑雪場、漁陽國際滑雪場等場地開展冰雪實踐課程,使學生真正感受冰雪運動的快樂。通過冰雪課程的實施,宏志中學90%以上的同學掌握了上冰上雪的基本技能。
  • 耐熱、高產、抗病!我國第三大小麥品種來了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近日,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最新統計,「中麥895」夏收面積榮登全國冬麥品種前三名。「中麥895」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於2012年通過黃淮冬麥區南片國家審定,2019年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 馬鈴薯高產技術
    為科學指導馬鈴薯綠色生產,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提出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一、北方一作區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46%,又分為東北、華北和西北一季作區。北方一作區播種期為4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以旱作為主,除黑龍江和吉林以外,都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區,乾旱是制約該區馬鈴薯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 城口中學、修齊初級中學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體育傳統特色...
    近日,記者從縣教委獲悉,城口中學、修齊初級中學被教育部認定並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城口中學始終堅持「開展學生體育運動、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增強學生體育運動素質」的辦學理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體育工作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堅持教育先導,突出學生參與,形成自己特色,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身心健康水平作為工作的終極目標。
  • ...中學、修齊初級中學獲評「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近日,記者從縣教委獲悉,城口中學、修齊初級中學被教育部認定並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城口中學始終堅持「開展學生體育運動、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增強學生體育運動素質」的辦學理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體育工作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堅持教育先導,突出學生參與,形成自己特色,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身心健康水平作為工作的終極目標。學校體育器材、設施配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 普通話知識:推廣普通話知識
    普通話知識:推廣普通話知識 2020-10-16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6農戶畝產超900公斤 新昌水稻高產創下新紀錄
    高產集群更為龐大 16位攻關戶畝產超900公斤「今年是新昌縣水稻高產攻關整體取得良好成績的一年,總共有16位攻關戶獲得了畝產超900公斤的佳績。這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成績。」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潘秋祥告訴記者,今年共有35位農戶參加了攻關,是歷年人數最多的一次。
  • 土豆高產種植技術
    土豆是一種一年生蔬菜,食用部位是地下塊莖,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澱粉,深受人們喜愛,而且土豆種植容易高產,現已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接下來一起了解下土豆種植技術吧!以上就是關於土豆的高產種植技術,如果農民朋友想種植高產土豆,必須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本文由興農大棚保溫被廠家整理髮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優質稻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
    (2)適期適法移栽:根據外界氣溫、品種生育期長短、秧苗長勢確定適宜的移栽期;採用拋秧、移栽 ;採用機插秧,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適齡壯秧及時移栽到本田(3)合理種植密度:合理種植密度是水稻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前提,合理密植能促進水稻單株和群體結構的協調發展,改善田間的溫光條件,有力於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有機物的積累,增加產量。
  • 新昌水稻高產攻關再創佳績 畝產最高達1019.33公斤
    當年就實施了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中國超級稻試驗示範》專題《協優9308高產示範》,建立了百畝示範方,單產創浙江省最高紀錄,科研成果《超級稻協優9308的選育、超高產生理研究及生產集成技術示範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自2007年起,我縣農業科技人員就與水稻種植能手聯合進行高產攻關。2009年起,縣財政撥付保障資金用於高產攻關戶的獎勵。
  • 「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 溫泉縣初級中學這樣做~
    今年9月14日至20日為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為全面營造全校師生說普通話的濃厚氛圍,多層次提升全體師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和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切實落實好普通話推廣工作,溫泉縣初級中學開展系列講普通話推廣活動。
  • 荸薺高產種植管理技術
    荸薺近年來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加,種植的農戶較多,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荸薺的高產種植管理技術,我們一起來看看。1、種植時間荸薺的種植時間要根據氣候條件來確定。萌芽溫度需要保持在10到15度左右,南方地區一般在清明前後開始種植荸薺。
  • 一場別開生面的薏仁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視頻培訓會
    2月12日,由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牽頭,一場主題為薏仁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視頻培訓會議在線舉行,這次是省農技推廣系統首次運用視頻會議的新形式開展大範圍的技術培訓,全省農技推廣系統骨幹,市州、縣級、鄉鎮等部分農技人員通過網絡直播在線參與。此次會議的主講人,分別從認識薏苡、主要做法、成效及亮點和展望四個方面展開。
  • 農業技術創新創下高產奇蹟 南通大麥畝產突破1200斤
    眼下我省夏熟作物陸續進入收穫季節,在南通傳來了大麥創高產的喜訊。5月17日,位於如東縣欣榮家庭農場的省沿江地區農科所成果示範展示基地內,在揚州大學、南通市農機化推廣中心、南通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等單位專家的見證下,20多畝連片大麥地,按規範程序,選取代表性地段進行機械收割、現場稱重及水分測定,並按標準換算得出大麥實際畝產608.46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