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古風
「讓悠悠古風 吹遍古老的華夏大地」
經典傳承| 回歸傳統| 喚醒良知| 正念正行
《三五曆紀》記載,極遠古以前,那時還沒有人類,也沒有天地萬物,只有一片混沌。就像雞蛋孕育著生命一樣,這個混沌中孕育著天地和萬物。我們這個宇宙的原始神盤古,就在漫長的歲月中化生而成。
盤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的同時,天地也隨著盤古的化生而慢慢分離成形了。經過了一萬八千年,陽清之氣逐漸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盤古在其中變化無窮,他在天為神,在地為聖人,與天地一體,為天地之靈。盤古每天長高一丈,天隨之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也增厚一丈,如此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升到了極高,地增到了極厚,盤古與天地一起生長成形。經過了這漫長的歲月,天地終於開闢完成了。
這是流傳下來的關於盤古開天闢地傳說的早期版本。到了後來,隨著人類觀念和接受能力的變化,這個傳說被不斷地修改包裝,被加進了更多世俗的內容,使神話變得膚淺、幼稚,失去了高深的道理,一般人更容易聽得懂,但情節也變得離奇了。所以現在人認為這可能只是想像的,用現代科學很難解釋其真實性。但是清朝無垢道人著的《八仙得道》中,張果老與靈官和張天師的對話,似乎讓人明白了盤古開天時的混沌,也感嘆其對現今人類狀況的預見。
神仙相遇,所言定不同凡響。
在清代無垢道人著《八仙得道》第八十回,張果老預言到一千多年後現今時代的狀況。
只求有利於己,不問廉恥禮義, 鬼謀鬼智傳於生人;人鬼無別, 偌大宇宙成為鬼世界。
張果老先對二靈官笑道:
「才在空中已聞妙論。二公所言鬼勢滔天,人將學鬼,這話講來駭人,其實將來終當有這一天,不過還在千年之後罷了。」
「大抵善惡二途,即陰陽所由分判。混沌之始,人人皆是渾人。渾人則無機詐,無機詐便是善人。降至後世,機詐之風,一天勝似一天,因之世道人心,也一日薄過一日。到了薄極之時,即陽氣消滅,陰勢大盛之時。二公所謂鬼勢滔天,正其時也。」
「鬼屬至陰,人之所異於鬼,即因一點陽氣。到了人無陽氣,試問與鬼何殊?並非鬼能屈人,鬼也不求人化為鬼。但到了那時,鬼固不失為鬼,人也與鬼同類。」
「因此世上的事情,全是些卑鄙齷齪陰險猾賊性質。在官則不顧公家,只知賄賂。賄賂可以公行,苞苴不必暮夜,是即鬼魂搶奪羹飯的情況也。在普通人民,則孝道可以廢除,淫風可以倡導。只求有利於己,不問廉恥禮義。又猶之於鬼物無心,任意搗鬼,絕不顧人的難堪。此等鬼心鬼腸,鬼謀鬼智,將來必一一傳於生人。於是人鬼無別,而偌大宇宙,真箇成為鬼世界了,但這都是將來之事。」
「以貧道眼光望去,大約離今一千五百年內外,總得到此境像。如今卻還談之太早罷了。」
「人心欺倒,天道反變」是為真亂
天師聽了,笑道:「故人遠道相訪,原來是專為發牢騷來的。」一句話,講的張果老也笑了起來。又道:「這話,你們今日聽了,必講我言之過甚。但這決不是玩笑之談,委實將來必定有這一天。大凡天地之道,不外陰陽二字。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也消歇。昔人所謂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就是這個道理。」
「從實質講來,先是一刀一槍,你生我死,四面八方的混戰一常名為大亂,實在還不算真亂。因為這等亂事,所亂者只是一個事字。事儘管亂,人還是人,必致人心皆死,人化為鬼的時代,那才算的真正大亂。俗語所謂『人心欺倒,天道反變』這八個字,正好作亂字的腳註。」
從上古「混沌時代之陽極之渾」走到今日「烏煙瘴氣之陰極之混」
「這等真正大亂,方可與混沌時代渾人之治,成個相對的地位,即渾人為全陽時代,而鬼界為全陰時代。如此由陽而漸化為陰,中間不知經過幾千幾萬年。到了大亂之極,最後結果,又特混成一片。可是這混與上古之渾,絕對相反。」
「一個是陽極之渾,其為治也洵洵穆穆,熙熙攘攘,無爾我之分,有講不出那一種無限樂趣。一是陰極之混,其為亂也顛顛倒倒,糊糊塗塗,無彼此之別,有不象話的那一種烏煙瘴氣。人心至此,可稱亂極。」
「所謂亂在人心,而不在人事。稱為根本之亂,不是枝枝節節,一地一時的小小亂事可比。合到上古的渾人時代,才可稱得一治一亂。」
「從此以後,天地必將複合為一。又須經一番開闢工夫,再入於渾人時代,為再治之開端。天道如此,莫可如何。雖有大智大聖,如玉帝、元始老君、王母、西方佛和東方朔,也不能為之挽回變化者也。」
天師、靈官等聽了,都嗟訝不已。
張果老道行高妙
張果老預言中說到的在「官則不顧公家,只知賄賂。賄賂可以公行,……」「在普通人民,則孝道可以廢除,淫風可以倡導。只求有利於己,不問廉恥禮義」,真可謂是現今社會的寫照。
張果老和他的紙驢 為何「倒騎驢」
張果老確有其人,是道家八仙之一。《明皇雜錄》記載,張果隱居在恆州中條山中修道,當時就自稱已經好幾百歲了。
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召見張果老,他都謝絕不肯相見。武則天也招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妒女廟前「裝死」。武則天以為他真的死了,只好作罷。可是後來又有人在恆州的山中見到了他。
張果老總是倒騎著一頭白驢,日行幾萬裡。歇息的時候,就將驢子折迭收起,像紙一樣薄,放入巾箱中;想騎的時候嘴裡含口水向紙驢一噴,就又成了驢子。
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派遣通事舍人裴晤到恆州請張果老,張果老在他面前氣絕而死。裴晤趕緊焚香禱告,說明天子求道的誠意,張果老一會才甦醒過來。裴晤不敢相逼,趕回京城回奏。玄宗又派遣中書舍人徐嶠帶著璽書相請,張果老於是隨他動身進京。先是把張果老安置在集賢院,然後用轎子把張果老抬入宮中,倍加禮敬。期間,張果老屢顯神跡,震驚了皇上。
張果見明皇
關於張果老為什麼「倒騎驢」,民間流傳多個版本。其實作為道家修行得道之人,他的這個倒騎驢,自有一番道理所在。從上文張果老對張天師的一番高論,可看出緣由。
他說:「這等真正大亂,方可與混沌時代渾人之治,成個相對的地位,即渾人為全陽時代,而鬼界為全陰時代。如此由陽而漸化為陰,中間不知經過幾千幾萬年。到了大亂之極,最後結果,又特混成一片。可是這混與上古之渾,絕對相反。」
因為張果老發現從混沌初開,越往後走,「如此由陽而漸化為陰」,離「道」越遠,人也會越來越墮落,到「真正大亂」。「所謂亂在人心,而不在人事」,所以他以「倒騎驢」來警喻世人。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改正,謝謝。
隨 喜 打 賞
長按二維碼支持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高品質生活店